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巴羅薩」到「沙漠盾牌」:軍事行動代號簡史

2020-12-09 戰爭藝術001
二戰德軍「巴巴羅薩」計劃

最近玩《將軍的榮耀》時,偶然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戰役的名字,如太平洋戰場中的「紅色風暴」、「沒落行動」,韓戰中的「屠夫行動」、「攤牌作戰」等等,毫無疑問,這些都是軍事行動代號。

注意到這一點之後,腦海中立即產生了幾個疑問:諾曼第登陸為什麼叫「霸王行動」?北非登陸戰為什麼叫「火炬行動」?為軍事行動起代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軍事行動代號除了保密性之還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軍隊行動代號與對應戰爭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邏輯······

查了若干資料之後,終於有了一些收穫。在此基礎上,本文梳理一下軍事行動代號的故事。

「霸王計劃」(影視劇照)

01

戰爭本來是沒有名字的,後來叫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名字。

早期,戰爭一般根據戰爭的地點、人物甚至時間等要素來命名,比如赤壁之戰(地點)、拿破崙戰爭(人物)、三十年戰爭(時間)。這種命名都是事後命名,事前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爭叫什麼。

到了一戰時期,走在時代前沿的德軍參謀本部發現,給軍事行動起一個代號,不僅有利於保密,還有利於指揮官更好地調整計劃、指揮作戰,同時鼓舞士氣。

1918年春,德軍率先在西線使用了軍事行動代號,此時的靈感多來源於宗教和神話,如「羅蘭行動」(羅蘭是查理曼大帝麾下12聖騎士的首席騎士)、「瑪爾斯行動」(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國土與戰爭之神),以英雄名字來指代軍事行動,既能寄託勝利的願望,又能給士兵以心靈上的慰藉,激發軍隊的戰鬥力。

聖騎士羅蘭

軍事行動代號雖然沒能挽救德國戰敗的命運,但戰爭過後,為軍事行動起代號的做法卻保留了下來。二戰之前,各地局部戰爭規模不大,且多發生在落後地區,戰爭沒有出現有名的軍事行動代號。

二戰前夕,德軍又率先啟用了沉寂已久的軍事行動代號,比如1935年的「紅色方案」——德軍進攻法國的作戰計劃,1937年的「紅綠方案」——德軍入侵東南歐的作戰計劃。

戰爭爆發後,德軍又制定和實施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入侵挪威和丹麥的「威瑟堡行動」、入侵法國的「黃色方案」等等。

眼尖的人會發現,這些軍事行動號多以顏色命名。的確,顏色簡單好記、隱蔽性強,很適合做行動代號,不僅德軍愛用,美軍也很愛用。

「黃色方案」德軍佔領巴黎

二戰爆發前,美軍對假想敵制定的作戰方案,也多以顏色命名,如對日本的「桔色行動」、對德國的「黑色行動」、對墨西哥的「綠色行動」等等,參戰之前,美軍的幾次軍事行動也都是用顏色命名的,如增援冰島的「靛青行動」、佔領亞速爾群島的「灰色行動」、佔領達喀爾的「黑色行動」。

顏色雖然很適合命名,但也存在問題:軍事行動越來越多,而顏色的種類有限,遠遠不夠用。此時,用什麼詞彙給軍事行動命名,就看各自的腦洞了,在這種情況下,同盟國和軸心國雙方各種「野」代號層出不窮。

02

突破宗教、神話、顏色等詞彙的限制之後,德國的命名開始放飛自我,人物、動物、植物、自然現象,無不採擷,如「乞討棍」(1942年德國第18集團軍進攻蘇軍)、「水牛行走」(1942年東線中段德軍撤離)、「魔彈射手」(1943年德軍在東線反遊擊戰)、「球形閃電」(1943年德軍清剿南斯拉夫遊擊隊)、「牙醫」(1945年初德軍對阿爾薩斯地區發動進攻)、「尼祿命令」(1945年3月希特勒下令摧毀德國一切設施)。

