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毛筆字書法

2020-12-17 紅霞美妝秀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們現在寫漢字,普遍用硬性的筆一鋼筆、 鉛筆、原子筆、籤字筆等等,寫在普通的比較光滑的紙上。而書法呢?是要用毛筆蘸墨,寫在宣紙等吸墨性強的紙上。這就與普通的寫字有了一些不同的要求。執筆由於毛筆筆頭是軟的,要充分發揮毛筆的特性,就要掌握正確的握筆方法,這叫「執筆」。過去,對執筆方法有很多不同的論述,但要求卻是共同的,這就是執筆要正、要緊,但又要能運筆靈活。

這就要求執筆時做到「指實掌虛」就是手指要牢固地握住筆桿,而手指和手掌之間要有一定空間。這樣才能使毛筆保持正直狀態,既牢固,又靈活。具體的方法,現在一般認為,應當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筆桿,用中指向內勾住,用無名指指甲根部向外抵住,使四指形成合力,將筆桿包住,小指附在無名指後,起輔助作用。這樣就能握筆牢固。筆握緊了,才能寫出好字。

執筆

據說王獻之小時候練字,王羲之偷偷地從後面抽他的筆,沒有能夠抽掉。於是王羲之就讚嘆說,這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名氣。王獻之果然成為著名書法家。執筆位置的高低,要根據字的大小靈活掌握,以便於運筆。在寫較大字的時候,還要能夠充分發揮手腕和肘部的力量。為此,就要能夠使手臂離開桌面,做到「懸腕」、「懸肘」(寫小字時可不必),以擴大毛筆運動空間,在各個部位都能用得上力。掌握了正確的執筆方法,學習毛筆字就有了很好的開始。然後,就是從最基本的練習入手,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楷書也稱「真書」、「正書」,是漢字標準的實用書體。就是現在的印刷體字,也是由楷書演變而來的。楷書由漢代的隸書改變筆畫波折而逐漸演變成形,經過魏晉南北朝在使用中再加以變化,到唐代備極法度,達到完善。楷書根據字的大小,一般分為小楷、中楷和大楷。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區分,並沒有絕對標準。一般來說,一釐米左右見方的屬小楷,四五釐米左右見方的就屬大楷了。

楷書

楷書確立以來,歷代出現了不少以楷書聞名的書法家。像三國時期的鐘縣,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都各有特點:唐以後的楷書則大多受唐代的影響,如五代楊凝式、宋代蔡襄、趙佶,元代趙孟頻,明代文微明、王寵等,都有特色。清代碑學大興,魏碑成為楷書中的新寵,像張裕釗、趙之謙等的作品都有很大影響。另外,南北朝時期還有一些佚名書家的造像作品,像《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 等,以及隋代的《董美人墓誌》、《龍藏寺碑》等,也都是很有影響的。

學習楷書,大楷和小楷的入手要求是不同的。我們先說大楷。大楷入手的要求主要是先掌握筆畫。通過筆畫的練習,我們才能掌握筆法的要求。楷書的筆畫變化很多,但基本筆畫可以歸納為有限的幾種。古人拿一個「」字來說明漢字楷書的基本筆畫和寫法要求,稱「永字八法」。第一是「」,也就是通常說的「」。點在漢字楷書中的變化很多,在字的不同位置,其寫法要求不同。但總的說來,寫點要表現出氣勢,像高空掉下來的石頭一樣。之所以稱為「」,就是寫時要側勢入筆,然後頓筆,使筆畫飽滿,再回鋒收筆,或順勢出鋒。要做到點與點之間、點與其他筆畫之間有照應,不孤立。這樣寫出來的點,就會感到筆形緊湊,有力度,而且與整個字融為一體。

龍門二十品

第二是「」,也就是通常說的「」。橫之所以稱為「」,是說在書寫時,要提起筆來,逆鋒落筆,保持中鋒運筆,最後駐筆回鋒。就像騎馬勒住馬韁繩一樣,時時有控制的感覺。千萬不可把筆鋒平拖過去,也不可使筆鋒扭曲,而使筆畫顯得單薄。橫在字中,有長橫和短橫的區別。書寫時,筆的運動方向和提案的要求不完全一樣,要注意其中的細微差別。但所有的橫畫,最忌諱的是寫得平直如一,即古人說得像計算的籌碼一樣。一律平直便沒有力量,僵硬死板,顯得缺乏變化。一般說來,長橫要寫得略有弧度,輕重要有變化:幾個短橫並排時各自的輕重、方向不顯雷同才好。

