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偉大」意義和若干爭論問題

2020-12-05 察網

【本文為作者譚學超向察網的獨家投稿】

1945年5月初蘇聯軍民在史達林、朱可夫等軍政領導和聯共(布)的集體領導下,完成了攻克柏林的戰役,戰勝了希特勒德國,結束在歐洲的戰事。同年6月24日在蘇聯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舉行了繼1941年11月7日紅場閱兵後的盛大的勝利閱兵。然而,1941年6月22日凌晨,正是納粹德軍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且按照1940年12月確立的侵蘇方案——《巴巴羅薩計劃》(第21號訓令),以「北方」、「中央」、「南方」集團軍群,在坦克和空軍的協同作戰下,兵分三路對蘇聯西部長達4500多公裡的國境線發動「閃電戰」進攻。一如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略和攻打中國時揚言「三個月內滅亡中國」那樣,希特勒也計劃在冬季來臨前「三個月內拿下莫斯科」,並且推翻以史達林為核心的蘇聯政權。在邊境的戰役期間(今為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的西部邊界),蘇聯西部各軍區立即改編為方面軍,其下統領的集團軍也投入戰略防禦的搏鬥,在克萊佩達、卡奧納斯、布列斯特要塞、利沃夫等地首當其衝成為了戰場,而裡加、維爾紐斯、明斯克、基輔、塞瓦斯託波爾、敖德薩、基什涅夫等地則遭到了德軍戰機轟炸或投放水雷封鎖。

希特勒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第21號訓令)戰略地圖。

1941年夏季和秋季的戰鬥形勢。

儘管在戰爭爆發初期,蘇軍一度多次遭到沉重的打擊和戰略戰術性失利,遭受巨大的人員傷亡和武器損耗,其中西部邊境軍區的空軍受到最嚴重的打擊,而被迫總體退卻,導致了在8–10月之戰役期間蘇軍失去了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摩爾達維亞以及大部分的烏克蘭,當中包括維爾紐斯、裡加、明斯克、莫吉廖夫、基輔、斯摩稜斯克等大城市和戰略要地。然而,在史達林為核心的共產黨[聯共(布)]堅強的意志和號召和最高統帥部的指揮下,大部分蘇聯軍民自戰爭的第一天就投入戰鬥,在8–10月的戰鬥過程中逐漸阻擋和滯緩德軍的攻勢,並且在1941年11–12月乃至1942年初以捷赫文、列寧格勒、莫斯科、葉列茨、伏羅希洛夫格勒、頓河畔羅斯託夫、塞瓦斯託波爾等地的大小戰役,粉碎了德軍的閃電戰戰略,迫使希特勒決定停止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這些英勇不屈、具有決定性戰略戰術意義的關鍵戰役,為日後蘇軍在1942和1943年的戰略防禦—反擊—反攻,以及1944–1945年的總攻—勝利,創造了必需的先決條件。

1941年底至1942年初蘇聯紅軍的局部反攻。

在戰後對於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歷史評價方面,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史達林時期對列寧主義、史達林軍事戰略才能和蘇聯軍民英雄主義的肯定、歌頌和榮耀。

赫魯雪夫時代全盤否定史達林的功績,並且將決策錯誤和損失全面歸咎於史達林。

勃列日涅夫以及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時代強調列寧主義和蘇聯紅軍的解放者任務,有時隱晦地肯定史達林部分貢獻。

戈巴契夫時代對史達林的人格和在戰時的事跡瘋狂抹黑,後期開始過度放大誇大蘇軍失利和損失,以此抹煞黨的領導和紅軍的功績,並且越來越多小道消息。

到了後蘇聯時代,葉爾欽—普京—梅德韋傑夫—普京時期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歷史評價全面掉入西方設下的歷史虛無主義陷阱,全盤否定蘇軍將帥,侮辱老戰士和英雄戰鬥事跡、將戰爭悲劇化、歪曲和捏造事實、以偏概全、無限放大蘇軍失利和損失的內容可謂俯拾皆是,不勝枚舉。儘管普京口頭上和宣傳活動上強調要紀念這場戰爭,但實際上就連俄羅斯的官方也並沒有制止層出不窮的虛假偽劣出版物、錯漏百出的電影、低俗的電視節目。

