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

2021-01-12 環球網

原標題: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

薛範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了,但那些在血與火中誕生的英雄歌曲,如同莫斯科紅場上無名烈士墓前的長明火,永遠激動人心。今天,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帶您沿著蘇聯衛國戰爭的腳步,重溫那一曲曲動人魂魄的戰歌。

伴著《神聖的戰爭》赴戰場

1941年6月22日凌晨4點,德國法西斯向蘇聯發動閃擊戰。蘇維埃政府立刻發出全民總動員令:「社會主義祖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祖國召喚下,作曲家和詩人們也投入到偉大的衛國戰爭中。

戰爭爆發次日,詩人列別傑夫·庫馬契寫出了號召全民抗戰的詩篇——《神聖的戰爭》;24日,該詩見諸報端;25日,蘇軍紅旗歌舞團團長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亞歷山德羅夫為詩譜曲。「起來,巨大的國家,做決死鬥爭!要消滅法西斯惡勢力,消滅萬惡匪群!」1941年6月27日,莫斯科的白俄羅斯火車站,歌舞團首次演唱這支後來被譽為「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音樂紀念碑」的戰歌。歌聲響起,數千名整裝待發的戰士唰地站立起來。神色凝重的戰士們聽完歌曲後,慨然登上開赴前線的列車。第二批戰士進站集合,歌曲再次唱響……歌舞團先後演唱5遍,為一批批戰士壯行。

「每逢艱難處境,一唱起《神聖的戰爭》,就會增添新的力量。」一位蘇聯軍官回憶。

《海港之夜》開「戰時抒情曲」先河

許多作曲家和詩人紛紛拿起筆……

1941年8月的一個傍晚,作曲家索洛維約夫·謝多伊在列寧格勒港口幫助裝卸木材。勞動結束後,謝多伊倚在防波堤上休息。港口停泊著「馬蒂號」布雷艦,晚風從艦上吹來隱隱約約的手風琴聲和歌聲。作曲家心中一動:「也許那些水兵明天就要踏上危險的徵途,在這美好的夜晚,他們在想些什麼?」回到家裡,他寫下了後來流傳極廣的抒情歌曲《海港之夜》,詩人丘爾庚填詞:「啊,別了,親愛的海港!明晨將啟程遠航……」含有城市浪漫曲元素的《海港之夜》氣息寬廣,以曼聲結合吟誦的旋律,將愛國主義融入其中,開「戰時抒情曲」的先河。

基輔失守練成《歌唱第聶伯河》

德軍分三路向蘇聯大舉進犯。1941年9月26日,基輔失守,近70萬蘇聯紅軍僅15萬人突圍。作為軍事記者的詩人多爾瑪託夫斯基從敵人包圍圈中衝出來,擔任西南戰線歌舞團指揮的弗拉德庚也隨部隊撤到第聶伯河岸。在這沉痛的時刻,他倆合作寫了《歌唱第聶伯河》。歌舞團排練時,當唱到「誰為祖國死,永遠有光榮,壯烈犧牲是英雄」,所有的人都抽泣起來。作曲家後來回憶道:「每放棄一寸國土,都會在我們心頭激起痛苦。」

原標題: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

最艱難的歲月譜就《我的莫斯科》

1941年秋,德軍向莫斯科發動進攻,蘇聯軍民頑強抵抗,衛國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歲月。

杜納耶夫斯基在次年創作的《我的莫斯科》(李相斯基詞),無疑是歌頌莫斯科保衛戰的經典歌曲。一反杜納耶夫斯基戰前明朗歡快的音樂風格,這首歌顯得嚴峻深沉。1996年,莫斯科市政府將《我的莫斯科》定為莫斯科市歌。

反攻時刻唱響《萬歲,我們強大的祖國》

莫斯科保衛戰告捷,隨即蘇軍全線反攻,至1942年4月20日,蘇聯紅軍向西推進數百公裡,德國法西斯在歐洲戰場上第一次遭到挫敗,「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博利斯·阿列克桑德羅夫此時創作的一首歌曲《萬歲,我們強大的祖國》如石破天驚。這首男聲合唱進行曲明朗、豪邁,音調高亢積極,展現了蘇聯人民堅不可摧的必勝信心。

《我們舉杯》彰顯樂觀主義精神

殘酷的戰爭還在進行,藝術家們卻已經在為將要到來的勝利「幹一杯再幹一杯」。作曲家留班創作的祝酒歌《我們舉杯》充滿蘇聯軍民的樂觀主義精神。「我們深信不疑,我們一定能熬過一切考驗、災難,一定能最後戰勝法西斯。」留班說。

