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前中國朝野曾鼓吹東徵:好好教訓一下日本

2020-12-24 中國網文化

油畫作品:長崎事件

長崎鬥毆事件加劇仇恨 朝鮮刺客風波「羞辱日本」

甲午海戰前,清王朝連出昏招

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清王朝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長期存在的對日文化優勢,蒙蔽了清王朝官僚、知識分子的眼睛,對於日本露出來的不軌野心,清朝朝野瀰漫的是「好好教訓一下日本」的聲音。雖然當時一些人已經摸到了清王朝衰弱腐敗的脈搏,但是幾乎沒有人預測到,清王朝在甲午戰爭中輸得會如此狼狽。本文選取了甲午海戰前清朝在內政外交上的一些事件,看清王朝如何在驕傲自大心態的驅使下,在軍事外交上接連留下敗筆,並被蓄謀已久的日本藉機抓住了把柄。

傲慢看待新生日本

鴉片戰爭之後,雖然一些開明的官僚士大夫開始認真審視世界,然而他們注視的重點是西方列強,並不是日本。歷史上一直以來的文明高位,滋養了中國人的中華文化優越感,一般中國士大夫把日本稱之為「蕞爾三島」的「東夷小國」,這種傲慢的態度造成了對日本的了解不夠。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這麼重大的事件,並沒有引起中國朝野的關注,知曉者則心懷蔑視地批評這是一個朝令夕改、改變風俗、荒唐無稽的兒戲般的政治變革。1874年,日本發動侵臺戰爭,掠奪清王朝白銀50萬兩,暴露了侵略野心,但是卻沒有引起清政府高度的警惕。當時,有很多出版物,如《日本雜記》諷刺日本是「東頭西腳,西腳東頭,不成東西」。甚至有人大肆鼓吹徵日論,幫助日本恢復幕藩體制。

法國駐華公使施阿蘭對此評論道:「當時這個國家對自己的前途似乎毫不關心,它同列強和平共處,絲毫沒有覺察到正在強大起來的日本。」施阿蘭還繼續評價李鴻章道:「他可能是唯一能夠真正理解一個現代化國家需要和必要設備的中國人。他卻寧可一直躺在驕傲自大上面,輕視可能存在的敵人,滿足於幻想中的強大與豐富的資源。」

史料記載了一件小事,可以反映當時清朝的心態。1876年1月,年僅30歲的日本駐清國特命全權公使森有禮途經天津,滿身西式裝束的他拜訪了53歲的李鴻章。李鴻章說:「閣下讚賞模仿歐風,廢棄舊來服制,猶如將自國的獨立委身於歐洲的制度,豈不是遭人唾棄,羞恥之事?」森有禮答道:「對外來事物的取捨並無他人強迫,完全是我國人民自己喜好的事情,故沒有絲毫羞恥之處,我國古來極力吸收和採用亞洲、歐美及其他各國的長處為己所用。」李鴻章自信地說道:「不過我國決然不會進行如此變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鐵道、電信等機械方面,吸收西洋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正是那些國家最優秀之處。」

「長崎事件」加劇日本反清情緒

清朝不僅在思想上鄙視日本,在實際行動上也一直在尋找機會對日本「宣示國威」。這其中,「長崎事件」在清日關係史中極為敏感,堪稱兩國關係惡化的一個導火線。1886年8月,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濟遠、威遠等戰艦組成的艦隊,在朝鮮海域演習完畢後,受命於8月1日抵達長崎,名為維修戰艦,實則宣示軍威。8月13日,數名登岸購物休閒的清朝水兵在丸山遊廓寄合町的貸座敷妓院樓內,和日本巡警發生鬥毆。15日下午,約300名水兵上岸購物休閒,已經積怨的清朝水兵與日本巡警再次發生衝突,直至引發了200餘名水兵與更多當地日本人、巡警之間的群毆。最後調查統計,日本巡警死亡2人,傷26人,北洋水師水兵死亡5人,傷44人。

長崎事件是清王朝宣示國威的意外插曲,事件最後以兩國間互相賠償了事。事件最終以雙方的妥協而不是清廷的單方面退讓收場,讓一些人認為這是清廷在鴉片戰爭之後的第一次外交勝利。但是長崎事件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在日本當局挑動下,日本民間的反華、仇華、排華的情緒被煽動起來。日本民間升騰起一股「清國威脅論」,日本媒體形容北洋艦隊的到來,堪比江戶時期美國艦隊的黑船來航。僅僅圍繞定遠艦,日本國內就出現過《不如歸》、《不沉的定遠》、《第二的元寇》等數部小說,宣揚勇敢的日本海軍如何去擊沉定遠艦,連一些懵懂無知的兒童也玩起打定遠、鎮遠的遊戲。

