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保衛戰毫無勝利希望,史達林為何要求死守?四個原因不守不行

2020-12-22 歪史

1941年6月份,德軍在西線勝利以後,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隨後閃電戰的方式襲擊蘇聯,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蘇聯西面的軍事主力遭遇第一波攻擊,隨後德軍完成了合圍,佔領白俄羅斯,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

於此同時開始的是,德軍開闢了烏克蘭戰場,想當地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發起進攻,和西方面軍一樣蘇聯一敗再敗,戰爭中途,7月份,前線總指揮布瓊尼、名將朱可夫等將領就像史達林建議進行戰略撤退。

可是,具有絕對權威的史達林拒絕了這個提議,任然死守基輔,最終的結果就是基輔被德軍於9月底被德軍貢獻,蘇聯紅軍蘇軾慘重,傷亡19.32萬人,被俘65.2萬人 ,而德軍僅僅損失13萬多人,蘇聯西南精銳軍團幾乎全軍覆沒。

當時,或許撤退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可惜史達林乾綱獨斷,葬送了大量有生力量,還是沒有守住基輔。當時為何死守基輔,史達林或許有幾方面的考慮。在這一些因素的綜合之下,史達林才抱著明知受不住的基輔死守。

第一,史達林不相信會守不住,因為當時前線的西南方面軍屬於精銳部隊,裝備優良,人數超過德國軍隊,加上主場作戰,綜合這一些,史達林抱有期望,希望他們能打出奇蹟,能夠守住這個當時蘇聯第三大城市和歐洲糧倉。

第二,烏克蘭戰略地位很重要,烏克蘭素有歐洲糧倉之稱,而且基輔等地是蘇聯第三代大稱手,意義非凡,加上當時屬於重工業基地,一旦丟失,後果很嚴重,德軍佔有這一些地方,就會可以有足夠的補給線,和重工業基地,蘇聯的劣勢將更加明顯。

第三,不服輸的強硬脾氣,列寧死後,逐漸獨掌大權的史達林說一不二,在別人的奉承之下,早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也相信自己可以無所不能,他覺得自己的信仰是世上最正確的,將會所向披靡,但是低估了前線的德軍,高估了蘇聯紅軍。

第四,為了爭取美國的援助,雖然當時蘇聯的工業化很好,但是依然沒辦法和德國硬槓,沒有美的戰略原著,蘇聯無法取得勝利,而美英援助的前提就是蘇聯能取得勝利,否則他們不會招惹希特勒,給自己將來埋下麻煩。史達林的拼死抵抗正是為了展現蘇聯的抵抗意志。

當時的基輔保衛戰和中國的淞滬會戰非常相像,一樣的投入巨大的精銳部隊,最後付出慘重的傷亡之後,都失守,但是粉碎了希特勒三月滅亡蘇聯的計劃,淞滬會戰也粉碎了日本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最後中國和蘇聯一樣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勝利。