第三是「」,也就是通常說的豎。「」在「」字中,只是豎鉤筆畫的一部分,但可以用來說明豎的寫法和要求。「」稱為「」,是要求在書寫時不能寫成豎直的,要略微有點彎曲的感覺。這樣的豎才顯得有彈力。要達到這種效果,書寫時要橫入筆,然後略上行,駐筆轉折下行,體現一點或含胸、或凸胸的狀態。豎有「垂露」和「懸針」之分。最後駐筆向,上回鋒的,稱「垂露」;最後駐筆不回鋒,引伸直下的稱「懸針」。豎與其他筆畫結合的,書寫時也應遵循這樣的要求。第四是「耀」,也就是通常說的「」,也叫「豎鉤」寫耀筆時,因為一般是連著豎筆,因此要在豎筆將盡時蹲筆調鋒,借勢向左上方斜向挑出。趙筆的蹲筆要稍慢,但挑出要稍快一些。挑出時筆力要貫注到趣筆的末端,不要形成筆畫有漂浮的感覺。

張猛龍碑

第五是「」,也就是通常說的「斜挑」。「」的本意是打馬的馬鞭,馬鞭揮出,雖然迅疾,卻並不輕飄,用來借指這種筆畫的狀態。起筆時逆鋒入筆,產生一種仰起的感覺,隨即折鋒輕抬,中鋒向右上方逐漸挑出。筆畫形成兩頭略高、中間略低的形態,給人處處著力的感覺。

第六是「」, 也就是通常說的「長撇」。所以稱之為「"是指書寫時筆鋒左引下行,到畫末出鋒處,將筆力均勻送到,如筆鋒掠過一般。長撇由於筆畫之間的搭配需要,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形態。其中有些字的長撇。上半部像寫豎畫一般,到下半部才轉而向左下方撇出,這種長撇稱為「豎撇」。書寫時的用筆,開始借用豎畫的用筆方法,而後轉用撇法。長撇-般來說筆畫較長,而且有一定的彎曲度,最後還要提筆出鋒,掌握不好的話,筆畫就容易出現一些毛病,成為病筆。如粗頸、鼠尾、僵直等。這是書寫時要注意的。

第七是「」,也就是通常說的「短撇」、「」,就是形容這種筆畫像鳥啄食,快捷迅速。因此在寫這種筆畫時,起筆如寫點,撇出要迅速,但筆畫要逐步提起,不要突然變得尖細。

斜挑

第八是「」,就是波折,也就是通常說的「」。漢字中,由於長短、位置的不同,捺可以有多種形態,如平捺、短捺、曲頭捺等。這些不同的捺筆,書寫的一般要求是「三過筆」,就是要有三次波折。也即左下逆鋒起筆之後,稍提筆向右下方輕按,迅疾向右上調鋒稍駐,轉折向斜下方右行(由於捺筆的不同,其斜度和用筆輕重也不同),邊行邊鋪毫蓄勢,至筆畫最重處用力向偏下處一頓,稍駐筆,然後邊提筆邊收攏筆鋒,右行出鋒。書寫捺筆時行筆要沉穩,尤其在最後出鋒時,要有虛空回收的筆勢,這樣才能使筆畫飽滿有力。

掌握了這八種筆畫的寫法和要求,其他的筆畫不過是其中任意兩種不同筆畫的結合,如折筆,是橫畫與豎畫的結合:彎鉤,是橫畫或豎畫與耀畫(或反超)的結合等。稍加練習,注意連接時筆鋒的運動,就都可以掌握了。通過筆畫的練習,就可以逐步掌握用筆的方法。學習書法就有了一定的基礎。

了解了楷書的基本筆畫,接下來就要了解楷書的間架結構。間架結構就是一個字的框架和各部分的安排。間架結構掌握了,才能隨心所欲地加以變化,而無不合宜。說起來,不同的書法家,在楷書結構的處理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寫出來的字,都穩重美觀。這就是因為漢字結構有基本的規律可循。人們在總結和研究楷書的間架結構問題上,付出了不少努力。如相傳歐陽詢的《結構三十六法》,提出了間架結構的一些原則;更進一步,明代李淳著有《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著有《結字九十二法》等,皆是根據漢字楷書的結構特徵,分門別類、歸納總結的著作。

這些對認識和掌握漢字楷書間架結構有一定幫助,但以之規範楷書的寫法,則是完全不必要的,尤其是從學習書法的角度來說,甚至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在間架結構的掌握上,主要還是了解其基本要求,至於每一個字的結構,應該根據所選楷書字帖的特徵,逐一練習。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藝術》