1887年3月14日,日本天皇頒布敕令「立國之急在我海防,一日不可遲緩。」皇室專門撥款30萬日圓作為海防捐款,半年之內從首相伊藤博文到各地貴族、富豪、大名,為海防捐款已達200萬日圓,日本政府還發行超過了1700萬日圓的海軍公債。日本提速了1884年制定的海軍建設十年計劃,經過了8年發展,海軍實力實際已經超過了北洋艦隊。

此外,長崎事件中還產生另一個惡果——清朝的情報大門被打開。一個名叫吳大五郎的日本人在打鬥現場,偶然拾到了一本北洋水師水兵丟失的小字典,小字典中的漢文字縱橫兩側,標註了0-9不同的小數字。日本情報部門立刻判定這是清軍電報用的漢字譯電本,通過分析這些漢字與數字,初步掌握了破解清王朝密碼的基本方法。為了徹底破解密碼,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故意設圈套,提供給了清王朝駐日公使汪鳳藻一份漢字書寫的長度適中的政府文書。次日日本電信課就順利截獲了公使館發給總理衙門的電報。時任電信課長的佐藤愛麿利用這一漢字內容完全知曉的電報,仔細研究,終於破獲了清王朝公使館的密碼。

這一秘密僅僅為佐藤愛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有限幾個日本人知曉,直到伊藤博文被刺殺30年後,隨著伊藤博文遺著《機密日清戰爭》出版,才在有限範圍內公開此事。令人驚訝的是,對情報工作麻痺大意的清王朝,在此後的外交、軍事事件中,甚至包括以後的和談過程中,竟然沒有更改密碼,清王朝機密的軍事外交信息長期被擺在勁敵眼皮底下。

為此,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政府秘密授予佐藤愛麿三等勳章和養老年金的特別獎賞,後來佐藤青雲直上,曾經擔任7年的日本駐美大使。

點燃戰火的「金玉均暗殺事件」

甲午戰爭,除了中日兩國外,朝鮮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朝鮮問題也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甲午戰前,清王朝在朝鮮仍公開實施援朝抑日的政策,這其中「金玉均暗殺事件」,再一次被日本利用起來。

金玉均是朝鮮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最為著名的身份是朝鮮開化黨的領袖,與日本關係親密,1882年至1884年間曾三度赴日本考察。1884年他領導開化黨聯合日本發動的甲申政變曇花一現,被清軍鎮壓,不得不逃亡日本,成為朝鮮主政者閔妃等人的仇敵。1894年3月,閔妃派出的刺客洪鐘宇,以重金誘使金玉均在上海與清王朝官員李經芳會晤,騙得金玉均來到上海。在上海美租界的日本旅館內,洪鐘宇破門而入,連開三槍槍殺了金玉均。

日本政府多次派人想引渡洪鐘宇,運走金玉均屍體,但都被拒絕。清王朝一直支持朝鮮壓制國內的親日勢力,為此特派軍艦威靖號專程將洪鐘宇本人以及金玉均遺體送回了朝鮮,朝鮮不僅在楊花津刑場將金玉均的屍體凌遲暴屍,還處理了金玉均家族。這一事件令日本朝野上下顏面無光,惱羞成怒,紛紛譴責日本政府的軟弱。

