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傳說《玉米三丘》

2021-01-08 澎湃新聞
屈原傳說《玉米三丘》

2020-08-22 0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聆聽屈原故事 傳承屈原文化

《玉米三丘》

——來自秭歸縣文化館

玉米三丘

在屈原的故鄉樂平裡,有三塊月牙兒似的稻田,乍看,這田平平常常,可它產的稻米卻顆粒飽滿,潔白如玉。樂平裡鄉人把這三塊神奇田地稱作「玉米三丘」,並流傳下來屈原與玉米三丘的故事。

相傳,屈原被放逐到漢北的時候,曾經南漳,走興山,進七裡峽,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樂平裡。

站在香爐坪的老宅前,屈原看到的卻是一片乾渴、蕭條景象:樹木卷葉、百草枯藤、稻田乾裂、溪澗斷流,鄉親們扶老攜幼,泣淚逃荒。

有人告訴屈原:「屈原大夫,樂平裡久旱無雨,毒火一樣的太陽已接連烤了九九八十一天。百姓乾渴難忍、食不果腹,再不走,就沒有活路了!」

屈原攔住鄉親們說:「禾苗離不開沃土,楚國人離不開故鄉。鄉親們,我這裡有從齊國帶回的谷種,大家隨我回去找水育苗吧!」

說著,屈原拿出自齊國帶回的三袋谷種,分發給鄉親們,交待道:「這是齊魯之地良種,大家小心補種,再育新苗。」

谷種種下了,可老天還是滴雨未下。

又過了九天,地裡的谷種都乾死了。

怎麼辦呢?屈原看著乾涸的田地,焦急萬分。情急中,他奔向裝谷種的袋子,希冀能再找到幾顆救急的谷種。說來奇怪,屈原一拿谷袋,裡面就掉下幾粒黃橙橙、金燦燦的種子。再一抖,谷種竟然一粒接一粒譁譁直落。屈原高興極了,俯在地上將種子揀拾起來,竟裝了滿滿三碗。

看著這堪比黃金的谷種,屈原決心親自栽種。他在香爐坪上挑選了三塊月牙兒似的稻田,將谷種小心種下;又在伏虎山上找到了一股清泉,引泉澆灌。沒過幾天,綠綠的秧苗就被屈原栽滿整整三塊稻田。

就在屈原和鄉親們眉頭漸漸舒展的時候,千辛萬苦找來的山泉,水量卻越來越小。譁譁流淌的泉水先還有碗口粗,再只有酒杯大,後來就如同筷子粗細了。田地又開始裂開小口,禾苗無精打採低下了頭。

望著漸漸乾涸的泉水,鄉親們焦急萬分,屈原心如刀絞。

屈原環顧四周,天地焦裂,百姓饑渴,他悲從心來,忍不住兩行清淚奪眶而出。

一滴,又一滴……屈原的眼淚滴進乾涸的泉水,滴進開裂的田地。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匯了屈原淚珠的泉水回復到碗口粗細,汩汩流淌,田裡的禾苗瞬間轉青,刷刷生長。

後來,這片稻穀豐收了,碾成米,潔白如玉,吃起來綿軟甜香;做谷種,粒大飽滿,耐旱高產。從此,屈原培育的谷種在樂平裡栽了一坡又一坡,傳了一代又一代。而鄉親們就把那三塊月牙似的稻田稱作「玉米三丘」,一直保留到現在。

送你一份秭歸A級景區

免費預約攻略

詩裡畫裡,我在屈原故裡等你~

免費預約時間

2020年8月8日-12月30日

每天7:00-21:00

免費入園時間

2020年8月8日-12月31日

(具體時間點以各景區營業時間為準)

