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2020-12-06 佟咚咚

我們仰望星空,最早人們在地球上觀察星體的運動,人們會發現所有的星體都圍繞著地球運動,所以託勒密才提出來了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體圍繞著地球運動,叫地心說。但是呢,後來人們做天文觀測啊,發現有些星體比如說火星啊,它在運行的時候就有打折的現象,就是它那圓運動走了一段,他就打個折再走的,為了解釋這種打折現象,就把這個星體說在圍繞地球運動的同時,圓周運動的同時,它還有個自身的軌道運動叫本輪。為了解釋這些打折現象,這本輪呢就越加越多越加越多。我們把星體不看成是繞著地球運動而看著繞著太陽運動的時候,這個本輪就很少就沒有了,非常簡單,所以這就哥白尼提出了一個日心說來。但是這個日心說提出之後呢,並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主要就是當時的社會,宗教在掌管著社會的行政文化大權。

原來大家認為這個地心說地球是不動的,但如果是日新說的話,這個地球就相當是漂浮的,是不是就不可靠了?好,所以日新說出來之後和地心說,就出現了這種爭議,那麼這個期間呢,克卜勒進行天文觀測就發現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克卜勒為什麼發現第三定律主要取決於它有個老師叫第谷,他一生積累了大量的天文觀測資料,在去世的時候呢,就把這些資料全部給了克卜勒,就根據這些資料研究,最後給出了三個定律。

克卜勒的三定律出來之後,並沒有給哥白尼的日心說給予足夠的證據。而真正的證據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人們對金星的位相的觀測,什麼是金星的位相呢?按照現在的理解,太陽然後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不是這樣。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月亮,這太陽光過來照到地球上,那麼月亮圍繞地球運動,對於這個月球和太陽之間關係來說它都是平行照射的對吧,但是我們從地球上觀測月亮的亮暗就不一樣了,因為月球它不發光,它只有有太陽光照射在反射到地球上,我們才能看到月球的形狀,是不是所以才有了這個初一,然後還有了這個滿盈叫十五的現象發生的不同的地方,它的形狀就不一樣吧,初一呢叫虧像十五,這個就叫月球的位相。

我們把它用到金星的衛星上是什麼意思呢?好按照地心說啊,大家看這是地球,這個是金星,那個是太陽,如果是星體圍繞著地球運動,就地心說的話,那就是太陽金星都圍繞地球運動,對不對?金星永遠不會跑到太陽的另外一側去,這對吧,按照地心說來說去虧項而不會有滿溢現象出現,好啊,這是地球這是太陽,球和金星可以在太陽的兩側那麼從地球上觀察,是不是就可以看到滿意的現象,因此呢,能不能看到金星的滿盈現象,可以證明到底是那個說是對的?伽利略來完成的,發現了很多新的天文現象,像月球脫凹不平,木星的4個衛星,土星兩個衛星等等啊,其中他對金星的觀測就發現了滿盈現象,這是對日新說的決定性證據,這個伽利略大家都知道他做這種落體實驗,慣性定律有貢獻,實際上他對日新說這個觀測是一個最重要的一個貢獻。

我們在這裡順便說一下克卜勒第三定律,通過天文資料就可以總結出來,但是第三定律呢,不是總結的他是猜的,所有星體圍繞太陽運動的周期和它們的軌道半徑有關,周琦和半徑拿出來看數據沒有關,但是他對周期做了一個平方,對半徑也做了平方沒有關係,但是接著再往下做,對半徑又做了一個立方,最後你會發現它們之間是有關聯的,這就是克卜勒第三定律,它的周期和半徑之間的關係,第三定律,公元150年地心說到1610年日心說,就是伽利略證明這個金星的滿盈現象,大約經過1460年,也就是說從地心說到日心說不是一蹴而就的啊,而是經過了漫長的一個時間。

