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們現在寫漢字,普遍用硬性的筆一鋼筆、 鉛筆、原子筆、籤字筆等等,寫在普通的比較光滑的紙上。而書法呢?是要用毛筆蘸墨,寫在宣紙等吸墨性強的紙上。這就與普通的寫字有了一些不同的要求。執筆由於毛筆筆頭是軟的,要充分發揮毛筆的特性,就要掌握正確的握筆方法,這叫「執筆」。過去,對執筆方法有很多不同的論述,但要求卻是共同的,這就是執筆要正、要緊,但又要能運筆靈活。
這就要求執筆時做到「指實掌虛」就是手指要牢固地握住筆桿,而手指和手掌之間要有一定空間。這樣才能使毛筆保持正直狀態,既牢固,又靈活。具體的方法,現在一般認為,應當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筆桿,用中指向內勾住,用無名指指甲根部向外抵住,使四指形成合力,將筆桿包住,小指附在無名指後,起輔助作用。這樣就能握筆牢固。筆握緊了,才能寫出好字。
據說王獻之小時候練字,王羲之偷偷地從後面抽他的筆,沒有能夠抽掉。於是王羲之就讚嘆說,這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名氣。王獻之果然成為著名書法家。執筆位置的高低,要根據字的大小靈活掌握,以便於運筆。在寫較大字的時候,還要能夠充分發揮手腕和肘部的力量。為此,就要能夠使手臂離開桌面,做到「懸腕」、「懸肘」(寫小字時可不必),以擴大毛筆運動空間,在各個部位都能用得上力。掌握了正確的執筆方法,學習毛筆字就有了很好的開始。然後,就是從最基本的練習入手,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楷書也稱「真書」、「正書」,是漢字標準的實用書體。就是現在的印刷體字,也是由楷書演變而來的。楷書由漢代的隸書改變筆畫波折而逐漸演變成形,經過魏晉南北朝在使用中再加以變化,到唐代備極法度,達到完善。楷書根據字的大小,一般分為小楷、中楷和大楷。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區分,並沒有絕對標準。一般來說,一釐米左右見方的屬小楷,四五釐米左右見方的就屬大楷了。
楷書確立以來,歷代出現了不少以楷書聞名的書法家。像三國時期的鐘縣,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都各有特點:唐以後的楷書則大多受唐代的影響,如五代楊凝式、宋代蔡襄、趙佶,元代趙孟頻,明代文微明、王寵等,都有特色。清代碑學大興,魏碑成為楷書中的新寵,像張裕釗、趙之謙等的作品都有很大影響。另外,南北朝時期還有一些佚名書家的造像作品,像《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 等,以及隋代的《董美人墓誌》、《龍藏寺碑》等,也都是很有影響的。
學習楷書,大楷和小楷的入手要求是不同的。我們先說大楷。大楷入手的要求主要是先掌握筆畫。通過筆畫的練習,我們才能掌握筆法的要求。楷書的筆畫變化很多,但基本筆畫可以歸納為有限的幾種。古人拿一個「永」字來說明漢字楷書的基本筆畫和寫法要求,稱「永字八法」。第一是「側」,也就是通常說的「點」。點在漢字楷書中的變化很多,在字的不同位置,其寫法要求不同。但總的說來,寫點要表現出氣勢,像高空掉下來的石頭一樣。之所以稱為「側」,就是寫時要側勢入筆,然後頓筆,使筆畫飽滿,再回鋒收筆,或順勢出鋒。要做到點與點之間、點與其他筆畫之間有照應,不孤立。這樣寫出來的點,就會感到筆形緊湊,有力度,而且與整個字融為一體。
第二是「勒」,也就是通常說的「橫」。橫之所以稱為「勒」,是說在書寫時,要提起筆來,逆鋒落筆,保持中鋒運筆,最後駐筆回鋒。就像騎馬勒住馬韁繩一樣,時時有控制的感覺。千萬不可把筆鋒平拖過去,也不可使筆鋒扭曲,而使筆畫顯得單薄。橫在字中,有長橫和短橫的區別。書寫時,筆的運動方向和提案的要求不完全一樣,要注意其中的細微差別。但所有的橫畫,最忌諱的是寫得平直如一,即古人說得像計算的籌碼一樣。一律平直便沒有力量,僵硬死板,顯得缺乏變化。一般說來,長橫要寫得略有弧度,輕重要有變化:幾個短橫並排時各自的輕重、方向不顯雷同才好。
