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這句話出自《莊子·讓王》,這句古文很好翻譯,即:不知天高地厚,用來形容一個人狂妄無知。事實上,在2500多年前,古人只知道有天地的存在,若是問他天到底有多高?地到底有多厚?
他也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結論。以至於2000多年來,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而如今,只要我們將這個問題在搜尋引擎上隨便一搜,幾分鐘時間便能得到想要的答案。這並非現代人比古人的智商高,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窮盡一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發現,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才能讓如今的小學生都能夠理解宇宙的誕生與發展。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一天有24小時,是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一年有365天,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這看似普通的常識,卻經歷了太多的坎坷被世人知曉。其中,人們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宇宙觀轉變尤為艱難。這就要談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哥白尼,他提出的日心說顛覆了人們長達1500年對宇宙的認識。
這在當時與被羅馬教會奉為真理的地心說背道而馳,以至於他的擁護者布魯諾因為傳播「日心說」而被教會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儘管教會這座大山阻礙了日心說的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檢驗,新理論必將取代舊理論。
在這條漫長崎嶇的科學道路上,除了哥白尼,還有很多質疑權威和真理的科學家。伽利略便是其中一員,他勤學好問,熱愛探索發現,他發明的天文望遠鏡不僅縮短了人類觀測星空的距離,更是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說。
此外他否定了近2000年來,作為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之一的亞里斯多德關於「自由落體」的學說。亞里斯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物體本身的重量決定的,物體越重,下落越快。而伽利略通過實驗證明了物體下落的快慢與自身重量並無影響,影響其速度的關鍵在於受到空氣的阻力。這就是我們現在在中學物理課本上所學的自由落體定律,而伽利略也被稱為實驗物理學的先驅。
因此,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對真理的質疑。但是對於真理的質疑,需要有理有據,而不是隨便懷疑。哥白尼之所以敢提出日心說,離不開他對宇宙長達30年的觀測,用盡一生心血,為後世留下《天體運行論》這本在天文學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所以只有付諸實踐的質疑才有可能推翻真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明我們古代先賢在很早以前就明白這個道理。身處21世紀的我們,對宇宙似乎有了非常深入的認識。但宇宙之大,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或許我們今天認為對的「真理」,在若干年以後,會被下一個哥白尼或伽利略推翻。這不足為奇,因為真理永無止境。
最後分享一句馬克思的名言。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資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