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02:德國閃電戰計劃失敗,被迫打起了消耗戰

2020-12-14 新國策略

上期說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佔據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趁著二次工業革命和戰爭勝利,促進經濟發展的德國為代表的新興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相對較少,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開始尖銳。德奧意組成同盟國,英俄法組成協約國,塞拉耶佛事件導致一戰爆發。

戰爭第一個階段,德國採用自稱「通往勝利公式」的施裡芬計劃。面對戰爭,法國表現空前的團結,多種跡象表明德軍會從幾乎不設防的比利時進攻,法國的霞飛將軍實施17號作戰計劃,試圖圍魏救趙的作用。1914年8月23日,德軍主力右翼迫近巴黎,法國僅有第五兵團和少量英國遠徵軍在駐守馬恩河。法國加列尼將軍臨危受命,緊急組建第六、第九兵團。8月31日,德軍右翼改變路線,前往巴黎東北部,試圖消滅孤立的法軍第五兵團,此舉反倒給了法軍攻擊德軍側翼的機會,法軍說服本打算撤退的英國遠徵軍,英法聯合在9月於馬恩河狙擊德軍。9月5日,法軍已在巴黎集結56個步兵師以及9個騎兵師,進攻的德軍則為44個步兵師與7個騎兵師。次日,法軍對德軍展開突襲,開啟馬恩河戰役,雙方對戰了13天,德軍被迫後撤,原本計劃六周滅亡法國的施裡芬計劃宣告破產。戰爭並沒有停止,第二階段隨即展開(1915年—1916年)。

在之後的戰爭中,儘管雙方不斷發動攻勢,但在這條戰線上任何一方都未移動超過10英裡,一戰西線的戰爭已經成了消耗戰和陣地戰。德軍的速戰速決成為幻想,戰爭變成了持久戰。而持久戰對於協約國更加有利,因為以英法俄為代表的協約國,在面積、資源、人口、海外殖民地上都更有優勢,對於持久戰更有信心。

二階段的上半場(1915年),戰爭重心轉向東線。坦倫堡戰役慘敗後,俄國在第一次馬祖裡湖戰役、油蘭中部戰役中連續被德軍擊敗,喪失了戰爭初期主動權。此時,奧匈帝國期望像德軍一樣取得勝利,但卻在加利西亞方向被俄軍修理。德軍為了援助盟友,對俄西北、西南兩個方向的結合部(維斯瓦河中遊)發動大規模進攻。1915年1月31日,德軍發動第二次馬祖裡湖會戰,俄軍被擊潰。有趣的是,在俄法兩國與俄軍對抗之際,義大利突然在5月宣布加入協約國,主要原因是英法兩國答應,戰後向其割讓塞爾維亞的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意軍參戰初期,與奧匈帝國對抗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奧軍40個師,減輕了俄軍的壓力。

東線戰場處於相持狀態 ,德奧聯手一舉擊潰德國的計劃落空 ,而後時間來到1916年,這一年對於雙方來說都是關鍵的一年。戰爭重心回到西線 ,1916年初,德軍打算進攻法國境內要塞凡爾登,這一區域是法國東北部的戰略據點,也是巴黎東部門戶,還是法軍戰線支撐點,更是英法聯軍「尖牙利刃」 。此前雙方曾多次大戰,但德軍均未奪得要塞 。1916年2月21日,德軍用1200門大炮進行了8個半小時集中轟擊,累計發射100萬發炮彈 ,再用第三、第七、第十八軍兵力進攻 ,三天後,德軍進擊近5公裡,法軍被迫後撤。法軍統帥調集可用部隊,激戰四天損失慘重,從2月27日起,法軍利用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與後方保持聯繫,緊急調運部隊和物資,短短一周內,出動3900輛卡車運送19萬兵力,轉運物資2.5萬噸,這也是戰史上首次大規模汽車運輸。德軍後續支援部隊未能及時趕到,前線的彈藥消耗又大,喪失了突破法軍防線的最佳時機。

