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首喪亂詩,一闕雁丘詞奠定了元好問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詞更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元代文學家李冶稱其其為"二李(李白、李邕)後身"。元好問(生於1190年,卒於1257年,享年六十八)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本為北魏皇族、鮮卑拓跋部後裔。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改姓元氏。
元好問不僅是金代最有成就的文學家,也是與劉祁並稱的歷史學家。他編撰的《壬辰雜編》與劉祁的《歸潛志》均記述的是金代史事,只是可惜這一重要文獻散佚。近現代繆鉞編撰之《元遺山年譜彙纂》說:「金自大定 、明昌以還,文風蔚起,遂於末造篤生遺山,卓為一代宗匠。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國亡以文獻自任。」
所著《壬辰雜編》雖失傳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書,故獨稱雅正。詩文史學,萃於一身,非第元明之後無與頡頏,兩漢以來 ,固不數數覯也。"傳世的有被譽為金代詩歌總集的《中州集》、《遺山先生文集》以及小說《續夷堅志》等。
元好問與大同市渾源縣頗有緣分,他與李治、張德輝經常結伴遊龍山,時號「龍山三老」,並寫下了不少歌詠渾源風物勝景的詩篇。尤其是與當時渾源望族劉氏、雷氏兩家私交甚篤。他在《遊龍山》詩中開篇便說:「曩予尉大梁,得交此州雷與劉。」
雷與劉,即雷淵和劉從益,雷、劉當時都是朝中名人,又是文學才子。雷淵字希顏,渾源人,至寧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南京轉運司戶籍判官、翰林修撰等職,素以不畏權貴著稱,元好問曾為其撰寫墓誌。劉從益字雲卿,渾源人,大安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工詩,五言尤美。有《蓬門集》傳世。因而,元好問不僅在學問上受到指點,而且為仕途進退打下了基礎。
元好問生活的時代,正是金元興替之際。他仕途艱難,卻文學顯露。他與劉祁同歷金、元兩朝,且相知極深,私交甚篤。劉祁生於1203,卒於1250,字京叔,號神川邂士,是劉從益的兒子。
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蒙古軍攻破汴京,元好問出於愛才,便向時任蒙古國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推薦了一批中原才子,其中便有劉祁。劉祁對元好問也十分敬重,他在《歸潛志·自敘》中曾說:「獨念昔所與交遊皆一代偉人。」然而,在「崔立樹碑」一事上兩人卻發生了一場大大的誤解。
崔立時任汴京元帥,蒙古軍圍攻汴京時,他獻汴京城降元,自認為保全生靈百萬有功,要人們為他樹碑立傳,歌功頌德。於是,找到太學生劉祁、麻革,二人深知失節固辭而別。後迫於無奈,劉祁起草了一份底稿,便交付他的老師元好問,元好問大幅修改潤飾,方得定稿。後因元兵入城,後崔立敗亡,此碑未立。
金亡後,劉祁隱居家鄉龍山歸潛堂,並將這段史實寫進了《歸潛志》,元好問見後十分不悅,頓生嗔怨之心。他在《外家別業上梁文》中語含諷刺,說劉祁誣陷他於失節。其實,作為元好問的學生,劉祁在這一問題上只是如實記述,坦率承認自己「少年之過」,可謂「君子坦蕩蕩也」。而元裕之一代文豪巨匠,竟為浮名所累。一言不合,恨之入骨,乃至意氣用事,師徒反目。與學生劉祁相比,風範差矣,令人噓唏不已!
不僅如此,元好問在蒙古包圍汴京之際,曾上書蒙古宰相耶律楚材,歌頌其可當古之名相,並推薦劉祁、麻革等人才效力蒙元,又為「崔立樹碑」潤飾,其實已經失去了文人應有的傲骨和氣節。後來事情敗露,元好問對此事諱莫如深,堅決否認,以至於師徒反目成仇,留下了千古之笑柄。
張夢章(文博碩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