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人眼裡的大清帝國究竟是怎樣的?

2021-01-15 History心發現

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人眼裡的大清帝國究竟是怎樣的?中國清朝雖然一度忽視了世界,但是世界一直沒有忘記中國,在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一直是西方觀察者們研究的對象。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看鴉片戰爭前夕,《廣州紀事報》,《廣州新聞報》,《新加坡自由報》,《中華叢論》等報刊上英國人對中國的描述來獲知。

對外了解程度

《澳門新聞紙》的手稿

根據1839年12月14日的《廣州新聞報》裡的一篇報導,英國人在之前的對華交流中,深刻的意識到了中國官府對於外交和外國事務的無知和傲慢。

在和中國周邊國家的接觸中,英國人發現在日本雖然有德川幕府的鎖國行為,但是幕府高層每年會通過荷蘭人和幾個有限的外貿口岸了解歐美世界的最新動態;在安南政府每年會搭救那些漂流到歐洲殖民地的國人,從他們那裡了解列強的最新消息;而在緬甸和暹羅,這些國家中總有幾個賢人擁有世界地圖乃至百科全書,供他們研究西方國家的情況。

英國人承認在安南,琉球,日本,暹羅還有呂宋等一圈周邊國家中,中國的原生文化文明程度最高,實力最為強大,但是中國人對於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世界上發生了哪些事情缺乏興趣,就像歐洲人對中非部落間的戰爭那樣提不起興趣。只要願意收集信息,中國人就可以找到足夠多的關於西方國家的知識,但是很遺憾,當時中國人對於西方的了解,呈現出十分極端的狀態:一方面是以水手,通事還有洋行買辦為代表的實幹者,這些人能夠與西方人溝通,但僅限於貿易層面的往來;而很多廣府高官仍舊以排外,鄙視外國人為榮。

當然林則徐則代表了另外一個極端:他手下有一幫翻譯和通事,能夠幫他從各個渠道收集到關於西方人的情報,而且林則徐還斥重金購買西方歷史軍事地理類的書籍,然後讓翻譯們將其整理成冊,以供他和朝廷用作參考,而且很多和他有密切接觸的西方人,都被他詢問過這種關於世界政治和地理的問題。但林則徐這樣的官僚中就屬於絕對的少數了。

在1839年11月16日《澳門新聞紙》轉引的一則新聞中,英國人深刻的指出當時中國官府的問題:貌似威嚴不可侵犯,但是實際上辦事效率並不高,而且習慣性迴避所有容易招致衝突和戰爭的事務。在這個容易層層向下責備的體系中,犯下小錯意味著萬劫不復的貶官和被人陷害,所以敢於做事敢於擔責者極少,相比之下,可敬而且辦事效率極高的林則徐總督,就顯得更加難得。

文明歷程

1839年12月14日的《澳門新聞紙》中,英國人向英語世界的讀者介紹了中國文明的特色。在這篇文章中,英國人認為中國文明的特點是歷史悠久,但是文明發展卻顯得十分靜態。幾乎和孔子是同時代的梭倫和萊庫古等人都曾為自己的文明講說大道,訂立基本準則,但是希臘世界到了19世紀已經物是人非,而在中國古文明已經十分昌盛的時代,中歐和西北歐世界還是一片蠻荒。

雖然中國歷經了蒙古徵服和明清換代,但是入侵者總是會被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所同化,這一句林則徐的翻譯們做了精確轉述:「(北族)勝中國以力,而中國反勝之以文。」而且中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可以說是亙古不變,整個文明發展呈現出靜態的特徵;在改朝換代時底層的普通百姓會遭受巨大的痛苦,但是一旦戰亂平息,他們換了新主人,之前的生活模式就會延續,所以英國人認為一旦對華開戰,只要分清楚百姓和官府的關係,不要驚擾百姓,就只用和官府與軍隊作戰。雖然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充滿了東方主義的刻板印象,但是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性元素:表意性質的漢字系統,對北方的邊防,家國同構,聖人之教,外儒內法,確實是延續了千年而依舊存在。

