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會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失敗

2020-12-18 騰訊網

為什麼德國會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失敗?

馬恩的第一次戰役大約持續了九天,在9月的第一周,有跡象表明德國人已經開始厭倦,並且由於快速推進,指揮系統中存在一些混亂。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犯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錯誤,在德國前進右翼的馮克魯克下的第一支軍隊向北轉,而不是向巴西前進,這使得第一軍的側翼容易受到法國第六軍的攻擊。

這是霞飛希望的機會。他下令將更多的增援部隊送到第六軍,他命令巴黎的每輛車都被軍用,巴黎的所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都被邀請將法國士兵趕到前線,這是機動車首次大規模用於戰爭,相比之下,德國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馬匹的運輸需求,法國第六軍發起了攻擊,並在德國第一軍和第二軍之間開了一個楔子,BEF進入了線上的差距,法國第九軍隊抵抗了德國對右翼的大規模反擊。

儘管如此,德國第一軍在9月6日至8日期間幾乎擊敗了法國軍隊,法國人只得到了從巴黎帶來的6000個儲備。德國人非常接近勝利。到9月9日,德國參謀長赫爾穆特馮莫爾特克看到他的前線處於危險之中,被命令部分撤退。霞飛追求,但德國人能夠保持他們新的防線,不久,這兩條線越來越固定。這是通常被認為是馬恩第一次戰役結束的時間,每支軍隊都開始進行一系列演習,以包抄其他軍隊。

這導致雙方開發了一個溝渠和鐵絲網防禦網絡,以保護他們的側翼,這被稱為「向海洋競賽」,這些演習的結果是直到1918年秋天才主導戰爭的塹壕戰,這場戰鬥對盟軍來說是一次勝利,它已經拋回了德國在巴黎的不可阻擋的進步,它還表明,英國和法國可以共同協調並協調對德國人的襲擊,更重要的是,這場戰鬥結束了德國希望在西部劇院取得快速勝利的希望,儘管這場戰爭還要拖延四年,但巴黎再也沒有受到德國帝國進攻的威脅。

由於戰鬥,德國帝國軍隊被趕回了大約40英裡。[8]盟友拯救了巴黎,但德國人仍然控制著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大部分地區。在馬恩挫折的幾周內,德國人發起了一系列當地攻勢,例如伊普爾,然而,這些盟友不僅拯救了巴黎,而且還將他們推回到了足夠遠的地方,以免摧毀這座城市,馬恩的傷亡人數都很高,法國人遭受了將近25萬人的傷害,據信德國人的傷亡人數大致相同,BEF遭受了大約13000人傷亡,高傷亡事件證明只是西部恐怖事件的開始。

也許德國失敗的最大因素是它們已經過度擴張,軍隊進展非常迅速,他們的指揮系統受到壓力,莫爾特克失去了對戰場的控制。即使是一個更強大的領導者也可能無法控制當地的德國將軍,因為軍隊已經過度擴張,這使他們非常容易受到持續的反擊,霞飛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利用他的力量來利用德國的弱點,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有助於盟軍的勝利。

英法勝利的部分原因是德國人的進步太快,而且他們的補給線已經延伸到了突破點,這意味著特別是炮彈的短缺和炮彈都是無效的。然後是指揮官,他們的角色和決定對戰鬥的結果產生了重大影響,德國參謀長莫爾特克失去了對他的軍隊指揮官的控制權。這行動中最為明顯,他在巴黎東部的未經授權的揮動讓法國和英國人反擊,他也表現出強烈的精神壓力,許多人認為他無法應對戰鬥的要求。

事實證明,霞飛是一位有效的領導者,他結束了軍隊中的所有政治影響,並停止了他的將軍之間的爭論。霞飛在合適的時間是合適的人選。這和盟友的供應線短得多的事實證明是至關重要的,在訓練,戰略和武器方面,德國軍隊在許多方面優於英國和法國。然而,盟軍採用最新技術在馬恩河第一戰中獲得優勢,約夫爾和其他法國將軍使用機動車輛將部隊運送到戰場,他們利用火車和汽車在前線運送部隊,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優勢。

在9月7日命運的夜晚,部隊運到前線可能會使戰爭轉向有利於盟國,這種適應意願使法國總參謀部在流動性方面比德國人更具優勢。然後法國利用其他技術獲得了德國軍隊的情報,他們通過無線電攔截和空中偵察獲得了關鍵情報。這使得霞飛和法國總參謀部能夠對抗德國的任何威脅,並利用德國的任何弱點,法國使用最新技術的是機動車,無線電或飛機讓他們贏得勝利,他們的英國盟友是馬恩的第一次戰役並拯救了巴黎。

