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
薛範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了,但那些在血與火中誕生的英雄歌曲,如同莫斯科紅場上無名烈士墓前的長明火,永遠激動人心。今天,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帶您沿著蘇聯衛國戰爭的腳步,重溫那一曲曲動人魂魄的戰歌。
伴著《神聖的戰爭》赴戰場
1941年6月22日凌晨4點,德國法西斯向蘇聯發動閃擊戰。蘇維埃政府立刻發出全民總動員令:「社會主義祖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祖國召喚下,作曲家和詩人們也投入到偉大的衛國戰爭中。
戰爭爆發次日,詩人列別傑夫·庫馬契寫出了號召全民抗戰的詩篇——《神聖的戰爭》;24日,該詩見諸報端;25日,蘇軍紅旗歌舞團團長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亞歷山德羅夫為詩譜曲。「起來,巨大的國家,做決死鬥爭!要消滅法西斯惡勢力,消滅萬惡匪群!」1941年6月27日,莫斯科的白俄羅斯火車站,歌舞團首次演唱這支後來被譽為「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音樂紀念碑」的戰歌。歌聲響起,數千名整裝待發的戰士唰地站立起來。神色凝重的戰士們聽完歌曲後,慨然登上開赴前線的列車。第二批戰士進站集合,歌曲再次唱響……歌舞團先後演唱5遍,為一批批戰士壯行。
「每逢艱難處境,一唱起《神聖的戰爭》,就會增添新的力量。」一位蘇聯軍官回憶。
《海港之夜》開「戰時抒情曲」先河
許多作曲家和詩人紛紛拿起筆……
1941年8月的一個傍晚,作曲家索洛維約夫·謝多伊在列寧格勒港口幫助裝卸木材。勞動結束後,謝多伊倚在防波堤上休息。港口停泊著「馬蒂號」布雷艦,晚風從艦上吹來隱隱約約的手風琴聲和歌聲。作曲家心中一動:「也許那些水兵明天就要踏上危險的徵途,在這美好的夜晚,他們在想些什麼?」回到家裡,他寫下了後來流傳極廣的抒情歌曲《海港之夜》,詩人丘爾庚填詞:「啊,別了,親愛的海港!明晨將啟程遠航……」含有城市浪漫曲元素的《海港之夜》氣息寬廣,以曼聲結合吟誦的旋律,將愛國主義融入其中,開「戰時抒情曲」的先河。
基輔失守練成《歌唱第聶伯河》
德軍分三路向蘇聯大舉進犯。1941年9月26日,基輔失守,近70萬蘇聯紅軍僅15萬人突圍。作為軍事記者的詩人多爾瑪託夫斯基從敵人包圍圈中衝出來,擔任西南戰線歌舞團指揮的弗拉德庚也隨部隊撤到第聶伯河岸。在這沉痛的時刻,他倆合作寫了《歌唱第聶伯河》。歌舞團排練時,當唱到「誰為祖國死,永遠有光榮,壯烈犧牲是英雄」,所有的人都抽泣起來。作曲家後來回憶道:「每放棄一寸國土,都會在我們心頭激起痛苦。」
原標題: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
最艱難的歲月譜就《我的莫斯科》
1941年秋,德軍向莫斯科發動進攻,蘇聯軍民頑強抵抗,衛國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歲月。
杜納耶夫斯基在次年創作的《我的莫斯科》(李相斯基詞),無疑是歌頌莫斯科保衛戰的經典歌曲。一反杜納耶夫斯基戰前明朗歡快的音樂風格,這首歌顯得嚴峻深沉。1996年,莫斯科市政府將《我的莫斯科》定為莫斯科市歌。
反攻時刻唱響《萬歲,我們強大的祖國》
莫斯科保衛戰告捷,隨即蘇軍全線反攻,至1942年4月20日,蘇聯紅軍向西推進數百公裡,德國法西斯在歐洲戰場上第一次遭到挫敗,「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博利斯·阿列克桑德羅夫此時創作的一首歌曲《萬歲,我們強大的祖國》如石破天驚。這首男聲合唱進行曲明朗、豪邁,音調高亢積極,展現了蘇聯人民堅不可摧的必勝信心。