免費預約方式

關注「秭歸旅遊」官方微信公眾號

點擊菜單「惠遊湖北」

進入活動主頁面預約

秭歸縣諮詢服務電話:0717-2881208

屈原故裡文化旅遊區:15717895515

九畹溪漂流景區:0717-2810048

三峽竹海生態景區:0717-2853012

鏈子崖景區:0717-2773016

三峽月亮花谷:13687270888

原標題:《屈原傳說《玉米三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宜昌到屈原故裡怎麼坐車
    屈原故裡景區,位於宜昌市秭歸縣城內(新縣城)。秭歸縣是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在老秭歸縣城東門外(現在已被淹沒),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裡」四字,是郭沫若的手書。
  • 屈原傳說《照面井》
    聆聽屈原故事 傳承屈原文化 屈原老家香爐坪正對面有座三星巖,三星巖的半山腰有眼泉水井,井邊的古碑上刻著「照面井」三個大字,屈原家鄉的人民愛護這口井,世世代代傳頌著屈原少年時代的一個故事......
  • 屈原傳說《讀書洞》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樂平裡鄉親將屈原小時候讀書的巖洞取名為「讀書洞」,據說每逢皎潔的月夜,讀書洞裡就會傳出隱約的讀書聲,那是屈原在捧冊苦讀,來、來、來,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走進屈原傳說,去《讀書洞》聆聽那朗朗的讀書聲!
  • 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 關於屈原的傳說——照面井
    在屈原誕生地秭歸香爐坪的正對面,有座三星巖;三星巖的半山腰,有眼泉水井。井水清亮清亮,象一面菱花鏡子。井邊有塊石碑,刻著「照面井」三個大字,旁邊還有一行小字:「此系屈公遺井,切勿荒穢。井旁青樹,永世勿得砍伐。」屈鄉人民世世代代愛護這口井,並且傳誦著屈原少年時代的一個故事相傳用原從小就養成愛好潔淨的習慣。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端午節祭祀人物說眾所周知,端午節是祭祀屈原的。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同時也是當時楚懷王的大臣,心系楚國的發展,採用聯合齊國來抗擊秦國。但這建議沒有得到楚懷王的支持,反而遭到奸人的彈劾,將屈原被貶到湖南汨羅江附近。
  • 辛集方言民間故事《三丘石廟金馬駒子》
    (夕陽樓主 辛集文化網原創)舊城北哩有個村叫三丘,三丘這名走木來哩,說是老年哩時候,這村西有個老木高哩大土崗子。大土崗子分哩仨山頭,所以叫「三丘」。還傳說三丘下頭有個洞,能通到舊城街裡去。聽著就跟幾百年前就在這打過地道戰似哩。
  • 屈原的故事:「屈原否定論」與「屈原弄臣論」,荒唐觀點的來歷
    讀者一定會發現,關於屈原的身世、經歷、創作,基本都是有爭議的。其中還有一些奇怪的觀點,認為屈原本人不存在,或者有說他名下大部分作品不是本人的,我們稱為「屈原否定論」;還有雖然認為屈原存在,但說他是楚懷王的男寵、弄臣,我們稱為「屈原弄臣論」。這裡我們就來逐一批駁。
  • 屈原是怎樣一個人?與《楚辭》是什麼關係?
    …… 第二,傳說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漢以前。 『屈原』明明是一個理想的忠臣,但這種忠臣在漢以前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戰國時代不會有這種奇怪的君臣觀念。…… 傳說的屈原是根據於一種「儒教化」的《楚辭》解釋的。
  • 《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丘·拉姆席神廟(平衡之力)視頻解法攻略
    18183首頁 塞爾達傳說 《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丘·拉姆席神廟(平衡之力)視頻解法攻略 《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丘·拉姆席神廟(平衡之力)視頻解法攻略
  • 又是端午節了,理解屈原的三句話就是生命大贏家
    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這個特殊的節日,很多地方賽龍舟,吃粽子,都是為了紀念愛國偉大詩人屈原。他實際上是楚國的作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以獻身江河的方式表達了一位偉大詩人對祖國的熱愛。我們紀念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成員的感情。
