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科學家發現了碳納米管中螢光延遲現象,有望應用於光電...

2020-12-10 澎湃新聞

【科研進展】科學家發現了碳納米管中螢光延遲現象,有望應用於光電和太陽能領域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萊斯大學實驗室於2002年領導了納米管螢光的開創性發現,發現單壁納米管在染料分子和溶解氧的溶液中經多步過程觸發後,發出延遲的次級螢光。

延遲只有幾微秒,但是只要花些力氣就可以檢測到。

當光激發包含一種叫做玫瑰紅的染料的溶液時,反應開始。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氣分子從染料中捕獲能量,從而形成O2的能量形式。然後它們將能量轉移到納米管上,在那裡以三重態產生激子-由電子和電子空穴構成的準粒子。有了一點額外的熱能,這些激子就被提升到更高的能量單重態,從而發出觀察到的螢光。

研究人員說:「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涉及納米管和氧氣的有趣效應。」 「我們發現了很多可能發生的事情,從這種能量轉移或螢光的可逆淬滅等物理效應,到納米管和DNA之間化學反應的觸發。因此,這項研究是一個更大的探索計劃的一部分。」

研究人員說,它們具有激發溶解氧分子的能力,促使研究人員了解這將如何影響相鄰的納米管。

他說:「我們通過用可見光激發染料分子來製造單重態氧,然後氧使染料失活並自身激發。」 「這個想法在光物理領域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並且非常傳統。這裡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單線態氧與納米管相互作用,直接在管中產生三線態激發。這些三線態非常難以捉摸。

研究人員說:「有機分子的三重態是壽命最長的激發態。」 「它們的壽命比單重態激發態大幾個數量級,因此它們可以徘徊足夠長的時間,撞到其他物體上並發生化學反應。

他說:「但是,由於納米管的三重態不能發光或不能很好地直接吸收光,因此它們很難研究,對它們的了解還不多。」 「我們一直在努力更好地理解它們。」

觸發螢光仍然需要額外的步驟。研究人員說:「僅僅通過在周圍環境中進行隨機的熱攪動,這些傢伙有時就會被踢到明亮的單重態,然後他們可以通過吐出光子來告訴你他們在那裡。」

由於三重態可以持續10微秒左右,因此上轉換的發射稱為延遲螢光。

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檢測納米管明亮的初級螢光中相對較弱的影響。研究人員說:「這就像是在被明亮的相機閃光燈遮住後試圖看到一個暗淡的物體。」 「我們必須設計一些特殊的儀器。」

一個設備「基本上是一個快速的機械快門」,它在明亮的閃光期間覆蓋短波紅外(SWIR)光譜儀,然後迅速打開,這是一種倒車攝像頭,它在7毫秒內從覆蓋到打開。他說,另一臺設備是一個靈敏的檢測器,該檢測器由電子信號觸發,並測量微弱發射如何隨時間逐漸消失。他說:「這些系統都是由傑出的實驗家清偉建造的。」

