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去寺院求神拜佛?為的又是什麼?

2021-01-20 詩琪c禪學

有人問人跡罕至的千年古剎中,偶遇高僧是什麼心情?

那我請問:你為什麼去千年古剎?自己去了古寺, 還遮掩不想說出來, 除了想掩飾內心的彷徨之外, 很明顯也是遭遇了人生很大的打擊!不然誰會無聊到深山老林去躲避紅塵煩惱?

【剎】原義是土或田,後來指佛寺(梵語「剎多羅」的縮語)。例:古剎;寶剎。「千年古剎」就是歷史悠久的古佛寺。

佛教的寺院,一般都在人際荒蕪的深山老林裡,或者在高山遠古中。比如我們現在的九華山、有99道彎,99個山頭;普陀山雖不高,但是我們要漂洋過海也是很遠的;以及四川的峨眉山和山西的五臺山都要經過千山萬水跋涉。而且你不能坐車,你必須步行。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有這種狀況的人,一定是生活遇到了挫折。也就是說,沒有痛苦磨難和打擊,一般人是不會去學佛求佛的!因為只有佛門才能找到清靜,找到安慰,找到人生的另一個出口,找到人生的答案。

有這種狀況的人,一定是生活中遇到的磨難:或者失戀了,或者是事業失敗了,或者家庭中遭遇飛來橫禍。

世間很多這種案例,比如功夫星之王李連杰,曾經遭遇印尼海嘯,從而對人的生死產生了疑惑,然後開始尋求佛門找尋自己的方向定位。剛剛去世的武俠小說作者金庸曾經因為失去18歲的愛子而痛不欲生,為了尋求答案而進入佛門,在佛學中找到了人生的答案。退回遠古時代,蘇東坡因為官場失意,被貶。然後進入佛門修行論道。流行了千古聞名的詩句: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臺。《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還有那個流傳至今的《了凡四訓中》的了凡先生,被算命先生鎖住了大半生的定論之說,入緣解脫而茫然!面對死亡之神向自己一步步逼近,感到絕望時,痛定思痛來到了佛門,求助雲谷禪師。在禪師的開導下, 不僅從因果定論中解脫還超脫了算命的魔咒指環!從此他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

《了凡四訓》為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禍福休咎皆自當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並現身說法,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並現身說法,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

人們總是在落寞的時候,找一點刺激或者一些心靈的慰寄,有的求神拜佛,有的徘徊籌措,有的借酒澆愁還有的選擇離開。無論哪一種嗾使逃避自己的心逃避苦難,不敢面對現實不敢面對自己, 尋求外在的瘋狂和刺激。都如過眼雲煙消失,瞬間消失!

這讓我突然想到前段時間網絡瘋傳的紅人沈大師。

沈大師講左傳,論語,儒家文化,道家思想,文學名著以及一些人生哲理,其實講得一些也是很淺顯易懂的道理,水平可以,稱得上高人。難道高校學府中沒有高人和大師嗎?當然有, 因為需要門檻啊,不好進去聆聽!此時沈先生的出現正好符合當前社會浮躁心理,民間傳統文化與世俗新潮的衝突,因巨大反差而紅,確實火了一大把!

沈巍是一名常年活動在上海浦東楊高南路高科西路的流浪漢,因為經常蹲在地鐵裡和路燈下看《尚書》、《論語》等書籍,且喜愛與人交流,網絡上瘋傳著有關他給行人講道的短視頻,他被網友親切的稱為「流浪大師」。

人們崇拜的是沈先生的人生態度而非是學問「大師」。他身上有好多的正能量,純淨的心滿滿的知識,可敬,破舊的外衣掩遮不了他的才華。他遠離和感悟江湖中的恩怨情仇,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這等看破紅塵,與世無爭的境界的超高心鏡,真心佩服浮躁之下、喧鬧之外,席地而坐,傾聽大師禪悟人生,給功利的當下之人一絲清涼,一陣暖風。為何人們對沈大師趨之若鶩,因為人們很難克服這些人性弱點,這也是現在人們想思考的東西。

如今火遍網絡的大師好像也消失在人們的話題中了!這些都是外在的心動所致。來得快去得快!只有找準自己的定位點,才是根本!

所以能去千年古寺,偶遇一位高僧我想也是他的善根激發出來,其實哪裡是偶遇,一切都是因緣所起,你有這個渴望就升起了這個念頭, 就想去拜師求道!我們都是安排好的軌道上行走和前進呢(因果定論)?如果你有能力破除障礙, 那麼橫著你人生道路的石頭要麼被你搬走要麼被你砸碎!這樣也就開啟了你人生的新的篇章吧!你會不會是下一個黃了凡先生?

