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口保衛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大清最後的一絲希望!

2020-12-18 滿清遺史

每每提及第一次鴉片戰爭,人們總能想到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還能想到為抗擊英國侵略者而湧現出的英雄人物,禁菸英雄林則徐、虎門守將關天培、兩廣總督裕謙等。對於大清來說,他們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視死如歸,是大清朝臣的楷模;而對於後人來說,他們維護的不僅僅是大清的安危,還有整個中國的利益,因此,他們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稱號,也配得上青史留名。

與這些家喻戶曉的人物相比,陳化成就顯得有點低調,甚至許多人已經模糊了他的名字,但是,陳化成以及他所領導的「吳淞口保衛戰」也同樣值得我們銘記。

《南京條約》籤訂於1842年8月,而吳淞口保衛戰則發生在1842年6月,雖然7月的鎮江保衛戰同樣精彩,但吳淞口保衛戰更具「官方色彩」,是由朝廷主導的一場保衛戰,因此,「吳淞口保衛戰」也被後人認為是大清最後的一絲抵抗,而負責鎮守吳淞口的不是別人,正是陳化成

陳化成,福建同安(今廈門市)人,少年時就懷著保家衛國的夢想參加了福建水師,由於表現突出,被一路提拔。1830年,正式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此後,他一直駐守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福建廈門。

鴉片戰爭爆發前,英國侵略者經常在福建沿海驅艦騷擾。陳化成保持高度警惕,對於英國的挑釁,堅決予以還擊。據歷史記載,他曾多次同英國侵略者進行過針鋒相對的鬥爭:

1832年,英船駛入福建、浙江、江南(江蘇、安徽的總稱)、山東海面,陳化成督師巡邏,加強防守;

1839年,英船又在福建海面遊弋,多次拋錨停船,進行擾亂,陳化成都堅決予以擊退;

虎門銷煙後,英國侵略者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準備向中國發動戰爭,陳化成堅決站在林則徐禁菸派一邊,主張對英抵抗到底,並且積極整頓水師,加強福建沿海海防。當英國侵略者進犯時,陳化成督率水師擊之於福建梅林海面,英船敗去。

陳化成在同英國侵略者多次交戰中,掌握了英國人的一些特點,這也為以後吳淞口的抵抗積累了經驗

對於道光皇帝,人們一直有個誤區,認為他十分昏庸無能。其實,在鴉片戰爭爆發前,道光皇帝還算是一個有主見的皇帝,為了應對英國有可能發動的戰爭,廣東有林則徐,福建有鄧廷幀,唯有江南戰略要地的戰備力量比較薄弱。於是,他命令軍機處挑選一個得力的將領去鎮守。軍機處議來議去,最後,認為陳化成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道光皇帝一道聖旨就將陳化成從廈門調到了江南

陳化成到了江南後,不入官署就立即奔赴吳淞口要塞防地。到了防地,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以身作則督導水兵和沿岸防軍認真備戰。在陳化成的帶動下,軍隊將士們的士氣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也深受陳化成「保家衛國」思想的影響,紛紛準備以身報國。

在動員大家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從1840年7月陳化成抵達吳淞口後,便立即率部將到各防地視察,研究、制定防守計劃。他認為,吳淞口是長江和黃浦江的匯流處,是扼制江海的咽喉,是我國東南地區的重要門戶。如果吳淞口被敵軍佔領,就長驅直入、深入我內地。因此,吳淞口是我軍必保之地,也是敵軍必犯之地。他號召全體官兵,加緊備戰,嚴密防守,隨時準備痛擊敢於來犯之敵。同時,他親自率領當地軍民挖戰壤,築碉堡,並設立鑄炮局、火藥局,鑄造大炮和製作炮彈。經過一番努力,並在廣大士兵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很快修築了土堡二十六座、城牆二十餘裡,鑄造大炮六十門,還修建了東西兩個炮臺。陳化成在加強武裝準備和練兵的同時,還注意儲備軍糧,稽察奸細,使吳鬆口的防禦能力大大加強。