只有極少數的具有共產主義背景和蘇聯情結的民間學者和專家,才會肯定蘇聯、史達林、聯共(布)、紅軍將士軍民的英雄主義和歷史功勳。

相關的情況在此就不予深究和贅述了。

對此,筆者想就以下3種當代教科書(包括俄羅斯和中國的),以及一些專業和通俗的歷史著作裡常見的觀點,談一些自己的愚見和回應。

第一,蘇聯在偉大衛國戰爭初期的失利是由於史達林、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的錯誤造成的。(當代俄羅斯著作常見觀點)

這種說法完全是違背歷史的。史達林本人以及政治局對蘇聯國防建設一直非常重視。根據蘇聯元帥朱可夫的回憶錄,在第二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特別是在1937–1941年,蘇聯紅軍不僅在步兵、坦克和裝甲部隊、火炮、空軍戰機以及戰艦方面都取得了明顯和超前的技術創新和進步。當中包括中型坦克Т-34、重型坦克КВ-1、КВ-2等新式裝甲車輛載具,開始投入生產,並裝備到當時的現役部隊。空軍方面的殲擊機有И-15、И-16、МИГ-3、Як-1等型號,有空中坦克之稱的強擊機Ил-2(針對敵方地面部隊),以及轟炸機СБ、ТБ、Пе-2都是當時優於西歐各國並且可以和德國空軍和陸軍作戰的戰機。而在衝鋒鎗方面,蘇聯也分別於1940–1941年設計和製造出ППД-40、ППШ-41衝鋒鎗。ДП輕機槍也成為了紅軍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然而,主要的問題在於全面改良和更新裝備,並且配給各軍區和集團軍的時間完全不夠,而且當時一些最新型的飛機、坦克、火炮和衝鋒鎗都並未能投入量產,這種不利的情況,導致這些先進裝備不能在戰役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優勢。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長達4500多公裡的國境線上亦不可能布置和分攤同等數量的兵力和配置同樣強大的裝備,這就可以說明為何當時紅軍的單兵仍然以刺刀和步槍(莫辛-納甘)為主要的武器,而一般軍官和尖兵才有配備衝鋒鎗和手槍。

由此可見,裝備平分不均、國境線太長和防禦設施未能完成、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等劣勢因素,是當時蘇軍無法在戰前和戰爭初期完全克服的短板。事實上,根據後來解密並出版的核心決策文件史料內容所示,史達林和最高統帥部的決策大多數是正確,具有長遠而高層次的戰略意義的。但由於通信系統遭到破壞,以及指戰員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才導致一些具有重大戰略決定意義的命令,未能被如實執行,而進一步造成了蘇軍的戰略戰術失利。

德涅斯特河沿岸首都捷拉斯波爾的歷史方志博物館裡的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文物展品。

傳奇的波波沙ППШ-41衝鋒鎗,擁有71發彈鼓的強大火力——紅軍中央博物館。

當時蘇聯紅軍的主要武器和裝備——紅軍中央博物館。

第二,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初期的失利是因為1937–1938年大清洗期間處死了很多優秀的高級指戰員,包括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等人。(赫魯雪夫以來的蘇聯和俄羅斯的普遍觀點,並且經常被中國學者或評論員寫手所採信)

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因為在歷史學角度來說這是一個無法論證的假設。很明顯,提出這一悖論的人,大多數認為圖哈切夫斯基主要先發制人的大縱深戰役攻擊法,以最小的流血換取戰略上的完勝。因此,這些人的邏輯認為,由於圖哈切夫斯基等人在大清洗期間被槍斃了,所以其他人,如朱可夫,就不懂得運用這些戰略戰術,然後就造成了紅軍在1941年的「慘敗」。

不過,這種說法根本就是脫離歷史事實的憑空臆斷。蘇聯/俄羅斯歷史學家尤裡尼古拉耶維奇朱可夫通過紮實的檔案史料研究,認為圖哈切夫斯基和納粹德國有私下勾結,並且一直策劃和參與反對史達林的陰謀。同時根據他的過往戰績,包括他從未在帝俄軍隊內擔任過高級要職和指揮大型戰役,特別是針對1920年攻打波蘭華沙的失敗,作了批判和否定的結論。退一萬步來說,姑勿論圖哈切夫斯基是否參與反對史達林的政治陰謀顛覆活動,也暫且不談他自己的軍事才能。即使假設圖哈切夫斯基在世,並指揮軍隊作戰,也不能斷定他就一定能打勝仗,也不能保證他不會臨陣倒戈叛變。

