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2020-12-25 中國青年報

人物名片:

葉聖益,龍泉市竹垟鄉人,1948年出生。浙江雙益菇業有限公司前董事長、現技術顧問,龍泉香菇產業發展帶頭人,先後共獲得5項國家專利,獲得浙江省星火發明企業家、全國星火先進工作者、首屆優秀髮明企業家、省首屆新農村建設優秀帶頭人等榮譽。

回鄉感言:農民生活好起來,家鄉的日子富起來,這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冬日清晨,山區多了幾分寒氣。73歲的雙益菇業前董事長、技術顧問葉聖益披著黑色夾克,利落地走進公司大門。「雖然公司已交給女兒,老葉總每天還是公司最早一個來、最晚一個走的人。」看著他瘦削的背影,門口值守的保安師傅葉正相感慨道。

30多年前,葉聖益和香菇結緣。上世紀80年代,他毅然辭去龍泉八都區副區長一職,投身食用菌產業。從探索袋料香菇培育到攻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技術難題,他推動了龍泉食用菌產業走向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帶領當地菇農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辭去「鐵飯碗」

專心種菇

位於龍泉的雙益菇業廠區,年過七旬的葉聖益正蹲在地上,測量一塊即將搭建倉儲點的空地。見記者走過來,他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塵說道:「走,我們一起去生產基地裡轉轉。」

一路走,一路聊。葉聖益個頭不高,精瘦,眉眼間精神氣十足,記性尤其好。說起上個世紀和食用菌結緣的事兒,他依然能精確到年份、月份,甚至具體的日子也記得清楚。上世紀80年代的龍泉,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為了推動食用菌生產走上擴量提質之路,開始試種袋料香菇。但首批26個試驗戶因為摸不透種植技術、缺少領頭人,全部虧本。

時任八都區副區長的葉聖益有責任心,動手能力強,很受當地幹部和群眾認可。於是,有人找上門來請求他幫忙解決食用菌的種植難題。「可我當時在食用菌方面也是個『門外漢』。」他回憶道。

軍人出身的他,帶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我就想著一定要把這個事給解決。」就這樣,「葉區長」跟著農藝師開始摸索香菇種植,還找來相關書籍填補食用菌方面的知識。

學著學著,他居然「上頭」了:1987年,他決定辭去八都區副區長的職務,「下海」種菇。「搞農業,就得365天一心撲在上面。」他說。

放著「鐵飯碗」不要,去種靠天吃飯的香菇,家人都「不幹」了。可他很堅定:「16歲的時候,我就跟著父母插秧、耕田,什麼農活都做了。農民一點一滴的辛苦,我都體會過。如果現在我能種好袋料香菇,讓大家少受一點苦,也算是為家鄉做一點事情。」

在一片質疑聲中,葉聖益抵押了房子,貸款3萬元,帶著6位農民回到家鄉竹垟鄉,籌辦了當時麗水市規模最大的一家香菇場。那時,38歲的葉聖益躊躇滿志。

帶領菇農

爭當「萬元戶」

沒想到一開始,葉聖益就栽了個大跟頭。

一萬多菌棒,剛種上菌種不到一個月,就感染了鏈孢黴。請來的老專家,都搖頭說救不了。這種病菌傳染速度非常快,還會造成生產環境惡化、菌袋大量報廢。只能將菌棒銷毀處理。而銷毀,意味著30%的菌棒都將報廢,之後黴菌也可能再捲土重來。

「想帶領農民致富,結果碰到這樣的事情。」葉聖益一籌莫展,體重從110斤一下子掉到了89斤。

發愁,但不服輸。他一點點摸索解決辦法,先將已經「生病」的菌袋放到別處隔離,再給菇棚反覆消毒。沒過多久,他竟「碰了個巧」!