相關焦點

  • 高木聖雨:不關注中國現代書法,失去傳統,在日本書法界直接開除
    日本專家:我不去關注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沒有傳統,開除在一次記者訪問中,日本著名書法家高木聖雨回答了對中國當代書法的看法:「中國書法在傳統的繼承上不夠,在日本沒有傳統性是會被開除的。日本書法家的地位是由藝術水準決定的,中國書法家是由身份地位,而不是藝術地位決定的。因此,我都不去關心中國書法。」
  • 當代書法文化,書法藝術的發展,書法的特定文化背景
    書風其實,他們中的許多人,並非沒有接受晉唐的薰陶,但現在,他們更有心借取那些被前人視為卑下、醜拙,缺少嚴謹法度而被棄置、被忽視的各種民間書跡,強調民族大文化背景孕育的書法精神的繼承發展;他們也從姊妹藝術中廣泛汲取營養,強調自己的創作意識強調個人的藝術感覺,他們並非反對繼承傳統的基本美學思想,(他們同樣重「工夫」、求「天然」、重「神採"、講「格調」等),而是決心擺脫某些非關本體的傳統定勢。
  • 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書法藝術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它與中國文化相表裡,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
  • 學習毛筆字的作用,現在人寫毛筆字還有怎樣的意義?
    毛筆字是我國文化的一種延續,具有重要的意義,寫一手好的毛筆字也讓會許多人羨慕不已。 2、學習傳統文化 毛筆字是一部中國書法史,也是一部中國文化史,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也可以學習到很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 從李宗仁書法談文化對人的濡養
    從李宗仁書法談文化對人的濡養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桂林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桂系"首領,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從李宗仁年輕時的成長學習經歷來看,沒上過傳統的私塾,也只是上過縣小學以及近現代軍事學堂,接觸的也是近現代軍事理論的學習。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其幼年文化功力並不深厚,況其戎馬一生專門學習的時間並不多,這並不妨礙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形式論,書法的視覺藝術
    本文乃作者美食界的小阿哥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書法是視覺藝術,人們的視覺所能感受到的,都是它的形式。人們感受書法的美是以書法的直觀形式為根據地。從這一意義說,書法裡不存在沒有內容的形式,沒有什麼不講究內容的「形式主義」。一個書家的書作,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形式?為什麼他的書法形式總是別人的而沒有自己的?為什麼他的書法境界不高雅?為什麼他的作品總是缺少大氣? ……不是別的,因為作者沒有這些東西給它,裝也裝不像,做也做不出來。
  • 寫書法 品文化!金牛教育舉辦師生優秀書法作品展
    ,這讓我了解到很多中國古代詩詞及文化。」傅一菲告訴記者,她跟隨學校的書法專職教師學習書法一年多了,如今對書法的興趣越來越濃。本次展覽的作品包括金牛區「寫經典」師生優秀書法作品展、書法名師向黃先生作品展、撫琴小學珍藏名家書法作品展、撫琴小學師生書法作品展四部分,包括書法軟筆、硬筆和篆刻三個類別,是通過線上初賽、現場決賽,從上千件作品中遴選出的優秀的師生書法作品。數量眾多、水平較高、風格多樣、內容豐富。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形式論,書法是人的形式
    且看我們人:有形體結構的形式原則,如身體的五官四肢平衡對稱,身體的上下卻只有比例的勻稱,沒有如四方連續圖案式的上下左右的平衡對稱,文字結體,書法結體亦如是。隨便挑幾個字,比如說「書法藝術」這四個字,當我們正著看時,他們的筆畫雖不齊整,在結體上卻使人感到它上下勻稱,左右對稱,重心平穩。但是如果把這幾個字橫過來當正寫的字看,雖然筆畫的勻稱感沒有變,卻明顯地覺得左右不對稱了。
  • 羅祖偉教書法編教材傳承中華文化:寫漂漂亮亮中國字,做堂堂正正...
    在崧廈街道韓家村,很多人都知道有位硬筆書法寫得很棒的老人,他叫羅祖偉,如今已77歲。對於書法的熱愛,羅祖偉回憶,書法的種子始於兒時,那時剛一年級的他要學習寫毛筆字,先描紅再識字。描哪些字呢?他深深記得,21個紅字是楷書,分別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爾小生八九年月日」。老師布置的每日作業便是反覆描寫、臨摹,如此訓練為他今後寫字打下了基礎。
  • 三十歲學習書法毛筆字晚嗎
    而且學書法沒有年齡界限。即使三十歲了學毛筆字,我覺得一點也不晚,正是人精神旺盛時期,是學習書法的最好時候。淺談書法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精神文明的需求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書法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從小學習書法,因為少兒動手模仿能力強,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從小學習書法
  • 《中華書法小故事》展示中國書法脈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桂傑)展示中國書法脈絡、挖掘傳統文化精髓的《中華書法小故事》一書由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天在王府井書店舉行新書發布會,面向全國發行。《中華書法小故事》由書法家、書法博士安軒老師編寫。