德軍「海獅計劃」

除了以上奇葩代號之外,德軍也有正常且響亮的代號,如「海獅」(1940年德軍從英國登陸的作戰計劃)、「颱風」(1941年德軍進攻莫斯科的作戰計劃)、「北極光」(1942年德軍進攻列寧格勒的作戰計劃)等等。

當然,德軍中最有名的軍事行動代號當屬「巴巴羅薩」。1940年德軍制定了入侵蘇聯的作戰計劃,計劃的主要制定者羅斯堡,以自己兒子的名字「腓裡茲」,來命名此次作戰計劃。希特勒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這個平凡的名字配不上宏偉的計劃,於是親自操刀,將其定名為「巴巴羅薩」。

巴巴羅薩是是神聖羅馬帝國霍亨斯陶芬王朝首位皇帝,在位期間窮兵黷武,將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推向了頂峰,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他也被認為是中世紀德國最成功的統治者。希特勒將侵蘇計劃命名為「巴巴羅薩」,意義不言而喻。

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

盟軍方面,軍事行動命名的詞彙也比較廣泛,神聖莊嚴、幽默詼諧、血腥殘酷、浪漫溫情,都有所涉獵。如「火炬」(1942年盟軍在北非登陸)、「鞋帶」(1943年美軍在瓜島登陸)、「絞殺」(1944年盟軍在義大利轟炸德軍交通線)、「天鵝絨」(1942年盟軍空中援助蘇聯)等等。

在為軍事行動起代號的過程中,英軍最先走向規範化,它們從詞典中篩選了名詞和形容詞,排除專用名詞、地理術語、船名及可能暴露行動內容的詞語,剩下的詞彙就成了命名的備選項。美軍借鑑了英軍的做法。1942年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通過了第一部「軍種行動代號目錄」,規定由作戰部負責每個戰區的軍事行動命名。

在盟軍中,英國的邱吉爾對軍事行動命名尤其感興趣,也頗有心得。

邱吉爾認為:「對於那些可能會有大批戰士獻出生命的行動,要注意避免使用含有吹噓或過分自信色彩的詞語作代號,同時也要防止使用讓人洩氣的沮喪的詞,這些代號不僅不能是輕薄之徒的名字,也不應該是普通平淡的詞,大臣或指揮官的名字更不能用。」

「龍騎兵」行動中的盟軍傘兵

對於重要的戰役,邱吉爾都會親自命名,即使是美軍主打的戰役,邱吉爾也要插手。比如美軍空襲羅馬尼亞油田的作戰行動,美軍將其命名為「肥皂泡」,邱吉爾認為太垃圾,將其改為「海嘯」,諾曼第登陸計劃最初叫「滾雷」,邱吉爾也不喜歡,提議改為「霸王」。

此外,「火炬」、「龍騎兵」(1944年美軍在法國南部登陸)等,也是邱吉爾命名的。

除了上面說的這幾個國家外,其他國家也有為軍事行動命名的,如蘇聯的「星火」(1942年蘇軍突破德軍封鎖)、「魯緬採夫元帥」(1943年蘇軍在別爾格羅德地區對德軍作戰),「音樂會」(蘇軍遊擊隊破襲德軍鐵路系統)、「八月風暴」(1945年蘇軍進攻關東軍),日本的「一號作戰」(1944年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天號作戰」(1945年日軍對美軍實施自殺式攻擊)、「菊水一號」(1945年日軍死守衝繩島)等等。

「菊水一號」作戰中,大和號沉沒

03

好的作戰行動代號,念起來響亮順口,便於記憶,而且特別符合戰爭意境,能激勵士氣,表達必勝的願景正義的使命,給士兵以心靈上的撫慰。

從目的上反推,我們不難發現為作戰行動命名的邏輯。一般而言,好的作戰行動代號,符合以下幾個標準。

佔據道義制高點。像「光輝」、「和平」、「火神」、「莊嚴」、「拯救」等詞彙,肯定比「掠奪者」、「惡魔」、「吸血鬼」、「騙子」等詞彙看起來更舒服,畢竟,誰也不會自己承認自己軍隊是邪惡的。當然,盟軍也使用不少血腥、暴虐的詞彙來命名,這類命名當時可以讓士兵發一下洩心中的憤怒,但長遠來看算不得優秀。