相關焦點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對真理的質疑
    其中,人們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宇宙觀轉變尤為艱難。這就要談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哥白尼,他提出的日心說顛覆了人們長達1500年對宇宙的認識。這在當時與被羅馬教會奉為真理的地心說背道而馳,以至於他的擁護者布魯諾因為傳播「日心說」而被教會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儘管教會這座大山阻礙了日心說的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檢驗,新理論必將取代舊理論。
  • 仍有人仰望星空
    還記得那句話嗎,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薄如紙應有不屈之心。到了我這個年紀,是不是應該不用這麼勵志,只要好好活著就可以,這是大家統一的認知。這就回到我的題目,仍有人仰望星空,我就是那樣,還在心存夢想,還在看著遠方。
  •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為了拯救佔星術?(上)
    哥白尼問題提到哥白尼可能大家都覺得對他非常熟悉,知道他提出了日心說,拉開了科學革命的序幕。但我們所謂的熟悉估計也就到此為止了。你或許還不知道的是,哥白尼所接受的教育是當時的傳統教育,接觸到的天文學知識都是以在西方演化和沉澱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說體系(也稱託勒密體系)為核心的內容。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這種背景下的哥白尼為什麼突然提出了完全不同於傳統認識(地心說體系)的、全新的宇宙體系呢?哥白尼本人沒有透漏過任何他這樣做的動機或者心路歷程。
  •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璀璨星空,終將讓我們的漫漫人生路與眾不同
    我喜歡黑夜,因為黑夜仰望星空時,星星賦予我們無盡想像。白天,不懂夜的黑。猶如深陷腳踏實地「陷阱」之人,往往難以理解仰望星空的美。星星,作為一種肉眼可見天體,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曾留下無數吟誦它們的作品。我喜新不厭舊到什麼程度呢?每見到星空一次就覺得星空又歷久彌新了一點。每見到星漢燦爛、繁星滿天的星空照片,就想起自己曾經寫過的與星空有關的詩篇。昨夜,筆者在第二家鄉湖北英山桃花溪小鎮攝影群看到師友們拍攝的璀璨星空。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人類是如何發現行星軌道不是圓形而是橢圓的?
    這幾天一直在寫我的專欄《物理的門道》裡面就涉及到了這部分內容,所以我就來回答一下大家都很好奇的問題,人類是如何發現行星軌道不是標準的圓形而是橢圓的呢?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就是,早期是「沒看清」蒙的,隨著觀測精度的提高,通過計算發現的。下面我就來略微詳細地說明一下這個過程。一、古人是怎麼觀天的呢?
  • 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完善日心說理論的任務,只能由後來者繼承了。伽利略:地心說的否定《天體運行論》發表之後,只被少數數學家青睞,影響力是及其有限的。伽利略聽說荷蘭人發明瞭望遠鏡,於是自己嘗試著製作,並成功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這個偉大的發現,使得伽利略對哥白尼的日心說無比信服。後來伽利略進一步觀察發現了金星跟月球一樣,也有相位變化。
  • 天文學概述:「日心說」和「地心說」的調和
    由此開始反對哥白尼的「日心說」。地心日動模型第谷對日心說和地心說的調和第谷採用《天體運行論》的理論,並不能解釋彗星問題於是在1583年出版了《彗星論》,提出一種介乎「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地心-日動說」,首先他肯定了地球是不動的,太陽圍繞地球轉,其他行星圍繞太陽轉。這個宇宙模型同樣可以解釋「行星逆行」現象,而且解釋了為什麼彗星軌道不同於其他行星的問題,曾一度被接受。
  • 日心說推翻了地心說嗎?並沒有,日心說推翻的,其實是一個觀念
    因此,在地心說剛剛誕生的時候,它是跟觀測高度吻合,正確先進的理論。地心說而提出日心說的哥白尼,他認為地球跟其他行星,圍繞太陽作圓形軌道運動,這其實是不對的。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跟人們觀測到的數據,並不吻合。因此,在哥白尼最初提出日心說的四五十年裡頭,人們並不接受日心說。
  • 男孩抬頭仰望星空,回憶著與妻子說的話,第二天燒了一封情書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晚上仰望星空發呆,說明這個人心裡一定有一些秘密,或者有一些遺憾。劉明最近經常晚上望著天空,一個人靜靜的發呆。也許別人並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可是他的臉上有時候卻掛著淚水。劉明與妻子是在大學的時候認識的。
  • 夜聽| 仰望星空
    夜聽 | 仰望星空 2020-07-22 2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哲學|從仰望星空開始