5月20日,日本議員犬養毅等各界人士約2000人在東京淺草寺舉行金玉均葬禮。葬禮上眾人聲稱將金玉均遺體運回朝鮮是對日本極大侮辱。隨後,「徵清論」等宣傳在日本媒體上被連日渲染,日本政府和民間在挑戰清朝上逐漸形成一致。在日本,很多人也把「金玉均暗殺事件」與朝鮮東學黨農民起義,共同視為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甲午戰前清末海軍世界排名第六?非也
    近年來,不少關注清末海軍的人,認為作為洋務運動的成果,清末海軍還具有一定的規模實力,甚至出現了甲午戰前的清末海軍是世界排名「第六」「第九」以及「遠東第一大海軍」等說法。甲午戰前的清末海軍究竟是什麼水平?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事兒。
  • 中國史上僅有的兩次東徵日本,第一次竟然是在北宋
    文/ 大局妙國人讀中日交往史,每每會憤懣不平,崇尚敦穆和平的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強盛時期,卻都不曾動過徵服日本的念頭,給予日本的都是恩典教化。而日本尚在島夷蒙眛階段時,就開始野心勃勃地覬覦大陸,唐朝時期還在吃中國文化奶水就敢於戰爭挑釁!明清之後更是鐵了心吞併中國,以至於近代史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空前的浩劫!
  • 十字軍東徵的信仰是什麼?
    十字軍在阿蘇夫戰役的勝利和十字軍東徵的義大利戰役不但沒有拯救亞美尼亞,反而又一次讓這個富庶的農業國變成了無主之地,農奴制度也因此獲得了宗教上的再升華。正因為十字軍主要是遜尼派教徒,所以不得不鼓勵各種非宗教之前的信仰,其中包括其他民族的原始信仰。
  • 甲午戰後日本嘗試了第一次民主政治,為什麼8個月就夭折了?
    神祗省專管神道教,因為明治維新鼓吹日本傳統,被佛教壓制千年的神道教反擊,採取報復性行為,神道就成了日本國教,地位最高,由專門的機構管理。而教部省管理其他宗教。太政官系統統管行政(包括大藏省、兵部省、外務省、宮內省、農商務省、文部省、開拓使)、立法系統(包括集議院)、司法系統(包括刑部省、彈正臺)。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故事:蒙古兩次東徵日本
    第一次蒙古東徵日本忽必烈繼承汗位時,蒙古還處於鼎盛時期,正四處擴張,其中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吞滅南宋,不過顯然對日本也頗有興趣,曾數次遣使赴日,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關係,但也帶著點威脅其臣服的意味。《對馬島之魂》中虛構了忽必烈的侄子作為東徵主帥可以看出第一次東徵的部隊規模實際上不大,有人認為是因為蒙古對日本實力缺乏認知,有些輕敵,更多人則認為,這本身就是一次試探性進攻,目的遠不是徵服日本
  • 拔都西徵時,歐洲貴族曾向蒙古人發動十字軍東徵,最終結局如何?
    腓特烈二世曾因發動第六次十字軍東徵而聲名鵲起,但是此時的他正在向教皇格列高利九世發動戰爭,而後者則是腓特烈二世的死對頭,曾兩次將腓特烈二世開除教籍。到了1241年的4月,已經九十六歲高齡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在得到匈牙利國王的求援信後,便決定聯合西歐的國王和貴族們,對蒙古人發動一場十字軍東徵。
  • 日本朝野政黨負責人變動,女性繼續成為被忽略一群
    日本政壇近日有多宗主要人事變動,首相安倍晉三再次以健康問題辭職,執政自民黨需要選出新總裁接替安倍的空缺;另方面在野政黨立憲民主黨及國民民主黨合併後,亦要決定新領導人選,一時之間朝野雙方都掀起一股選舉風。不過縱觀一眾參選人名單,大家可能會不期然地問:為什麼沒有女性參選?
  • 漫畫鼓吹臺獨――日本右翼的「創舉」
    漫畫鼓吹臺獨    《臺灣論》首先在日本出版,據說銷售達25萬冊。此次在臺灣出版,得到了臺獨分子的大力支持。日本右翼分子與臺獨分子沆瀣一氣,美化侵華歷史,鼓吹臺獨言論,這一新的動向,不能不引起中國人民的關注。     小林善紀,漫畫家,出生於1953年,在日本以創作漫畫聞名。其漫畫以日本侵略戰爭為題材,極力掩蓋、否認和歪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
  • 震驚日本朝野的「花岡暴動」
    原標題:震驚日本朝野的「花岡暴動」 耿諄,字信庵,前河南省平頂山市政協常委、襄城縣政協副主席。1944年春,他任國民政府十五軍六十四師一九一團二營的上尉連長,駐守洛陽。5月,日寇大舉進犯,耿諄不幸中彈被俘。不久,耿諄被日軍押送去日本花岡做苦工。 日本花岡半山腰有個銅礦,日軍將lOOO餘名中國人編入一個勞工大隊,指定耿諄為大隊長。
  • 閒話日本:武尊東徵
    第二十回 倭建命東徵,尾張國遇美話說倭建命回到朝廷,文武百官都為其智勇雙全所折服。面對朝堂上群臣的稱讚,景行天皇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道,近來東方暴神多起,賊兵猖獗,荼毒百姓,汝為皇子,拯救黎明百姓於水火之中乃是汝之天職,即刻起,去往東方平亂吧。倭建命只得稱是。