表達祈勝心理。人或多或少都有迷信心理,都喜歡幸運、吉祥的東西,戰場上尤其如此。因此行動代號必須能提升士氣、堅定必勝信念。可以勇猛一點,比如「報仇」、「風暴」、「霹靂」、「戰斧」,也可以幽默一點,如「雜技家」、「丘比特」、「伐木工」、「肉餡」等,這些可以緩解士兵緊張壓抑的心理,從戰略上藐視敵人。

「火炬」計劃,盟軍登陸北非

符合戰爭意境。符合戰爭意境這項比較難,既要讓人產生聯想,又不能讓敵人猜到目的,事後還要讓人恍然大悟。比較優秀的例子有:「天鵝絨」——1942年盟軍向蘇軍運送物資,一看到這個詞,就能聯想到溫暖,溫暖冰天雪地裡的蘇軍士兵。「雪崩」——1943年盟軍在義大利的一場登陸,一看到這個詞,就能聯想到義大利的投降,預示著軸心國要像雪崩一樣完了。「沒落」——1945年盟軍在日本本土登陸作戰計劃,喻義日本這輪「旭日」的西沉。

在二戰期間,軍事行動代號的影響,僅限於軍隊內部,所有的軍事行動代號都是不對外公開的,我們所熟知的二戰軍事行動代號,都是戰後才公開的。

到了韓戰期間,麥克阿瑟認為公布軍事行動代號不怎麼影響保密,於是下令作戰行動一展開,行動代號就可以向外界公開。於是仁川登陸作戰的代號「烙鐵」,成了首個戰時公開的軍事行動代號。

麥克阿瑟

公開之後的軍事行動代號,往往會成為新聞關注的焦點,影響民眾對戰爭的態度和情緒。因此,軍事行動代號的命名,越來越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如果軍事行動的代號起的不好,可能導致民眾反戰。

以韓戰為例,李奇微接手時,美軍士氣低落,戰鬥意志薄弱。為了振奮士氣,李奇微為作戰行動起了一系列比較生猛彪悍的代號,如「雷電」、「屠夫」、「勇猛」、「無畏」、「攤牌」等,結果引發美國人的反感,美國政府也認為這些代號不利於和談,讓李奇微很受傷。

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再次犯了類似錯誤,搞出了「滾雷」、「絞肉機」等充滿血腥味的詞彙,引起了時任總統詹森的不滿和批評。

之後,美國國防部正式頒布了《行動命名要則》,強調取名要謹慎,必須考慮「不能違背美國的價值觀和現行外交政策,不能故意冒犯盟國和友邦,不能使用古怪的詞,也不能使用某個著名的商標。」並規定命名工作由參謀長聯席會議負責。

美軍「滾雷」行動

04

冷戰期間,美軍的軍事行動最多,代號也更豐富,更具有知名度,其他國家的軍事行動代號要麼鎖在保險柜裡,要麼乾脆沒有,因此這一時期軍事行動代號,只能以美軍為參考對象。

1975年,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了一套系統(NICKA),專門對美軍行動代號和演習名稱進行自動化管理。自動化管理不等於自動化命名,事實上,它只就命名規則作出相應判斷,同時能用於提交、批准以及存儲美軍作戰行動代號,最後命名還是得靠人工。

事實證明,這套系統不太行,它雖然能保證命名不出大錯,但也不能給出特別好的建議。1986年美軍空襲利比亞的代號「黃金峽谷」,同年,美軍進攻格瑞那達的代號「暴怒」,都是詞不達意,卡扎菲和黃金峽谷有半毛錢關係?還不如叫沙漠駱駝呢。格瑞那達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島嶼,美軍因一個彈丸之地而暴怒,噁心誰呢?

