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雄,在三國紛爭的年代,可謂是英雄輩出,猛將如雲。如東吳政權的「朱治、朱然、朱績」,蜀漢政權的「關羽、關平、關興」,曹魏政權的「曹仁、曹純、曹洪」,他們間的關係不是父子便是兄弟,真所謂將門出虎子,而這在門閥階層特徵顯著的三國時期,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曹操麾下有五員張姓大將,他們分別是張繡、張遼、張郃、張魯、張燕,那麼他們之間有關係嗎?他們都有哪些事跡?下面我們就一起穿越來到三國時期曹魏的許都,問問當地的耆老,張繡、張遼、張郃、張魯、張燕這五員曹魏大將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具體事跡。
通過跟當地的耆老打聽了解到,張遼、張繡、張郃、張魯、張燕都是曹操麾下大將,但他們卻不屬於一個張氏。張遼祖上原本是雁門馬邑聶氏,後來為避禍而改姓為張,張繡出自武威郡張氏,家族是涼州地方豪族,張魯是沛國豐縣張氏,據說是張良的後代,張郃和張燕都是河北張氏,但也沒什麼關係。因此可以說曹操麾下的五員張姓大將張遼、張繡、張郃、張魯、張燕除了都姓張和都屬於曹魏陣營外,再無任何關係。當然有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張遼和張郃同屬於陳壽筆下的五子良將。
張遼,字文遠,是漢武帝時期馬邑之謀發起人聶壹的後代,後來他的先祖為了避禍而改姓為張。張遼最早在并州刺史丁原的隊伍裡,因作戰勇猛異常,所以受到丁原的賞識。之後張遼奉丁原之命,帶兵前往洛陽幫助大將軍何進誅殺宦官,此後張遼成為何進麾下部將。在何進被宦官殺死後,董卓帶兵進入洛陽,此時張遼及其所部又歸屬董卓,張遼自然成為董卓麾下將領。之後王允與呂布聯合斬殺董卓,張遼又成為呂布的部下。公元198年,也就是曹操迎接漢獻帝劉協到許都的第三年,這一年曹操擊敗並擒殺呂布,張遼率領部下歸附了曹操,被曹操任命為中郎將,並冊封關內侯的爵位。此時的張郃正在袁紹麾下做事,官職為寧國中郎將。
張郃,字儁乂,是冀州河間郡(如今的河北任丘)人。東漢末年,張郃在家鄉應徵入伍,成為冀州牧韓馥麾下兵士,之後在討伐黃巾軍的戰鬥中立下功勞,被提拔為軍中司馬。在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後,張郃成為袁紹麾下將領。張郃在跟隨袁紹攻打公孫瓚時立下大功,因此被袁紹提拔為寧國中郎將。此時的張繡已成為割據宛城一帶的割據軍閥。
張繡,武威郡祖厲(如今的甘肅靖遠)人,最早在叔父張濟的隊伍裡任職。張濟是董卓麾下的大將,在董卓被呂布斬殺後,張濟被朝廷任命為鎮東將軍,奉命鎮守弘農。公元196年,張濟在攻打劉表控制的穰城時,被流矢射中而亡,張繡隨即接管了張濟的隊伍。張繡隨後與劉表和談,並在名義上歸附了劉表,於是劉表讓張繡帶兵駐守宛城。此後張繡成為劉表在北方的勢力代表,也稱為割據宛城一帶的軍閥。
公元197年,也就是建安二年,張繡審時度勢,率軍投降了曹操。不久曹操娶了張繡的嬸嬸(張濟的夫人),張繡因此而懷恨曹操,曹操得知張繡懷恨自己後,於是決定要秘密處決了張繡,結果消息走漏,張繡率軍偷襲曹操,曹操大敗而歸。隨後張繡再次與劉表聯盟,共同抵禦曹操。公元199年,也就是建安四年,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再次向曹操提出投降,曹操欣然同意,冊封張繡為揚武將軍,並與張繡做了兒女親家。此時的張燕正率領部下與袁紹的軍隊苦戰。
張燕,原名褚燕,在黃巾起義爆發後,便帶人入山為盜,隨後通過一系列戰鬥發展壯大,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他的隊伍自稱為黑山軍。朝廷對張燕勢力無力鎮壓,於是任命張燕為平難中郎將 ,讓他負責黃河以北山區的各項政務。在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時,張燕是公孫瓚的支持者,因此袁紹在打敗公孫瓚後,便派兵剿滅境內黑山軍,但卻始終無法擊敗張燕,最終只能撤兵。
