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歷史中,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對蘇聯發動突然進攻,德國以裝甲部隊為先驅兵分三路而入。此時蘇聯被打的措手不及,節節敗退,數百萬部隊轉瞬間灰飛煙滅。在當時沒人認為蘇聯不會滅亡,畢竟蘇聯一度已經被逼近了首都莫斯科。然而德軍最終只能黯然的逃離了莫斯科,結束了他們的巴巴羅薩行動,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讓他們遭遇了慘敗呢?
一、情報準備不充分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對蘇聯的了解程度,遠遠低於他們對英法的了解。
相較於他們在之前的戰爭中,對英法和波蘭的了解,他們對蘇聯的了解只能用「想當然」來形容。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德軍統帥部完全不知道蘇軍的軍事實力,也不知道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事實上,他們連蘇聯人的人口多少都不知道。
(當然了,其實蘇聯人在這之前也對德國一無所知,認為德國裝甲部隊無比強大,除非使用122毫米榴彈炮攻擊,否則無法摧毀。)
當時負責對蘇情報工作的是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東線外軍處,所謂東線外軍處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特務機關。
東線外軍處負責人是陸軍中校艾伯哈特·金策爾,此人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讓他搜集情報簡直是天方夜譚。
而且他從沒去過蘇聯,僅僅去過一次芬蘭,俄語都不會說,估計只會說一句達瓦裡希的水準。
這個東線外軍處所搜集的還不僅僅是蘇聯的情報,還要包括北歐、巴爾幹、日本,甚至是美國的情報。
雖然到現在都不知道為啥美國會是「東線國家」,但可以想像的是,這位金策爾中校根本沒得時間去專心搜集來自蘇聯的情報。而且蘇聯對反間諜方面異常上心,雖然不算天衣無縫,但也差不多是銅牆鐵壁了。
因此金策爾的情報工作做的困難重重,判斷屢屢失誤。在1940年末,他認為蘇軍有50至75個師,41年初變成了120個,到了41年5月,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180個師。希特勒眼看著報上來的蘇軍的力量一次比一次多,內心拔涼拔涼的。
他的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只能安慰自己的元首,一方面也是為了掩蓋情報部門的失誤:
「元首,俄國軍隊雖然在數量上超過了我們,但您大可放心,德國的指揮、裝備和戰鬥經驗都是十分優越的,而蘇軍只是比我們多了一丁點人而已。」
希特勒此時毫無辦法,只能選擇相信哈爾德,並按照金策爾的情報去準備戰鬥計劃。
不過金策爾為德軍各部隊準備的有關蘇聯軍力的情報手冊,則再一次讓希特勒的信心跌入谷底。
因為這份手冊完全沒有提及,蘇聯有多少部隊,各部隊組織形式如何。只是泛泛說了一下,蘇軍的集團軍在理論上可能是何等組成,更具體的則一無所有。
對此希特勒只能表示:
「對俄國的進攻將是我做出的,最艱巨的決定。因為我們對俄國一無所知,他可能是一個泥足巨人,但也可能截然相反。」
二、混亂的巴巴羅薩
而從戰略上來看,巴巴羅薩計劃是不能作為一個明確的戰略計劃來看的。
與其說這是一個戰略計劃,倒不如說是一個戰術計劃,連戰役計劃都算不上。
因為它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整個計劃泛泛而談,空洞無比。它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殲滅蘇軍主力,佔據蘇軍西部,但是如何實施,以何種方式實施,是完全不知道的。
而在侵略蘇聯的計劃和主要目標的設計上,希特勒則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以及許多高階將領存在意見上的巨大分歧。
最高統帥部認為應該聚集部隊,直奔莫斯科,在他們眼裡,只要攻下了莫斯科,那麼蘇聯就會土崩瓦解。
但希特勒卻認為應該先奪取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豐富資源後才轉向莫斯科,他認為相比於那些虛無縹緲的城市,資源才是他們的應該關心了。
至於莫斯科,希特勒從來就沒認為莫斯科是「重要的」,
他認為重點應該在於消滅莫斯科以西的蘇軍主力,然後再順利奪取波羅的海地區和烏克蘭等地之後,才應該進軍莫斯科
。
而他最想拿下的地方,不是莫斯科,而是列寧格勒。
在他眼裡,這座以列寧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是布爾什維克的搖籃與誕生地,摧毀了這裡就能摧毀蘇聯的信心與鬥志。
按說攻擊列寧格勒其實有很多好處,
比如說可以打通和北歐的聯繫,而且可以奪下海港,並且控制蘇聯的交通樞紐。