事實上,1930年代末,史達林曾經不止一次地談到了第二次帝國主義世界性的戰爭的戰略情況和推演,最著名的一次可算是在1939年3月10日在第18次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會議的工作報告講話,他明確指出這將會是一場由西方國家煽動,以法西斯國家為先鋒的反蘇戰爭,是總體戰,也就是長期的戰爭。即使不談這個宏觀的政治軍事戰略背景,單純就蘇聯和德國的實力對比來看,蘇聯對德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攻擊,也是極其不現實和不明智的,而且還有可能被阻擋和反擊,並且在政治上會使蘇聯被反指為「侵略者」,而讓德國(以及軸心國集團)可以藉機夥同英國和美國,「順理成章」地組建反對蘇聯的十字軍。這對蘇聯來說,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上,都是極其不利的局面。

對此,史達林早就看透了形勢,他在軍事國防的建設和改革的設計和規劃,完全是朝著應對長期的總體戰、防禦反擊戰作為戰略方針導向的。因此,只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自然就會使上述的這個經常被教科書採用的荒謬觀點,不攻自破。

紅軍中央博物館展覽。

伊萬尼基託維奇闊日杜布,1920年6月8日–1991年8月8日,蘇聯烏克蘭族人,戰爭期間3次榮獲蘇聯英雄稱號和金星勳章,以及大量其他勳章和獎章。1985年被授予蘇聯空軍兵種元帥。蘇聯(同時也是所謂的反希特勒盟軍陣營之中)戰績最多的殲擊機飛行員之一。在衛國戰爭期間共擊落62架德軍戰機。在1950–1953年韓戰期間也擊落2架美軍戰機。1945年曾被美軍軍機在空中阻攔伏擊暗算,但巧妙擺脫。服役期間從未被擊落過。2020年是他誕辰100周年。

第三,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是人民的戰爭,戰爭的勝利和列寧、史達林、紅軍和共產黨沒有任何關係,反而史達林是「慘勝」的主要責任者(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語,以及一些反蘇反俄親西方的非理性極端學者所言)。

這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京當局故意搭建臨時主禮臺覆蓋列寧墓,絕口不提聯共(布)的做法,以及近年既要舉辦11月7日的情景閱兵,又完全不提當時1941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是為了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的重大意義,而又適逢納粹德軍大軍壓境直迫莫斯科的歷史場景而進行的事實,同出一轍。事實上,大部分俄羅斯人內心很清楚,史達林是領導蘇聯軍民抵抗德國及其附屬國軍隊入侵,並且最終轉入反攻,擊敗德軍,取得勝利的最為核心的領袖人物。正是在他的領導下,捍衛列寧的旗幟、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蘇聯軍民才有作戰的目標、信念和勇氣,敢於在最嚴酷的境地和精銳的德軍作戰。

即使在最嚴酷的1941年秋冬之際,當很多政府部門和文物都被撤離到後方的陪都古比雪夫市,但史達林仍然堅持坐陣莫斯科,親身實踐不後退一步的英雄氣勢。其長子雅可夫(炮兵軍官)上前線作戰,兵敗被俘,最後死於德軍戰俘營。次子瓦西裡是優秀的空軍飛行員,多次身先士卒,英勇作戰,並且有擊落敵機和負傷的經歷。這些難道不就是全民戰爭的楷模和典範嗎?不談列寧、史達林、紅軍和共產黨,又怎樣解釋為何波蘭、法國和英國會被德國虐打得那麼慘,難道是因為他們的人民沒有參與到戰爭當中嗎?當然不是,除了戰爭方式、兵力和武器上的差距,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像蘇聯的史達林那樣有鋼鐵般意志的領導人,以及以他為核心營造的國家和全民族守土禦侮的信念。這也導致了全國軍民不可能形成那種戰鬥到最後一滴血的決心和鬥志。

