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後日本嘗試了第一次民主政治,為什麼8個月就夭折了?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日本史30#世界史63

伊藤博文

一般認為,日本政黨政治開始於大正時期,原敬是第一個政黨首相。但實際上,原敬是第一個平民出身的首相,政黨政治在日本發芽很早,1898年,日本就嘗試建立了第一個政黨內閣,薩長一度被迫讓權,但僅僅8個月,政黨內閣便垮臺,薩長再度執政,可新上臺的薩長也不敢過度專權,亦開始用政黨裝扮自己。

薩長藩閥

一、明治政府政體的混亂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體極度混亂且模糊。

明治維新當年,1868年6月11日,天皇公布新政府的官制是三權分立制。中央一級大單位為立法系統的議政官,議政官分上局、下局,下局之下又有公議所、集議院。行政系統的六官,即行政官、神祗官、會計官、軍務官、外國官、民部官。司法系統有刑法官。注意,這些「官」都是機構的名稱,可以把它看成是「部」。

明治宣布改革

但是到了明治二年,1869年,這一體制被大幅度調整。當年的7月8日,美其名曰適應西方,學習西方體系,將三權制改為兩官制,即神祗官和太政官,這是中央一級大機構,「官」依舊是「部」。

神祗官下設神祗省和教部省。神祗省專管神道教,因為明治維新鼓吹日本傳統,被佛教壓制千年的神道教反擊,採取報復性行為,神道就成了日本國教,地位最高,由專門的機構管理。而教部省管理其他宗教。

太政官系統統管行政(包括大藏省、兵部省、外務省、宮內省、農商務省、文部省、開拓使)、立法系統(包括集議院)、司法系統(包括刑部省、彈正臺)。

明治時代

但兩官體制也沒堅持多久。到了70年代,兩官體制又進行了大改動。1871年,太政官系統被改叫正院,下有右院和左院。右院就是行政的六省一使(但這過程相當複雜,六省也被大量裁汰改革,兵部省被分成了陸軍省、海軍省;神祗官的教部省被併入了新增的內務省加入了右院)。左院下有司法系統(是刑部省和彈正臺合併組成的司法省);1873年集議院也加入左院,左院在1875年又分出了元老院。元老院地位和左院、右院相同。

如此反反覆覆,暴露日本近代改革中的不穩定性和盲目性。

維新志士們

二、薩長獨裁

薩長兩藩在倒幕中出力最大,所以要求得到的蛋糕最多,但土佐、肥前也是堅定的倒幕勢力,所以也有一點蛋糕。而70年代的體制改革,就是為了權力再分配,要照顧到方方面面。

為配合70年代體制改革,日本高層建立了參議制度。因為所謂正院、左院、右院,都是機構名稱,實權全在下邊的省長官手中,這些長官兼任參議,此外還有天皇欽點的一些參議,所有參議們集合起來商議大事和決策,最後提出解決方案,上交天皇,天皇基本不管,直接蓋章實行,所以日本的參議制度已經有了近代的民主氣息。

參議合議

但是所有參議中,只有土佐出身的板垣退助和肥前出身的大隈重信是非薩長系,其餘的參議全是薩長出身或受薩長引導的公卿。中央這麼多省,非薩長的就兩個,可想而知,任何決策不經過薩長諒解是萬萬不可能實行的。

正是因為薩長的獨裁,引發了人民不滿,日本最終爆發了自由民權運動。

大隈重信

三、內閣制確立

經過70、80年代的自由民權運動,至1881年10月,日本高層發布了將在1890年設立民選議院、實行民主憲政、開國會的「開設國會詔書」。此詔書意味著日本承認了民間政黨的組建,日本民間政黨遂如雨後春筍。

1881年10月,也就是詔書發布當月,已經下野的板垣退助就組建了自由黨,打算以此推翻薩長獨裁。1882年,同樣被薩長弄下野的大隈重信組建了立憲改進黨,也是希望通過政黨推翻薩長。他們都提倡學英國的君主立憲,權在議會。