馬恩的第一次戰役不僅拯救了巴黎,還阻止了德國人獲得快速勝利。如果巴黎淪陷,法國政府似乎不太可能繼續戰鬥。英國人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自己戰鬥,馬恩是同盟國的勝利,但這是一個防禦性的,他們沒有重獲領土或消除德國對法國和BEF的威脅,盟軍取得了勝利,因為他們利用了德國軍隊的過度擴張,其供應線無法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炮彈和其他彈藥。

然後默特克未能控制他的前進力量,這導致了戰鬥前的一個嚴重錯誤,盟友們也利用最新技術發揮了巨大作用。然後霞飛向盟友提供了在關鍵時刻所需的方向和領導力。這些因素意味著盟友贏得了戰鬥,儘管馬恩的直接結果是它導致了四次殘酷的塹壕戰。

相關焦點

  • 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馬恩河地區進行的兩次會戰。第一次是1914年馬恩河會戰。此前,英、法聯軍在邊境作戰失利,撤軍重新做了部署。德第一、二集團軍因追敵而進入法軍重兵集結地區。
  • 讓德國失去勝利希望的戰役,馬恩河戰役幾乎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剛點燃時,大多數歐洲人都陷於為權利和正義而戰的狂熱中。但不久之後,整個歐洲即被悲慘、死亡和痛苦的陰影所籠罩。由於各交戰國都相信,敵人受到慘痛教訓後,一定會後悔發起戰爭。於是,列強之間的互相攻擊,演變成全面戰爭。
  • 絕地逢生、觸底反彈,反敗為勝的經典案例「馬恩河戰役」
    絕境逢生,觸底反彈,「馬恩河戰役」是一戰中英法聯軍擊敗德國的裡程碑式戰役,在世界戰爭史上有重要地位。 馬恩河之前的戰爭局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後,德國就像常勝將軍,一路所向披靡。而英國法國基本沒有抵抗能力,一直節節敗退。
  • 馬恩河戰役,施裡芬計劃,對世界大戰的影響
    1870年~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德國實現統一,還得到了巨額的戰爭賠款。但是,德國在歐陸的稱霸損害了英國的利益,使得英國非常惱火。法國在英國的全力支持下,成為了德國最強有力的敵國。俄國經過精密的利益計算後,決定先放下克裡米亞戰爭中與英國和法國的舊恨,組成三國組籤訂協約,俗稱「協約國」。
  • 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在一戰中,世界級的作戰計劃就是出於施裡芬之手,不得不佩服這位天才軍事家。當然,總的來說戰爭畢竟不是好的事物,拋除這些情感因素,他的施裡芬計劃是一個偉大的戰爭策劃,只可惜最終是功敗垂成,很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失敗之後,宣告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流產。
  • 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02:德國閃電戰計劃失敗,被迫打起了消耗戰
    戰爭第一個階段,德國採用自稱「通往勝利公式」的施裡芬計劃。面對戰爭,法國表現空前的團結,多種跡象表明德軍會從幾乎不設防的比利時進攻,法國的霞飛將軍實施17號作戰計劃,試圖圍魏救趙的作用。1914年8月23日,德軍主力右翼迫近巴黎,法國僅有第五兵團和少量英國遠徵軍在駐守馬恩河。法國加列尼將軍臨危受命,緊急組建第六、第九兵團。
  • 馬恩河戰役中,法軍20萬人傷亡,而原因竟是軍服顏色過於鮮豔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十年,歐洲的大多數國家才採取措施,以使軍服更具隱蔽性。在此之前,因為軍服而導致戰敗的事例數不勝數。法國人就曾為此吃過一次大虧。18世紀和19世紀的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強大的國家,但軍隊所穿的帶有白色條紋的紅上衣,給狙擊手提供了射擊心臟的絕佳靶子;美國獨立戰爭中,黑森人頭盔上的銀色帽徽又成為射擊頭部的準星。
  • 為什麼二戰中的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一直少有人知道?
    李三萬摘要:為什麼二戰中蘇德戰場上的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一直少有人知道,甚至被稱為「被遺忘的戰役」?為什麼二戰中蘇德戰場上的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一直少有人知道,甚至被稱為「被遺忘的戰役」?由於到這時,德國居然還沒有在國內進行總動員,所以也是從這時起,德國在東線的形勢開始急轉直下。但是無論怎麼說,蘇軍在熱勒夫的失敗,還是沒法洗的。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場戰役
    馬恩戰役(1914 年 9 月 6 日至 12 日) 法國人在馬恩戰役中遏制了德國的大規模前進,挫敗了德國在西部戰線取得快速和全面勝利的計劃。
  • 加裡波利戰役丨走向凋零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涅槃」翻身的
    三巨頭中,恩維爾十分親近德國,在奧斯曼帝國中官居要職,是戰爭部長以及總參謀部部長,是三巨頭中最有權勢的一位。奧斯曼帝國在軍事上大肆效仿德國,不僅對陸軍模式進行了改革,還聘請了大量的德國軍官,引入了大量來自德國的先進武器,因此,德國在陸軍軍事方面對奧斯曼帝國影響力巨大。
  • 諸神的末日:戰爭中的歐洲與世界
    在那一年,德國出現了一位長相怪異的新總理。他的名字叫希特勒。源頭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會爆發?這是一個非常富有爭議的話題。相比之下,二戰的起因比較清晰明了,可是一戰不同。它是一場含混晦澀、錯綜複雜的悲劇。從近處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系列外交錯誤導致:誤解、爭吵、猶豫,國際間的博弈過程幾乎可說是一錯再錯。