那麼為什麼中國文明的發展可以如此穩定呢?英國人推測可能是因為過早演化出了比較精巧的科層政府,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溫和而馴服的天性,可能是農耕的生產方式帶來了穩定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因為中國封閉而穩定的地理環境限制了外來因素對本土的刺激,還有可能是統治者對於創新的警惕和恐懼,還有嚴守中國人和蠻族的民族界限,都可能是導致這種穩定性的重要原因;而滿洲徵服又給這片土地套上了新的枷鎖,《大清律例》的統治原則就是恐怖和瑣碎,整套官僚體系的存在就是配合法律對人民實行恐怖統治。由於普通人大多時候忙於應付沉重的賦稅和官府繁瑣的條律,所以他們基本上沒有時間多想,或者呈現出營養良好的身體狀況,更不提用這些人能組織起能徵善戰的軍隊了。

軍事力量

1839年11月16日的《廣州紀事報》上的一篇文章,深刻討論了英國人眼裡的中國軍隊和軍事制度。在軍事方面,英國國內一直有一種錯誤印象,那就是中國清朝至少有360000000人口,而且他們強壯而愛國,中國天然的被大海,沙漠環抱,而且中國軍隊還分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還有大量可調動的土司和少數民族王公的軍兵,在這樣的戰場上作戰實在是自討苦吃。但是在歷史上一些韃靼劫掠者或者可以成功的劫掠內地,或者可以在這裡建立國家就是證明:其實清朝皇帝的首要目的是維持政權的穩定,而不是蓄養一支強大善戰,訓練有素,甚至他自己都無法控制的軍隊,所以中國人更喜歡用軟化,收買,賄賂狄酋,或者直接招募小隊的外族僱傭軍保衛邊疆。也為了防止武將造反,所以在近世中國有重文墨,輕武勇的傳統,讓文官領兵的傳統,英國人甚至指出,欽差林則徐就是文人領兵的典型案例。而且英國人還從之前倭寇犯華的例子,總結出由於封建王朝本質上和民眾是敵對和壓榨的關係,封建王朝寧可採用內遷民眾的方式,應對倭寇和鄭氏家族的騷擾,所以只要入侵者不過分擾民,宣布侵略者的敵人僅僅是官府,那麼可想而知老百姓不會有很強的反彈情緒。

在兵種和戰術上,英國人發現中國人有一種莫名的樂觀情緒,那就是中國人承認英國人在海上作戰更有優勢,所以中國人認為一旦將英軍引導陸地上中國人就有取勝的機會。但是經過長年的觀察和研究,英國人並不認可中方的樂觀情緒。英國人觀察到中國軍隊停留在火繩槍和大刀,長矛,弓箭,雙刀等冷熱武器並用的階段,他們的制服大都是藍色或者黃色的棉服,他們的劍因為生鏽或者鐵材低劣,基本上等同於沒有用,似乎就是起裝飾性作用;火槍缺乏統一口徑的彈丸,火藥質量低劣,性能不穩定,無法保證火器能夠穩定的施放,以至於很多遠程部隊寧可用弓都不敢輕易用槍,害怕自己的眼睛被槍炸傷;火炮更是存在炮膛內部不夠光滑,炮身氣泡較多,所以有炸膛的風險,大多數火炮甚至沒有可以旋轉施放的炮架,除了林則徐仿製的少數火炮外,很多火炮只有固定炮位。清軍的戰馬矮小敦實,毛多,騎兵和普通步兵的棉質軍裝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看起來比較寒酸,只有少數滿蒙漢回的精銳戰士保留了古代樣式的鎧甲,看起來很威武,讓人想起中世紀的騎士。

