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份,德軍在西線勝利以後,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隨後閃電戰的方式襲擊蘇聯,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蘇聯西面的軍事主力遭遇第一波攻擊,隨後德軍完成了合圍,佔領白俄羅斯,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
於此同時開始的是,德軍開闢了烏克蘭戰場,想當地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發起進攻,和西方面軍一樣蘇聯一敗再敗,戰爭中途,7月份,前線總指揮布瓊尼、名將朱可夫等將領就像史達林建議進行戰略撤退。
可是,具有絕對權威的史達林拒絕了這個提議,任然死守基輔,最終的結果就是基輔被德軍於9月底被德軍貢獻,蘇聯紅軍蘇軾慘重,傷亡19.32萬人,被俘65.2萬人 ,而德軍僅僅損失13萬多人,蘇聯西南精銳軍團幾乎全軍覆沒。
當時,或許撤退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可惜史達林乾綱獨斷,葬送了大量有生力量,還是沒有守住基輔。當時為何死守基輔,史達林或許有幾方面的考慮。在這一些因素的綜合之下,史達林才抱著明知受不住的基輔死守。
第一,史達林不相信會守不住,因為當時前線的西南方面軍屬於精銳部隊,裝備優良,人數超過德國軍隊,加上主場作戰,綜合這一些,史達林抱有期望,希望他們能打出奇蹟,能夠守住這個當時蘇聯第三大城市和歐洲糧倉。
第二,烏克蘭戰略地位很重要,烏克蘭素有歐洲糧倉之稱,而且基輔等地是蘇聯第三代大稱手,意義非凡,加上當時屬於重工業基地,一旦丟失,後果很嚴重,德軍佔有這一些地方,就會可以有足夠的補給線,和重工業基地,蘇聯的劣勢將更加明顯。
第三,不服輸的強硬脾氣,列寧死後,逐漸獨掌大權的史達林說一不二,在別人的奉承之下,早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也相信自己可以無所不能,他覺得自己的信仰是世上最正確的,將會所向披靡,但是低估了前線的德軍,高估了蘇聯紅軍。
第四,為了爭取美國的援助,雖然當時蘇聯的工業化很好,但是依然沒辦法和德國硬槓,沒有美的戰略原著,蘇聯無法取得勝利,而美英援助的前提就是蘇聯能取得勝利,否則他們不會招惹希特勒,給自己將來埋下麻煩。史達林的拼死抵抗正是為了展現蘇聯的抵抗意志。
當時的基輔保衛戰和中國的淞滬會戰非常相像,一樣的投入巨大的精銳部隊,最後付出慘重的傷亡之後,都失守,但是粉碎了希特勒三月滅亡蘇聯的計劃,淞滬會戰也粉碎了日本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最後中國和蘇聯一樣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