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每天行色匆匆,不是擔心前程,就是擔心職位,成家前擔心找不好自己的另一半,成家後有了小孩,又擔心孩子的學業,孩子大了,自己的父母已年過古稀,父母的身體健康又成了擔心的問題,生活的壓力一直跟著自己,這難免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這時候有些人承受不住這些壓力,身體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特別是情緒失調,五志過極的現象就會發生,今天我介紹的這個方劑就與情緒有關。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方劑,既簡單又實用,特別是適合現代人應用的方劑。他就是四磨湯,此方出自宋代嚴用和的《劑生方》,為理氣劑,具有行氣降逆,寬胸散結之功效。主治肝氣鬱結證。症見胸膈脹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脈弦等。當今社會,世人的精神壓力大,容易情緒失調,同時也嗜好甘甜油膩等肥美的食物,常導致肝胃不和,腸胃結滯等,四磨湯就是治療此證的有效良方。
此方由人參、檳榔、沉香、烏藥四藥組成,方精藥專。人參大家都很熟悉,《神農本草經》說:「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沉香具有降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的作用。主治胸腹脹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逆喘急。《本草新編》說:「沉香,溫腎而又通心,用黃連、肉桂以交心腎者,不若用沉香更為省事,一藥而兩用之也。但用之以交心腎,須用之一錢為妙,不必水磨,切片為末,調入於心腎補藥中同服可也」。檳榔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作用。烏藥味辛行散,性溫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寬中,故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作用。
本方證為七情所傷,思則氣結,怒則氣上,氣多厥逆。肝氣鬱滯,橫逆胸膈,故胸膈脹悶;若上犯於肺,肺氣上逆,則氣急而喘;若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則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脈弦為肝鬱之象。此病之標在肺胃,而病之本則在肝。證屬肝氣鬱滯,肺胃失降,治宜行氣降逆,寬胸散結。因為其氣上逆為實,檳榔、沉香破氣寬膈、峻利之品,可升可降,故以為君藥。而烏藥可宣行十二經氣分,為臣藥來助。三藥合用,行氣疏肝以消痞滿,下氣降逆以平喘急。然而人以氣為本,若元氣充足,經脈流行就不可能出現氣逆的症狀,為防三藥再耗傷正氣,故又配以人參益氣扶正為方中佐藥,以達到行氣降氣而不傷氣。四藥合用,共奏行氣降逆,寬胸散結之功。總觀此方,行氣與降氣同用,以行氣開鬱為主;破氣與補氣相合,鬱開逆降而不傷正。若純實無虛的人,即可去人參而更換為枳殼,以加強順氣寬胸的作用。
為什麼給此方劑命名為四磨湯呢?其實也很好理解,由於方中的四味藥均比較堅實、若煎的時間較少,就不能煎出諸藥的性能,但若煎煮的時間較長,又怕藥物芳香氣味散逸,而影響治療效果。所以先把四味藥物磨濃汁後再用水煎服,取其「磨則味全」意義,故稱為四磨湯。故《金鑑》說:「四品氣味俱厚,磨則取其氣味俱足,煎則取其氣味純和,氣味齊到,效如桴鼓也」。也有先人認為特別虛的人,對藥物的吸收能力欠佳,可把除人參外的三藥磨汁,加入大量的人參來煎,用鹽為引調服,以使人參滋補的效力能夠迅速發揮。清代醫學家喻嘉言在《寓意草》認為,治痰喘夾虛,用人參切則效,人參用煎則不效,可見中醫治病,真是奧妙無窮。
總之,此方臨床應用以胸膈脹悶,上氣喘急為辨證要點。常用於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胃炎等屬肝氣橫逆者。現代醫學用於治療嬰幼兒乳食內滯症,症見腹脹、腹痛、啼哭不安、厭食納差、腹瀉或便秘;中老年氣滯、食積證,症見脘腹脹滿、腹痛、便秘;以及腹部手術後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若兼大便秘結,腹滿或腹痛,脈弦者,可加枳實,大黃以通便導滯。經實驗研究表明此方可促進胃腸功能運動及胃排空,既能增加腸蠕動,又能緩解腸痙攣,從而加快胃腸功能恢復。但本方乃破氣降逆的峻劑,胸膈脹滿,屬脾虛腎虧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