1941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

綜上所述,毫無疑問,蘇聯衛國戰爭之所以被冠以「偉大」,並不只是就戰爭的規模、死傷和損失、輝煌和劃時代的勝利方面,更是在於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全民戰爭,而史達林、莫洛託夫、加裡寧、伏羅希洛夫、布瓊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領導人和將帥,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和廣大的前線和後方的蘇聯軍民一樣,堅守在自己的戰鬥崗位。正是這種英雄的楷模和典範,為大部分的軍人和平民樹立了精神的榜樣。才能凝聚全國之力,堅持鬥爭到底,直到取得勝利。這是不能被抹煞和篡改的鐵證如山的歷史事實。

1945年6月24日的閱兵和戰利品。

寫於2020年6月22日

相關焦點

  • 老K看過的蘇聯衛國戰爭電影、電視及其他
    除了史達林,除了二戰中的蘇聯,這個星球上幾乎沒有第二個人,第二個國家可以抵禦並粉碎希特勒的鐵血軍團:這樣的功績難道不值得稱為偉大嗎?這樣的偉大難道不值得留戀與回憶嗎?還能有那種可以稱之為偉大和不朽的力量可以抹滅這種留戀與回憶呢?
  • 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
    原標題: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薛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了,但那些在血與火中誕生的英雄歌曲,如同莫斯科紅場上無名烈士墓前的長明火,永遠激動人心。今天,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帶您沿著蘇聯衛國戰爭的腳步,重溫那一曲曲動人魂魄的戰歌。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影像集,完結篇
    在戰爭的最後一天,科涅夫的坦克從北部的薩克森突入布拉格,1945年5月9日凌晨,蘇聯坦克以極快的速度抵達布拉格。午後不久,科涅夫元帥與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的部隊會師。 重要的平民領袖和政治領導人都出席了儀式。蘇聯紅軍烏克蘭第一、第二和第四方面軍參加了布拉格戰役,共49,348人死亡、受傷和失蹤。 復仇和懲罰 1945年5月,弗拉索夫將軍在捷克斯洛伐克落入蘇聯人手中。最初支持布拉格起義的「弗拉索夫派」軍隊向南逃竄,希望與美國人會合。
  • 二戰時期的蘇聯,實則並不正義偉大,信仰利益至上原則
    對二戰歷史不熟悉的朋友往往會形成這樣一個概念:軸心國就是熱衷擴張,侵略他國掠奪戰爭資源的惡棍,美英蘇中都是毫無汙點的,至少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沒有侵略他國的行為。特別是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大本營,由於當今我國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加之中蘇歷史上的外交蜜月期在民間廣泛流傳,我們下意識地認為蘇聯是神聖正義的偉大國度。但其實並不盡然。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達林格勒轉折:天王星戰役
    當史達林格勒市內的蘇聯紅軍第62集團軍還在與德軍進行殊死爭奪的時候,在史達林格勒地域發動大反攻的構想正逐漸成熟,9月中「天王星」戰役作戰方案的制訂獲得了很大進展。反攻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戰役目標是合圍史達林格勒地域的德軍集團,建立牢固的對外正面,第二階段是粉碎被圍德軍集團,打退任何突圍進攻。
  • 偉大時代 偉大法典——談談中國民法典的內容和意義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具有重大意義。該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理解。(一)民法典地位重要民法是市場經濟基本法,市場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性因素是通過民法來奠定的。
  • 偉大的衛國戰爭:你不知道的喀秋莎
    熟悉前蘇聯衛國戰爭的朋友對喀秋莎這個名字肯定不會陌生,」喀秋莎」,在俄語裡是俄羅斯女人常用的名字葉卡捷琳娜的愛稱。這本是個很普通的名字,但由於一首《喀秋莎》歌曲和「喀秋莎」火箭炮,這個名字響遍了全世界,備受人們喜愛。歌曲《喀秋莎》是蘇聯著名作曲家瑪·布朗介爾和詩人伊薩柯夫斯基於938年合作完成的。
  • 世界歷史上,哪一場戰爭最慘烈?影響世界最深刻?
    其實,單從死亡人數上,還有戰爭的慘烈程度上來說,上面的兩場戰爭在蘇聯衛國戰爭面前,都是弟弟。 如果從戰爭的正義性,雙方的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上來說,上面的兩場戰爭,更加比不上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 因為交戰雙方都是極其強大的工業國,交戰主力都是武裝到牙齒的正規國家武裝力量。