凡爾登戰役是典型的消耗戰、陣地戰,歷時近10個月,法國出動75個師,約114萬人參加,約15.6萬人陣亡;德國出動50個師,約125萬人參加,約14.3萬人陣亡。鑑於雙方參戰兵力眾多且傷亡慘重,此戰堪稱「絞肉機」。最終法國取得戰略性勝利,德軍損失巨大難以彌補,德軍的戰爭主動權逐漸轉到協約國手裡。

德軍無法向凡爾登前進,轉向奪取霍姆山,經過3個月激戰,德軍攻佔兩個村莊,德軍主張進攻的內維爾將軍上臺,迅速推進蘇維要塞進攻計劃。1916年6月22日,德軍將毒氣彈向法軍陣地投放,次日再以6萬兵力進攻,戰鬥持續到9月6日,德軍計劃仍舊失敗。而後爆發了一戰中規模最大會戰——索姆河戰役。

英法兩國為突破德軍防禦,減輕法軍在凡爾登方向的壓力,成功突破德軍第一道陣地1916年6月24日起,英法聯軍開始炮火準備,7月1日發起進攻,主攻部隊突破了德軍第一道陣地,英軍左翼則毫無進展,傷亡近6萬人。英軍右翼和法軍持續挺進,佔領德軍第二道陣地 ,英法聯軍於7月中下旬再度進攻,佔領了第三道陣地。值得一提的是,英軍在進攻中使用了坦克,一共出動49輛,實際參戰18輛,戰損10 輛,這是人類戰爭史中,首次使用坦克。9月下旬和11月的進攻中,英軍再次使用坦克,不過由於數量較少,沒有取得較大的收效。但各國開始意識到坦克等重型機械,對陣地突破有積極作用,進而也催生了反制兵器(例如反坦克彈),促進了各國軍工業蓬勃發展。進入秋冬季節,氣候不佳導致道路泥濘,戰鬥逐步平息,到11月基本已經停止,英法的計劃宣告失敗。此次大戰,英法聯軍傷亡623907人 ,德軍傷亡629055人。

在索姆河戰役爆發前夕,東線俄軍配合盟友,展開夏季攻勢。俄軍西南方面軍,共計57.3萬人,出動了1770門輕炮和168門重炮。主軍向盧茨克方向實施主攻,其他各軍負責突破各地段掩護,使敵軍難辨主攻方向,計劃非常周密和隱蔽。1916年6月4日,俄軍發動大規模攻勢,4天後就奪取了陸斯克,同一天,同盟國陣營舉行軍事會晤,德國不得不考慮向東線作戰。

陸地對戰「熱鬧非凡」,海上的對抗也非常激烈,日德蘭海戰於1916年5月31日爆發。協約國英國為主力,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配合,累計出動151艘艦艇,包括28艘戰列艦,9艘戰列巡洋艦,8艘裝甲巡洋艦,26艘輕巡洋艦,78艘驅逐艦,一艘布雷艇,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同盟國集團由德軍出戰。累計出動99艘艦艇。包括16艘戰列艦,5艘戰略巡洋艦,6艘前無畏艦,11艘輕巡洋艦以及61艘魚雷艇。最終協約國憑藉軍備優勢,依舊掌握著制海權。被稱之為「巨無霸」的戰列艦,卻在本次海戰中弱點顯著,大艦巨炮取勝的時代結束,各海上強國吸收經驗,開始研發爭奪制海權的新型武器,催生了二戰的潛艇破襲戰和航母海空決戰。

1915年~1916年發生了太多大型戰爭,導致同盟國和協約國內部出現問題,有的國家仍舊戀戰,有的國家則想趁機改革。戰爭進入第三階段(1917~1918年),原本是協約國三大主力之一的俄國,受內部革命等因素影響,決定退出戰爭。而美國因為與協約國集團的經濟利益聯繫緊密,再加上此前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損害到了美國安危,所以美國決定加入協約國,趁機謀得利益奪取世界霸權。隨之而來的是同盟國集團的崩潰,保加利亞、土耳其、奧匈帝國相繼投降。本期節目到此為止,關注我不迷路,下期為您接著講述一戰故事

