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七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吳淞戰役

2020-12-25 網易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冷炮歷史】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公元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烽火持續肆虐遠東海岸。地理層面的客觀距離感,讓交戰雙方的布局與調度都顯得動作遲緩。龐大的滿清帝國,依然在不斷將軍隊從內陸的四川、甘肅和西藏調往沿海。英國遠徵軍的補給線同樣漫長,可以從印度的加爾各答延伸到新加坡與香港。

  於是,英軍主動調整了戰前制定的作戰方針,準備出兵控制長江下遊。位於入海口位置的吳淞口與上海城,就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一場規模宏大的攻堅作戰,也因此而顯得無可避免。


  為英國方面敲定戰略基調的外交大臣 帕麥斯頓

  早在1839年夏季,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開打的前夕,英軍的遠徵戰略就已在倫敦被定下基調。那就是佔領以舟山群島為核心的大清沿海口岸,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懲戒和制衡效果。因此,首批抵達廣東海岸的艦隊,僅對南方的珠江水域實施封鎖。餘下的大部分兵力都徑直北上,先後活躍在福建與浙江水域。

  然而,這種針對海陸雙強帝國的作戰方式,無法從根本上刺激到紫禁城的敏感神經。反而因補給線被不斷被拉長,嚴重稀釋了遠徵軍自己的有限兵力。作為補充手段,英國人在戰爭的第二階段重返嶺南,以絕對優勢佔據虎門炮臺和香港。但直到舟山群島和浙東的主要港口寧波陷落,依然沒有將大清朝拉回到談判桌上。甚至還需要分兵把守更多城池,應付實施隨時可能到來的大規模反擊。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英軍增兵線路

  因此,身為遠徵軍最高指揮官的休斯-高夫中將,開始要求東印度公司提供更多增援。但由於信息的傳遞過程較為緩慢,不得不在下一批士兵抵達前就搶先變陣。包括從寧波等次要區域主動撤退,並在充當前線補給基地的香港只保留最低限額部隊。然後集中大部分機動兵力,嘗試攻入長江水域。從而威脅到堪稱帝國中樞的大運河漕運,逼迫滿洲大皇帝必須正視自己所面臨的困局。

  清軍雖對此有所提防,但終究不清楚對手的下一步操作。因為大部分可以調配的部隊,已在之前的2年被悉數派往東南各地。倘若某處再出現嚴重邊患,就只能從其他防禦據點抽兵增援,造成更多區域的防禦空虛。以至於有官員在發現敵方離開寧波後,立刻失心瘋般上傳捷報,「認定」洋夷是因黔驢技窮而落入困境。但英軍艦隊很快強襲杭州灣北部的駐軍重裝乍浦,以5人陣亡的代價擊潰了有八旗兵壓陣的7000清軍,從而預示著更大規模的攻勢降臨。再愚笨的指揮官都能猜出,下一個遭難的據點就多半是長江出海口的吳淞。


  擔任陸戰部隊最高指揮官的 休斯-高夫中將


  清朝時的上海縣城牆

  其實早在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為調查長江口水文情況,派阿美士德號帆船前往吳淞口冒險探查。儘管當地是清朝營建數百年的海防重鎮,卻對突如其來的西洋帆船毫無反應。反倒是讓對方留下了非常刻薄的真實評價:如果我們以敵人的身份來到這裡,防禦者的抵抗不會超過半小時,最蹩腳的軍隊都能攻破它!

  英國人敢在對內報告中胯下如此海口,也是得益於清軍落後的軍事科技和防禦體系布置。因為在清廷問鼎中原的早期,根本就沒打算在長江口建設防禦工事。先前的明朝雖有將當地納入南直隸重省,卻不認為有強敵敢於從海上攻入當地。所以僅僅是靠斷流蘇州河的水利工程,將太湖流域的出海口調整到吳淞,並用設在寶山縣城的衛所加以防禦。同時在早期上海和崇明島上建立城牆作為補充。


  扼守吳淞口的大小三處炮臺

  在1859年的鄭成功北伐南京後,這套為倭寇量身定製的防禦體系便已基本宣告失效。清朝當局立即在第二年下令建造吳淞口炮臺,並在後來的康熙時代又將防禦據點擴充到浦東高橋。但除了數目非常有限的2門紅衣大炮外,就只剩下1200人的綠營守軍和大小7艘內河船隻協助看守。所需負責的區域,也包括附件的寶山縣城、大部分浦東和整條黃浦江水道。直到19世紀初,才因海盜勢力的漸長而有所強化,但終究無法應付大規模的海陸夾攻。