  • 李鴻章曾說過臺灣人「男無情,女無義」?真相來了
    民進黨創黨元老姚嘉文在其著作《十句話影響臺灣》中,文中提到:(籤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為避免清廷責備,並向西太后及朝野安撫及搪塞,於是說出這句話:「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但根據《維基百科》研究,在現有清朝官方奏摺檔案、私人文稿函電及中日雙方甲午戰後談判文獻中,根本沒有李鴻章發表這段評語的文字紀錄。
  • 日韓的千年恩怨:原來朝鮮也曾入侵日本!
    "一衣帶水",這個成語使用最頻繁的用法,大抵就是形容我國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關係。而對於朝鮮和日本的關係,我們最熟悉的也是日本侵略朝鮮。畢竟侵略朝鮮,在古代日本甚至算是一項長期"國策",相關事件多不勝數。但你可知,被日本當成"軟柿子"的朝鮮,也曾主動向日本發起入侵?
  • 鼓吹「臺獨」 日本議員和田健一郎入境香港被拒
    外交部駐港公署3月9日曾對和田健一郎進行點名批評   日本右翼政客和田健一郎此前被曝是「臺獨團體」核心成員,今年3月又現身香港,為支持「港獨組織」的香港議員選舉造勢,早已被外交部點名批評。9日晚間,和田健一郎入境香港時被拒。
  • 世上竟還有個地兒自稱「中國」,堅稱先於中國命名,曾發誓:絕對不改名
    世上竟還有個地兒自稱「中國」,堅稱先於中國命名,曾發誓:絕對不改名 說古論今天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往古以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這裡提到的中國之意,正是指天皇朝廷,日本文獻中曾提到的「華夏載佇」、「新羅不事中國」等語也都是說的島國的天皇朝廷,而不是古代大陸的中原王朝。
  • 遠在明朝,中國軍隊就狠狠教訓了日本一番
    經過十四年的艱苦抗戰終於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華夏大地。其實,遠在明朝萬曆年間中日之間就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萬曆朝鮮戰爭,並且狠狠的教訓了日本一頓,讓他明白誰才是東亞的霸主。但朝鮮哪是日本的對手,一個月之內日本勢如破竹,攻陷朝鮮王都漢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佔領了大部分領土。無家可歸的小老弟只有找大哥大明的幫助。明朝派出四萬軍隊在李如松的統率下,抗日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館之戰後,日本不濟,雙方開始談判。就這樣打打停停。1595年,日本撤離朝鮮,戰爭的第一階段才得以結束。
  • 這才是真實戰場的慘烈,鼓吹戰爭的人請好好看看!
    一天,出發前,一位納西族老鄉搭我們的車去維西。那天路上積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窪不平,車子行駛一段就會被雪塢住。我們不得不經常下來推車。就在我們又一次下車推車的時候,一群褐黃色的東西慢慢向我們靠近。我們正驚疑、猜測時,納西族老鄉急喊:「快、快趕緊上車,是一群狼。」司機小王趕緊發動車,加大油門……但是很不幸,車輪只是在原地空轉,根本無法前進。
  • 澳大利亞議員竟鼓吹「準備和中國開戰」,外國網民一針見血
    【文/觀察者網 齊倩】眼見搞不定貿易問題,澳大利亞政客近日頻繁「腦洞大開」:從一開始的利用該國華裔「以華制華」、叫囂「正式承認臺灣」,現在,居然有人叫囂澳大利亞要做好「和中國開戰的準備」。 當地時間29日,澳自由黨籍參議員、前陸軍少將吉姆·莫蘭(Jim Molan)接受澳媒體「7News」節目採訪。
  • 第八次、第九次十字軍東徵:最後的十字軍東徵
    1270年—1272年歐洲基督教諸國發動了最後兩次主要的十字軍東徵,那麼此次十字軍東徵取得了怎樣的結果,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東徵前的局勢
  • 第2次十字軍東徵為什麼會失敗?學者:他們居然帶著女人東徵
    1147年,基督教進行了第2次十字軍東徵,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那麼問題來了:第2次十字軍東徵為什麼會失敗?學者:他們居然帶著女人東徵。怎麼回事呢?這事的起因是法國國王路易七世。1142年,路易七世因為各種原因,與香檳伯爵西奧博爾德二世發生了戰爭。
  • 甲午後,日本人火燒致遠艦模型狂歡
    [摘要]甲午戰後,日本數萬民眾聚集在東京上野公園,用1:1的比例用木頭複製致遠和定遠兩艦,然後齊呼口號打沉定遠、致遠,並將火把扔到船上,看到兩艘大船燃燒著熊熊烈火,日本民眾高舉雙手熱情狂歡。「致遠艦就是中國海軍軍魂、中國民族魂的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