美軍「暴怒」行動

系統不行,重大軍事行動還是得人工開動腦筋。

機會很快來了。1989年美軍進攻巴拿馬,為了取一個好的代號,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官員們絞盡腦汁,「祈禱書」、「郵件收發時間」、「盲人邏輯」、「藍鑰」、「酸性策略」、「獵人舞蹈家」······一個一個都被pass了,最後美國認為巴拿馬獨裁者諾列加,選舉舞弊、販賣毒品,是一個十足的爛仔,所以將作戰行動命名為「正義事業」。

事實證明,「正義事業」一炮而紅,廣受歡迎——不可多得的好代號。

嘗到甜頭的美軍,後來在為作戰行動命名時,都會反覆討論斟酌,其主要目的是塑造美軍的形象,強化戰爭的正義性質,贏得民眾的支持。

大多數民眾不會關心戰爭背後的勾心鬥角,或者國家的戰略方針,他們對戰爭的了解,往往僅限於戰爭的名字,因此名字的好壞,直接影響民心民意。

舉個例子,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本來的名字叫「戰略防禦倡議」,美國民眾認為這個名字很繞口、很費解,聽名字就沒有了解的興趣,後來政治人物和新聞界用「星球大戰」計劃,來指代「戰略防禦倡議」,民眾才恍然大悟——切,原來是太空大戰啊。

"星球大戰」

到了海灣戰爭時期,美國又搞出了經典的代號——「沙漠盾牌」。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準備的備用代號足足有3頁紙,時任總統老布希為此和軍政要員反覆討論,最終才敲定為「沙漠盾牌」。

「沙漠」指代戰爭的地理位置和特徵,「盾牌」意味著戰爭的目的是防禦,即阻止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盾牌」這個代號獲得了國際、國內的普遍認可,讓美國在海灣戰爭中佔盡了道義優勢。

現在,軍事行動代號的命名仍在不斷發展,其最初的保密和便捷功能已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形象和公關,因此,各國都將軍事行動代號作為公共策略,來構建和提升軍隊形象和國家形象。