葉聖益在部隊裡曾跟著師傅學習了工程機械方面的知識,退伍後回到龍泉,是當地汽車維修方面的一把好手,因此也常備柴油等廢棄機油。一次,他順手給染菌的菌棒注射了柴油,本意是為了防止黴菌的孢子四散傳播,沒想到第二天菌棒的感染部位竟成結脫落,菌棒也漸漸「痊癒」。

香菇場「得救」了!1987年底,大豐收「登門造訪」,包括葉聖益在內的7位農民每人年收入高達8000元。而在當年,中國農民年平均收入僅400多元。於是,鄉裡鄉親們都打趣說,跟著葉聖益種香菇,能成為響噹噹的「萬元戶」。

之後,他帶著村民推廣袋料香菇栽培技術、研製新農機、培育新品種……「葉區長」逐漸成了菇農口中的「老葉」。2002年,老葉在老家竹垟鄉金田村成立了浙江雙益菇業有限公司,當年就吸納了60多名當地農民就近就業,每人平均年收入為2萬多元。

近年來,雙益菌菇與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多個農業經營主體組成聯合體,將新技術、新品種免費傳授給聯合體成員,試種後的收益歸種植戶所有,且相關技術會在龍泉多地推廣。

成員之一的龍泉黑木耳種植大戶陳金標告訴記者,今年老葉送了自己2.3萬袋的黑木耳液體菌種包,在這種新技術下,黑木耳出耳快、產量高、耗材少,「今年一年預計能增收6萬元呢!」

發揮餘熱

投身農技研究

「我研究了4年的靈芝工廠化生產,終於有了新進展,這項技術推廣開來,菇農又可以增加收入啦。」說著,笑容爬滿了老葉臉上的每一道「溝壑」。

實現菌菇工廠化生產,改變菇農們靠天吃飯的宿命,是支撐老葉這些年堅持下來的根本原因。

新世紀之初,有採購商來到龍泉,想找到能全年穩定供應的香菇貨源。但在龍泉種菇,要根據氣候分淡季旺季,淡季時無法保證供貨。採購商掉頭就去了國外,還扔下一句話,「國外一些地區實現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產出的食用菌質量好,還能全年供貨。」

「我也是有點民族情懷和抱負心的,不能把上門的生意拱手讓出去。」葉聖益又一次不服輸了。他四處打聽,了解到當時全國在食用菌工廠化這方面的發展幾乎是空白,個別涉足的公司卻要從國外引進機器設備,費用高昂,老闆直呼「一直在虧本」。

想到在部隊裡學的工程機械的那兩把刷子,葉聖益決定「努力一下」——自己研發設備、搭建生產線。他將那段研發經歷歸結為「慢慢嚼出來的日子」。日夜盯機器、畫圖紙、忙施工,好不容易長上去的體重又十幾斤地往下掉。功夫不負有心人,投入研究的4個月後,他初步搭建了生產線,所有設備全部自主研製。這些年持續不斷改進優化。

「時至今日,雙益菇業已經實現了金針菇、鹿茸菇、白靈菇等多個菌種的工廠化栽培;新的栽培工藝,採用玉米芯、茅草等廢棄農料為育菇原料,實現無木化栽培,不耗費龍泉的林木資源。食用菌標準化栽培技術也在龍泉逐漸推廣。」老葉的女兒、浙江雙益菇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松梅說。葉聖益的「努力一下」,推動了整個龍泉食用菌產業的轉型升級。

正聊著,葉聖益手機上的「食用菌賊船俱樂部」微信群裡又來了消息,群成員都是全國各地食用菌行業的大咖。「做了食用菌這一行,就像是上了『賊船』,人一頭扎進去,再難回頭。」他用親身經歷解釋了這趟「賊船」之旅,雖一路艱辛,但樂此不疲。

