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及第一次鴉片戰爭,人們總能想到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還能想到為抗擊英國侵略者而湧現出的英雄人物,禁菸英雄林則徐、虎門守將關天培、兩廣總督裕謙等。對於大清來說,他們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視死如歸,是大清朝臣的楷模;而對於後人來說,他們維護的不僅僅是大清的安危,還有整個中國的利益,因此,他們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稱號,也配得上青史留名。
與這些家喻戶曉的人物相比,陳化成就顯得有點低調,甚至許多人已經模糊了他的名字,但是,陳化成以及他所領導的「吳淞口保衛戰」也同樣值得我們銘記。
《南京條約》籤訂於1842年8月,而吳淞口保衛戰則發生在1842年6月,雖然7月的鎮江保衛戰同樣精彩,但吳淞口保衛戰更具「官方色彩」,是由朝廷主導的一場保衛戰,因此,「吳淞口保衛戰」也被後人認為是大清最後的一絲抵抗,而負責鎮守吳淞口的不是別人,正是陳化成
陳化成,福建同安(今廈門市)人,少年時就懷著保家衛國的夢想參加了福建水師,由於表現突出,被一路提拔。1830年,正式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此後,他一直駐守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福建廈門。
鴉片戰爭爆發前,英國侵略者經常在福建沿海驅艦騷擾。陳化成保持高度警惕,對於英國的挑釁,堅決予以還擊。據歷史記載,他曾多次同英國侵略者進行過針鋒相對的鬥爭:
1832年,英船駛入福建、浙江、江南(江蘇、安徽的總稱)、山東海面,陳化成督師巡邏,加強防守;
1839年,英船又在福建海面遊弋,多次拋錨停船,進行擾亂,陳化成都堅決予以擊退;
虎門銷煙後,英國侵略者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準備向中國發動戰爭,陳化成堅決站在林則徐禁菸派一邊,主張對英抵抗到底,並且積極整頓水師,加強福建沿海海防。當英國侵略者進犯時,陳化成督率水師擊之於福建梅林海面,英船敗去。
陳化成在同英國侵略者多次交戰中,掌握了英國人的一些特點,這也為以後吳淞口的抵抗積累了經驗
對於道光皇帝,人們一直有個誤區,認為他十分昏庸無能。其實,在鴉片戰爭爆發前,道光皇帝還算是一個有主見的皇帝,為了應對英國有可能發動的戰爭,廣東有林則徐,福建有鄧廷幀,唯有江南戰略要地的戰備力量比較薄弱。於是,他命令軍機處挑選一個得力的將領去鎮守。軍機處議來議去,最後,認為陳化成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道光皇帝一道聖旨就將陳化成從廈門調到了江南
陳化成到了江南後,不入官署就立即奔赴吳淞口要塞防地。到了防地,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以身作則督導水兵和沿岸防軍認真備戰。在陳化成的帶動下,軍隊將士們的士氣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也深受陳化成「保家衛國」思想的影響,紛紛準備以身報國。
在動員大家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從1840年7月陳化成抵達吳淞口後,便立即率部將到各防地視察,研究、制定防守計劃。他認為,吳淞口是長江和黃浦江的匯流處,是扼制江海的咽喉,是我國東南地區的重要門戶。如果吳淞口被敵軍佔領,就長驅直入、深入我內地。因此,吳淞口是我軍必保之地,也是敵軍必犯之地。他號召全體官兵,加緊備戰,嚴密防守,隨時準備痛擊敢於來犯之敵。同時,他親自率領當地軍民挖戰壤,築碉堡,並設立鑄炮局、火藥局,鑄造大炮和製作炮彈。經過一番努力,並在廣大士兵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很快修築了土堡二十六座、城牆二十餘裡,鑄造大炮六十門,還修建了東西兩個炮臺。陳化成在加強武裝準備和練兵的同時,還注意儲備軍糧,稽察奸細,使吳鬆口的防禦能力大大加強。
