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手塚治虫這個名字,可能有些朋友並不熟悉,但提到《鐵臂阿童木》,就沒有人不知道了。手塚治虫筆下的阿童木陪伴了無數八零後,九零後成長,由漫畫改編成的動畫更是我國引進的第一部國外動畫片。除了大家熟知的這些,他的成就遠超我們的想像,甚至可以說手塚治虫是現代日式漫畫的鼻祖。
1989年,手塚治虫與世長辭,《朝日新聞》刊登了這樣一篇輓詞:「日本有手塚治虫,而其他國家卻沒有。如果沒有手塚治虫博士,很難想像戰後日本漫畫能夠風行。」正是他一手奠定了日本漫畫如今的地位。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手塚治虫改變了日本漫畫,他用拍電影的方式來進行漫畫創作,使靜態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你說讀者能不喜歡嗎。在這之前的日本漫畫都是模仿歐美的連環畫,每個畫面間連貫性相對較弱,而在手冢的作品中,每格畫面仿佛移動的攝像機拍攝的畫面,有特寫,有人物的突然放大,有表現動態效果的線條,這種表現力是傳統連環畫遠遠不可比擬的。
之所以手塚治虫想到這種手法來創作漫畫,這與他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他的家境很不錯,而且他父親也非常喜歡漫畫,家裡有很多漫畫書,同時他的父母也非常喜歡電影,據手塚治虫回憶,他小時經常與父母去電影院,成年之前幾乎每天都會看一部電影,各種當時在日本上映的電影他幾乎都看過。在漫畫和電影的共同薰陶下,手塚治虫很早就嘗試畫出有電影分鏡效果的漫畫,成為漫畫家後,他更是想把這種電影的敘事手法用於自己的創作。
但這種分鏡的創作手法,註定會需要更多的畫面,更多的畫面意味著更長篇的篇幅。這在當時對出版社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更別提他是一個新人了。既然東京沒有機會,他只好去別處碰運氣,幸運的是一個在大阪出版「赤本」的小出版商願意刊發他的作品。所謂「赤本」,就是小開本、低成本的漫畫冊,因為封面有大塊的紅色,故而得名。
手塚治虫的處女作《新寶島》於1947年發表,這也是二戰後日本出版的第一本漫畫,儘管原畫由250頁被出版社刪得只剩下60頁,但其充滿動感的畫面仍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銷量達高達40萬冊,並且開啟了「赤本」原創漫畫的先河。
除了電影的敘事手法,手塚治虫把好故事當作漫畫最重要的內核。二戰給全體人類帶來的創傷深刻地影響著手冢的作品,他反覆地在作品中訴說著「愛眾生,愛所有有生命的事物」,質疑人類的愚蠢,警示人類一定要珍惜生命,萬物要和諧共處。
總而言之,手塚治虫通過用電影的動態分鏡講一個好的故事,引領了日本漫畫接下來幾十年的發展方向。
手塚治虫另一項偉大成就,是他在不過四十幾年的創作生涯中像超人一樣,創作了600部漫畫,為此他經常在晚上只睡4個小時。
手塚治虫還創辦了動畫公司,拍攝了60部動畫作品,而且其所制定的動畫運作模式和體系一直在日本沿用至今,比如將熱門連載漫畫改編為動畫並銷售周邊產品等等。
此外手塚治虫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面對「家長會」(PTA)將漫畫指定為有害圖書的行為,他代表漫畫家與社會偏見作鬥爭,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大大提升了漫畫在日本的社會地位。
而今,漫畫在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日本也成了「漫畫之國」,這離不開手塚治虫極大的貢獻。手塚治虫,當之無愧的漫畫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