相關焦點

  • 解密德國閃電戰:閃電戰並非完美的戰術,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了解
    在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就被東西兩線的被法國和俄國聯盟攻打,施裡芬計劃被德軍實施,但是德軍的突擊部隊根本無力通過馬克沁機槍、速射炮、鐵絲網組成的塹壕,結果是德軍的進攻最終被英法聯軍擋住,施裡芬計劃根本無法實施。不過這個時候德軍發動的裡加戰役實現了閃電戰的雛形,即找到敵軍防禦薄弱點,快速突進,進而圍殲敵軍。
  • 二戰德國的閃電戰橫掃歐洲,那如何擊敗閃電戰呢?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依靠閃電戰橫掃歐洲,一個多月拿下法國,不到半個月深入蘇聯境內三百多公裡,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傳遍整個歐洲,那希特勒的閃電戰的本質是什麼,其核心在哪裡,他的命脈又在和何處。
  • 《戰略思維:閃電戰》:硬核軍事戰略遊戲,完美再現德國閃電戰
    非常感謝頭條遊戲頻道提供的《戰略思維:閃電戰》遊戲激活碼。花了閃電戰德國一天時間才馴服波蘭如果提到閃電戰這個詞,他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英國人富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提出的機械化戰爭理論。然而要說真正的實踐先驅,必須是德國,他們就是這樣激怒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天之內,他們佔領了波蘭的全境,改變了二戰之前的戰爭格局和軍事理論,這是一個偉大的壯舉。
  • 倫敦閃電戰:德國襲擊倫敦時的真實場景
    在閃電戰中,倫敦人躲在地鐵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8個多月裡,倫敦一直是德國轟炸機無情空襲的目標。德國人將這次轟炸行動稱為「倫敦閃電戰」。德國人取名「閃電」一詞,意在挫傷倫敦人的士氣,迫使他們撤軍和投降,但德國人大大低估了英國人的應變能力。
  •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毒氣,是誰研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次使用了毒氣戰。那麼,德國毒氣戰是誰研發的?很多人想不到,這個人竟然是諾貝爾獎獲得者!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 試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
    首先,準確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發動的,並不是由德國直接引起的,充分數據證明奧匈帝國才是一戰的主要責任國,其目的是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塞爾維亞。在高中歷史課上,相信廣大讀者都背過,奧匈皇儲裴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 淺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海軍是如何重新建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公海艦隊曾經與英國皇家海軍在大西洋上浴血拼殺。儘管未能擊敗英國皇家海軍,但是德國艦隊的能力和勇氣得到了驗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公海艦隊的大多數戰艦均在1921年6月21日於斯卡帕灣自沉,這之後的德國海軍何去何從呢?又是如何重新建立的呢?
  •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近五百年來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人們被它空前的殘酷所震驚,開始對戰爭深惡痛絕。殊不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恰恰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地方。 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都是德國。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小國林立的鬆散聯邦。
  • 二戰德國的「奶媽」,小國羅馬尼亞多重要?德國沒它打不起閃電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羅馬尼亞在1916年加入了協約國,當時它看協約國勝券在握,想趁著東風分點奧匈帝國的土地。但沒曾想羅馬尼亞軍隊太弱,被德奧聯軍反過來打回國土,50萬軍隊傷亡過半,直接被打到幾乎滅國。幸好協約國最後取得了勝利,羅馬尼亞轉危為安,國土也得以保全。
  • 皇帝會戰:一戰德國迴光返照
    自1917年美國宣戰後,德軍高層雖然已認清德軍無法再繼續再打消耗戰,但仍沒有放棄西線戰場,還寄希望於在西線與協約國聯軍達成一個「合理的」停戰協議。 那麼,在1918年的西線,德軍還有獲勝的可能嗎?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刺殺的蝴蝶效應