正當陳化成加緊備戰、準備迎擊敵人的時候,1841年5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籤訂了《廣州和約》,這時清朝大部分官僚都認為和議已成,戰爭已經結束。道光皇帝也下令撤銷海防。陳化成則不以為然,因此,他下令繼續加強海防,不許稍有疏忽。不久,英軍果然撕毀了《廣州和約》,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英軍突襲廈門,金門鎮總兵江繼雲力戰犧牲,廈門失守。10月,英軍再次攻陷定海,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英勇戰死。接著英軍又攻陷鎮海,總兵謝朝恩戰死,兩江總督裕謙投水殉國。英軍又進而佔領寧波

1842年春,吳淞口之戰已迫在眉睫。5月英軍攻陷浙江海防重鎮乍浦後,進犯長江,形勢危急。

1842年6月16日清晨,英國艦隊開始向吳淞口發動猛烈進攻。當時陳化成正在西炮臺。他聽到炮聲,立刻跑出營帳,站在炮臺的最高處,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沉著指揮戰鬥。但東炮臺的守將崔吉瑞、小沙背的守將王志遠卻按兵不動,致使侵略者的炮火全部集中指向西炮臺。面對強敵,陳化成毫無懼色,經過兩個半小時激戰,英軍的旗艦和另一艘巡洋艦被擊沉,英軍傷亡慘重,狼狽逃去。

這時,躲在寶山城裡的投降派官員牛鑑,聽到陳化成打了勝仗的消息,便坐著大轎,由大隊儀仗簇擁著前來觀戰。敵人望見儀仗隊,知道是重要官員,便發炮轟擊。牛鑑嚇得丟冠棄靴,倉皇逃命。牛鑑的逃跑嚴重地影響了軍心。東炮臺的守將崔吉瑞、小沙背的守將王志遠也相繼率部潰逃。

在形勢十分危急情況下,為了激勵土氣,陳化威命令旗手將繡有「陳」的帥旗,高高掛在炮臺前沿,他自己則與西炮臺的官兵在一起堅守在陣地上,決不後退一步。在激烈戰鬥中,部將錢金玉、許攀桂、徐大華等先後中彈陣亡。陳化成也在英國重炮的打擊下一度出現耳鳴,但他依然堅守在陣地上。後來英軍登陸,包圍了西炮臺,陳化成的部將龔增齡、陳化成的侍衛長許林都揮刀衝向敵人,與敵人展開肉搏,先後就義。陳化成見此情景,忍著劇痛,奮力從地上躍起,拔出腰間佩刀,準備與敵人進行拼殺,哪知,他剛剛砍倒一個敵人,腹部又中了一彈,再度倒地。當部下劉國標救下陳化成時,陳化成渾身是血,已經奄奄一息,即便如此,他還惦記著炮臺的安危,連續叮囑兩句「炮臺、炮臺……」之後,這位67歲的老將終於停止了呼吸

陳化成犧牲後,劉國標為了不讓英軍侮辱陳化成的屍體,脫去他的官服,並將他的遺體藏入蘆葦叢中。數日後,英軍撤退,劉國標才將陳化成的遺體運往嘉定城。嘉定及吳淞的百姓聽到陳化成壯烈犧牲的噩耗,不禁失聲痛哭。1843年,陳化成的靈樞由其長子陳廷芳護送,運回故鄉,沿途哭奠的士民達數萬人。農曆9月12日,陳化成的遺骸安葬於同安金榜山,為了表示對他的愛戴,還在上海、廈門等地建有祠堂

和虎門炮臺關天培的「孤立無援」不同,陳化成堅守吳淞口失敗的根源是出在「隊友」身上,本來完全可以放手一搏的戰鬥,卻因「隊友」的貪生怕死、臨陣怯逃從而失去懸念。在吳淞口失陷後,大清也基本上失去了對英國侵略者的抵抗,當英國軍隊拿下鎮江後,就匆忙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因此,吳淞口一戰也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大清的最後一絲希望,可惜,被腐朽的封建制度、以及該體制下的腐朽官員給輕易扼殺。

在封建歷史上,貪生怕死的官員歷代都有,可為什麼後滿清時代臨陣怯逃的官員受到的憎恨會更大呢?因為其他朝代充其量是「朝代更迭」,而後滿清時代西方列強的入侵,危及到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安危,因此,英雄的「大無畏」和敗類的「無底線」之間的對比就更加直接、也更加清晰,也正因如此,那些英雄人物的名字才被代代相傳,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相關焦點