  • 【屈原新聞】「文化屈原 時尚豪門之夜」屈原文化商業街VIP盛典...
    12月19日,「文化屈原 時尚豪門之夜」屈原文化商業街VIP盛典圓滿舉行。隨著一場酷炫的燈光時尚走秀表演,屈原文化商業街VIP盛典正式開啟。 隨後,嶽陽亁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向屈原管理區教體局捐資助學3萬元。萬東為項目授牌,嶽陽乾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被嶽陽市屈原管理區管委會授牌「重點建設項目」。
  • 美男子、文學家、屈原辭賦的接班人,戰國才子宋玉
    從年齡上計算,宋玉是屈原的晚輩。在民間傳說中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但是在正史中沒有相關的記錄。比較嚴謹的說法是,宋玉在文學創作上確實是屈原的接班人,他延續了辭賦的輝煌。屈原之後的諸多文人創作辭賦,宋玉的成就最高。
  • 屈原:浪漫主義的代言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司馬遷在《史記》裡說的這三戶,指的是楚國的三個大氏,也是楚國的政權掌控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姓——羋(mǐ)。對,就是我們熟悉的《羋月傳》的羋。跟王帝同姓的屈原,天生就是貴族中人。
  • 思美人電視劇大結局劇情 歷史上屈原莫愁女什麼關係有後代嗎
    ­  此外屈原後裔巡訪組也在尋訪過程中,發現了屈原有妻室的記載。在十六七歲時被楚頃襄王徵進宮作了歌舞姬女,得以與屈原、宋玉、景差結識並受其指導,歌舞技藝日進。後將古傳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騷、賦和楚辭樂聲,完成了《陽春白雪》、《下裡巴人》、《陽阿》、《薤露》、《採薇歌》、《麥秀歌》等楚辭和民間樂詩入歌傳唱。­  後因未婚夫放逐三吳揚州而投漢江,幸被漁夫救起,不知所終。關於歷史上莫愁女與屈原是否相識,我們無從考證。
  • 文學家屈原和他的思想家夢想
    在先秦諸子中,所有人都是憑藉思想家這個名號光耀中華的,而屈原是一個例外,他是憑藉文學家的名號。作為一個文學家,屈平卻有著思想家的氣質,所以他那些波瀾如雲的詩篇都閃耀著深邃的目光,他的篇章不僅帶給你美的意境,同時激起你心靈的遐想。
  • 手相三丘飽滿,財運發達異性緣旺盛
    丁亦鑫/文常說的手掌三丘就是指在手掌的接近手指的部位,通常有三個像小山坡一樣的凸起。手相福祿壽三宮,若圓脹鼓鼓,此生必有財,中年達到大財。三個掌丘十分好,小凸起在相學中稱為掌丘。有八大掌丘,一個火星平原,三個掌丘木星丘、土星丘、太陽丘,你的三個掌丘偏偏相匹配著事業和財運的三個區位,這三個區位是要求有必假設凸起的,今後才判定有好的事業和財運。因此說你的這三個掌丘十分好。因而假如一個人的這三個掌丘皆飽滿並帶著微鮮紅色,則代表這人的財運情況較為理想。不僅容易因為正財運而財運升高,與此同時橫財運都是穩步增長的狀態,遇見的機遇和好運均強過別人。
  • 電視劇《思美人》屈原培訓童子軍 三進楚牢不改初心
    ­   電視劇《思美人》正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熱播,在屈原(馬可飾)與楚懷王(喬振宇飾)的聯手推行變法後,楚國的民生漸有好轉之相,然而被嚴重觸及自身利益的朝臣元老聯手誣陷屈原。剛剛在權縣培訓過童子軍的屈原便被冠以「竊國弒君」的罪名,再次被關入楚牢,網友調侃:「第三次被關了,靈均快變成楚國牢房試睡員了。」
  • 端午節吃粽子,關於屈原的影視劇了解一下
    作為傳統的節日,中國人一向都要吃粽子,大多數情況下,也認為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那麼,閒著也是閒著,關於屈原的影視劇來了解一下嘍。香港電影《屈原》(1975年)由鮑方,許先執導的歷史片,鮑方、張錚、朱虹等主演。
  • 濮陽與上古帝王有關的地名和傳說
    文字產生之前,有一個漫長的神話傳說時期。神話傳說神秘奇幻,朦朧的記憶結合後人的想像,由簡單到複雜,由質樸到浪漫,逐步變成歷史故事。這些傳說故事,有的已載入史籍,言之鑿鑿,有的仍口頭流傳,天馬行空,看似荒誕不稽,其實都是上古歷史的另一種形式的呈現,是後人走近歷史、認識古代社會的重要媒介。
  • 吃玉米容易發胖?「包穀豬」的傳說是真的嗎?
    可有愛美的女生有些擔心了:「好像說吃玉米容易發胖,我姥姥以前拿玉米去餵豬,一個個都長得圓滾滾的……」過去的老人們常常把飼養得好且顯得很慵懶的豬戲稱為「包穀豬」,本意是「用玉米餵養的豬」或「只曉得吃玉米的豬」,也會用於一些人開玩笑形容一個人傻、憨、笨。久而久之,有些孩子聽了就以字面意思理解為——吃多了包穀就會像胖豬那樣長膘;那這個傳說是不是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