    哲學開始於仰望星空——泰勒斯「長眠在此地,是我們偉大的天文學家」,泰勒斯的墓碑上這樣寫道。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記載有名字留下來的思想家,被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一夜,他仰望星空,預測了第二天的大雨,卻因為當時太過專注,跌倒在了泥坑裡,還被隨行的女傭嘲笑。泰勒斯起身,抖落汙泥,笑了笑,繼續看天。鬥轉星移,變幻莫測。也許是變化的事物看得太多太膩,他便開始在變化中尋找不變,從表面探尋本質。
  • 賢師33|肖塘中學黃河雙: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一、仰望星空的使命感 教師是一份神聖的職業。每每仰望星空,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懷著這樣的使命感,我又深覺責任重大。尤其是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夏雪梅教授說:「林中路千條,而生命無法回頭,慎之又慎。」這樣的責任,促使我不斷仰望星空,堅守初心。這15年的教育錘鍊中,每一個備課的深夜,每一次上課的激情都歷歷在目。教師要安於清貧,不求富貴,但求無愧於心。
  • 仰望星空,在孤獨中成長
    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你說一個人為什麼選擇遠離社會的喧囂,獨自孤單的生活,雖然看上去有些讓人心疼(可誰會為自己流淚),但是我們卻擁有了一個哪能可貴的自我成長的機會。
  • 仰望星空,我看到了無數高貴的靈魂,他們讓我顫抖
    美麗的星空這句話,我越琢磨,越覺得意味無窮,好像有一種神秘的召喚在引導我去踐行,在做了之後,驗證之後,感覺自己越來越純粹,才明白我們的生命要想活的高貴出塵,想要擺脫我們人類的動物性,就需要時時仰望星空、回思內心,才能做到一種超越,這種超越是一種擺脫了物質束縛的精神的愉悅,簡直讓人慾罷不能。
  • 地心說、二十八星宿、步天歌……中國古人是如何研究星空的?
    原始社會的人們早在原始社會,古人就開始對星空的探索,繪製著自己的星圖。但你知道是什麼觸發了古人對星空的好奇嗎?難道是為了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的浪漫?答案是否定的。二十八星宿是指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是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而以「宿」一詞稱之也是因為這些聚集的星群像是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所棲息的宿地。當然一個星宿也不是指一顆星星,而是指星群的集合。
  • 獸醫吉米·哈利,一個把心低到塵埃,卻始終仰望星空的人
    對於哈利來說,這是他最誠摯、最艱辛、卻也是最快樂的工作崗位。總之,這是一個把心低到塵埃,卻始終仰望星空的人。今天和大家分享是他的《萬物有靈且美》。以此為軸,他看到的是一副生機勃勃的生命畫卷;體悟到的是生命的奧秘與真諦。就像班先生家的羊群遭狼襲擊又遇低血鈣症後,一隻小羊夭折在母羊肚子裡。當哈利將死去的小羊肢解、取出母體時,面臨的是母羊的生命危機。而在他的建議下,班先生找來一隻棄羊,把死去小羊的皮套在這隻小羊的背上,便一舉兩得地拯救了兩個生命。
  • 寫作教學:科學不僅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以人為本
    在中國,「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曾點燃了多少人探索宇宙的願望,2020年11月24日,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作「嫦娥五號」順利啟程。在世界,《地心遊記》《海底兩萬裡》等科幻小說中作家暢想的穿行地心、遨遊海底的場景,成為當時許多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如今,已一一實現。
  • 仰望星空,追逐一個細分市場
    【品橙旅遊】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在大地之上的這片神秘之所在,一直被嚮往、研究,與讚嘆。而當下,觀星已不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旅遊體驗,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總有這樣一群人,不斷地追逐著星空,記錄著星軌,探尋著星河。
  • 西藏往西——阿里,朝聖神山,仰望星空
    ,才是真正的西藏 也有學者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阿里 如果你到過阿里,就會深有同感 只有看過阿里的星空,你才會相信 原來世界上最美的星空,就在這裡
  • 一個民族需要一部分仰望星空的人
    仰望星空者,心懷寥廓,天下皆倉庾,四海可居宿,深邃者行遠。其人心靈孤潔,天地我友,花草我伴,怡得而不流俗;遇下風則隱忍,處上風不飄蕩,縱橫今明而使弘道遠。其窺寰宇於深邃,徹塵霾於不蒙,悲處不沮,絕處不喪,雖壯烈而無憾,大利面前不唯小安。故曰,學不唯風雅,歷不唯悅花,虛實並舉學無虛用。向使一個民族沉迷於燈紅酒綠、鶯歌燕舞,高歌之後必將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