當記者問到以後會不會再研究其他菌種的工廠化生產,老葉笑著說,「能做一點就多做一點」。

【責任編輯:張詩瑩】

相關焦點

  • 浙江日報關注|龍泉鄉賢葉聖益:家鄉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葉聖益冬日清晨,山區多了幾分寒氣。「可我當時在食用菌方面也是個『門外漢』。」他回憶道。軍人出身的他,帶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我就想著一定要把這個事給解決。」就這樣,「葉區長」跟著農藝師開始摸索香菇種植,還找來相關書籍填補食用菌方面的知識。學著學著,他居然「上頭」了:1987年,他決定辭去八都區副區長的職務,「下海」種菇。「搞農業,就得365天一心撲在上面。」他說。
  • 彭石華:「讓大家生活得更好,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坪寨村支書彭石華。  9月初,雖然早已立秋,但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依然酷熱。為鞏固脫貧成果和提升脫貧成效,全國人大代表、坪寨村黨支部書記彭石華常到脫貧戶和村民們的農田裡,看看大家遇到什麼難題,聽聽鄉親們有什麼要求。  「能夠為鄉親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大家生活得更好,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 「我最大的心願 就是讓爸爸媽媽笑起來。」今晚十點半檔,CCTV-1...
    鄭春梅是一名銷售人員在人們的印象中做銷售工作的人都是時刻把笑容掛在臉上可鄭春梅卻完全相反她不愛笑因為她的心中一直有一個陰影她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爸爸媽媽笑起來。」這時候媽媽的一番話讓春梅重新燃起希望:「你一定要堅強下去,你看媽媽,當年弟弟丟的時候,都不想活了,唯一撐著我的就是把弟弟找到
  • 《我和我的家鄉》「造富」兇猛
    《我和我的家鄉》總製片人張苗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商業電影發展二十來年,至少在票房表現上,中國電影市場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特別成功的著眼鄉村生活的商業片。微博上,電影同名話題#我和我的家鄉#討論數已超2890萬,閱讀數高達52.1億,是#電影姜子牙#(12億)、#奪冠#(4.3億)、#一點就到家#(2.1億)三者閱讀數之和近三倍,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慶檔影片話題之王。觀眾的喜愛度、話題度就是流量來源,不少平臺還「蹭熱度」推出了主題活動。
  • 《我和我的家鄉》觀後感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伴隨著電影片尾曲《我的祖國》音樂聲的響起,我坐在影院座位上久久不願離席。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是湖北省鄂州市,它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南岸,古代三國時期孫權曾經在這裡建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富了起來!靠的就是一個成語:心▓手▓
    建立一支殘疾人互助志願隊,以殘助殘、以殘養殘,保障殘疾人的權益,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助殘理念,是張利娜的另一個心願。2019年,張利娜如願註冊成立了「化德縣殘疾人互助協會」,為重度殘疾人免費提供打掃衛生、貼春聯、購買年貨、洗衣、做飯等十幾種護理服務,開設專門服務熱線,做到隨叫隨到。
  • 【徵文活動】[我愛我的家鄉——大美金塔(國慶徵文)
    這是我從朋友圈看到的一段佳話,是啊今天我們偉大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了,全國各地的中國人民載歌載舞同祝祖國繁榮富強,欣欣向榮,那首我最熟悉的歌——歌唱祖國隨處能聽到,是啊!我們偉大的祖國,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面我就以我的家鄉金塔來說吧!誰不說自己的家鄉美,而我的家鄉不是神話,真的好美好美!用遊客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美到了極致!真情來自自然的流露。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也愛家鄉。
  • 「外嫁姑媽」助力打造富美家鄉
    三都縣中和鎮新陽村外嫁姑媽們心系娘家,為了讓娘家的父老鄉親能有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她們積極集資捐款,利用房前屋後的閒置空地,帶動家鄉親人們發展庭院經濟,唱響鄉村振興主旋律,為脫貧攻堅添磚加瓦。雖已出嫁在外,但鄉情永在,姑媽們的鄉土情懷、建設家鄉的熱情不減反增。中和鎮新陽村板釐寨「外嫁姑媽」 潘秀蘭說:「我作為板釐寨的一員也想出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夠把自己的村寨建設的更美好,更漂亮。」
  • 我有一個心願...
    師兄師姐為你獻上小錦囊李學長 中大深圳校區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作為一名理科生,我想對學弟學妹們說的是,理科的學習注重理解,比如物理這一學科不適合死記硬背,像生物注重理解加記憶,平時要多背,個人認為化學這一科目知識點零碎,很多邊邊角角的東西,說不定就會考,那些零碎的知識點儘量串起來,不要一個個記,類似的,比如說關於某種物質的性質
  • 【暑假關愛 守護童年】 你平安快樂 是我最大的心願
    【暑假關愛 守護童年】你平安快樂是我最大的心願黑龍江省婦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暑假,省婦聯聯合11個部門開展2020年暑期守護童年「十個一」關愛服務行動,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匯聚起各界愛心力量