正當陳化成加緊備戰、準備迎擊敵人的時候,1841年5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籤訂了《廣州和約》,這時清朝大部分官僚都認為和議已成,戰爭已經結束。道光皇帝也下令撤銷海防。陳化成則不以為然,因此,他下令繼續加強海防,不許稍有疏忽。不久,英軍果然撕毀了《廣州和約》,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英軍突襲廈門,金門鎮總兵江繼雲力戰犧牲,廈門失守。10月,英軍再次攻陷定海,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英勇戰死。接著英軍又攻陷鎮海,總兵謝朝恩戰死,兩江總督裕謙投水殉國。英軍又進而佔領寧波
1842年春,吳淞口之戰已迫在眉睫。5月英軍攻陷浙江海防重鎮乍浦後,進犯長江,形勢危急。
1842年6月16日清晨,英國艦隊開始向吳淞口發動猛烈進攻。當時陳化成正在西炮臺。他聽到炮聲,立刻跑出營帳,站在炮臺的最高處,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沉著指揮戰鬥。但東炮臺的守將崔吉瑞、小沙背的守將王志遠卻按兵不動,致使侵略者的炮火全部集中指向西炮臺。面對強敵,陳化成毫無懼色,經過兩個半小時激戰,英軍的旗艦和另一艘巡洋艦被擊沉,英軍傷亡慘重,狼狽逃去。
這時,躲在寶山城裡的投降派官員牛鑑,聽到陳化成打了勝仗的消息,便坐著大轎,由大隊儀仗簇擁著前來觀戰。敵人望見儀仗隊,知道是重要官員,便發炮轟擊。牛鑑嚇得丟冠棄靴,倉皇逃命。牛鑑的逃跑嚴重地影響了軍心。東炮臺的守將崔吉瑞、小沙背的守將王志遠也相繼率部潰逃。
在形勢十分危急情況下,為了激勵土氣,陳化威命令旗手將繡有「陳」的帥旗,高高掛在炮臺前沿,他自己則與西炮臺的官兵在一起堅守在陣地上,決不後退一步。在激烈戰鬥中,部將錢金玉、許攀桂、徐大華等先後中彈陣亡。陳化成也在英國重炮的打擊下一度出現耳鳴,但他依然堅守在陣地上。後來英軍登陸,包圍了西炮臺,陳化成的部將龔增齡、陳化成的侍衛長許林都揮刀衝向敵人,與敵人展開肉搏,先後就義。陳化成見此情景,忍著劇痛,奮力從地上躍起,拔出腰間佩刀,準備與敵人進行拼殺,哪知,他剛剛砍倒一個敵人,腹部又中了一彈,再度倒地。當部下劉國標救下陳化成時,陳化成渾身是血,已經奄奄一息,即便如此,他還惦記著炮臺的安危,連續叮囑兩句「炮臺、炮臺……」之後,這位67歲的老將終於停止了呼吸
陳化成犧牲後,劉國標為了不讓英軍侮辱陳化成的屍體,脫去他的官服,並將他的遺體藏入蘆葦叢中。數日後,英軍撤退,劉國標才將陳化成的遺體運往嘉定城。嘉定及吳淞的百姓聽到陳化成壯烈犧牲的噩耗,不禁失聲痛哭。1843年,陳化成的靈樞由其長子陳廷芳護送,運回故鄉,沿途哭奠的士民達數萬人。農曆9月12日,陳化成的遺骸安葬於同安金榜山,為了表示對他的愛戴,還在上海、廈門等地建有祠堂
和虎門炮臺關天培的「孤立無援」不同,陳化成堅守吳淞口失敗的根源是出在「隊友」身上,本來完全可以放手一搏的戰鬥,卻因「隊友」的貪生怕死、臨陣怯逃從而失去懸念。在吳淞口失陷後,大清也基本上失去了對英國侵略者的抵抗,當英國軍隊拿下鎮江後,就匆忙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因此,吳淞口一戰也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大清的最後一絲希望,可惜,被腐朽的封建制度、以及該體制下的腐朽官員給輕易扼殺。
在封建歷史上,貪生怕死的官員歷代都有,可為什麼後滿清時代臨陣怯逃的官員受到的憎恨會更大呢?因為其他朝代充其量是「朝代更迭」,而後滿清時代西方列強的入侵,危及到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安危,因此,英雄的「大無畏」和敗類的「無底線」之間的對比就更加直接、也更加清晰,也正因如此,那些英雄人物的名字才被代代相傳,永遠留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