  鴉片戰爭爆發後,吳淞作為長江口的門戶和浙東防線的側翼,終於有機會得到重點關照。從1840年7月開始,擔任兩江總督的伊里布就先後向這裡調派過5000援軍。到了虎門陷落的1841年,這個數字又被短暫接任的裕謙給上升至7000人規模。火炮數量也穩步增加到總計250門,其中大部分是朝廷為應付危機而下令鑄造的新貨。儘管真正有實戰威懾力的重炮僅有22門,但整體火力還是比整個長江流域的其他據點相加還多。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吳淞炮臺防禦布置

  同時,蘇南-上海地區的清軍也努力借鑑了廣東、福建和浙江三省的失利教訓,認為英軍登陸步兵的威力同樣不可小覷。因此,負責總領前線防務的水陸提督陳化成,便按照裕謙要求去強化炮臺結構。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原本用於防汛的堤壩升格為防禦土牆。不僅將高度增加到6米以上,寬度也為抵禦炮擊而加厚到4米左右。頂層還有射擊用的垛口,方便部署大量的土製抬炮。身後的寶山縣城等地,還部署著更多充當預備隊的機動兵力,準備應付敵軍可能的迂迴攻勢。但所用策略卻是數百年前的戚繼光兵法,主要殺手鐧也是復刻自鄭和下西洋時代的原始虎尊炮。

  最後,還有一支斷後艦隊被部署在黃浦江上,用於保衛南面的上海縣城。其中包括16艘正規的水師戰船、70艘臨時徵集來堵塞河道的大小民船,以及4艘充當反擊利器的內河人力輪船。倘若英軍戰艦有漏網之魚突破吳淞口防禦,他們還將主動前出去幫助炮臺補漏。


  清軍水師也有在黃浦江上參與戰鬥


  英軍艦隊的旗艦 皋華麗號

  1842年6月,以皋華麗號為首的英軍艦隊抵達吳淞口。其中既有8艘非常傳統的風帆戰艦,也包括14艘搭載2000陸戰部隊的運兵船,以及6艘專門用來處理疑難雜症的早期輪船。由於早已對當地的防務體系有基本認知,英國人便將主攻方向設定為毗鄰寶山的西炮臺,而將火力貧弱的東炮臺完全置於次要位置。

  在16日的早上6點,蓄勢大發的英軍戰艦便開始硬闖黃浦江,開始用具備蒸汽動力的武裝輪船拖拽運兵船實施登陸。同時,裝有74門炮的旗艦皋華麗號與裝有42門炮的布蘭迪號也由輪船拉動,開始對清軍主力布防的西炮臺實施全面壓制。儘管她們只能用側身的半數武器轟擊,卻在射程、射速、精準度和威力方面都遙遙領先。雖然嚴陣以待的清軍首先發炮示威,卻也直接暴露了己方火力的覆蓋範圍。讓對方能迅速靠輪船調整好射擊陣位,開始向陸上目標發起排射。堅固的木質外殼更是不畏懼清軍劣質彈藥,使得艦船猶如浮動的火山在黃浦江面巍然不動。


  石城和土牆都無法讓清軍迴避炮火轟擊

  ,當然最倒黴的無疑是那些被安排躲避堤壩背後的清軍。由於根本不懂任何彈道學常識,他們天真的認為英軍火力無法對自己形成落頂殺傷。即便自己所在的段落沒有被走弧線的炮彈光顧,依然擋不住對方重炮的直線穿擊。反倒是自己還擊過於羸弱,幾乎無法對水面艦艇造成任何殺傷。但因為在戰前被反覆告知堤壩堅不可摧,所以還是有許多人就留在原地被英軍點殺。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更靠南面的蘊藻洪。這條毗鄰吳淞口的黃浦江支流,由戰前剛剛修建完成的新月堰炮臺把守,並能得到附近水師戰船的支援。英軍則出動3艘只裝備16門炮的護衛艦出擊,並讓復仇女神號等3艘蒸汽輪船負責開道。她們很快就解決了10門尚能還擊的岸炮銅炮,並將炮臺和周邊工事都摧毀過半。甚至險些只靠自己船上的水兵就搶灘登陸成功,僅僅是由於大量滯留的清軍抵抗才暫時選擇撤退。