  • 為何德國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才開始總動員?其實原因並不複雜
    1943年1月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國應該是在1943年2月8日後正式開啟的全國總動員,至於德國為何這麼晚才總動員,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首先納粹能主導德國與德國的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們達成的妥協密不可分。而納粹德國本身也缺乏一個正常國家所具備的一些條件。
  •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毒氣,是誰研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次使用了毒氣戰。那麼,德國毒氣戰是誰研發的?很多人想不到,這個人竟然是諾貝爾獎獲得者!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戰役結束後,德軍計劃攻佔英軍據守的伊普爾突出部,為佔領沿海港口開闢通路,這就是一戰中著名的伊普爾戰役。1915年4月22日,第二次伊普爾戰役打響。
  • 《1917》再現一戰,這些電影帶你走近人類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改編自漢弗雷·科比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軍指揮官達克斯接受的一項戰鬥任務遭遇失敗,之後達克斯的上級米羅為了掩蓋自己犯下的錯誤而將三名無辜的士兵當做替罪羔羊的故事。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西線無戰事》(1930),8.7分.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由劉·艾爾斯、路易斯·沃海姆主演。
  • 為什麼德國很厲害?為什麼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都能在廢墟中崛起
    德國為什麼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雖然兩次都失敗了。卻從廢墟中頑強站了起來。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至今德國依然是世界強國,最發達的經濟體。按說一般作為戰敗國,割地賠款,經濟衰退,是普遍的現象。對於普通國家來說,往往就會陷於崩潰,或長久的衰落之中。
  • 索姆河戰役:坦克第一次出場,英軍單日傷亡6萬多,卻沒分出勝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大小小的戰役不計其數,像我們熟悉的凡爾登戰役、日德蘭海戰、康布雷坦克戰、耶路撒冷戰役、馬恩河戰役、蘭斯戰役、索姆河戰役等。在這些戰役中,有一場戰役是極其特殊的,特殊在哪?1、這場戰役坦克第一次參加戰鬥。
  •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坦克突擊,康布雷戰役中的英軍坦克攻勢
    說起數百輛坦克構成的鋼鐵洪流,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那些戰例。畢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坦克還是作為步兵的掩護力量被投入戰場,而不是作為戰役的決勝力量。但這些都不是絕對的,事實上,首次大規模坦克突擊的戰例就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陷入困局之中的英軍決心幹一票大的,他們要在康布雷投入數量眾多的坦克,一鼓作氣擊垮德軍。
  • 加裡波利戰役:「歐洲病夫」的高光時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經發生過一場在諾曼第大登陸之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登陸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加裡波利半島,所以被稱作加裡波利戰役,又因為其緊鄰達達尼爾海峽,故而又名「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 莫斯科戰役:德國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行動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戰爭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東方戰線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巴巴羅薩計劃圖。
  • 皇帝會戰:一戰德國迴光返照
    這一點,與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促成者海軍上將馮·霍爾岑多夫預測地一致,即美國參戰造成的威脅不是直接性的。 第二、英法聯軍疲態盡顯。 英法聯軍此時受到後備隊不足的限制,協約國軍隊受戰役消耗已頗為厭戰,顯出疲態。索姆河戰役後,勞合·喬治政府對於把英國軍人送往西線絞肉式戰場上頗有顧慮(想了解一戰絞肉機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