【參考資料】

徐苗苗:《二戰盟國軍事行動代號命名研究》

世界軍事:《軍事行動代號的故事》

曾和平:《美軍軍事行動代號命名大揭秘》

祝良文:《新媒體時代西方軍事行動的輿論導向——以美軍軍事行動代號的命名為例》

相關焦點

  • 巴巴羅薩計劃的內容是什麼?其空戰部分取得的戰果如何?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但它最初並不叫「巴巴羅薩計劃」,而叫「奧託計劃」。 希特勒主持高級軍事會議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級軍事會議。
  • 巴巴羅薩行動被秋雨毀了
    今天是6月22號,歷史上的今天,德國海陸空三軍執行巴巴羅薩方案,向蘇聯發起了規模宏大的、史無前例的大進攻。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德國人精心制定的巴巴羅薩方案實際上是失敗了。將軍們傾向於在蘇聯西部解決其軍隊主力,然後乘勝打下莫斯科,使其群龍無首,政治、軍事上四分五裂,以便於各個擊破剩下的烏合之眾。巴巴羅薩方案並沒有給出兩種意見的詳盡解決北方,只是模糊地說最終要在莫斯科以東建立防線。戰爭開始以後,這兩種意見一直伴隨著德軍高層,爭論不休。時而一種意見佔上風,時而雙方勢均力敵、達成折中意見。
  • 莫斯科戰役:德國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行動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戰爭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東方戰線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巴巴羅薩計劃圖。
  • 沙漠之狐行動:美國總統轉嫁彈劾危機,瘋狂試探國際法底線
    1998年12月17日,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爆發,美英兩國對伊拉克實施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單方面大規模空襲作戰行動。這一場單方面的戰爭歷時4天,共計約70個小時。然而,當我們撥開歷史迷霧,卻赫然發現,這一場戰爭的背後,有著各方算計,隱藏著一個驚天陰謀!
  • 「巴巴羅薩」出爐後,希特勒一共封了26位元帥和一位帝國元帥
    希特勒制定閃擊蘇聯的瘋狂計劃「巴巴羅薩」出爐後,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挑選最得力幹將來執行這個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龐大戰略行動。於1944年晉升為元帥,二戰後期多次力攬狂瀾延緩了德軍的滅亡,深受希特勒的重用並被稱為希特勒的東線的救星,其中在盟軍的市場花園行動中給予蒙哥馬利毀滅性打擊,1945年4月盟軍突破魯爾防線後,莫德爾飲彈自盡。
  • 全球軍情丨「海洋盾牌-2020」軍事演習中,俄大批軍機直撲美本土
    在名為"海洋盾牌-2020"的軍事演習中,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組織起海空力量,出動大批戰機,橫跨北冰洋、太平洋和波羅的海,在美國的"家門口"展開了軍事警告。對此,美方表示了強烈的抗議。不過,就像美國和北約在面對俄羅斯的抗議時充耳不聞一樣,俄羅斯方面也把來自美國的抗議當成了"耳旁風",保持著我行我素的態度,讓美國吃了一個"啞巴虧"。
  • 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計劃、海獅計劃及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人大到國戰,小到日常生活,都要做計劃,按部就班,一切按計劃來行動。德國人真的是成也計劃,敗也計劃。一,德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做的計劃。1,一戰前的施裡芬計劃。儘管這一臨終囑咐隨著德國悲劇的落幕而成為軍事史上的名言。(一戰中由於小毛奇的小心翼翼,執行了一個縮小版的施裡芬計劃,最終讓德國陷入了國力無法支撐的塹壕戰)2,二戰德國的計劃:閃擊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攻擊英國的海獅計劃,傾全歐之力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 人神共憤而吐槽《世界帝國簡史》
    筆者看過成振珂主編主編的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的5月的《世界帝國簡史》,畢卷覺劣,有聳人聽聞之嫌,至於粗編爛造,至於吐槽。在現代國際政治範疇內,也指在一個較大地理區域內、涵蓋較多人口,建立有鮮明特徵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體系。壹: :標題黨1書介紹了埃及帝國,波斯帝國,莫臥爾帝國,瑪雅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威尼斯帝國,葡萄牙,荷蘭,西班牙。
  • 美軍式的傲嬌玩法:萬科十大行動代號