  復仇女神號蒸汽輪船

  此時,新任的兩江總督牛鑑正率部衝出寶山縣城,火速趕往西炮臺助戰。這位來自甘肅武威的文官,前一年還在遭大水浸泡的開封城內臨危不亂,堅持留在原地辦公而不肯轉移首府。即便被調往監督自己所不熟悉的沿海防務,也積極推廣有安徽援軍奉行的前明戚繼光戰法。這個帶兵前往一線的決定,應該是準備用寄予厚望的虎尊炮去迎戰登陸英軍。可惜尚未與負責前線指揮的陳化成取得聯繫,就為不長眼睛的炮彈所深深震撼。隨即因意識到差距甚大而萌生恐懼,只能下令調頭撤退,淪為被後人不斷口誅筆伐的替罪道具。

  到了當天上午8點,先前還被清軍吹噓為擁有海上長城防禦的吳淞西炮臺,已徹底在英國戰艦的火力侵襲下變成廢墟。滿心決戰到底的陳化成與88名部下當場戰死,換來英軍方面的5人陣亡,而其他數千名來自各省的援軍也爭相逃離陣地。大量英軍步兵開始從兩個方向同步上岸,將個別還拿不準局勢的殘兵完全驅逐。至於對岸的高橋東炮臺,也遭3艘英國輪船的近距離強攻。面對不可逆的技戰術差距,哪怕坐擁3倍於對手的火炮數量,也難逃炮位被逐個摧毀的厄運。進攻方也僅僅是出動船上的水兵,便將近乎為廢墟的炮臺從守衛那裡奪下。


  成功淪為替罪道具的兩江總督 牛鑑


  復仇女神號幾乎是單艦擊潰整支清朝水師

  到16日的中午登陸,英軍又佔領了被清軍棄守的縣城。此時,早已完成拖拽與火力支援任務的復仇女神號輪船,還在主戰場以南的黃浦江水面大開殺戒。在同樣具備蒸汽動力的弗萊吉森號加入後,那些堵在江面的水師就徹底淪為射擊目標。近百艘大小船隻上的兵丁都亂作一團,甚至不等對方瞄準自己就先行棄船逃離。最後只有2艘船得以趁亂逃脫,從而避免了最尷尬的全軍覆沒。

  無論如何,清軍又在吳淞口收穫了一場標誌性的慘敗。他們在戰前的部署不可謂不精妙,對於戰役的各項準備也不可謂不用心。但由英國人施加在他們頭上的烽火,卻完全是一種超乎其理解範圍的全新模式。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果,讓艦船不用再為缺乏風力和逆水而感到擔憂。由此節省下的人力,又降低了遠徵部隊的後勤壓力,從而提高了孤軍深入的續航時間。


  英國人筆下的大清帝國漕運

  更重要的是,英軍的能力絕不依賴戰前的臨陣磨槍,更多是歐陸近千年戰爭發展的演化結晶。這恰恰是長期孤立而偏科嚴重的清軍所無法企及的。他們手中僅有的優質武器,也不過是基於百年前技術發展的過渡產品。但在吳淞口的炮臺被摧毀後,整個長江流域也就找不到第二座防禦如此嚴密的要塞。亦如珠江口只會有虎門一帶的防線,而無需擔心其他地方還有更難啃的骨頭。只不過後者對農本思維深厚的地產強國而言,僅僅是起錦上添花作用的經濟加分,而前者才是威脅帝國良好運轉的絕對中樞。

  因此,吳淞戰役的戰敗,也就預示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最後結局。終於摸準門道的英軍,將繼續沿著長江一路向西,直到把輸送江南錢糧的漕運至於己方火炮射程之下。這樣的潛在風險,無疑要勝過洋夷佔據整個嶺南。道光皇帝與大清朝的徹底服軟,在這一刻看來也就只是個時間問題。

