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試不爽的閃電戰,為何不能擊敗蘇聯?巴巴羅薩計劃有何缺陷?

2020-12-25 歷史皇太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閃電戰拉開了內燃機時代的戰爭序幕。通過裝甲力量和空中力量的緊密配合,部隊可以在轉瞬間突破敵軍大部分的防線,並在敵人逃脫前以鉗形攻勢將對方合圍。在戰爭中,德軍通過這個辦法橫掃了西歐,徵服了東歐的希臘和南斯拉夫。但是當閃電戰被應用於蘇聯時,這一套就不是那麼靈了。半年鏖戰下來之後,德軍並沒有能完成巴巴羅薩計劃的目標,反而將戰爭變成了漫長的消耗戰。那麼閃電戰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在蘇聯就不靈了?

一、戰線過於寬大

首先需要確認的是,攻打蘇聯不同於進攻西歐,在法國戰役裡,德軍只需要在一個較為狹窄的範圍作戰。這也是因為歐洲的特點,各國國土狹小,縱深十分有限。德軍強大的裝甲部隊只需要在敵方的防線上撬開一個口子,部隊長驅直入,然後轉向合圍敵軍即可取得勝利。在法國戰役裡,德軍裝甲部隊就是通過這個戰術,在36天裡就擊敗了曾經被吹噓為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幾百萬法軍舉起雙手,乖乖走進了戰俘營。

但是在蘇聯作戰就完全不一樣了,巴巴羅薩計劃看上去氣勢恢宏,三個集團軍群齊頭並進,橫掃蘇聯如割草。然而現實問題是,雖然巴巴羅薩計劃野心勃勃,可三百多萬德軍官兵從戰鬥一開始就分散在了1200多公裡的邊境線上。儘管通過戰前有效的部署,德軍快速突破的蘇聯的邊境線,幾乎全殲了蘇聯三個方面軍的部隊。可是隨著戰線的推進,德軍部隊也從1200多公裡的正面戰線,分散到了3200多公裡的戰線上。

這個時候德軍的正面戰線就像是一個無底洞,無論德軍如何投入部隊,部隊都會分散到寬大的正面上。此時對於德軍的問題是十分嚴重的,那就是這麼寬大的正面上,即便再加上兩200多萬僕從國軍隊,也是遠遠不夠的。儘管說在早期進攻的時候,德軍可以憑藉裝甲部隊的犀利,快速展開進攻,將蘇軍部隊一個一個殲滅掉。可是德軍自身也會因為這些戰鬥,而出現劇烈的戰鬥磨損。這就意味著德軍部隊隨著時間的流逝,部隊的機動性和坦克出勤率都在飛速下降。

另一方面,相對於寬大戰線,後勤線也變得越來越長。從蘇德邊境到莫斯科戰役的核心莫斯科,直線距離也有近千公裡。但請注意,這僅僅是直線距離,而鐵路線和公路線可都不是直線的,所以說實際距離往往要有2000多公裡。如果在計算要把物資分散到各部隊的運輸距離,那麼這個距離就要突破3000公裡,甚至是到達4000公裡。可以想像,德軍後勤線的壓力也是十分巨大。而在沒有佔據蘇聯交通樞紐——列寧格勒的情況下,正面如此寬大,縱深過長的戰線,對於德軍部隊是個巨大的壓力。

二、部隊的飛速磨損

如此漫長的戰線,也同時給德軍帶來了另一個麻煩,那就是他們自己部隊的入不敷出。有賴於德國東線外軍處的「努力」,所以德軍對蘇聯軍隊的情況完全是兩眼一抹黑。在東線外軍處負責人金策爾的報告裡,蘇聯軍隊完全就是一個空架子,部隊數量也是變來變去。所以在戰前,德軍不僅不能知道蘇軍的真正實力,甚至於都不知道蘇軍的部隊編制是怎麼樣的。而東線外軍處提供給德軍的地圖,也都是一些過了期的旅遊地圖和一戰地圖。德軍統帥部傻乎乎的就拿著這些情報進了蘇聯,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問題,蘇軍的部隊數量與實力,都和他們所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僅僅比亞韋斯託克——明斯克戰役,德軍就殲滅了蘇軍四十萬多萬人。幾乎是開戰十天內就解決了蘇聯最強大的一個方面軍——西方方面軍的核心力量,某個意義上這是一次空前的勝利。但是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也損失了七萬人,這個數字看著不是很多,但實際上卻非常恐怖。因為這個數字是要分散到多個師裡的,就算一個師陣亡五千人,那也是有14個師損失慘重,相當於被打光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員。而且需要考慮的是,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一貫喜歡給己方的戰損數字縮水,所以實際傷亡數字可能還要高一些。而戰役結束後,德國國內給中央集團軍群的補充兵員,卻僅僅兩萬餘人。