但是希特勒偏偏提出了這麼一個理由,這著實讓軍官團的人大倒胃口。軍官團想要拿下的,其實是莫斯科。
這個建議來自古德裡安,而古德裡安的想法很明確,
第一、莫斯科是蘇聯交通樞紐,拿下這裡就能切斷蘇聯南北戰線。第二、這裡是蘇聯的首都,攻下一國的首都可謂意義非凡。第三,可以打開通往烏拉爾工業區的道路,摧毀蘇聯的工業根基。
但很可惜的是,希特勒不是這麼想的。於是雙方就開始大吵特吵,最終也沒吵出個所以然,只能各退一步。
他們最終決定,巴巴羅薩計劃只規定三個集團軍群大致作戰方向,作戰目標,但在具體實施方面,則根據情況判斷
。
於是這就造成了巴巴羅薩計劃的最大問題,
作戰目標缺乏主次順序,三個集團軍群的部隊被這些隨時更換的目標來回拉扯,空耗軍力。
這就給後續的作戰,帶來了許多的麻煩。
三、德國低劣的準備
如果相比於德軍為巴巴羅薩行動所籌措的兵力——來自德國和其僕從國的550萬大軍,43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餘架作戰飛機——
用這個如此龐大的兵力規模來作為對比的話,那麼德軍的後勤就只能用糟糕來形容了
。
事實上,德軍的後勤準備的極其糟糕,
這一部分原因來自德國國內的工業生產體制,一部分原因來自德國高層在計劃制定中的失敗,剩下一部分原因則來自德國情報部門,尤其是東線外軍處那失敗的情報工作所導致的。
先說生產體制上,在當時蘇聯人的印象裡,德國無比強大,其所佔領的地區,無論那些地區之前都是哪國人,他們都對希特勒無比狂熱崇敬,並且服從了希特勒的統治。
這就確保了德國能在戰時最大限度的進行戰時動員,並且所有工人都能一天三班倒,不間斷的為德國提供軍需產品,而且還不要加班費。
所以在蘇聯的觀念,此時的德國強大無比,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然而希特勒表示,這樣的佔領區去哪找?請給我來一打……
事實上蘇聯的這個認識是錯誤,是基於他們對自己的認識而形成的的,所以他們認為德國佔領區都是這樣的,甚至做的更好更強。
而事實上德國本土都沒能進入這種戰時動員狀態,在1941年,德國本土的工廠還是一天一班制,每天工人們早八晚五就算了,而且還要雙修,至於加班?請支付足夠的加班費。哪來的一天三班倒啊?
至於佔領區的人民無比狂熱的崇敬希特勒?
估計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沒人能做到,就這還是因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裔很多,且總督萊因哈德·海德裡希在這裡採取了懷柔政策才做到的。
至於其他的總督?你看看在漢斯·弗蘭克管理的波蘭,
白天屬於德國,晚上屬于波蘭人,波蘭的抵抗組織連政府都有了,你指望他們狂熱的擁護希特勒?怕不是他們狂熱的希望絞死希特勒?
而在情報上,很不幸在金策爾的「英明領導」之下,東線外軍處一無所獲不說,給德軍提供的情報還有很多是錯的。要僅僅是這樣那也就算了,而他們給德軍作戰部隊提供的地圖,
如果不是一戰的,那一定是蘇聯官方出品的,供本國遊客和外國友人使用的《蘇聯旅遊指南》。
而這些地圖上的地形地貌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原本以為是村莊的地方,突然變成了城市。原本以為是一條高速公路的地方,結果是一條鄉村土路?
這就給德軍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為這些地圖完全不能為他們指使正確的行進方向,道路的規劃也完全錯誤。
而德軍自己的部隊雖然強大,但是在計劃制訂時的後勤制訂階段,則只能用二流來形容。
比如說德軍在規劃後勤線路時,就十分的草率,根本沒有規劃好自己各部隊的行軍線路和後勤線路。
對於敵軍可能的阻攔,會對己方部隊推進和後勤的破壞也是估計不足。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布列斯特要塞,因為守軍的防守頑強,古德裡安不得不將自己的後勤補給線向北移動了10公裡,為此還特別修築了一條公路。可以想像,這讓部隊遭受了多大的混亂。
而各部隊因為道路規劃不明確,導致擠在一條路上也是時有發生。因為德軍統帥部僅僅規劃了部隊該向哪裡前進,至於走哪條路前進,則完全沒有安排。
估計是讓部隊指揮官自己扔鞋決定的,鞋往哪邊指,部隊就往哪走。
而在這麼一個方針下前進的德軍,往往也就容易相互撞車,堵塞交通,在道路上擠做一團。
假如不是蘇軍戰備工作做的更爛,第一天就被德軍幹掉了邊境線上全部的空軍,恐怕這時他們早就被炸得人仰馬翻了。
結語
事實上,當德軍按照這份漏洞百出的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軍發動進攻時,希特勒的內心是忐忑不安的。而在進攻發起後的6月27日,希特勒曾對裡賓特洛甫如此說道:「我此時就像是傳說中的那個騎手一樣,那個騎手穿過了結冰的康士坦丁湖,但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之後,卻被嚇死了……假如我稍微知道一點兒蘇聯真正的實力,我是絕不可能下令進攻的。」
參考文獻:《第三帝國的興亡》
《納粹德國》
《二戰揭秘》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