  歡迎關注網易號:冷炮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民族英雄林則徐與一次鴉片戰爭
    接下來和小編一起去了解第一次鴉片戰爭。鴉片,俗名大煙,少量可以當藥材使用,但它又是一種毒品,極容易使人上癮。如果長期吸食,就會精神萎靡不振,骨瘦如柴。為了獲得高額利潤,英國殖民者不惜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妄圖以此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隨著鴉片在中國的泛濫,中華民族已經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 吳淞口保衛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大清最後的一絲希望!
    每每提及第一次鴉片戰爭,人們總能想到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還能想到為抗擊英國侵略者而湧現出的英雄人物,禁菸英雄林則徐、虎門守將關天培、兩廣總督裕謙等。對於大清來說,他們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視死如歸,是大清朝臣的楷模;而對於後人來說,他們維護的不僅僅是大清的安危,還有整個中國的利益,因此,他們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稱號,也配得上青史留名。
  • 穿越百年丨追尋吳淞大學城的印記
    鴉片戰爭陳化成抗英、兩次淞滬抗戰的重災區及主戰場、奠定上海解放勝利基礎的鉗擊吳淞戰鬥……當我們翻開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觸摸一樁樁滄桑往事時,吳淞,不僅僅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特定地名,還是上海乃至全國有重大歷史影響的、特有的「文化符號」。
  •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軍所裝備使用的火器
    大家都知道鴉片戰爭之前的清軍所使用的火器非常落後,但具體與西方差距在哪呢?今天讓濤哥給你們娓娓道來。鴉片戰爭前的清軍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軍單兵使用的主要火器,就是上文中提到鳥銃和抬槍等火繩槍。鳥銃仍使用火繩點火,其射程不到100米,射速約每分鐘1-2發。
  • 打蛇為什麼打七寸?為什麼不打頭?
    七寸七寸大概是23.33釐米的樣子。有的人想著,難道我打蛇的時候還要拿只尺子量一量七寸在那個位置嗎?其實,開動你的小腦筋,你就知道了,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蛇的大小不同,發育情況不同,「罩門處」肯定也不同。隨著蛇長大,七寸的位置可能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 古有諺語「打蛇打七寸」,為何是打七寸?
    也就是這本筆記小說中的《打蛇打在七寸》片段有這樣的一個記載:「蛇有七寸,在頭之下,腹之上,覷得清,擊得重,其要害之處,得之矣。」簡單翻譯一下就是,蛇的七寸在頭以下,腹部之上,這是蛇的要害之處,如果能夠看清楚,重重的擊打,就能夠將這條蛇給解決了。
  • 清末鴉片戰爭以後,我們賠了英國多少錢?
    南京條約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先後與英國籤訂中英《南京條約》,約定:清政府須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600萬銀元,商欠300萬銀元,水陸軍費1200萬銀元,共計2100因此,第一次鴉片戰爭,折合成當時清政府的銀兩的話,大概是1800萬兩白銀。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後,先後與英國籤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為什麼清政府被迫籤訂兩次不平等條約?那是因為英法聯軍,先後發動了兩次戰役。一次是攻陷廣州,隨後攻佔大沽口炮臺,於是籤訂了《天津條約》。
  •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挨打時,大清老百姓在幹什麼?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口中的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這是一場在1840年至1842年間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同時也被稱之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為的就是報復之間的銷煙行為。戰爭中年逾六旬的老將關天培不幸中彈犧牲,以身殉職倒。而這場喪權辱國的戰爭中滿清的百姓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 為什麼清朝在鴉片戰爭中難以取勝?看看雙方的武器,你就明白了
    1840年至1842年,清朝與英國爆發"鴉片戰爭",清朝與英軍正面作戰,幾乎沒有取得勝利。一向吝嗇的陶廣帝在戰爭中先後投入了25萬兵力,竟然花費了高達3000萬兩白銀,卻為何不能打一場勝仗?如果你看看雙方的武器,你可能會明白。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場戰役
    伊普雷斯戰役(1914 年 10 月 19 日至 11 月 22 日) 伊普雷斯的第一次戰役標誌著"海上之戰"的結束和西部戰線戰壕戰的開始。
  • 「打蛇打七寸」靠譜嗎?為什麼不打頭呢?