1943年初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蘇德戰場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轉折。這一年的歌曲創作一掃壓抑和沉重,如同烏雲過後顯露出晴朗的天色。亞歷山德羅夫的《蘇軍之歌》、查哈羅夫的莊嚴頌歌《光榮歸於蘇維埃強國》,成為這一年的佳作。

通過《春天來到了我們的戰場》聞到和平氣息

1944年,衛國戰爭進入第四個年頭,蘇聯紅軍轉守為攻,解放了大片國土。春天終於來到戰場,夜鶯的鳴囀勾起戰士們的思鄉之情。由法梯揚諾夫作詞、索洛維約夫·謝多伊作曲的《春天來到了我們的戰場》與《在靠近前線的森林裡》有異曲同工之妙。儘管此刻還有「炮在響」,儘管「到明天又要拿起槍」,但人們已經透過硝煙,聞到和平生活的氣息。

《但事情還不在這裡》充滿詩意

那年,蘇聯拍攝了一部音樂故事片《戰後晚上六點鐘》,敘述幾位年輕人各赴戰場,臨別時相約戰爭結束後的晚上六點鐘在紅場相會。影片中有許多插曲,尤其感人的是一首男中音獨唱《但事情還不在這裡》。

「要我舉起杯向你們敘述戰地,我能說上幾天幾夜,說子彈呼嘯,又說大炮在轟擊——但事情還不在這裡,」歌曲唱道:「在於我們的心不怕猛烈的炮火,它永遠是有所依託,在我們的心中有著珍貴的一切,這一切也就是祖國。」當這部充滿勝利感的詩意影片上映時,衛國戰爭還沒有結束。影片結尾,勝利的禮花滿天綻放,觀眾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

原標題: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

戰火洗禮讓《喀秋莎》獲得新生命

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老歌在戰爭期間也繼續流傳,它們大多被改填新詞,如《卡霍夫卡之歌》《城頭上升起了烏雲》《三個坦克兵》《喀秋莎》等。創作於1939年的《喀秋莎》在衛國戰爭中流傳開來,經過戰火洗禮而獲得了新的生命。

在各種填詞版本裡,喀秋莎一會兒是農莊姑娘,一會兒是兵工廠女工,一會兒成為戰地救護員,一會兒又成了遊擊隊偵察兵……歌曲《喀秋莎》流傳到國外,義大利遊擊隊另行填詞,取名《風在呼嘯》,成為他們的戰歌;在保加利亞,遊擊隊有時用它作為口令。

《我從柏林出發》抒發勝利的豪邁

1945年4月30日,勝利的旗幟終於在柏林國會大廈高高飄揚。6月24日,莫斯科要舉行勝利閱兵式,攻打柏林的部分蘇聯紅軍陸續啟程回國。由杜納耶夫斯基作曲、奧沙寧作詞的《我從柏林出發》,以一位正要返回家園的士兵的演唱,道出了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人民歡欣鼓舞的心聲。