  • 抗戰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抗戰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2020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這場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
  • 《跨過鴨綠江》:以「歷史美學品格」再現偉大抗美援朝戰爭
    堅守飛虎山、激戰黃草嶺、血戰松骨峰、寒戰長津湖、上甘嶺戰役……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
  • 衛國戰爭中與納粹戰鬥的蘇聯美女
    如果不是戰爭的親身經歷者,你很難相信這些可愛,漂亮的女孩曾經與男人一樣在戰場上進行殊死戰鬥。更為不幸的是,並非所有人都能從戰場返回家中。正是這些可愛的姑娘,雖然外表柔弱但是堅韌不拔,為贏得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她們的勇氣和英雄主義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 抗美援朝戰爭的五大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和我國臺灣國民黨當局出於反共的目的,散布不實言論,污衊中國大陸出兵是為蘇聯服務。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檔案解密後,一些人又以片面曲解的方式引用史料,認為中國大陸參加韓戰是不惜損害本國利益為他國出力。
  • 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身邊潛伏著一位蘇聯美女特工
    這些無比至上的讚譽,足以證明愛因斯坦有多麼的偉大和聰明;但是,今天,我們不說愛因斯坦所做的貢獻,只是聊聊在他那令人淪陷的顏值背後,他有多麼的多情,以至於他「招惹」了蘇聯美女特工,導致後者從他那裡「竊取」了核彈秘密。本文從兩人的咖啡館邂逅、淪陷後的專屬愛巢、核彈秘密洩露等3個部分說起。
  • 於淑傑、孟祥、王銀賽:歷史的回音和脈動——《偉大衛國戰爭期間...
    1942年7月23日至1943年1月9日期間,領導人信函往來主要在史達林和邱吉爾之間進行,兩位領導人重點就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和護航運輸隊問題進行討價還價。相較而言,史達林與羅斯福之間的信函比較少,原因是他們當時的關注點有所不同。美國更關注讓蘇聯向遠東滲透,企圖把蘇聯引入對日戰爭。總之,這一時期出現的問題使得聯盟三角關係中的蘇英邊和蘇美邊都出現了緊張關係和正面博弈。
  • 溥儀曾在蘇聯勞改營裡給史達林寫信,真的是為了留在蘇聯嗎
    1945年8月,溥儀在潛逃日本之際被蘇聯紅軍逮捕,隨後開始了他在蘇聯的俘虜生活。據一些資料顯示,溥儀雖然被關在蘇聯的勞改營中,但是並不用像其他人一樣參與勞動,有著較好的待遇。而在勞改營中,溥儀曾經先後兩次給史達林寫信,這麼末代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 「中國的偉大在於哪裡?」「中國女人,從未在戰爭中走開」|共青團...
    團團年度知乎文章榜第6名:中國女人,從未在戰爭中走開戰爭,到底該不該讓女人走開?在戰爭中,女性真的就是「拖油瓶」,真的就只能等著當受害者嗎?我們用詳實的案例和史料回答了網絡上爭論已久的這個問題:至少,中國女人從未在戰爭中走開。
  • 《勇敢的心:偉大戰爭》現已登陸Switch
    《勇敢的心:偉大戰爭》現已登陸Switch 今天
  • 感受偉大思想的時代意義
    北威州州長拉舍特在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活動的致辭中說,恩格斯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深入研究他的思想學說十分重要。伍珀塔爾市市長施奈德溫德表示,通過「恩格斯年」系列活動,人們可以感受到,恩格斯的思想仍具有時代意義。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偉大的轉折點——莫斯科保衛戰
    這場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宣告結束,同時也終結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因為這場戰役的勝利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信心得到了極大的鼓舞,這對整個戰場的重要意義是無法估量的。 但是在沉浸於勝利的喜悅之餘我們要看到這場戰役背後的辛酸與艱難。
  • 喬丹親口承認,詹姆斯和自己並列歷史最偉大球員
    本賽季nba已落下帷幕,隨著詹姆斯帶領湖人奪取總冠軍,關於詹姆斯與科比誰更偉大誰更接近喬丹的話題再與爭論。詹姆斯奪取第4冠意義重大,他的影響力不僅僅正式超越科比,而如今爭論不休的是:詹姆斯偉大還是喬丹更偉大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