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對張桂梅校長建立的女子高中的關注度,遠遠沒有她反對全職太太的觀點帶來熱議,來的直接猛烈。也許人們並不關心大山裡的女孩,而全職這個話題,直接引出兩方對立面。財務自由人士,不屑於關注這種話題。而因為現實無法工作的女性,充滿無力且無奈,而又不得不負重前行。而恰恰是後者,對教育的認知,又是深刻和渴望的。
張桂梅校長,身患4種腫瘤和17種疾病,在雲南麗江的貧困縣裡,用自己的工資和救命錢,創辦全國第一所免費高中女校。她曾帶著自己的勞模證書上街募捐,被人罵騙子,被人放狗咬。每次籌到一點錢,就用來維持學校的運轉。
她的教育理念,惹人爭議 。所有學生同一穿紅色校服,一律減短髮,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讀書刷題到深夜。課文背不下來,就多抄幾遍。沒錯,就是當代人認為的落伍的填鴨教育。網友們不了解真情,直接炸鍋了。不理解的想法,不能說是錯誤,片面的,只能說有局限性。
當今主流的觀念是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是稀缺品。是你生活的城市,你的家庭,你的學校,三位一體決定你是否得到真正的素質教育。你確定你得到的是水準到位的素質教育?
難道張校長不知道素質教育的好嗎?張校長的偉大,就在於她知道生活的真相後,仍然篤信她的信念,將陽光照進每一個女孩子心中,燃起理想。
她信奉讀書的使命是修身,齊家,治國。我們的能力還小,見識還少時,我們要修身做好自己。當我們的能力漸漸的大了起來,我們要努力的讓家人生活的更好。當我們可以做到更多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想一想我們可以為國家做什麼,為這個國家的老百姓做什麼,這也就是治國和平天下。無論你在何種起點,讀書,都可以改變命運和家運。
她是成功的!今年1645名考上大學,一本的上線率,全市第一。
有一種視角,說大山裡,大山外,女性到最後不都是要回歸家庭,殊途同歸嘛。而張校長就是要讓更多的女孩子走出大山,因為生命會有更多種可能性。
18歲花季的女孩子,在不發達地區,是開始找婆家的年齡。往後的一輩子的模樣,可以一眼望見。稍有覺醒的女孩子,會找工作。而大多數的人會認命,甚至延續著封建愚昧的思想。因為人的意志,太脆弱。而城市裡的18歲,正是迸發人生精彩的年齡。生活的真相,就是這樣赤裸裸地直射著每一個人。
這恰恰就是張校長心中的那份通透所在。不畏現實困難和不解,一定要讓更多的女孩子走出大山。可能在她的心裡,在城市做全職太太和在大山裡,本質沒有不同。改變命運,必須靠讀書。
中國的教育資源,至今也是稀缺的。一些得到學歷的女性,畢業後不工作。我們不能站在道德高點質疑和譴責,但會覺得好可惜,也為國家的教育資源可惜。
20歲的你,是否正視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