壓軸之歌《哥薩克在柏林》

1945年5月9日,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索洛達裡作為軍事記者參加了投降籤字儀式。當天,他在返回莫斯科的飛機上,把在柏林看到的情景寫進歌詞,這首《哥薩克在柏林》成為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最後一首創作歌曲。曲作者波克拉斯後來回憶道:「我們為有幸寫了一首偉大衛國戰爭的壓軸之歌而深感自豪。」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老K看過的蘇聯衛國戰爭電影、電視及其他
    資料來自豆瓣說二戰電影浩如煙海並不為過,即使是縮小範圍的二戰蘇聯衛國戰爭電影也是不計其數,在老K看過的這類題材電影裡,《莫斯科保衛戰》無疑是最好的!藝術造詣上創造了二戰蘇聯衛國戰爭電影的最高峰!該片情節緊湊、表演到位,既有全景式的二戰蘇聯衛國戰爭電影看家寶,也有人物性格的出彩刻畫。由於製作年代處於冷戰末期,蘇聯解體前夕,政治色彩也減淡了許多,這個單單從史達林這個角色塑造的明顯變化上就可以看出來一些,以往蘇聯電影中的史達林都是高大上、光輝亮!
  • 談談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偉大」意義和若干爭論問題
    1941年底至1942年初蘇聯紅軍的局部反攻。在戰後對於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歷史評價方面,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史達林時期對列寧主義、史達林軍事戰略才能和蘇聯軍民英雄主義的肯定、歌頌和榮耀。到了後蘇聯時代,葉爾欽—普京—梅德韋傑夫—普京時期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歷史評價全面掉入西方設下的歷史虛無主義陷阱,全盤否定蘇軍將帥,侮辱老戰士和英雄戰鬥事跡、將戰爭悲劇化、歪曲和捏造事實、以偏概全、無限放大蘇軍失利和損失的內容可謂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 一首愛國詩歌成為一代人的經典歌曲,揭示了神聖戰爭背後的故事
    1941年,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進攻蘇聯,蘇聯衛國戰爭正式爆發。戰鬥一開始,由於蘇軍的作戰不利,許多領土和村莊變成了德國的領土,作為侵略者的德軍將一系列仇恨發洩到了平民身上。無休止的殺戮和佔領,讓原本肥沃安寧的土地開始變得死氣沉沉。
  • 一首愛國詩篇,終成一代經典歌曲,揭秘《神聖的戰爭》背後的故事
    有這樣一首歌曲,它在二戰的炮火中誕生。經過七十餘年的傳唱,從一首簡單的戰爭動員歌曲,變成了一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不朽之作。當每一年的勝利日和國家慶典到來時,這首振奮人心的歌曲都會在大街小巷中被無數國民所傳唱。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影像集,完結篇
    在戰爭的最後一天,科涅夫的坦克從北部的薩克森突入布拉格,1945年5月9日凌晨,蘇聯坦克以極快的速度抵達布拉格。午後不久,科涅夫元帥與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的部隊會師。 這次閱兵式是對蘇聯武裝力量的一次全面檢閱,代表各個方面軍的是由蘇聯高級將領率領的「混編團」。6月20日,曾經插上國會大廈屋頂的勝利旗幟被送往莫斯科參加閱兵式,這是由儀仗隊隊長瓦倫丁·瓦倫尼科夫指揮的儀仗隊,旗手由蘇聯英雄、大士F.A. Shkirev擔任。
  • 最受歡迎的蘇聯歌曲《喀秋莎》你知道是如何誕生的嗎?
    一提到蘇聯歌曲,最先在我們腦海中迴蕩的旋律的一定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特別是對於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來說更是難忘的青春之歌。事實上,這首歌不僅出現在蘇聯軍隊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出現之前,而且出現在蘇聯衛國戰爭爆發之前。儘管聽到這首歌時我們覺得它非常適合那段戰爭年代。《喀秋莎》歌詞創作者蘇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喀秋莎》曲作者馬特維·勃蘭切爾這首歌曲創作於1939年,但當時並沒有流行,是兩年後發生的蘇聯衛國戰爭使這首歌曲脫穎而出,並伴著隆隆的炮火流傳了開來。
  • 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誕生地探究
    《喀秋莎》是一首著名的蘇聯歌曲。它的詞作者是蘇聯著名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曲作者為蘇聯著名作曲家馬特維·勃蘭切爾。歌曲描繪春回大地之時,一名叫喀秋莎的年輕姑娘站在鮮花盛開的河岸邊放聲歌唱,思念在邊疆保衛祖國的愛人。
  • 世界歷史上,哪一場戰爭最慘烈?影響世界最深刻?
    其實,單從死亡人數上,還有戰爭的慘烈程度上來說,上面的兩場戰爭在蘇聯衛國戰爭面前,都是弟弟。 如果從戰爭的正義性,雙方的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上來說,上面的兩場戰爭,更加比不上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 因為交戰雙方都是極其強大的工業國,交戰主力都是武裝到牙齒的正規國家武裝力量。
  • 蘇聯解體給中國的三個歷史教訓
    中國人喜歡記載歷史,也很喜歡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以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由於意識形態和國家體量的相似性,1991年蘇聯的解體,某種程度上就能給中國帶來很多歷史教訓。那麼,中國能從蘇聯解體中學到哪些歷史教訓呢?
  • iPhone怎麼掃描本地歌曲 iOS掃描播放本地歌曲