研究人員在醫學成像技術和基於納米管的智能皮膚中採用了納米管螢光技術,以測量表面應變以及其他應用。他說,新發現最終可能會進入光電和太陽能領域。

研究人員說:「沒有直接的步驟可以使人讀懂並製造出一種新的,效率更高的設備。」 「但是,有關過程和屬性的基本知識是構建新技術的基礎。」

文章來源:賢集網

原標題:《【科研進展】科學家發現了碳納米管中螢光延遲現象,有望應用於光電和太陽能領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研進展】多相碳納米纖維/聚乙烯複合材料介電性能
    【科研進展】多相碳納米纖維/聚乙烯複合材料介電性能 2020-12-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用二氧化碳低成本製造「黑色黃金」碳納米管
    在《科學指導》(Science Direct)雜誌的一篇文章中,來自田納西州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明了一種能夠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黑色黃金」的原型裝置。碳納米管具有超過鋼的強度和高於常用的銅的導電性能。這些特性使它們在許多領域非常有用,如電子、環境清理和醫療保健。
  • CCS Chemistry | 鋸齒型碳納米環帶合成取得新進展
    通過向[n]環並苯稠合苯環,香港中文大學繆謙研究組設計了一種新的鋸齒型碳納米環帶,並成功合成了該納米環帶的氫化衍生物。單壁碳納米管的導電性取決於它的手性,根據其手性指數(n,m)分為扶手椅型、鋸齒型和螺旋型。扶手椅型碳納米管是導體,鋸齒型是半導體,螺旋型的導電性取決於n−m是否是3的倍數。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作為一種直接帶隙的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光電性能,可以同時實現電致發光器件和光電器件。在碳納米管的兩端分別採用鈧和鈀作為接觸電極,使電子和空穴在被注入到碳納米管中時或面臨零勢壘(正偏壓條件)或面臨接近碳納米管能隙的很大勢壘(負偏壓條件),從而實現高性能二極體。  碳納米管二極體在光照射下可以激發出電子空穴對,並在內建電場中被分開,從而實現高效率的納米光電二極體。
  • 美國研發碳納米管助推鋰電池 提高電池電導率和更高倍率能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在改善當今能量存儲技術的眾多途徑中,向電極中添加導電「填充」材料有望帶來更好的速率能力,導電性和整體電池性能。由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A)領導的科學家解釋說:「儘管已經廣泛開發了各種導電填料,但對這些填料的幾何形狀和尺寸如何影響電極電導率,結構以及最終對電化學的理解高能量存儲系統的性能仍然不足。」該小組使用三種不同的導電碳材料進行了實驗,以確定哪種材料具有最佳性能。
  • 【科普知識】各種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方法大合集!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幾種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單壁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在諸多單壁碳納米管生產工藝中, 電弧放電和雷射燒蝕法可得到高質量、少缺陷的單壁碳納米管,但受限於設備和產量,因此CVD法是單壁碳納米管可控制備最方便、經濟的方法。我國的研究人員採用獨特結構且可流化催化劑實現流化床中單壁碳納米管大量製備。
  • 以色列研究納米傳感器用於檢測癌症
    以色列研究納米傳感器  用於檢測癌症  以色列研究人員正開發一種納米傳感器俗稱電子鼻,希望以檢測呼吸方式辨別是否罹患癌症,尤其是不易診斷的頭頸部癌症。專家說,呼吸診斷法需多年測試方能確定是否應用於臨床。
  • 納米科技 「以小搏大」
    研究顯示,21世紀以來,全球960個最顯著的科研方向中,89%與納米科技有關。作為多學科交叉融合而成的前沿型、基礎型、平臺型科學,納米科學為物理、材料、化學、能源科學、生命科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工程學等七大基礎學科提供了創新推動力,成為人類最具創新能力的科學研究領域之一以及變革性產業製造技術的重要源泉。  什麼是納米科技?首先得了解納米。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半導體碳納米管首次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因此,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用新結構或新材料來解決這一問題,進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在諸多的新型半導體材料中,半導體碳納米管引起了部分關注:它具有超高的電子和空穴遷移率、原子尺度的厚度、以及穩定的結構,是構建高性能CMOS器件的理想溝道材料。
  • 研究人員為單壁碳納米管制作了一個顏色圖譜
    芬蘭、美國和中國的納米材料研究人員為466種獨特的單壁碳納米管制作了一個顏色圖譜。該納米管顏色圖譜在《Advanced Material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進行了詳細介紹,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預測由466個品種中任意一個品種組合的薄膜的具體顏色。
  • 百元性價比王者,碳納米管振膜耳機
    近日G-doo官網發布了碳納米管振膜耳機G-16,配有高科技碳納米振膜,藍牙5.0晶片,智能全頻降噪等強大功能,成為百元價位的性價比王者。 G-doo G-16耳機的碳納米管振膜技術,採用的是99.8%純度的碳納米管振膜。
  • 36氪首發|自主研發陰極螢光系統,「金竟科技」獲1200萬天使輪融資
    陰極螢光系統作為電鏡的功能部件,能夠在微米/納米尺度下研究材料的發光特性,主要應用於半導體、材料、地質、微電子、考古、生物醫藥等領域,例如光電材料與器件表徵分析,礦物的年代鑑定、電子器件的缺陷與失效分析等。
  • 中國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取得重大突破: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編者按:步入21世紀以來,傳統矽基晶片的發展速度日益緩慢,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替代矽的晶片材料,碳納米管就是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然而,製造出符合要求的碳納米管材料,一直是碳管電子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挑戰。
  • 【科研進展】國外玻璃纖維等抗彈材料的研究進展
    美國陸軍工程研發中心還研究了負載碳納米管的E-GF複合材料的能量耗散和高應變速率動態響應。他們在E-GF氈上生長碳納米管,然後將負載碳納米管的E-GF氈與樹脂結合,形成複合材料。對材料進行力學性能和彈道性能測試表明,負載碳納米管的複合材料在高應變速率下比吸收能提高106%,準靜態應變速率下5個循環周期後能量密度耗散提升64.3%,V50值提高11.1%。
  • 清華航院李曉雁課題組合作在熱解碳納米點陣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清華航院李曉雁課題組合作在熱解碳納米點陣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2日電 3月18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曉雁課題組與美國布朗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浙江大學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聚集誘導發光:昨天,今天與明天丨對話科學家
    ▲近20年AIE 研究的關鍵裡程碑AIE概念的提出唐本忠院士團隊在2001年一次偶然實驗中發現,不發螢光的1-甲基-1,2,3,4,5-五苯基噻咯在薄層色板層析後,竟發出螢光。這一奇怪現象與人們所熟知的ACQ效應相違背,通常認為聚集態不利於螢光發射。
  • 概念|什麼是半導體量子點,納米顆粒的聚焦效應?
    1981年,瑞士物理學家在水溶液中合成出了硫化鎘膠體時,Brus博士與同事發現不同大小的1983年,貝爾實驗室科學家Brus證明了改變硫化鎘膠體的大小,顏色發生改變,其激子能量也隨之變化[2] 。於是,他將這種這種膠體與量子點的概念聯繫起來,首次提出膠狀量子點(colloidal quantum dot)。
  • 螢光光譜怎麼測
    ,受激發原子或分子在去激發過程中再發射波長與激發輻射波長相同或不同的輻射。螢光為光致發光,合適的激發光波長需根據激發光譜確定。激發光譜是在固定螢光波長下,測量螢光體的螢光強度隨激發波長變化的光譜。   (2)發射光譜   是指發光的能量按波長或頻率的分布。通常實驗測量的是發光的相對能量。發射光譜中,橫坐標為波長,縱坐標為發光相對強度。
  • 從足球到足球烯 這60個碳原子開掛!每克竟價值9.3億
    而被譽為「足球盛宴」的足球烯,作為20世紀80年代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同樣值得期待。1996年,美英科學家克羅託等三人發現的足球烯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碳作為一個大眾元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在常溫下,碳元素很不活潑,也沒有華麗的外表。但這並不能說明碳元素不重要,因為樸素不等於無用!1985年的秋天,對於全人類來說都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美英科學家科爾、克羅託和斯莫利經過一周緊張的工作之後,十分意外地發現了元素碳的一種新的同素異形體——「足球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