日元上的板垣退助

1882年3月,長州藩閥首領伊藤博文命令小弟福地源一郎組建御用政黨立憲帝政黨,該政黨專門給大隈和板垣的政黨找麻煩和添堵,提倡主權在君、限制選舉、欽定憲法。雖然是個專門聲援薩長藩閥的御用政黨,但它的建立表明,薩長過去那種武力鎮壓、動則政變的強硬手段已經不行了。

1885年12月22日,日本正式廢除了原有一切體制,採用內閣制,設立由內閣總理大臣和各省大臣組成的直屬天皇的內閣,伊藤博文為第一任首相。

伊藤博文

四、第一屆民選內閣

1881年日本就宣布要進行憲政,各路豪傑都摩拳擦掌,但薩長政府硬是搶在民選議會確立前設立了內閣制度,按大家的邏輯,不該是先有議會再選內閣嗎?日本正好相反,這直接表明,薩長根本不願放棄自己的政治優勢。在薩長的先行內閣下,薩長可以通過種種制度來限制、排斥民間政黨的選舉和席位,確保將來選舉時自己的優勢。

果不其然,在薩長的操作下,伊藤、山縣、黑田清隆、井上馨、西鄉從道、松方正義、大山巖,這幾個薩長出身的藩閥被天皇欽封伯爵,成為元老,組成元老會議,他們取得了超議會的地位,議會通過的法令還得經他們審議後才能再上交天皇,他們更有直接覲見天皇的特權,越過障礙直接影響天皇,如此他們成了議會之上的太上議會。

黑田清隆

1887年,薩長的內閣公布了《文官任用令》,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考試選官,擇優錄取。但是它還規定,各帝國大學法學系畢業生不用考試直接當中央各省高官,而一般院校畢業的學生,不僅要考試,而且窮其一生也不過混個中等官職。自然,能進入帝國大學法學系的,除了真才實學,更重要的還是出身!

1889年2月11日這天,日本憲法以天皇御賜的形式終於頒布了,此憲法仿「德意志憲法」,核心是天皇至上,天皇擁有絕對實權,國家主權在天皇,是名副其實的二元制君主立憲。首相是薩長出身的黑田清隆。

日本憲法頒布當日

1890年9月,板垣的自由黨改名立憲自由黨,大隈重信的立憲改進黨改名進步黨。至甲午戰後,二人才覺得單幹不行,於是立憲自由黨和進步黨合併成「憲政黨」,因兩黨合併,所以新成立政黨的票數增多,大隈、板垣取得了1898年6月的優勢席位,獲得了首相資格。對!即便你選舉成功,你也不能當首相,你只是獲得了首相資格,需要經過元老向天皇推薦首相人選,天皇同意你才能當,要是元老不想推薦,或者天皇不同意,你也沒招。你說氣人不?

薩長對大隈這些民選政黨是極度反感的,很不想把他們列為首相人選。但這是日本第一次民選政黨獲勝,也不能過分違憲,最終在薩長的安排下,大隈出任首選,板垣任職內相,時任稱之為「隈板內閣」,日本第一個民選政黨內閣登臺。

薩長藩閥

文史君說

「隈板內閣」被日本史學家稱為政黨內閣的開端,但短短8個月,因憲政黨內部派系矛盾,經過薩長藩閥的縱橫博弈和挑撥拉攏,憲政黨分裂,內閣倒臺。但「隈板內閣」畢竟開了個頭,堤壩一旦開口,就很難攔住洪水,所以此後的日本內閣,雖然還是薩長出身的藩閥獨裁,但是這些藩閥都開始用政黨裝扮自己。比如1900年長州藩閥頭目伊藤博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政友會,如此可見政黨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李海英:《戰前日本選舉制度分析》,《日本研究論集》,2006年。

吳廷璆:《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年。

伊藤之雄:《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導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原標題:《甲午戰後日本嘗試了第一次民主政治,8個月就夭折,但意義太深遠》