  • 劍指七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吳淞戰役
    公元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烽火持續肆虐遠東海岸。地理層面的客觀距離感,讓交戰雙方的布局與調度都顯得動作遲緩。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英軍增兵線路  因此,身為遠徵軍最高指揮官的休斯-高夫中將,開始要求東印度公司提供更多增援。
  •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挨打時,大清老百姓在幹什麼?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口中的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這是一場在1840年至1842年間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同時也被稱之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為的就是報復之間的銷煙行為。戰爭中年逾六旬的老將關天培不幸中彈犧牲,以身殉職倒。而這場喪權辱國的戰爭中滿清的百姓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軍所裝備使用的火器
    大家都知道鴉片戰爭之前的清軍所使用的火器非常落後,但具體與西方差距在哪呢?今天讓濤哥給你們娓娓道來。清軍所使用過的火器說到火器與西方的差距首先要說火藥的差距,英國的化學工業更發達,早就提出了火藥的最佳配比,而且有了粉碎機等工具,他們的火藥實際上是顆粒化的發射藥,效能更強;反觀大清
  • 大清挨揍時百姓為何表現如此冷漠(第1208期)
    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半年之後,英軍開始大舉進攻虎門,這裡是林則徐銷煙之地,是珠江咽喉。儘管清軍嚴密布防,依然一敗塗地。
  • 鴉片戰爭時,清軍海戰不敵英軍為何白刃戰也不行
    文/寂寞的紅酒1840年,中英兩國發生衝突,鴉片戰爭爆發。在這場東西方的較量中,清政府敗得一塌糊塗,數千英軍如入無人之境,肆虐中國東南沿海。數十萬清軍被英軍打得潰不成軍。英軍使用的是先進的燧發槍,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清軍還沒摸到近前就倒了一大片。英軍強大的火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清軍的人數優勢。當然,這還不是清軍潰敗的根本原因,最主要的是,清軍並沒有把白刃戰當成自己的優勢,因為清軍和英國人一樣,也在玩火器,早就不再進行格鬥訓練,白刃戰的本領早就荒廢了。乾隆時期,清軍的火器比例就已經非常高,清軍鳥槍的裝備比例高達50-60%。鴉片戰爭時,清軍火器的裝備比例更高。
  •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為啥沒有繼續發動戰爭擴大戰果?
    首先要講清楚一點,大英帝國雖然曾貴為世界上最強盛的殖民地帝國,但英國的殖民地只限於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殖民的對象基本都是一些土著,除了歐洲列強以外,英國在殖民過程中沒有遇到過正兒八經的對手。在侵華戰爭爆發之前,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只有兩塊,分別是英屬馬來亞殖民地和印度殖民地,但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尚且沒有完全徵服印度,而印度也是英國對外擴張中唯一一個像模像樣的國家。說白了,當年的大英帝國並非如曾經的蒙古帝國那樣不可一世,英國人的武力值還到不了橫掃世界的地步。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在國家體量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550萬平方千米,人口2380萬,可以說和大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可為何在人們的印象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要比大清強很多呢?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佔廷帝國,派出了援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土耳其人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國、德國等國的聯軍,佔領巴爾幹大部土地。將近一萬名十字軍騎士被俘,除了300名貴族騎士被巨款贖回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拜佔廷帝國危在旦夕。
  • 真相:鴉片戰爭以來,為何只有《中德協約》成為特殊的存在?
    1840年以來,由於中國在鴉片戰爭中遭到了失敗,因此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在之後的百餘年時間裡陸續籤訂。不過,在近代中國所籤訂的對外條約中,《中德協約》算是一個例外。甚至《中德協約》可以用特殊的存在來形容。這其中原因何在?這一切要從近代的德國說起。近代的德國起初是一個鬆散的邦聯。