相關焦點

  • 佛教:女性到寺院拜佛,這3條「禁忌」,不可忽視!
    佛門寺院歡迎八方善信來修福增慧,佛門大開,廣度一切眾生。到寺院裡去,帶著一份清淨心、恭敬心,少語明禮,多思多悟,最為重要。雖然佛門講究修心,但是必要的禮儀還是不可缺少的。畢竟人的形象也是在表法,也會影響到他人。
  • 佛教:到寺院燒香拜佛,這三種願,千萬不要許!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相信經常到寺院燒香拜佛的信眾,對這句都不會陌生。其實,除了一心向佛,精進修行的佛子,我們多數人到佛前燒香,多數是心中有求的。比如許願家人平安健康、兒女學業有成,如此種種,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 燒香拜佛,到底能不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
    很多人喜歡到寺院中做燒香拜佛的事,因為佛教中講「供養」,只要你供養佛菩薩,就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但是很多人「供養」多年,燒香拜佛多年,卻並未得到佛菩薩的「保佑」。有人說,這是因為你的心不誠。俗話說得好,心誠則靈。
  • 求神拜佛都要燒香,為什麼一定要燒香,燒香有什麼用?
    旅遊時,影視中,常會看到許多人去寺廟,先敬了香火,然後再拜佛。其中有顫顫巍巍的老太太,也有嘻嘻哈哈的小青年,還有些小孩,由大人引導著,蹣跚上山,入廟拜佛。他們不惜破費,大多是買了幾柱香火點燃後,再去拜佛的。不敬香火,空手拜佛的極為罕見。那麼,拜佛的時候為什麼要燒香呢?
  • 經常燒香拜佛的人,這三個拜佛「禁忌」,再忙也要看看
    每逢過年過節,很多人都喜歡去寺廟拜一拜佛,如果你也經常去拜佛,這三個拜佛「禁忌」,再忙也要看看,否則容易求福報不成反遭災禍。很多人去寺廟拜佛時,都把重點放在了拜佛時的禮節上,其實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地方,反而是這三件事。
  • 單純的燒香拜佛,如果不懂佛法義理,是沒用處的
    我們去寺院燒香拜佛,不能不知的一點,就是因果不虛。在佛教中,燃香是代表著對佛的虔誠心和恭敬心。一般都是上三炷香,代表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學,其基礎需要從深信因果開始。那麼單純的燒香拜佛,就能所求如願,獲得佛菩薩的護佑嗎,我看未必。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沒錯的,因為佛門不說妄語,只不過是世人錯解其中意。求願也好,改命也罷,永遠都是從心上開始的。
  • 關閉4個月的寺院將有序開放,你會「報復性」燒香拜佛嗎?
    消息公布後瞬間刷屏,佛弟子們紛紛轉發評論:終於可以去寺院走走了。隨著國內疫情風險降低,各類公共場所也在陸續開放,「報復性旅遊」「報復性夜宵」「報復性結婚」等行為和現象層出不窮。關閉4個多月的寺院有序開放,你會「報復性」燒香拜佛嗎?
  • 為何不是「點蠟燭拜佛」,而是燒香拜佛?蠟燭什麼時候用最好?
    導語相信很多人都去寺廟裡燒香拜佛過,也有不少人在家裡供奉佛像,不過相信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一點,那就是我們拜佛一般都是燒香拜佛而不是點蠟燭拜佛,而寺廟裡從來都是喊蠟燭為香燭,佛前一般也有香燭供奉,我們家裡供的佛面前也有蠟燭擺在兩旁,那麼你知道蠟燭和香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 為什麼不是「點蠟燭拜佛」,是燒香拜佛呢?什麼時候用蠟燭好?
    介紹我相信很多人都去寺廟燒香拜佛,很多人在家裡供奉佛像,不過,我相信很多人已經注意到我們通常是燒香拜佛,而不是點蠟燭,在寺廟裡,我們總是把蠟燭稱為香燭,我們家的佛像前都有蠟燭,你知道刀燭和香有什麼區別嗎?所以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我們在拜佛時不點蠟燭而是燒香。
  • 雲南十分「接地氣」的寺廟,殿內上香拜佛,殿外打麻將熱火朝天
    雲南十分「接地氣」的寺廟,殿內上香拜佛,殿外打麻將熱火朝天,隨著旅遊業的逐年發展,參加觀光的人越來越多, 一方面想利用假期的時間看風景,另一方面緩解工作壓力和生活上的煩惱, 在中國許多景點中,寺院是特殊的存在。
  • 明白這四點的人,不用天天拜佛,也會有好報,看看有你嗎
    沒到了初一十五,各大寺院就會人山人海,香菸繚繞,拜佛的人絡繹不絕。但是很多人都是求自己發財,自己健康,自己早生貴子等等,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如願。明白這四點的人,不用天天拜佛,也會有好報的。行善之人,雖然福未至但是禍已遠離,我們大多時候看不到事情背後的因果,只看到了表面而已。第二點 什麼是佛教很多拜佛的人,如果你問他:你信佛嗎?他會肯定地說:信啊!但是問他:什麼是佛教?他就答不出來了。佛經中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學佛者必知:去寺院這四大菩薩一定要拜,非常靈驗!