相關焦點

  • 徐萬勝:日本平成時代政黨政治面臨的「政治民主」課題
    【作者】徐萬勝(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參考消息網4月22日報導平成時代日本政黨政治的演變脈絡,發端於自民黨「一黨支配」體制的動搖,終止於自民黨「一黨獨大」格局的形成,頗具戲劇性。基於勢力對比的政黨格局視角,該演變脈絡可以具體劃分為三個時期:多黨重組(1989—1998年)、兩黨競爭(1998—2012年)與一黨獨大(2012—2019年)。
  • 大正時代,日本為何對內追求民主對外持續擴張
    日本人的「德謨克拉西」:追求民主和憲政大正時期在政治上最引人注意的是,以1912年12月開始的第一次護憲運動為起點、1925年3月普選法的通過為歸結點的民主運動。這並不是一場以某個人或某個政黨為主導、連貫有序的政治運動,但其目標比較明確,就是要打倒藩閥政治從而實現政黨政治和普選制度。民主運動大抵實現了這一目標,但完成得相當不徹底。
  • 講座︱晏紹祥:阿吉紐西審判與雅典民主政治
    但是,由於沒能打撈起落水的人,按照色諾芬的說法,留在國內的雅典人將8位將軍全部罷免。雅典一共有10位將軍,除去戰役時不在場的科農和另一位在米提萊奈去世的將軍,其他8位全部被罷免,但是只選擇了阿德曼圖斯和菲羅克萊斯兩人替代他們,這或許是如果被罷黜的將軍經過審判後無罪的話,雅典人考慮讓他們繼續復職。當時這8位將軍被召回雅典,被要求作出解釋。
  •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鬥爭
    為什麼?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戰略防禦階段(1937.7—1938.10)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抗戰的重大史實(主要戰場)(1)1937年8月至11月淞滬會戰:打破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進入持久戰狀態(2)1937
  • 小國寡民,「全民」民主|從陶片放逐法,看雅典民主政治的兩面性
    雅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的「民主精神」,其中,克裡斯蒂尼創立的「陶片放逐法」又是以保護民主政治為目的的。許多學者盛讚「陶片放逐法」是「民主精神的啟明星」。就這一點上,筆者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陶片放逐法」卻是一個相當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制,但弊端也在於它「太民主」了。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如果說種族歧視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的頑疾,那麼「民主選舉」這一味藥只能是暫時的「鎮痛劑」,治標不治本。
  • 學習筆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今天,筆記君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專題《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  一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以什麼樣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
  • 甲午戰前清末海軍世界排名第六?非也
    至於世界排名,我此查閱了很多資料,中國海軍基本上都沒有進入前十,亞洲國家首先進入前十的是日本,1897年日本海軍以總噸位8.9萬噸進入了前十。至於中國「排名世界第六」的說法,有資料稱最早源於19世紀英國十分著名的海軍年鑑,即布雷塞海軍年鑑。
  • 貴族出身卻致力於民主政治的發展,伯利克裡開創雅典民主盛世
    提到雅典,就不得不談它發達的民主政治,而在談及雅典民主政治時,必須要提到的人物之中必須包括伯裡克利。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文明發展進入了它的巔峰時期,在諸多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績,其中雅典最具典型意義。雅典在政治、文學,史學、哲學等方面都希臘各城邦的楷模。
  • 日刊文章:身份政治加劇美式民主「窘境」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日本《選擇》月刊11月號刊載題為《自由主義已死的世界》的文章,文章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四年的執政正在讓自由主義秩序走向終結。文章稱,美國民主眼下的「窘境」或從「選舉投票」這一基本程序的難以推進中就可見一斑。著名政治評論員戴維·布魯克斯在為《大西洋》月刊撰寫的文章中稱,「如果人們喪失了對制度的信任,整個社會就將分崩離析」。由於在選舉中落敗一方的支持者無疑會產生對制度的不信任感,美國民主的危機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 甲午戰前中國朝野曾鼓吹東徵:好好教訓一下日本