而南方集團軍群面臨的麻煩就更大了,開戰沒幾天就遇到了蘇軍六個機械化軍,不少於2600輛坦克的進攻,雙方在杜布諾地區展開了激戰。雖然說德軍消滅俘獲蘇軍坦克不下於2000輛。但是南方集團軍群自己的損失也並不輕微,起碼損失了500輛坦克。而這次損失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他們在七月份嘗試奪取基輔時遭遇失敗,而且長期被蘇軍阻擋與第聶伯河突出部。不僅自己沒能推進成功,還需要已經攻陷斯摩稜斯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南下援助。南方集團軍群的補充數字不詳,但既然他們未能突破基輔的防禦地帶,那只能說明他們的補充並不到位。

事實上,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德軍的損失其實並不小。而且對於兵員和裝備的補充也不充足。事實上在1941年下半年,德國並沒有足夠的預備兵員,而國內也沒有進行一次總動員。這就造成了德軍在戰役過程中,很難難得到充足的補充兵員和裝備更換。要知道每個師的戰鬥兵員都是有限的,而坦克等技術裝備更是會因為磨損而出現故障。如果沒有足夠的預備兵員和庫存軍械,那麼顯然這種損失在短時間就無法彌補。其最終結果,就是導致這些受損的部隊戰鬥力嚴重下滑,攻擊勢頭大幅度下降。對於巴巴羅薩計劃而言,這種損失幾乎是不可逆轉的災難,因為這一切在制定之初就沒有考慮過。

三、混亂的戰略

事實上巴巴羅薩計劃本身也是漏洞百出,一方面來說德軍對於自身戰略十分混亂。從戰爭開始,德軍就沒有定出一個主次來。儘管他們的目標是奪取蘇聯的資源和工業區,並最終擊敗蘇聯,將蘇聯打過烏拉爾山。但是三個集團軍群的任務卻賦予的十分模糊,根本沒有明確的規劃他們各自的戰略目標。僅僅是做出了一個大致的規劃——北方集團軍群直奔列寧格勒,中部集團軍群攻陷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奪取高加索。

但這個策略本身只是個泛泛而談,三個集團軍群的戰略目標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不說,更沒有一個主次順序。每一步該如何實施?先後順序如何?這些都沒有一個細緻的考慮,更別談進行規劃了。部隊在進攻過程裡也沒有考慮好後勤補給就算了,連戰略上都十分模糊。比如說基輔戰役中,面對南方集團軍群在第聶伯河突出部,攻而不克的局面。德國統帥部雖然調來了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力量,但是本身這是一次緊急的調動,在戰前僅僅規劃了,南方集團軍群要確保中央集團軍群側翼這一任務。兩個集團軍群並沒有直接的協同,這就造成了在基輔戰役裡的尷尬局面。

而在列寧格勒方面也是這樣,面對北方集團軍群久攻不下的態勢,希特勒再一次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了部隊,試圖援助北方集團軍群,拿下蘇聯的發源地列寧格勒。但是面對列寧格勒的頑強防守,北方集團軍群顯得一籌莫展。儘管列寧格勒有這許多戰略上的價值,但是希特勒卻沒有想過將列寧格勒立刻奪取,並妥善加以利用。在列寧格勒地區的攻勢陷入停頓後,他又命令抽走南方集團軍群的部隊,加強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方向的突擊。此舉無疑是救了列寧格勒,因為當時列寧格勒已經很難繼續抵抗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了

事實上這一系列操作都指出了一個問題,巴巴羅薩計劃本身是一個不分主次,部隊齊頭並進的草率方案。如果僅僅是這樣,那德軍若有強大而充足的預備隊也可以完成它的計劃。但很不幸,德軍是沒有這樣的預備隊的。那麼這樣不分主次的進攻,本質上就成了一種空耗軍力的行為。不僅不能起到對蘇聯的打擊,反而無休止的讓己方部隊來回奔波,導致部隊官兵疲憊不堪,坦克裝甲車等技術兵器也磨損劇烈。最終就將巴巴羅薩計劃變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計劃。