相關焦點

  • 蘇聯史上最大慘敗——基輔戰役,印證了史達林初期戰略的失誤?
    基輔戰役是史達林的一次重大戰略失敗德國軍隊從8月7號開始包圍基輔,在9月16號形成合圍之勢,在這個時候蘇軍西南戰區總司令布瓊尼元帥為了保存實力,決定違背史達林的計劃進行全面撤退。然而史達林卻讓他頂住。不過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當時德軍的進攻太過於兇猛,應該避其鋒芒,拉長戰線,消耗德軍。當時就連朱可夫也不認同史達林的觀點。
  • 史達林戰爭生涯中的滑鐵盧:70萬人在戰線消失,一度看不到希望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史達林本人對於這場戰役過於自信,越級指揮,不聽從當時的總參謀長的意見,甚至臨場換帥,戰場瞬息萬變,臨場換帥是兵家大忌,由於史達林的獨裁決定,導致了基輔戰役全盤皆輸,此後,史達林就甚少再指揮軍事,國內的工作成為了他的重心。
  • 蘇聯「軍神」朱可夫:狂虐日本軍,力挫希特勒軍隊,讓史達林低頭
    後來蘇德開戰,德軍毫無徵兆地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閃擊戰」迅速向蘇聯發起進攻。當時蘇聯國內正在進行第三個五年計劃,各項指標都正處在轉型期,並且以史達林為首的蘇共中央也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在此情況下,德軍通過「閃擊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蘇軍發起進攻,蘇軍在倉促應戰的情況下迅速被德軍擊潰,損失慘重。
  • 朱可夫作為蘇聯統帥部代表,為什麼會失去「大元帥」史達林信任?
    蘇聯人民堅持1418個日日夜夜的偉大衛國戰爭到此結束,5月9日成為全體蘇聯人民的盛大節日「勝利日」。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勝利閱兵儀式。閱兵首長由朱可夫擔任,同時朱可夫被委任為四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中蘇方最高長官,協調各國對德國問題的處理。這一切都在說明,朱可夫的聲望達到了極點。
  • 史達林二戰時的四任總參謀長,各有千秋卻只一人敢以下犯上!
    二戰期間,史達林曾經任命過四位將軍擔任總參謀長一職,他們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四位性格迥異的參謀長各有千秋,也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輔佐史達林戰勝了強大的德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史達林PK希特勒,看兩國元首是怎樣在蘇德戰場上分出高下的
    人們都知道,戰爭以蘇聯對德國的完全勝利結束,其實也可以說是以史達林對希特勒的完勝結束,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史達林完勝希特勒,才導致蘇聯完勝德國。(史達林像)蘇聯和德國兩國的制度雖然截然不同,但兩國卻被西方國家通稱為集權國家,西方這麼說顯然有貶低蘇聯的意思,但是兩國確實是高度集權的國家。
  • 史達林剛去世3個月,朱可夫為何掏槍抵在蘇聯克格勃腦袋上?
    但不到半年時間,1953年3月5日,史達林突然去世,讓朱可夫看到了希望。 布爾加寧認為朱可夫很難共事,對他的軍事功績也不承認。不過朱可夫的職務,在赫魯雪夫、貝利亞、馬林科夫的堅持下,才得以成為副部長。可見在朱可夫成為副防長的職務上,貝利亞、馬林科夫都曾幫他說話。 但這種支持也是有原因的,史達林突然去世,權力出現真空,國家需要穩定,但部隊穩定是重中之重,而在軍中的威望,布爾加寧顯然沒有朱可夫的能力。
  • 近百萬蘇軍全軍覆沒,基輔戰役為何成為二戰時最大的圍殲戰
    基輔戰役是蘇聯與德國在二戰前期發生的一次大型戰役,這場戰役蘇軍慘敗,大量有生力量被德軍殲滅,60多萬蘇軍被德軍俘虜。德軍也因為此戰的勝利,佔據了烏克蘭大片地區,並在蘇聯西南戰場佔據了主動權。有一種說法認為基輔戰役,是二戰時期眾多大型戰役當中最大的圍殲戰,據說這種說法是來自於希特勒。就單次戰役士兵和裝備損失的數量而言,基輔戰役並不是最多的。這次戰役勝利讓德軍新增能夠控制的區域,也不是最大的。但這一次戰役德軍的勝利對於蘇軍心理上和實力上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
  • 史達林為何不急調朱可夫回援,朱可夫:不明牌,他敢!
    1941年,歐洲戰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德國軍隊開始實施巴巴羅薩的對蘇作戰計劃,希特勒組織150個師的兵力,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由於蘇聯前期準備不足,面對德軍的裝甲部隊節節敗退,德軍充分發揮出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在馮·曼斯坦因的指揮下,蘇軍根本來不及招架,儘管蘇軍在基輔戰役中遲緩了德軍的進攻鋒芒,當時的蘇軍缺乏有力的反擊
  • 蘇軍的基輔之殤,數十萬蘇軍喋血基輔,慘遭德軍合圍殲滅