    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歐洲的兩種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大陸出現了兩種矛盾的思潮。一種認為,戰爭會讓人類前進,特別是對科技以及經濟還有歐洲統一有推動作用。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歐洲的傳統社會結構也在崩潰之中。新的思潮文化挑戰舊有的社會秩序。對於當時歐洲許多人來說,參加戰爭被視為人生一種考驗,一種刺激的遊戲,一種無上榮耀。
  • 如果第2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只製造IV號坦克
    隨著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感興趣的普通軍迷的增加,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國武裝部隊實力的討論也有所增加另外,軍迷朋友們也經常提出有趣的問題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最終失敗,許多人感到,德國戰敗的重要原因是未能迅速解決東線戰役,東線戰役消耗了自己過剩的戰爭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東部戰線以裝甲作戰為核心的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裝甲部隊在蘇聯裝甲部隊的時候來臨之際
  • 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計劃、海獅計劃及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這是一個奇妙的國家,它要麼拷問世界,要麼拷打世界。當它用思想來拷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喜歡做計劃,也是世界最會做計劃的民族,一切都必須按部就班。
  • 兩次世界大戰都跟隨德國的保加利亞,如何從「忠犬」變成牆頭草?
    巴爾幹小國保加利亞然而在一戰乃至二戰中,保加利亞卻連續做出驚人的一幕——兩次與德國聯盟發起世界大戰。一戰保加利亞是被迫與德國為盟在第一次的世界大戰中,因為奧匈帝國的問題,德國與俄國從陌路人成了一對不共戴天之仇的死敵。起初奧匈帝國和俄國搶地盤,奧匈自覺的打不過俄國便就拖上了同樣看俄國不順眼的德國。共同抵禦俄國這一目標也就成了組建同盟國的起因。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家的軍官在結盟後,立馬聚到一起商議怎麼對付俄國。
  • 二戰軸心國三兄弟:為什麼日本連發動閃電戰的能力都沒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就是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為核心的軸心國。然而這三個國家的力量差異非常巨大。德國在二戰期間使用的閃電戰,讓其在一兩年內就幾乎佔領整個西歐,甚至連蘇聯都被德國差點打敗。而在東亞的日本,雖然對許多國家發動了侵略,但是這建立這建立在跟周圍國家巨大的軍事實力差異上。至於義大利,基本上相當於打醬油的角色。
  • 百試不爽的閃電戰,為何不能擊敗蘇聯?巴巴羅薩計劃有何缺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閃電戰拉開了內燃機時代的戰爭序幕。通過裝甲力量和空中力量的緊密配合,部隊可以在轉瞬間突破敵軍大部分的防線,並在敵人逃脫前以鉗形攻勢將對方合圍。在戰爭中,德軍通過這個辦法橫掃了西歐,徵服了東歐的希臘和南斯拉夫。但是當閃電戰被應用於蘇聯時,這一套就不是那麼靈了。
  • 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同為裝甲戰術到底有何區別,誰又更勝一籌?
    一.二者的相同之處 首先來說,大縱深作戰和閃電戰的相同之處,在於對技術兵器的發揮。可以說這是二者的共性,要求集中雙方的技術兵器。 如果進行深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康布雷戰役中,協約國的坦克兵團衝擊,對於後世的閃電戰和大縱深理論有很深的影響。
  • 250公裡的「交通堵塞」熟視無睹,德軍閃電戰打破馬奇諾防線
    在二戰的時候,德國軍隊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他們的機械化部隊在阿登地區的「交通堵塞」長達250公裡。如果盟軍能夠重視他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向也許會有一些變化。1940年的法國、比利時邊境,德軍集結了當時規模最大的機械化部隊。他們試圖通過機械化部隊的優勢,繼續進行閃電戰。顯然,從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的計劃,美妙絕倫。
  • 二戰前,德國就制定了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何還是敗給了蘇聯
    (入侵蘇聯的德軍) 然而我們知道,德國入侵蘇聯最終是以失敗告終的。那麼,巴巴羅薩計劃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呢?等到問題解決後,時間已經來到了6月中旬,希特勒這才著急忙慌地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 希特勒之所以著急,一是因為蘇聯方面早已經在西部邊境上屯集了重兵,隨時都可能向德國發起進攻,希特勒不想將戰場的主動權送給蘇聯。二是當年拿破崙遠徵俄國失敗,有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俄國的寒冬。希特勒總結前人的教訓,要求軍隊務必在冬季來臨前拿下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