結語

不同於對波蘭、法國和希臘的進攻,對蘇聯的進攻是在一個缺乏明確的戰略指導,連戰術安排都有問題的計劃——巴巴羅薩計劃的指導下進行的。這導致了德國陸軍不僅要在一個過於寬闊的戰場上進行作戰,同時還缺乏足夠的預備隊和技術兵器的補充。這一切都造成了巴巴羅薩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問題百出。事實上倘若在戰爭之初,德軍能對巴巴羅薩計劃做出一個較為合理的安排,那麼都不至於發展成這樣。只可惜,德軍統帥部並沒有這樣去做,一切只能走向失敗。

參考文獻:《回憶與思考》

《東進·蘇德戰爭》

《二戰解密》

相關焦點

  • 二戰前,德國就制定了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何還是敗給了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是二戰中德國入侵蘇聯所使用的計劃。這份計劃最初是由德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結合德軍在波蘭、法國戰役中的經驗,起草的一份閃電襲擊蘇聯的計劃。 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規劃,德軍將繼續採用閃電戰術,從三個方向向蘇聯發起入侵。
  • 莫斯科戰役:德國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行動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戰爭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東方戰線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巴巴羅薩計劃圖。
  • 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計劃、海獅計劃及巴巴羅薩計劃
    當它用思想來拷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喜歡做計劃,也是世界最會做計劃的民族,一切都必須按部就班。(1905年的施裡芬計劃和法國的反攻計劃)施裡芬計劃雖然最後失敗,但無法掩蓋該計劃在世界戰爭史的燦爛光輝,它是第一次探索在總體實力不佔優勢(東有俄國西有英法)而又不得不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一次大膽嘗試。
  • 巴巴羅薩行動被秋雨毀了
    今天是6月22號,歷史上的今天,德國海陸空三軍執行巴巴羅薩方案,向蘇聯發起了規模宏大的、史無前例的大進攻。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德國人精心制定的巴巴羅薩方案實際上是失敗了。巴巴羅薩計劃是由德國統帥部下屬的陸軍總參謀部第一軍需部制定的,參與制定的主要人物為日後名滿天下的保盧斯少將。德國最高領導層對蘇聯動武意見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方案實施上有巨大的意見分歧。
  • 巴巴羅薩計劃的內容是什麼?其空戰部分取得的戰果如何?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但它最初並不叫「巴巴羅薩計劃」,而叫「奧託計劃」。 會上,希特勒宣布了一個預謀已久的作戰計劃,以突然襲擊蘇聯的方式,一舉將這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摧毀,這就是「奧託計劃」。當時,蘇、德兩國政府已籤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仍命德軍總參謀部根據自己提出的「奧託計劃」雛形,著手擬定對蘇聯作戰的具體行動方案。該方案於同年12月底完成,並改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 「巴巴羅薩」戰役爆發,蘇聯紅軍機械化部隊準備好了嗎
    要想弄清為何會這樣,就有必要簡述20世紀20和30年代的蘇聯軍事思想。歷史上最大的諷刺之一是,並非德國人,而是蘇聯人(在圖哈切夫斯基、特裡安達菲洛夫、伊謝爾松「三巨頭」領導下)率先使用戰爭的「戰役」層級概念,這個層級介於克勞塞維茨定義的戰略與戰術層級之間。
  • 從制定到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有多荒唐?能讓希特勒對戰爭喪失信心
    二戰歷史中,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對蘇聯發動突然進攻,德國以裝甲部隊為先驅兵分三路而入。此時蘇聯被打的措手不及,節節敗退,數百萬部隊轉瞬間灰飛煙滅。在當時沒人認為蘇聯不會滅亡,畢竟蘇聯一度已經被逼近了首都莫斯科。然而德軍最終只能黯然的逃離了莫斯科,結束了他們的巴巴羅薩行動,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讓他們遭遇了慘敗呢?
  • 二戰德國的閃電戰橫掃歐洲,那如何擊敗閃電戰呢?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依靠閃電戰橫掃歐洲,一個多月拿下法國,不到半個月深入蘇聯境內三百多公裡,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傳遍整個歐洲,那希特勒的閃電戰的本質是什麼,其核心在哪裡,他的命脈又在和何處。
  • 曼施坦因一生之憾:進攻蘇聯計劃,成為旁觀者
    1940年德國通過實施「曼施坦因計劃」滅亡了法國,雖然計劃是曼施坦因制定的,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在與法國的交戰中,曼施坦因只是指揮了一支步兵預備隊,任務是防備英國軍隊可能採取的登陸增援。閃電戰創始人德軍大將古德裡安評價道:我軍最優秀的戰略家就以這樣微不足道的方式參加了戰爭。