    歷史上一直以來的文明高位,滋養了中國人的中華文化優越感,一般中國士大夫把日本稱之為「蕞爾三島」的「東夷小國」,這種傲慢的態度造成了對日本的了解不夠。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這麼重大的事件,並沒有引起中國朝野的關注,知曉者則心懷蔑視地批評這是一個朝令夕改、改變風俗、荒唐無稽的兒戲般的政治變革。1874年,日本發動侵臺戰爭,掠奪清王朝白銀50萬兩,暴露了侵略野心,但是卻沒有引起清政府高度的警惕。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在長期實踐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70餘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二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
  • 理解政治,也必須理解人性——民主:一個最低限度概念?
    以美國選舉中所謂的「投票壓制」問題為例,許多美國南方保守州通過降低大城市的投票站數量來打擊黑人等少數族裔、弱勢群體的投票率:富裕的白人可以有閒暇時間投票,但是常常生活在社會底層,甚至可能要通過打多份工渡日的黑人則無法承受在投票站排隊數個小時的時間成本。黑人和白人確實同樣有著在投票站投票的機會,但事實上他們的政治參與並不平等。可是,如果要讓這種實質性限制更加嚴格,是否又會過度縮小多元民主的定義範圍?
  • 大正時代最大瓜西門子事件,日本人集體吃瓜,背後是日本金權政治
    說貪汙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大正民主。大正民主出現的根源在明治時代,明治時代日本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力量得到了巨大發展,但是日本國內不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使資產階級極為不滿。明治時代日本政治是薩長藩閥,名為政黨和議會,但政黨都是由大資本家資助的薩長御用黨,偶有其他派系的政黨,也只是點綴而已。
  • 甲午後,日本人火燒致遠艦模型狂歡
    (陳悅供圖)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時,陳悅還向記者接著透露甲午戰後發生在日本的一件事:日本數萬民眾聚集在東京上野公園,1:1比例用木頭複製了致遠和定遠兩艦,民眾齊呼口號「打沉定遠、打沉致遠」,隨後將火把扔到船上,看到兩艘大船燃燒著熊熊烈火,日本民眾高舉雙手,高聲歡呼。陳悅說,這個看著略帶巫術性質的舉動,實際上代表了北洋海軍給日本帶去的難以磨滅的心理震撼,雖然甲午戰勝,但是恐懼並沒有消除。
  • 伯羅奔尼撒之戰的希臘霸主相爭,其實是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的對峙
    正如雅典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之戰,看似是希臘兩大城邦為了奪取霸主地位的權力以及利益之爭,實則是兩個城邦之間不同政治制度的衝突。雅典崇尚的是民主政治,但斯巴達奉行的是寡頭政治。也就意味著奉行多數人統治的雅典民主政治與奉行少數人統治的斯巴達寡頭政治從一開始就是相互對立的關係。
  • 美國民主政治走偏,拜登想重塑西方共識並不容易
    21世紀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經歷了金融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以至於制度危機。可以說,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已然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貧富差距、社會不公、階層固化等弊端更加凸顯。在疫情防控中,很多西方國家政府治理能力不足,謊言謠言四起,反智主義盛行。種種亂象帶來的是無數生命的逝去以及對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良政善治等西方價值觀核心理念的深深質疑與深刻反思。
  • 希臘史3:「六一漢」制度引發雅典民主政治改革——光榮屬於希臘
    為什麼說「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簡單來講就是古希臘帶來了民主政治,羅馬帶來了法律制度,這些都成為西方現代國家的政治制度基礎。而古希臘的這份光榮就起源於雅典城邦,雅典的工商業繁榮,民主政治發達,哲學、科學、藝術興盛。
  • 二戰後日本政治與外交策略演變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日本政治與外交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戰後初期在美國的佔領下,日本舊政治制度面臨被瓦解的趨勢,新政治制度尚未形成;在外交領域,日本外交活動空間極為有限。
  • 日本政治或現「新55年體制」
    如果岡田領導的民主黨繼續低迷下去,日本將可能迎來自民黨一黨獨大、長期執政的「新55年體制」,導致日本民主政治的倒退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馮武勇日本最大在野黨民主黨1月18日選出新的黨代表(黨首),61歲的岡田克也時隔10年後再次出任民主黨代表。22日,民主黨舉行國會兩院議員總會,正式決定了新一屆領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