《我們舉杯》彰顯樂觀主義精神
殘酷的戰爭還在進行,藝術家們卻已經在為將要到來的勝利「幹一杯再幹一杯」。作曲家留班創作的祝酒歌《我們舉杯》充滿蘇聯軍民的樂觀主義精神。「我們深信不疑,我們一定能熬過一切考驗、災難,一定能最後戰勝法西斯。」留班說。
1943年初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蘇德戰場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轉折。這一年的歌曲創作一掃壓抑和沉重,如同烏雲過後顯露出晴朗的天色。亞歷山德羅夫的《蘇軍之歌》、查哈羅夫的莊嚴頌歌《光榮歸於蘇維埃強國》,成為這一年的佳作。
通過《春天來到了我們的戰場》聞到和平氣息
1944年,衛國戰爭進入第四個年頭,蘇聯紅軍轉守為攻,解放了大片國土。春天終於來到戰場,夜鶯的鳴囀勾起戰士們的思鄉之情。由法梯揚諾夫作詞、索洛維約夫·謝多伊作曲的《春天來到了我們的戰場》與《在靠近前線的森林裡》有異曲同工之妙。儘管此刻還有「炮在響」,儘管「到明天又要拿起槍」,但人們已經透過硝煙,聞到和平生活的氣息。
《但事情還不在這裡》充滿詩意
那年,蘇聯拍攝了一部音樂故事片《戰後晚上六點鐘》,敘述幾位年輕人各赴戰場,臨別時相約戰爭結束後的晚上六點鐘在紅場相會。影片中有許多插曲,尤其感人的是一首男中音獨唱《但事情還不在這裡》。
「要我舉起杯向你們敘述戰地,我能說上幾天幾夜,說子彈呼嘯,又說大炮在轟擊——但事情還不在這裡,」歌曲唱道:「在於我們的心不怕猛烈的炮火,它永遠是有所依託,在我們的心中有著珍貴的一切,這一切也就是祖國。」當這部充滿勝利感的詩意影片上映時,衛國戰爭還沒有結束。影片結尾,勝利的禮花滿天綻放,觀眾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
原標題: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
戰火洗禮讓《喀秋莎》獲得新生命
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老歌在戰爭期間也繼續流傳,它們大多被改填新詞,如《卡霍夫卡之歌》《城頭上升起了烏雲》《三個坦克兵》《喀秋莎》等。創作於1939年的《喀秋莎》在衛國戰爭中流傳開來,經過戰火洗禮而獲得了新的生命。
在各種填詞版本裡,喀秋莎一會兒是農莊姑娘,一會兒是兵工廠女工,一會兒成為戰地救護員,一會兒又成了遊擊隊偵察兵……歌曲《喀秋莎》流傳到國外,義大利遊擊隊另行填詞,取名《風在呼嘯》,成為他們的戰歌;在保加利亞,遊擊隊有時用它作為口令。
《我從柏林出發》抒發勝利的豪邁
1945年4月30日,勝利的旗幟終於在柏林國會大廈高高飄揚。6月24日,莫斯科要舉行勝利閱兵式,攻打柏林的部分蘇聯紅軍陸續啟程回國。由杜納耶夫斯基作曲、奧沙寧作詞的《我從柏林出發》,以一位正要返回家園的士兵的演唱,道出了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人民歡欣鼓舞的心聲。
壓軸之歌《哥薩克在柏林》
1945年5月9日,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索洛達裡作為軍事記者參加了投降籤字儀式。當天,他在返回莫斯科的飛機上,把在柏林看到的情景寫進歌詞,這首《哥薩克在柏林》成為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最後一首創作歌曲。曲作者波克拉斯後來回憶道:「我們為有幸寫了一首偉大衛國戰爭的壓軸之歌而深感自豪。」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