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於清代嘉慶年間,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朱家務村人,武術家,一般被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孫毅(1904-2003),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人,曾用名孫俊明,畢業於河南陸軍軍官學校。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人。北宋初年宰相、詩人,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
張紹曾(1879年10月9日—1928年3月22日),字敬輿,1879年10月9日生於直隸大城縣,清末民初政治。早年從軍,留學日本,回國後任北洋督練公所教練處總辦。
漢朝的賦和散文的新的詩歌體形式。因為詩在唐朝時取得了極大的成就,所以現在就以「唐詩」來統稱詩。「李杜詩篇萬古傳」中的李白和杜甫,他們二人再加上一個「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白居易,他們三人就成了唐代最為人稱道的三大詩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韓延徽(882年—959年),字藏明,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人,遼國的開國功臣,是契丹最早繼續倡導「胡漢分治」的漢族政治家。
字守之,號南崖子,又號我山,文安(今河北文安)人。甘貧不仕。寫山水小景,並梅、菊、蘭、松、墨竹,鉤勒竹甚佳。有竹譜等行世。工詩文,能書,兼真、草、篆、隸,大字。著變化永字七十二法。《明畫錄、無聲詩史、畫史會要、圖繪寶鑑、歷代、畫史匯傳》
李少春(1919—1975),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園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京劇李派藝術的創始人。(藝名小達子),多才多藝,善於創新,是著名的南派演員。幼年在「永勝和」梆子班坐科。曾在天津挑班演出。擅老生及武生戲、武生戲宗李吉瑞。
郝壽臣(1886~1961),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工架子花臉。原籍河北香河,幼年隨父遷京,從師呂福善、唐永常、朱子久、閻寶恆等學藝。歷經數十春秋的艱苦奮鬥,終於融金秀山銅錘與黃潤甫架子兩家藝術於一爐,唱念上自成一格,創成被譽為"架子花臉銅錘唱"的郝派藝術,以氣魄取勝,唱念韻味渾厚,工架凝練,表演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