第三是「努」,也就是通常說的豎。「努」在「永」字中,只是豎鉤筆畫的一部分,但可以用來說明豎的寫法和要求。「豎」稱為「努」,是要求在書寫時不能寫成豎直的,要略微有點彎曲的感覺。這樣的豎才顯得有彈力。要達到這種效果,書寫時要橫入筆,然後略上行,駐筆轉折下行,體現一點或含胸、或凸胸的狀態。豎有「垂露」和「懸針」之分。最後駐筆向,上回鋒的,稱「垂露」;最後駐筆不回鋒,引伸直下的稱「懸針」。豎與其他筆畫結合的,書寫時也應遵循這樣的要求。第四是「耀」,也就是通常說的「挑」,也叫「豎鉤」寫耀筆時,因為一般是連著豎筆,因此要在豎筆將盡時蹲筆調鋒,借勢向左上方斜向挑出。趙筆的蹲筆要稍慢,但挑出要稍快一些。挑出時筆力要貫注到趣筆的末端,不要形成筆畫有漂浮的感覺。
第五是「策」,也就是通常說的「斜挑」。「策」的本意是打馬的馬鞭,馬鞭揮出,雖然迅疾,卻並不輕飄,用來借指這種筆畫的狀態。起筆時逆鋒入筆,產生一種仰起的感覺,隨即折鋒輕抬,中鋒向右上方逐漸挑出。筆畫形成兩頭略高、中間略低的形態,給人處處著力的感覺。
第六是「掠」, 也就是通常說的「長撇」。所以稱之為「掠"是指書寫時筆鋒左引下行,到畫末出鋒處,將筆力均勻送到,如筆鋒掠過一般。長撇由於筆畫之間的搭配需要,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形態。其中有些字的長撇。上半部像寫豎畫一般,到下半部才轉而向左下方撇出,這種長撇稱為「豎撇」。書寫時的用筆,開始借用豎畫的用筆方法,而後轉用撇法。長撇-般來說筆畫較長,而且有一定的彎曲度,最後還要提筆出鋒,掌握不好的話,筆畫就容易出現一些毛病,成為病筆。如粗頸、鼠尾、僵直等。這是書寫時要注意的。
第七是「啄」,也就是通常說的「短撇」、「啄」,就是形容這種筆畫像鳥啄食,快捷迅速。因此在寫這種筆畫時,起筆如寫點,撇出要迅速,但筆畫要逐步提起,不要突然變得尖細。
第八是「磔」,就是波折,也就是通常說的「捺」。漢字中,由於長短、位置的不同,捺可以有多種形態,如平捺、短捺、曲頭捺等。這些不同的捺筆,書寫的一般要求是「三過筆」,就是要有三次波折。也即左下逆鋒起筆之後,稍提筆向右下方輕按,迅疾向右上調鋒稍駐,轉折向斜下方右行(由於捺筆的不同,其斜度和用筆輕重也不同),邊行邊鋪毫蓄勢,至筆畫最重處用力向偏下處一頓,稍駐筆,然後邊提筆邊收攏筆鋒,右行出鋒。書寫捺筆時行筆要沉穩,尤其在最後出鋒時,要有虛空回收的筆勢,這樣才能使筆畫飽滿有力。
掌握了這八種筆畫的寫法和要求,其他的筆畫不過是其中任意兩種不同筆畫的結合,如折筆,是橫畫與豎畫的結合:彎鉤,是橫畫或豎畫與耀畫(或反超)的結合等。稍加練習,注意連接時筆鋒的運動,就都可以掌握了。通過筆畫的練習,就可以逐步掌握用筆的方法。學習書法就有了一定的基礎。
了解了楷書的基本筆畫,接下來就要了解楷書的間架結構。間架結構就是一個字的框架和各部分的安排。間架結構掌握了,才能隨心所欲地加以變化,而無不合宜。說起來,不同的書法家,在楷書結構的處理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寫出來的字,都穩重美觀。這就是因為漢字結構有基本的規律可循。人們在總結和研究楷書的間架結構問題上,付出了不少努力。如相傳歐陽詢的《結構三十六法》,提出了間架結構的一些原則;更進一步,明代李淳著有《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著有《結字九十二法》等,皆是根據漢字楷書的結構特徵,分門別類、歸納總結的著作。
這些對認識和掌握漢字楷書間架結構有一定幫助,但以之規範楷書的寫法,則是完全不必要的,尤其是從學習書法的角度來說,甚至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在間架結構的掌握上,主要還是了解其基本要求,至於每一個字的結構,應該根據所選楷書字帖的特徵,逐一練習。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