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人跡罕至的千年古剎中,偶遇高僧是什麼心情?
那我請問:你為什麼去千年古剎?自己去了古寺, 還遮掩不想說出來, 除了想掩飾內心的彷徨之外, 很明顯也是遭遇了人生很大的打擊!不然誰會無聊到深山老林去躲避紅塵煩惱?
【剎】原義是土或田,後來指佛寺(梵語「剎多羅」的縮語)。例:古剎;寶剎。「千年古剎」就是歷史悠久的古佛寺。
佛教的寺院,一般都在人際荒蕪的深山老林裡,或者在高山遠古中。比如我們現在的九華山、有99道彎,99個山頭;普陀山雖不高,但是我們要漂洋過海也是很遠的;以及四川的峨眉山和山西的五臺山都要經過千山萬水跋涉。而且你不能坐車,你必須步行。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有這種狀況的人,一定是生活遇到了挫折。也就是說,沒有痛苦磨難和打擊,一般人是不會去學佛求佛的!因為只有佛門才能找到清靜,找到安慰,找到人生的另一個出口,找到人生的答案。
有這種狀況的人,一定是生活中遇到的磨難:或者失戀了,或者是事業失敗了,或者家庭中遭遇飛來橫禍。
世間很多這種案例,比如功夫星之王李連杰,曾經遭遇印尼海嘯,從而對人的生死產生了疑惑,然後開始尋求佛門找尋自己的方向定位。剛剛去世的武俠小說作者金庸曾經因為失去18歲的愛子而痛不欲生,為了尋求答案而進入佛門,在佛學中找到了人生的答案。退回遠古時代,蘇東坡因為官場失意,被貶。然後進入佛門修行論道。流行了千古聞名的詩句: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臺。《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還有那個流傳至今的《了凡四訓中》的了凡先生,被算命先生鎖住了大半生的定論之說,入緣解脫而茫然!面對死亡之神向自己一步步逼近,感到絕望時,痛定思痛來到了佛門,求助雲谷禪師。在禪師的開導下, 不僅從因果定論中解脫還超脫了算命的魔咒指環!從此他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
《了凡四訓》為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禍福休咎皆自當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並現身說法,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並現身說法,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
人們總是在落寞的時候,找一點刺激或者一些心靈的慰寄,有的求神拜佛,有的徘徊籌措,有的借酒澆愁還有的選擇離開。無論哪一種嗾使逃避自己的心逃避苦難,不敢面對現實不敢面對自己, 尋求外在的瘋狂和刺激。都如過眼雲煙消失,瞬間消失!
這讓我突然想到前段時間網絡瘋傳的紅人沈大師。
沈大師講左傳,論語,儒家文化,道家思想,文學名著以及一些人生哲理,其實講得一些也是很淺顯易懂的道理,水平可以,稱得上高人。難道高校學府中沒有高人和大師嗎?當然有, 因為需要門檻啊,不好進去聆聽!此時沈先生的出現正好符合當前社會浮躁心理,民間傳統文化與世俗新潮的衝突,因巨大反差而紅,確實火了一大把!
沈巍是一名常年活動在上海浦東楊高南路高科西路的流浪漢,因為經常蹲在地鐵裡和路燈下看《尚書》、《論語》等書籍,且喜愛與人交流,網絡上瘋傳著有關他給行人講道的短視頻,他被網友親切的稱為「流浪大師」。
人們崇拜的是沈先生的人生態度而非是學問「大師」。他身上有好多的正能量,純淨的心滿滿的知識,可敬,破舊的外衣掩遮不了他的才華。他遠離和感悟江湖中的恩怨情仇,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這等看破紅塵,與世無爭的境界的超高心鏡,真心佩服浮躁之下、喧鬧之外,席地而坐,傾聽大師禪悟人生,給功利的當下之人一絲清涼,一陣暖風。為何人們對沈大師趨之若鶩,因為人們很難克服這些人性弱點,這也是現在人們想思考的東西。
如今火遍網絡的大師好像也消失在人們的話題中了!這些都是外在的心動所致。來得快去得快!只有找準自己的定位點,才是根本!
所以能去千年古寺,偶遇一位高僧我想也是他的善根激發出來,其實哪裡是偶遇,一切都是因緣所起,你有這個渴望就升起了這個念頭, 就想去拜師求道!我們都是安排好的軌道上行走和前進呢(因果定論)?如果你有能力破除障礙, 那麼橫著你人生道路的石頭要麼被你搬走要麼被你砸碎!這樣也就開啟了你人生的新的篇章吧!你會不會是下一個黃了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