    德國當時可謂是如日中天,如果他和蘇聯交好完全有希望慢慢拿下英國,統一除了蘇聯那一小部分的歐洲領土之外的整個歐洲。二、可悲的巴巴羅薩為什麼說巴巴羅薩是可悲的呢,因為他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就是個完全錯誤的計劃。如果希特勒不制定這個計劃那麼可能他真的能佔領整個歐洲。
  • 1937,南京保衛戰,為什麼會敗的如此狼狽?
    「南京保衛戰」中,國民黨集中了優勢兵力,為何堅守不到一月便潰不成軍,丟掉了堅城南京?「南京保衛戰」中,一部分國民黨軍隊堅持巷戰,一直到最後也沒有投降,與自殺成仁的饒國華師長一樣,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血性,按此道理,憑藉著南京城的城防再加上如此血勇之軍隊,短期內應該不會敗才是,為何僅僅堅持了一個月便丟失了上海至南京的絕大部分地區,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蔣介石在日記寫道:一生最後悔不是退到臺灣,而是答應史達林這一要求
    蔣介石在日記寫道:一生最後悔不是退到臺灣,而是答應史達林這一要求 【導語】:大多數之所以會十分了解蔣介石的原因就是,因為蔣介石在當時把槍口對準了我們的同胞,所以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其次就是蔣介石的功勞,在當時抗日戰爭的時候,蔣介石才停止了內戰,開始聯手抗日,但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竟然又開始捲土重來
  • 兒子被德軍俘虜,史達林為何不救?揭秘史達林長子死亡謎團
    弗拉索夫將軍總是向雅科夫提他同史達林相關不愉快的往事,特別提到史達林不同意用被俘的德國元帥保羅斯·阿爾弗雷德交換雅科夫的事。藉以挑撥雅科夫對史達林的感情。雅科夫對弗拉索夫將軍說:「父親不同意交換是對的,父親不想開這個不好的先例。因為被德國納粹軍抓獲的蘇聯公民有56萬人之多,而其他公民顯然沒像我這樣的交換機會。我從不希望因為我的父親是史達林就享受超出別人的任何權利。」
  • 曾經同屬於強大的基輔羅斯,為何俄羅斯與烏克蘭矛盾那麼大
    一年以前,俄羅斯總統普京,曾隔空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喊話,希望在兩國民眾間推行共同國籍,他還飽含深情的表示,烏克蘭和俄羅斯,有著共同的過去和未來,從來都是兄弟民族,本應親如一家。
  • 調兵遣將、謀篇布局,史達林指揮若定於「史詩般的戰役」
    於是,以史達林為核心的蘇聯最高統帥部及時組建了新的、共有38個師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但只有16個師能夠據守主要地帶的防禦陣地。他們面對的是,擁有18個整建制師的、強大的德軍第六集團軍。此時,蘇軍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分布在700公裡長的戰線上,指揮十分不便。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史達林於8月5日,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一分為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面方面軍,分屬領導。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就朱可夫來講,他也有指揮失誤的時候,1942年圍殲勒熱夫莫德爾第9集團軍的「火星行動」算得上是一次,但人們更多的卻把蘇軍在每場戰役中損失重大的原因都算在他的頭上,實際上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觀的。由於朱可夫在1939年諾門罕戰役中大敗日軍,讓他開始進入史達林的視線,1940年擔任基輔軍區司令員以後,朱可夫又憑藉在首長機關戰役演習中以藍方假想敵德軍的身份打敗了巴甫洛夫的紅軍,從而被史達林晉升為蘇軍總參謀長,但他自己也認為只適合在前線指揮部隊,並不樂意呆在史達林身邊當個參謀幹事,所以在戰爭打響後因基輔防守問題與史達林發生分歧,被解除了總參謀長職務。
  • 蔣經國問史達林:為何非要讓外蒙古獨立?史達林淡定給出了答案
    宋子文看了一眼,原來是《雅爾達協定》的文本,史達林接著表示,「你們來談問題,這是可以的,但必須要拿這個東西作為依據,這可是羅斯福籤過字的。」 雙方你來我往,談判進行了很不順利,到了最後史達林終於露出了本來面目,必須讓外蒙古獨立。無論是宋子文,還是蔣經國,都不敢輕易同意史達林的要求,只能向國內發電報。
  • 上級命令他死守7天,他卻誤聽成守47天,結果打出軍事史上的奇蹟
    因此方先覺立即聯繫蔣介石,卻接到了「死守7天」的命令,方先覺卻聽成了「守47天」,雖然47天對于衡陽守軍來說幾乎不可能,但是作為軍人,他還是聽令行事了。6月24日,方先覺就炸毀了衡陽城周圍的路橋,這既阻礙了日軍的進兵,同時也意味著他已經放棄了自己的退路,誓要與衡陽城共生死了。而當時他還召開了新聞發布會,面對媒體,也表達了自己死守衡陽的決心,就這樣,方先覺又上了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