    現在很多人,節假日都愛去寺院旅遊,因為寺院的風景、環境一般都很清幽,可以讓我們忘卻城市的喧囂,好好地放鬆一下身心。而且拜一拜佛、燒一燒香,還能為自己培培福報,能讓自己福慧增長,這是何樂而不為的事情呢?那麼,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去寺院一定要拜的四位菩薩吧!這四位菩薩可是非常靈驗的!一、觀世音菩薩正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通過這兩句話就不難看出,觀音菩薩很「靈驗」。
  • 去寺廟燒香拜佛有時間要求嗎,有什麼忌諱?
    燒香時間一般為初一、十五或者菩薩生日時,燒香完忌諱將未用完的香燭帶回家,燒香只能燒單數或一把。佛教十分重視燒香禮佛,燒香拜佛就是表達對佛的尊敬、感激,是民間普遍的信仰習俗。按照佛經上所說,香為信心之使,凡夫俗子與佛隔越,故須燒香遍請八方諸佛菩薩前來接受供奉。東晉以後,就有行香習俗,即燃香薰手或將香末撒在經行之處。東晉道安制定的僧尼規範裡就有行香之法。善男信女禮拜時須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五體投地,即兩肘、兩膝和頭都要著地。先立正合掌,右手褰衣,屈兩膝,以手承足,然後頂禮。頂禮,即用頭頂尊者之足。
  • 浙江普陀山重新開放,朝聖普陀山,那些拜佛「禁忌」您還記得嗎?
    很多人說,寺院不僅是遊客禮佛祈福的場所,還是僧侶們出家修行的地方,既然是佛門清淨地,作為遊客來說,都應該講究個「入鄉隨俗」,雖然遊客不用跟僧侶們一樣去守佛門的清規戒律,但是應該遵循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畢竟尊重就是恭敬,那麼當您朝聖普陀山時,那些坊間流傳的寺院拜佛的「禁忌」,您還記得嗎?
  • 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選擇突破自我?
    因為改變方法屬於「能力」理解層次,超出他目前的理解層次,他也不會冒險去嘗試。隨著理解世界的視角或框架增多,認知體系的連結越多,每提高一個理解層次,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看待問題視角的廣度也漸寬,適應性便越強。反之,你的認知體系會束縛你。
  • 求神拜佛有用嗎?現世會升官發財嗎?
    求神拜佛有用嗎?現世會升官發財嗎?有人對這個問題不屑一顧,有人則認為心誠則靈。南宋靈隱寺名僧瞎堂慧遠禪師與宋孝宗有一場精彩的奏對。飛來峰前,孝宗問:即是飛來,何不飛去。也就是說求神拜佛屬於邪魔歪道,不會有用,佛祖也不會保佑。另外,佛祖一生都在宣揚離家修行,斷絕一切欲望,傳授人生的解脫之法,認為貪嗔痴是三毒。佛一生都在勸人要放下各種欲望,跳出三界,你求的各種欲望,與佛的教育是相違背的,從理論上講,佛不會幫助你的實現你的各種欲望!這樣看來,讓佛祖保佑自己美夢成真,看上去的確不靠譜。
  • 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3句話,功德無量!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信眾都有到寺院燒香拜佛的習慣,尤其是每逢初一十五或者寺院有法會的時候,寺院裡總是香客不斷、人滿為患。人們會在佛前供養各種物品,並在佛前許願,希望佛菩薩加持自己和家人平安喜樂,等等。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3句話,功德無量!一、要敬畏因果,不造惡業。佛家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其根本要義皆不離「因果」。佛菩薩雖然已經修成正果,具備無量神通,但是有句話叫「神通不敵業力」,佛菩薩也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因果報應。
  • 增加自己的福報,光靠拜佛是沒有用的
    修行人至心才能感應佛的智慧學佛要理智地去學習,不能盲目的隨從,要用心去悟佛法,去接近善知識。對自己的信仰不了解,只是從表層上去隨和,神秘的去信奉,那就是「迷信」,就是迷惑而信,對其內在的本質不了解,或者不求甚解,就是迷信。有的人自稱信佛,經常去寺院燒香磕頭,求神拜佛,以為這樣就能得到佛菩薩的感應,保佑自己心想事成,保佑自己發財、發福,這種人就是迷信。
  • 燒香拜佛有什麼意義?三,6和9有不同的含義,但如果你不理解他
    中國歷史悠久,在長河的千年歷史文化中,佛教產生於印度,但在中國中被繼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信仰,一些相信佛教的人應該注意這些細節。眾所周知,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行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很多人在節假日都會去寺廟燒香拜佛,那麼燒香拜佛又有什麼意義呢?
  • 我國唯一不燒香的寺院,用鮮花代替香火,門票免費卻鮮為人知
    我國的寺院太多了,大大小小的寺院數都數不清,基本上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寺院,我們一般去寺院的時候都是去燒香拜佛的,當然對於不信佛的人來說,寺院就是一處旅遊景點,也不願意去燒香,其實在我國還真有一處不需要燒香的寺院,只需要去的時候帶上花就好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