  • 村支書陳如富:情洒家鄉熱土
    陳如富的一番實地調查了解加之「一班人」獻言獻策,全村如何發展的線路圖在他的腦海裡逐漸清晰起來……陳如富在合作社的種植基地了解種植情況傳統種植業嚴重製約著花德村經濟發展,因此許多村民特別是青年一代不願刨土為食,紛紛選擇外出務工。陳如富心想俗言道:「兔子滿山跑,終歸回老窩。」
  • 國慶檔牛片《我和我的家鄉》取景下姜村 「綠富美」要帶鄰居們一起...
    都市快報訊 5位導演、12位佔據中國喜劇半壁江山的實力派演員,10月1日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最近發布了一組復古風手繪海報,笑點滿滿的喜劇畫風讓人充滿期待。你知道嗎?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最溫暖的單元,由徐崢執導,範偉、張譯、韓昊霖主演的《最後一課》,就在杭州千島湖取景拍攝,劇中主場景拍攝地就在夢開始的地方——淳安楓樹嶺鎮的下姜村。
  • 《我和我的家鄉》老師的故事有原型嗎?我和我的家鄉有哪些經典臺詞?
    我和我的家鄉原型人物是誰我和我的家鄉原型人物故事介紹這一個部分也是整個片子最感人的部分,這位老師最大的愧疚就是班上有個小孩想要顏料,可是92年條件惡劣沒有顏料,天下著大雨,他也沒傘,好不容易擠了一坨顏料還摔進了河裡。當時班上小孩只有黑色顏料,畫房子被嘲笑,這位老師揪心不已,也是觀眾的淚點。
  • 白敬亭說出心願,同時是大家的心願,網友:這是我跟他唯一共同點
    白敬亭想要的,同時也是我們想要的「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第一選擇不是去環遊世界躺在世界上最大最軟的沙發裡吃了就睡」這句歌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是來自毛不易的歌曲《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不錯,本期的內容就是關於這方面!
  • 洪曉富:堅持科技為農本色 助力家鄉農業發展
    機緣巧合 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讀書是我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走出貧窮最好的途徑,農村太苦了,農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可以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學生時代,洪曉富成績優異,曾就讀於金華一中,在學校排名數一數二的他一直把浙江大學作為理想學府,激勵自己奮發努力。
  • 《我和我的家鄉》帶火同款遊!飛豬還有個更大的計劃
    《我和我的家鄉》帶火同款遊!飛豬還有個更大的計劃 iwangshang / 網商君 / 2020-10-06 摘要:「為家鄉打call不能停」。
  • 開爾照明攜手《我和我的家鄉》用行動照耀祖國
    而其中的代表就是今年異常火熱的國慶檔——《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家鄉》以空間為序,通過五個單元講述了發生在祖國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而電影裡的每個故事,亦是中國幾十年脫貧攻堅成果的真實寫照。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的姐妹篇,《我和我的家鄉》貓眼電影評分9.3分,還有網友們給予了滿分10分的好評。更有評論說:是"喜劇",結果卻讓人哭得紙巾都不夠用。截至10月7日,票房已經突破17億,也是今年國慶檔首部票房突破10億元影片。
  • 聚焦「我和我的家鄉」 魅力西海岸「抖」起來
    12月3日上午,由青島靈山灣影視局主辦、青島中創聚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魅力西海岸「我和我的家鄉」首屆抖音視頻大賽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群演公社舉行新聞發布會。此次魅力西海岸首屆抖音視頻大賽以「我和我的家鄉」為主題,圍繞著當下《我和我的家鄉》電影熱點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全面開展,旨在帶領群眾掀起熱愛家鄉熱潮的同時,重點展現西海岸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的可喜變化,以個人視角展現西海岸新區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等方面的變化成就,以此促進帶動西海岸新區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構築全民影視文化樂土,全力打造影視產業新高地
  • 我愛我的家鄉:吾心安處是家鄉!
    中國人對「家鄉」有天然的親切感家鄉是很多人內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之一出門在外,見面寒暄總是繞不開「你是哪裡人」的問題漂泊在外家鄉是我們的名片也是我們最大的支撐和底氣還記得國慶期間一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引發全網關注熱議「身在異鄉看家鄉才發現有些情感早已深入骨髓
  • 《我和我的家鄉》哪裡是電影,說白了就是合家歡小品而已!
    《我和我的家鄉》哪裡是電影,說白了就是合家歡小品而已!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喜劇片《我和我的家鄉》火了,它不僅在票房和口碑上超過了同期的動畫巨作《姜子牙》,還在百度風雲榜的搜索熱度上穩居第一。但我對於這部國內影視圈一線明星、頂級導演雲集的電影,內心是有些失望的,說得更難聽一點,那就是電影中的絕大部分單元都有些假大空,自我感動罷了。在我看來,《我和我的家鄉》根本稱不上是電影,而是披著電影外衣的公益短片集,或者說它就是一部主旋律的政策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