  • 從鴉片戰爭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英國的工業品在大清遭到冷遇,長期的閉關鎖國,讓清國形成以小農經濟和家庭作坊為核心的經濟模式,即自給自足的內循環。不僅如此,清國的茶葉、陶瓷、絲綢,在英國卻是熱銷的搶手貨,幾乎成了民眾們的必需品。而以上產品,或是需要時間沉澱,或是有外部條件的限制,並非一時半會就能規模化仿製。
  • 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人眼裡的大清帝國究竟是怎樣的?
    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人眼裡的大清帝國究竟是怎樣的?中國清朝雖然一度忽視了世界,但是世界一直沒有忘記中國,在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一直是西方觀察者們研究的對象。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看鴉片戰爭前夕,《廣州紀事報》,《廣州新聞報》,《新加坡自由報》,《中華叢論》等報刊上英國人對中國的描述來獲知。
  • 光緒不死潛心改革,是否能夠拯救大清?秘密終於被說出
    1908年的中國,在經過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洋務運動的一系列失敗後,人們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這個政府已經無法再適應世界形勢的發展了。 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沒有打醒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早已徹底的清醒,人們已經發現了中國的落後
  • 因為面子,惹出了大禍,導致第二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大門
    這一次的戰爭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開始,清政府在戰鬥中失敗,於是籤訂了非常著名的《北京條約》、《天津條款》等等非常多的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裡,除了割地賠款增設通商口岸等內容之外,鴉片甚至開始合法,並且很多外國人可以在中國進行傳教活動。
  • 如果當年大清乾隆皇帝答應了英使馬戛爾尼的開放通商請求,會如何
    在與大清長時間的通商過程中,深入了解到大清真實的實力與暴露出的弱點後,誰又能保證英帝國不會有征服侵略大清的野心。由此可以設想英帝國在大清乾隆年間就對大清進行武力侵犯並非是件遙不可及的事。而英帝國武力侵犯的結果,不用多說,大清的近海水師必然不是稱霸四大洋的大英皇家海軍的對手,大清水師艦艇、武器裝備的落後陳舊相比當時先進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那真是小巫見大巫,焉能不敗。
  • 第二次鴉片戰爭事件起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緊隨第一次鴉片戰爭,可以說是由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屁股沒有擦乾淨才引起的。《南京條約》籤約現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雙方於1842年籤訂《南京條約》,其中提到一條是:清國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偕同家眷
  • 《南京保衛戰全史》記錄31次戰鬥,「最後一道作戰命令」將首次公開...
    83 年前的此刻,南京城正被硝煙籠罩,英勇抵抗的中國軍人堅守在各個陣地,他們的熱血灑在紫金山、光華門、雨花臺 …… 隨著最後一道堅守陣地的作戰命令發出,1937 年的今天,12月12日,成為南京保衛戰中最悲壯的一天。最後一道堅守陣地的作戰命令原件將在《南京保衛戰全史》中首次公開刊發。
  • 歷史縫隙中的大清留日生
    而在歷史縫隙中的大清留學生更是如此。(1)甲午國殤後的蜜月期在甲午戰爭之後,與大家預想的相反的是,大清和自己的敵人日本走得越發近乎。日本朝廷花了大力氣去拉攏大清的官員,一個勁說兩國同文同種,要好好幫助大清進步。大清的官員也覺得有道理,畢竟自己被日本打得狼狽逃竄,自己的軍隊潰敗的潰敗、逃跑的逃跑、自殺的自殺,反正就是賊不像樣。既然日本都這麼說了,不如跟日本學學也挺好。
  • 寶山保衛戰,五百國軍僅存一人
    希望以後,像《捍衛者》這樣的電影能少賠些錢。 更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屬於我們民族的重要歷史。 唯有如此,才能不讓如姚子青般的英靈們在天上寒心。《八佰》電影海報 這場保衛戰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卻是整個戰爭中關鍵的一場戰役。規模不大,關注度卻很高,這場戰鬥的意義也不同凡響。
  • 民族英雄林則徐與一次鴉片戰爭
    接下來和小編一起去了解第一次鴉片戰爭。鴉片,俗名大煙,少量可以當藥材使用,但它又是一種毒品,極容易使人上癮。如果長期吸食,就會精神萎靡不振,骨瘦如柴。為了獲得高額利潤,英國殖民者不惜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妄圖以此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隨著鴉片在中國的泛濫,中華民族已經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