  • 解密德國閃電戰:閃電戰並非完美的戰術,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了解
    老毛奇這種戰略思想和德國的地理位置有關係,因為德國地處中歐,四面臨敵,如果不能快速殲滅敵人,極有可能在東西兩線被敵人圍攻,這兩個敵人主要是兩個歐洲大國:法國和俄國,因為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德國的軍事力量和工業力量一直是歐洲第一,法俄只有聯手才能遏制德國的擴張,所以德軍要想在兩線作戰中取勝,就不可能平分軍事力量東西兩面發動進攻,唯有集中力量先打垮一面的敵軍,在德軍高層看來擊垮西面的法國是德軍的最好措施
  • 談談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偉大」意義和若干爭論問題
    然而,1941年6月22日凌晨,正是納粹德軍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且按照1940年12月確立的侵蘇方案——《巴巴羅薩計劃》(第21號訓令),以「北方」、「中央」、「南方」集團軍群,在坦克和空軍的協同作戰下,兵分三路對蘇聯西部長達4500多公裡的國境線發動「閃電戰」進攻。
  • 如果德軍提前兩個月入侵蘇聯,能在冬季來臨前攻下莫斯科嗎?
    提前兩個月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從時間上看起來,似乎就可以在冬季來臨前攻下莫斯科。而來自蘇聯的威脅就要求德軍必須擁有強大的陸軍,為了儘快結束對英國的戰爭,那麼對蘇聯的戰爭就必須提上日程。希特勒在1940年下達的「第21號訓令——巴巴羅薩計劃」中指出:發動對蘇戰爭的準備工作必須要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由此看來,德國最高統戰部最初的作戰計劃確實是在初夏發起進攻,以求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
  • 蘇聯史上最大慘敗——基輔戰役,印證了史達林初期戰略的失誤?
    1941年6月22號,納粹元首希特勒開始了「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元帥倫德施泰特雖然不同意對蘇聯作戰,但是在希特勒下達命令之後,他率領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依然開始了對蘇聯方面的進攻,主要目標是拿下烏克蘭首都基輔。
  • 蘇聯「救火隊長」朱可夫,「軍神」的外號可不是白來的!
    朱可夫,蘇聯元帥,他是家喻戶曉的「二戰軍神」,用一句話來形容朱可夫對二戰的貢獻,那就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二戰中有名的將領不計其數,但就算是蒙哥馬利,麥克阿瑟,在朱可夫面前都要敬畏三分。這可是一個能扭轉乾坤的男人,而不是錦上添花。
  • 基輔保衛戰毫無勝利希望,史達林為何要求死守?四個原因不守不行
    1941年6月份,德軍在西線勝利以後,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隨後閃電戰的方式襲擊蘇聯,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蘇聯西面的軍事主力遭遇第一波攻擊,隨後德軍完成了合圍,佔領白俄羅斯,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當時為何死守基輔,史達林或許有幾方面的考慮。在這一些因素的綜合之下,史達林才抱著明知受不住的基輔死守。第一,史達林不相信會守不住,因為當時前線的西南方面軍屬於精銳部隊,裝備優良,人數超過德國軍隊,加上主場作戰,綜合這一些,史達林抱有期望,希望他們能打出奇蹟,能夠守住這個當時蘇聯第三大城市和歐洲糧倉。
  • 德國沒它打不起閃電戰
    它對德國有多重要呢?一、忠心耿耿的第4軸心德國和羅馬尼亞這兩個國家,在二戰前不僅不對付,甚至可以說有血海深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羅馬尼亞在1916年加入了協約國,當時它看協約國勝券在握,想趁著東風分點奧匈帝國的土地。
  •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蘇德邊境上,突然出現了大批德國坦克,鋼鐵的履帶滾滾向前,此時還沉浸在夢中的蘇聯士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就成為了德軍俘虜。
  • 《戰略思維:閃電戰》:硬核軍事戰略遊戲,完美再現德國閃電戰
    第一次使用閃電戰贏了,但是他激怒了二戰閃電戰,對於德國軍隊來說,他確實有一個特殊的偏好,畢竟他上來的時候味道很好。因此在二戰中,國防軍大規模使用閃電戰戰術。一開始,使用普及裝甲車和廣發內燃機使軍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運輸能力前進。
  • 如何在Mac上查看隱藏文件,這四個方法百試不爽!
    下面小編教你四種百試不爽的在Mac上如何顯示隱藏文件的方法。讓你可以輕鬆查看Mac上的隱藏文件。注意:您應該非常小心隱藏文件。如果誤刪除了隱藏文件,則可能會損壞Mac!以上就是MacZ小編為您分享的「如何在Mac上查看隱藏文件,這四個方法百試不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更多Mac使用技巧請關注MacZ更多技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