    iPhone怎麼掃描本地歌曲 iOS掃描播放本地歌曲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集落時間:2015-12-22 許多玩家都在問iPhone手機怎麼掃描本地的音樂歌曲文件,本文小編為您帶來iPhone怎麼掃描本地歌曲 iOS掃描播放本地歌曲!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5月9日俄羅斯的勝利閱兵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的進場音樂是著名的蘇聯歌曲《喀秋莎》,在50年代,這首歌曾經在中國風靡一時,而和這首浪漫的愛情歌曲同樣名字的卻是一種相當威猛的火箭炮。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也在志願軍手中大顯神威。
  • 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真的得到了歐美國家的援助,還是有人胡說的?
    在悲壯慘烈的蘇聯衛國戰爭歷史上,蘇聯軍民以悲壯的犧牲,為二戰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歐美國家在此期間對蘇聯的援助,也成為戰爭進程的重要助推。可以先看看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最緊缺的資源:糧食。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糧食就處於長期短缺狀態。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的糧食問題也驟然嚴重。不但戰場上糧食消耗巨大,由於蘇軍起初敗得太快,百分之四十的產糧區和百分之八十的產糖區,幾乎都陷入了德軍的鐵蹄下。蘇聯的糧食供應,一度陷入到空前困難境地。雖然蘇聯在戰時建立了「糧食卡片體系」,人民憑卡片領取糧食。
  • 「衛國」指的是歷史上的哪個國家?
    「衛國」指的是歷史上的哪個國家?「衛國」指的是歷史上的哪個國家?先秦姬姓諸侯國。西周初,周公平定東方殷商故土的叛亂活動後,任命其弟康叔封坐鎮河、淇間以控馭東方。春秋之初,衛國仍是東方的大國。衛懿公九年(前660),衛被狄人攻滅,僅剩遺民五千餘人在宋的資助下臨時寄居於曹(今河南滑縣東)。接著,齊桓公率諸侯修築楚丘(今河南濬縣東),幫助衛在此重新建國,並派一支齊軍駐守保護。衛文公(前659~前635在位)艱苦創業,發展生產,到晚年軍力增長十倍,後又吞滅邢國(今山東聊城),國勢復興。
  • 被歷史忽略的蘇聯名將,屢敗屢戰卻從不氣餒,蘇聯元帥鐵木辛哥
    被歷史忽略的蘇聯名將,屢敗屢戰卻從不氣餒,蘇聯元帥鐵木辛哥 鐵木辛哥元帥是蘇德戰爭爆發前的蘇聯名將,他先後取得了一系列的軍事勝利,並獲得了蘇聯英雄榮譽。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面對德國的入侵,這位蘇聯老帥似乎顯得有一些力不從心了。
  • 塵封近80年 蘇聯戰地記者紀實作品《在華一年》「重見天日」
    《在華一年》俄文版於1941年5月由蘇聯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國際上記述中國抗戰的珍貴文獻。時隔近80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該書首次被譯成中文出版,並首次在國內發布大量珍貴史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那麼,這本書又是如何在塵封近80年後被重新發現的呢?
  • 模型高手精心再現著名歷史照片-蘇聯BT-7快速坦克撞毀德軍指揮車
    該場景模型基於歷史真實照片重新生成。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在立陶宛阿利圖斯地區,蘇聯紅軍第11集團軍第3機械化軍第5坦克師的BT-7型快速坦克襲擊了德軍第7坦克師第25坦克團司令部。這張照片是德軍驚心動魄的拍攝,是東線早期著名的戰爭照片之一。#BT-7坦克在攻擊中受了傷,但是車隊堅持到了最後,用巨大的衝擊力把這輛德軍指揮車撞毀。在製作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坦克和車輛之間的碰撞關係,使碰撞效果儘可能真實。
  • 偉大的衛國戰爭:你不知道的喀秋莎
    熟悉前蘇聯衛國戰爭的朋友對喀秋莎這個名字肯定不會陌生,」喀秋莎」,在俄語裡是俄羅斯女人常用的名字葉卡捷琳娜的愛稱。這本是個很普通的名字,但由於一首《喀秋莎》歌曲和「喀秋莎」火箭炮,這個名字響遍了全世界,備受人們喜愛。歌曲《喀秋莎》是蘇聯著名作曲家瑪·布朗介爾和詩人伊薩柯夫斯基於938年合作完成的。
  • 一首愛情歌曲卻能在戰爭中傳唱到現在
    《喀秋莎》是一首二戰時期的蘇聯歌曲,1938年,張鼓峰事件(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蘇兩國之間圍繞著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夏秋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就是從這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達林格勒轉折:天王星戰役
    當史達林格勒市內的蘇聯紅軍第62集團軍還在與德軍進行殊死爭奪的時候,在史達林格勒地域發動大反攻的構想正逐漸成熟,9月中「天王星」戰役作戰方案的制訂獲得了很大進展。反攻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戰役目標是合圍史達林格勒地域的德軍集團,建立牢固的對外正面,第二階段是粉碎被圍德軍集團,打退任何突圍進攻。
  • 模型高手精心再現著名歷史照片 蘇聯BT-7快速坦克撞毀德軍指揮車
    這個場景模型是根據歷史真實照片再現的。1941年6月22日,立陶宛阿利圖斯地區,蘇聯紅軍第11集團軍第3機械化軍第5坦克師的BT-7快速坦克,突襲了德軍第7坦克師第25坦克團指揮部。將整個場景模型從正面拍照,完美復原了那張歷史照片。作者希望用這樣的方式,紀念在衛國戰爭初期,奮力抵擋德軍前進的蘇軍坦克兵,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祖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