    眾所周知,蛇的「軟肋」是「七寸」,如果擊中了蛇的七寸對它來說是致命的,但是在具體操作時,找到蛇的七寸有一定的難度。那麼,為什麼不直接打更容易找到且打到的頭部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所有蛇的頭部構成基本相同,都是由腦、眼、牙齒、上下顎以及蛇信組成的,不同的有毒蛇類的比無毒蛇多了一對毒牙,毒牙位於上顎的兩側,後面連接的是一對可以分泌毒液的毒腺,而毒牙為中空,充當了毒液注射器的作用。與頭部相連的是氣管和食道,再往後就是「七寸」的所在了。
  • 為什麼德國會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失敗
    為什麼德國會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失敗? 馬恩的第一次戰役大約持續了九天,在9月的第一周,有跡象表明德國人已經開始厭倦,並且由於快速推進,指揮系統中存在一些混亂。
  • 抓蛇打七寸,蛇就會暈,準確嗎?七寸是什麼地方?看完有數了!
    摘要:農村常說的打蛇打七寸真的靠譜嗎?為啥不直接打頭?看完心裡有數了!在農村裡常常有這樣一種計量單位,叫做「寸」,在數學上一寸等於3.3釐米,我們通常用的照片都是用的寸為單位,但我們農村中醫上講究的「寸」就並不固定長度,而是根據你的身高體型來定的,有彈性變化,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尋找你的穴位所在。而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打蛇打七寸」,指的是什麼呢?為什麼不打頭卻打七寸呢?
  • 抗戰中犧牲的首位將軍 率貴州子弟血染吳淞要塞 殉國時年僅33歲
    在衝突中,3名日本僧人受傷,1人死亡。隨後上千名日本在上海的居留民前往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請願」要求出兵,日本隨後便以此為藉口在1月28日晚向駐紮在上海的中國守軍發起進攻,1.28淞滬抗戰就此爆發。戰爭一經打響,日軍便集中火力轟炸揚子江上的吳淞要塞。當時任吳淞要塞司令的是鄧振銓,此人面對日軍進攻,竟然貪生怕死,臨陣脫逃。
  • 你知道原同濟大學吳淞校區在哪嗎?老寶山人知道的都不多!
    社會各界緊急聯名致電北洋政府教育部,教育部又馬上聯絡安排,除醫預科在寶隆醫院附近租房辦學外,其他遷入寶山縣的吳淞鎮,租吳淞中國公學、吳淞海軍學校校舍繼續開學上課,同時下令由華人董事會接管,直屬教育部管理。同年12月,學校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正式開啟吳淞20年的青蔥歲月。
  • 【關注】中山醫院舉全院之力 助推吳淞醫院能級提升
    通過兩院學科帶頭人的面對面「牽手」,進一步借鑑「中山經驗」,為中山醫院吳淞醫院能級提升,提供更科學、更精準、更務實的「操作指南」。中山醫院專家至檢驗科實地調研中山醫院專家至內鏡中心實地調研中山醫院專家至呼吸科實地調研中山醫院專家團隊在聽取吳淞醫院領導班子對醫院整體情況的簡要介紹後,隨各學科負責人至臨床,實地調研學科建設情況,隨後,大家就中山醫院吳淞醫院相關學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進行深入探討,就下一步專家工作室的成立
  • 蛇打「七寸」斬毒鏈 順藤摸瓜除毒瘤
    關注南天一劍關注廣西法治日報蛇打「七寸」斬毒鏈 順藤摸瓜除毒瘤賓陽警方雷霆打響「集群打零」掃毒攻堅戰□廣西法治日報記者 孔維華 通訊員 陳仕天毒品一日不除,禁毒一刻不止。專項行動中,賓陽警方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合成作戰,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部位開展集中摸排、拉網清查,持續加大對吸毒人員和涉毒犯罪的管控和打擊力度。同時,聚焦主業主責,實施主動警務,將「集群打零」作為萎縮區域毒品消費市場、解決轄區突出毒品問題的關鍵切入點,鐵腕整治、重拳出擊,迅速掀起全面禁毒新高潮。民警抓獲吸毒人員。
  • 鴉片戰爭的起源是什麼原因?歷史書上看不懂的鴉片戰爭看這裡!
    託.阿諾德(T.Arnold)博士稱英國允許鴉片貿易「如此邪惡以致它是最大的民族罪孽」;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格拉德斯通(Gladstone)說:「就我所知和我所讀過的,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一場使國家蒙受永久恥辱的戰爭。」處理中英關係的官員喬治.斯當東勳爵(George Staunton)也在國會聲明:「我們不否認這個事實,要不是鴉片走私的話,就不會有戰爭。」
  • 打蛇打七寸,印度的七寸在哪裡?這個要害關乎著印度的國家命運
    二、印度的七寸俗話說,打蛇打七寸,那麼對於印度而言,它的七寸在哪裡呢?所以,西裡古裡走廊可以說是印度的七寸,控制這裡就可以直接將印度攔腰斬斷,一分為二。三、西裡古裡走廊是如何形成的呢?西裡古裡走廊的形成與印巴分治有很大的關係。在英屬印度時期,這裡都屬於英屬印度版圖,那個時候西裡古裡走廊的價值就沒有顯現出來。英屬印度殖民版圖解體,印巴分治,按照宗教信仰和投票的方式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
  • 女人的「七寸」就在這裡,男人瞄準了,輕鬆就能搞定她
    老話說得好,「打蛇打七寸」,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想要徵服一個人,就要抓住對方的死穴。這個道理,不僅僅體現在社會人際交往中,對於男女之間的情感交纏,也同樣適用。如果你看上了某個姑娘,想要和對方在一起,那就要掐住她的情感軟肋。那麼男人具體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