  • 練書法、展文化!白雲區大山洞街道關工委開展書法教學活動
    近日,白雲區大山洞街道關工委在新時代兒童發展中心開展以「練中國書法 承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兒童書法課活動,活動邀請轄區退休老幹部授課,讓孩子們感受藝術的薰陶。宣紙產自安徽涇縣,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是寫作品時用的紙。
  • 流行音樂女歌手張靚穎,初學毛筆書法作品曝光,專家:有書法天賦
    張靚穎我們了解到張靚穎的書法,依舊是從她的微博上看到的。那是她第一次寫毛筆字發的朋友圈。很多人在她的這條動態下留言,又說張靚穎的字有一種快樂的感覺,也有人說,第一次寫書法就能寫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我們看張靚穎初學書法的作品,不妨一起回顧一下,第一次學書法的歷程吧。學習書法誰都要經歷第一次的握筆,第一次地用毛筆寫字,第一次地在宣紙上畫字。小編第一次學毛筆字的感覺就是:坐姿端正挺直背,筆要垂直手腕直,食中大指為主力,筆夾中指無名指,落筆輕重有緩急,平心靜氣慢慢練。
  • 退休老幹部練太極,發明「太極書法」,是老乾體,還是書法創新?
    在傳統文化不斷被遺忘的今天,太極和書法是傳統文化中傳承得最為普及的兩大瑰寶,太極和書法原本是沒有太大的淵源。 不過,玄之又玄的太極在今天成為了退休大爺大媽們的養生「必練」絕技,而書法也同樣是很多退休老幹部的每日「打卡」任務,太極和書法之間就有了「碰撞」的可能。
  • 日本人為何痴迷中國文化?
    當然,在打動大家的同時,很多人驚訝和感嘆日本人為什麼對中國文化如此了解。 書法是源自中國的藝術方式,如同無言的詩,無行的舞。潑墨揮毫間,展現的都是中國文化的根骨。
  • 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字書法藝術探討_一帶一路·共建繁榮_中國網...
    我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自創硬筆並在傳統宣紙上寫大字書法,尤其是書寫傳統文化非遺水字書法、女書、西夏文等。這在宣紙書寫上是一次突破、創新。打破了幾千年的書寫傳統習慣,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自成一派。即是對傳統書法的突破又是對傳統書法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將硬筆書寫從原來只是用來文字書寫變成可登大雅之堂,雅俗共享. 該硬筆在宣紙上自如、流暢書寫大字得益於自創的硬筆的設計結構及制筆的材料選用。
  • 激活古典傳統 聚焦書法創作
    《書法答問》 朱天曙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讀書者說】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嚴肅的、死板的,它存在於傳世的文字間,存在於博物館的藏品中,存在於凝結的時空裡。誠然,古典傳統應當是嚴肅且神聖的,但如果藝術創作沒有「生命力」,展示出來的必定是呆板生硬,少了一份「鮮活」。而這種「鮮活」的解讀,引用朱天曙教授《書法答問》裡的話來說,即是——「外在的是形式,內在的是精神」。所有藝術,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將藝術家對某物或某件事的感受傳達給觀者,即使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從其中汲取精華的書法藝術也是如此。
  • 中國漢字流傳千年 憶白文化用品字帖彰顯書法魅力
    「橫提豎撇,點捺鉤折」,在一筆一划之間,中國的漢字歷經了五千年的歷史流轉。也正是得益於此,中國的漢字也成為了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令古今中外眾多名人墨客為之傾倒,而中國的書法更是成為了無數文人雅客競相學習的對象。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國的書法看似簡單,寫起來卻十分困難,小到筆墨紙硯的挑選,大到內容、字體的選用,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成為練習書法的關鍵點。而字帖作為書法練習必備產品,更是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這方面憶白文化用品字帖成為了大眾的首選。
  • 毛筆書法怎樣來備課,這四點是寫好毛筆字的捷徑,讀想寫等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外國人都來學習書法,作為中國人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二、複習(1)那我們所知道的學習書法的工具和材料有哪些呢?請回答好,請看大屏幕(更詳細的工具和材料)。(2)現在我們複習一下執筆的知識吧,誰來到前面給大家示範一下?
  • 成龍的書法功底真的在劉德華之下嗎?網友:意在功夫不在書法
    2007年,成龍被韓國民眾選為代表「中國大人物」之一,僅次於毛澤東、鄧小平,高居第3名。2012年8月24日 《紐約時報》評選出史上20位最偉大動作巨星,成龍榮登第一位。從成龍的穿著,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成龍非常的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一個非常熱愛祖國的名人明星。除了喜歡穿唐裝,成龍還有一個興趣愛好就是寫毛筆字。有的人說成龍就是在亂寫亂畫,文化水平低,譁眾取寵,還有的網友說:功夫書法,意在功夫不在書法!網上更有傳專家說成龍的書法簡直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