    強大的美軍很喜歡取行動代號,霸王行動、十字路口行動之類的,一開始是出於保密原因,後來差不多是為了耍酷。萬科也喜歡玩這個,選了萬科十個行動代號,我們或許可從中窺視出,它到底在玩什麼。   強大的美軍很喜歡取行動代號,「霸王行動」「十字路口行動」「沙漠風暴」之類的,一開始是出於保密原因,後來差不多是為了耍酷。
  • 俄羅斯與烏克蘭交惡,與白俄軍事合作密切,大型軍演鑄就聯盟盾牌
    今天,我們來研究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共和國的軍事合作主要成果。據俄國媒體報導,俄白軍事合作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聯盟盾牌」演習,這是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年度例行軍事演習,是俄白一體化的重要抓手,是向兩國共同展示肌肉的練兵場,也是兩國重要的宣傳工具。
  • 從制定到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有多荒唐?能讓希特勒對戰爭喪失信心
    然而德軍最終只能黯然的逃離了莫斯科,結束了他們的巴巴羅薩行動,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讓他們遭遇了慘敗呢? 一、情報準備不充分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對蘇聯的了解程度,遠遠低於他們對英法的了解。 相較於他們在之前的戰爭中,對英法和波蘭的了解,他們對蘇聯的了解只能用「想當然」來形容。
  • 軍情解析丨俄海軍在南北部進行「海洋盾牌-2020」大型軍事演習
    文案:燁華編輯:俊熙美國北約飛行剛結束不久,俄羅斯也有了新的軍事行動。大型軍演首登白海8月22日當天,美國6架B-52H遠程轟炸機在多國戰機伴飛下進行軍事演習,模擬多地域打擊俄羅斯。儘管美軍否認了軍事意圖,但俄方也展開了反擊行動。後者派出蘇-27戰鬥機近距離監視和攔截B-52H戰略轟炸機,以此驅離美國空軍。不到100米距離內,兩方展開一段激烈交鋒。
  • 「高達機體」XXXG-01SR 沙漠高達
    (Sandrock Gundam)是以XXXG-00W0飛翼零式高達為設計原型研發,用於破襲戰方面的高性能試作型機體,於A.C.194年在L4地群由H博士(亨利·菲爾)設計開發完成後,參與了殖民地方面於次年發動的「流星行動」,在行動中被送到地球,駕駛員為伊斯蘭威納家族的長子卡託爾·拉巴巴·威納(Quatre Raberba Winner,Quatre為法文「4」,Raberba為某種樂器名,威納家繼承人的中間名都是樂器名
  • 二戰前,德國就制定了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何還是敗給了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是二戰中德國入侵蘇聯所使用的計劃。這份計劃最初是由德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結合德軍在波蘭、法國戰役中的經驗,起草的一份閃電襲擊蘇聯的計劃。 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規劃,德軍將繼續採用閃電戰術,從三個方向向蘇聯發起入侵。
  • 看萬科十大特色行動代號
    強大的美軍很喜歡取行動代號,「霸王行動」「十字路口行動」「沙漠風暴」之類的,一開始是出於保密原因,後來差不多是為了耍酷。宇宙第一大房企萬科也喜歡玩這個。
  • 代號「彩虹」:德國海軍的兩次自沉行動
    在世界海戰史上,德國海軍曾進行過兩次大規模自沉艦船的行動,由於它們都以「彩虹」作為沉船的暗語,因此人們將它們都稱為「彩虹」行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停戰協定,德國公海艦隊遭到扣押。1918年11月21日,74艘德國戰艦在協約國艦隊的押解下,駛入斯卡帕灣等待接收,所有火炮的開火裝置均被拆除,水兵數額被限令到最低,所攜帶的燃料不夠讓其駛離奧克尼群島周邊水域。1919年6月,凡爾賽條約籤訂後,英國政府向德國政府下達最後通牒:要麼6月21日中午前全盤接受,要麼再次面臨戰爭。德國人被迫屈服,接受條款,但卻沒有人把談判進展及時告訴在斯卡帕灣的大洋艦隊指揮官馮•魯伊特。
  • 二戰五大軍事天才,個個戰功卓著,希特勒未上榜,第一沒有爭議
    五、山本五十六 朱可夫,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
  • 只可意會:大牌房企的十大行動代號
    二十年前,廣州有家房企弄到了中國奧委會的授權,開發了好幾個奧林匹克花園,並且得以擴張迅速,以運動就在家門口叫響全國。像這樣大牌房企的動代號,背後是一段段秘聞。   這些代號背後是一段段秘聞,我不一定說得清楚。
  • 「巴巴羅薩」戰役爆發,蘇聯紅軍機械化部隊準備好了嗎
    要想弄清為何會這樣,就有必要簡述20世紀20和30年代的蘇聯軍事思想。歷史上最大的諷刺之一是,並非德國人,而是蘇聯人(在圖哈切夫斯基、特裡安達菲洛夫、伊謝爾松「三巨頭」領導下)率先使用戰爭的「戰役」層級概念,這個層級介於克勞塞維茨定義的戰略與戰術層級之間。
  • 行動代號網頁版內測爆火!而官方根本沒宣傳……
    《行動代號》的發行商Czech Games Edition看到了商機。除此之外,他們還為《Trapwords》和《行動代號》準備了專門的教學視頻,向玩家展示如何通過常見的視頻聊天工具,用實體桌遊和朋友在網上玩這些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