公元200年,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間的小規模摩擦演變為大規模戰爭,三國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正式爆發。曹操在荀彧、荀攸等謀士的輔佐下,與強大的袁紹集團打成平手,雙方陷入拉鋸戰,但情況對曹操略為不利。之後袁紹陣營的許攸前來投奔曹操,並帶來了火燒烏巢之計,睿智的曹操當即採用了許攸之計,親自率領大軍襲擊烏巢並燒毀了袁紹的全部糧草,使得袁紹大軍軍心動搖,不久全線潰敗。官渡之戰最終以曹操集團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此戰之後,北方再無任何割據勢力能與曹操抗衡。
官渡之戰後,張郃率軍投降了曹操,隨後張郃被曹操任命為偏將軍,並被冊封為都亭侯。張遼也在官渡之戰中也立下大功,被曹操提升為裨將軍。之後,張遼、張郃等將軍跟隨曹操乘勝追擊,沒過幾年便攻佔了袁紹及其子袁譚、袁尚、袁熙的全部地盤。在曹操大軍攻打袁尚的鄴城時,張燕派部將前來拜見曹操,請求出兵協助曹操進攻袁尚,於是曹操欣然同意,並任命他為平北將軍。次年四月,張燕率領麾下十多萬人部眾歸附曹操,曹操冊封張燕為安國亭侯,並命他帶兵到鄴城駐守。
在曹操攻打袁紹集團的一系列戰鬥中,張遼因戰功被提升為蕩寇將軍,張郃因戰功被提升為平狄將軍,張繡因戰功被提升為破羌將軍。公元207年,張繡在跟隨曹操徵討烏桓的途中去世,而張遼在徵討烏桓的白狼山之戰中,因其英武的表現,使得他在曹操麾下眾將領中脫穎而出,步入當時天下名將行列,當時其地位已躍居張郃等人之前。
在赤壁之戰後,張遼率領張郃、牛蓋等將成功平定陳蘭、梅成的叛亂,又立下大功。之後張遼帶兵長期鎮守軍事重鎮合肥,而張郃則隨曹操帶兵攻打佔據漢中一帶的張魯割據勢力。張魯,字公祺,據說是道教正一派創始人張陵的孫子,在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後割據漢中,割據經營漢中達三十年之久。公元215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十年,此時的曹操正帶兵攻打張魯,孫權乘機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攻打合肥,此時合肥僅有守軍七千多人。張遼因為合肥守城兵力不多,為了避免被動防守,於是率領八百勇士突襲孫權大營,甚至差一點斬殺孫權,令孫權大軍聞風喪膽,再無鬥志。
孫權因為攻打合肥沒有佔到一點便宜,便下令撤軍回國,但張遼不可能讓他全身而退。在孫權大軍全軍班師回國之際,張遼率軍乘勢殺出,此前本就被嚇破膽的東吳軍隊一看張遼大旗立馬潰不成軍,江東名將陳武等人也在亂軍中被曹軍斬殺,甚至連孫權也差一點被捉住。經此一戰,張遼名震天下,隨後曹操提升張遼為徵東將軍。同年十一月,漢中張魯歸降曹操,曹操隨即任命張魯為鎮南將軍,並冊封為閬中侯,還與張魯做了兒女親家。次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張魯在鄴城大笑而亡。在張魯歸降曹操後,張郃因戰功被提拔為蕩寇將軍(蕩寇將軍原為張遼,在張遼提拔為徵東將軍後,張郃補此位置)
公元220年,一代雄主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位,隨後曹丕冊封張遼為前將軍,任命張郃為左將軍。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為了表達對張遼的特殊獎勵,還額外封了張遼的一個侄子為侯爵。同年,曹丕代漢稱帝,進封張遼為晉陽侯,派遣張遼再次帶兵坐鎮合肥,主要防禦東吳方面的進攻,進封張郃為鄚侯,主要與曹真等人帶兵徵伐盤踞在安定一代的少數民族。
公元221年,也就是曹丕黃初二年,張遼在洛陽皇宮與曹丕聊起了當年率八百勇士突襲東吳軍營的事情,曹丕對此佩服不已,隆重表彰了張遼,隨後大力提拔了當年跟隨張遼突襲東吳軍營的將士們。次年,東吳再次向曹魏宣戰,曹丕派張遼前往海陵抵禦東吳大軍,不久張遼在江都病逝,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公元228年,也就是曹睿太和二年,張郃率軍在街亭大敗蜀軍,迫使諸葛亮退師,因此受到曹睿的大加獎賞。
公元231年,也就是曹睿太和五年,諸葛亮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四次北伐,曹睿派遣司馬懿統領張郃、郭淮等將領前往迎戰諸葛亮。在諸葛亮退還祁山後,司馬懿仍令張郃率軍追擊,張郃無奈只得服從,結果在木門谷被蜀軍伏擊,張郃被箭矢射中陣亡。曹睿為了彌補張郃,將他的四個兒子都封為列侯,並冊封他的小兒子為關內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