他們行軍時沒有嚴密的隊形,士兵們怎麼走舒服怎麼走迅速就怎麼來;在訓練上,他們的軍官最重視弓箭,舉重,跳躍還有類似於體操的套路,指揮時使用小旗子和鑼,他們的旗幟很多,但是很顯然不像西方軍隊那樣重視旗幟的榮譽感;軍官們指揮軍人們分為前後隊或者分為前中後三軍,只需要學一點基本的軍事經驗就可以通過軍官考試;當然花錢買官是武官階層中心照不宣的秘密。正是因為發現清軍的外強中乾,所以英軍對於以小隊精兵擊敗大隊清兵頗有信心。雖然清軍中有像關提督(關天培)這樣的勇士贏得英國人的尊重,但多數人只是人多勢眾的流氓。

為了嘲諷中國水師的孱弱戰鬥力和林則徐的備戰手段,英國人表示如果關天培像約翰-德維特(荷蘭政治家,1667年荷蘭艦隊溯泰晤士河和梅德威河上達查塔姆,摧毀英國造船廠並在系泊處焚毀英國戰船)那樣派中國水軍深入泰晤士河,那么女王大人需要在河口升起鐵錨和鐵鏈,還要保衛倫敦塔不被中國人攻克。

在軍事地理上,1839年《廣州紀事報》轉載《泰晤士報》上的一篇社論,英國人認為現在中國只是表面上強盛,但其實和周邊國家關係緊張:中國穆斯林因為張格爾被凌遲一直蓄意報仇,他們願意和印度斯坦的穆斯林王公一起對拜菩薩的中國人開戰;而且尼泊爾,西藏,阿薩姆還有緬甸等各地邊境都可以讓大軍通行進攻中國。而中國在東海岸的炮臺很多火炮都有名無實,無法有效發炮,正如琦善所言,很多炮臺有和沒有其實區別不大。

而且英國人還大膽假設了並對比了從北印度-西域-新疆-甘肅-陝西進京的路線,還有從尼泊爾入侵西藏/阿薩姆出發北上雲南,以及從緬甸北部出發北上雲南的遠徵路線,在經過一番對比之後,綜合海軍優勢和後勤補給困難後,英國人還是認為在海上封鎖中國,以群島島鏈鎖死中國沿海,乃至威脅中國的漕運是更加可行的策略。雖然很多想法僅僅是一提,但是卻反應英國人已經對塔克拉瑪幹盆地,青藏高原,天山,蒙古戈壁,中南半島,雲貴高原等地理板塊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認知,並能夠在地圖上進行戰爭推演,然而中國天子在中英開戰之後,卻還問英倫三島和新疆回部地區是否有陸路相連。

相關焦點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在國家體量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550萬平方千米,人口2380萬,可以說和大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可為何在人們的印象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要比大清強很多呢?鴉片戰爭時幾千英法聯軍入侵中國如入無人之境,八裡橋之戰,僧格林沁親王率領最精銳的蒙古騎兵全軍覆沒,而英法聯軍僅傷亡數人,大清首都北京都被佔領。再看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後期,雖然吏治腐敗,國力衰弱,領土一塊塊被列強吃掉而大幅度縮水,但即使這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還取得過傲人的戰績。
  •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為啥沒有繼續發動戰爭擴大戰果?
    雖然早在乾隆時期英國人知道清帝國很腐朽,內部民族矛盾嚴重,但面對這麼一個大帝國,英國人是斷然不敢有吞併之心的。首先要講清楚一點,大英帝國雖然曾貴為世界上最強盛的殖民地帝國,但英國的殖民地只限於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殖民的對象基本都是一些土著,除了歐洲列強以外,英國在殖民過程中沒有遇到過正兒八經的對手。
  • 吳淞口保衛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大清最後的一絲希望!
    每每提及第一次鴉片戰爭,人們總能想到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還能想到為抗擊英國侵略者而湧現出的英雄人物,禁菸英雄林則徐、虎門守將關天培、兩廣總督裕謙等。對於大清來說,他們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視死如歸,是大清朝臣的楷模;而對於後人來說,他們維護的不僅僅是大清的安危,還有整個中國的利益,因此,他們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稱號,也配得上青史留名。
  • 鴉片戰爭前夕,英國2次想和中國做兄弟!乾隆、嘉慶:你做夢?
    這批外國人中,有英國人,法國人,葡萄牙人……其中英國人的風頭逐漸蓋過了其它國籍商人的風頭,有領袖群雄的苗頭!(還是那句話,他奶奶的,豈有此理,中國人殺人,以命抵命,你英國人,法國人,葡萄牙人殺人,就罪不至死?什麼東西?
  • 如果當年大清乾隆皇帝答應了英使馬戛爾尼的開放通商請求,會如何
    我個人認為會有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是如果大清乾隆皇帝答應英使馬戛爾尼所提出的開放通商請求,同意英國在北京設立使館或商館並派常駐使節,同意開放沿海港口與英國開展貿易等,這樣雖然利於大清認識世界,改變封閉狀態,但同樣也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危險。因為這樣會使大清的虛弱落後、沉痾積弊的一面,在英帝國面前展露無遺。
  •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挨打時,大清老百姓在幹什麼?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口中的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這是一場在1840年至1842年間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同時也被稱之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為的就是報復之間的銷煙行為。戰爭中年逾六旬的老將關天培不幸中彈犧牲,以身殉職倒。而這場喪權辱國的戰爭中滿清的百姓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 都21世紀了,英國人還想派軍艦巡航亞太,重新日不落帝國?
    在19世紀中期,也就是1840年,因為林則徐在廣州虎門進行一次銷煙運動,導致英國上議院以2票的差距通過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提案,這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開始。但是在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的摧殘之後,英國從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上掉落下來,英國海軍海軍世界第一的名號也被美國海軍所取代,曾經盛極一時的英國皇家海軍也在21世紀以後開始逐漸走向沒落。而在近日,據英國知名媒體報導稱,英國方面表示要在不久之後派遣軍艦和部分海軍部隊前往亞太地區進行巡航,其中就包括英國海軍才裝備不久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群。
  • 真相:鴉片戰爭以來,為何只有《中德協約》成為特殊的存在?
    1840年以來,由於中國在鴉片戰爭中遭到了失敗,因此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在之後的百餘年時間裡陸續籤訂。不過,在近代中國所籤訂的對外條約中,《中德協約》算是一個例外。甚至《中德協約》可以用特殊的存在來形容。這其中原因何在?這一切要從近代的德國說起。近代的德國起初是一個鬆散的邦聯。
  • 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英國女王,是個什麼樣的人?
    學過近代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林則徐虎門銷煙的事情,這事的起因是,在歐洲,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物品非常受歡迎,而他們的東西,我們卻不甚感興趣,以至於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逆差。為此,英國對我們做出了很缺德的事,就是傾銷鴉片。因為清政府的反抗,英國決定對我們發動了所謂的鴉片戰爭。
  • 大清國從未在戰場上打敗英國,一場僱傭兵招募差點瓦解了英國艦隊
    上海守軍不足4000人,顧得了東顧不了西,上海形勢岌岌可危。上海在當時已經是大清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太平軍勢必會影響洋人的利益。洋人在清廷和太平軍之間想保持中立,左右逢源。但面對上海之境況,英國海軍將領們率領軍艦訪問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與天王洪秀全達成了一致意見。只要英法美保持中立,太平軍將不會侵犯上海。
  • 2020丨公元1820年代: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
    西方列強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自此,獨立的中國一步步被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淵。在此之前,中國和西方尤其是英國在貿易往來中,已經暴露了諸多問題,後續事態的發展已現端倪。  國勢由盛轉衰  道光繼位的1820年,中國依然是當時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然而,看似天下承平、人多地廣、經濟體量龐大的清朝,事實上已經危機四伏。
  • 劍指七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吳淞戰役
    龐大的滿清帝國,依然在不斷將軍隊從內陸的四川、甘肅和西藏調往沿海。英國遠徵軍的補給線同樣漫長,可以從印度的加爾各答延伸到新加坡與香港。  於是,英軍主動調整了戰前制定的作戰方針,準備出兵控制長江下遊。位於入海口位置的吳淞口與上海城,就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一場規模宏大的攻堅作戰,也因此而顯得無可避免。
  • 鴉片戰爭慘敗,道光得知英國女王才22歲,有了個令人不齒的想法
    後來英國的軍隊真的打過來了,道光依然覺得沒什麼威脅,很快就能趕走,道光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他對當時的英國一無所知,那時候英國確實擔得起「日不落帝國」的名號,為了更好的發展,他們想方設法的掠奪其他地方的資源,對於中國,英國可以說覬覦了很久,在發動戰爭之前,他們早就調查好了清朝的情況。
  • 東印度公司:一個銀行家的帝國
    進而從梅耶開始,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便在歐洲各大皇室宮廷中開啟了銀行業務。於是英國便在這時積攢了啟動工業革命的最初資本。 巴士底獄地陷落將法國大革命推向了如火如荼的局面,路易十六被押送上斷頭臺時,梅耶羅斯柴爾德便向法國的經濟接盤俠們收取高額的借貸利息。而在英國梅耶更是不會放過向英國皇室收取利息的機會。
  • 18世紀開始的亞洲,大清帝國曾與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三分天下
    在當今的世界史分期中,1500年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從這一年的前後,西方人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並最終稱霸全球。 當年的蒙古帝國,元朝和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最終被清朝所吞併,而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在中亞的部分則被俄羅斯所吞併。所以,至公元18世紀,大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事實上瓜分了蒙古人留下的遺產。
  • 帝國經理人:史上在華官階最高的洋人,憑什麼掌控大清海關48年?
    但在滿清後期,卻有一個英國人,官至一品大員,把持大清海關48年之久。他不僅一手締造了滿清唯一不貪腐部門的神話,而且在各個方面深度介入中國政治,為滿清續命做出了關鍵的貢獻,堪稱帝國經理人。一、學霸的中國之旅1853年,隨著滿清國門被大炮一點點的轟開,英國對華貿易激增,急需大量外交人員常駐中國。
  • 還是大清帝國?
    還是大清帝國?清朝是中華民族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滿清入關的時候,民族之間的分歧還是非常之大,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民族慢慢的融合,最終演變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不過在早期的清朝,對外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稱謂,只有一個「大清」作為國號,這個稱謂延續了中華王朝的傳統,從古至基本上在神州這片土地上,都是這樣稱呼的。
  • 從鴉片戰爭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十九世紀第一強國的榮耀,非英帝國莫屬,最盛時控制全球1/4的土地和人口。英帝國的強大秘訣是什麼?在於其「發家致富」的模式:作為當時世界上工業化最成熟的經濟體,英國從外部輸入廉價資源,並將大量工業品輸出,形成事實上的不等價交換。
  •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軍所裝備使用的火器
    大家都知道鴉片戰爭之前的清軍所使用的火器非常落後,但具體與西方差距在哪呢?今天讓濤哥給你們娓娓道來。清軍所使用過的火器說到火器與西方的差距首先要說火藥的差距,英國的化學工業更發達,早就提出了火藥的最佳配比,而且有了粉碎機等工具,他們的火藥實際上是顆粒化的發射藥,效能更強;反觀大清
  •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後,日不落帝國的軍艦又要開到中國家門口?
    更惡劣的是,當有人質問這個英國右翼公知當年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欺辱中國的行為時,這個公知居然宣稱,今天的英國人不該再為100多年前的事情負責,但新冠疫情發生在2020年,所以中國應該賠償。2020年拿著1840年的劇本,這樣的言論樂壞了不少吃瓜的中國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