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戰爭也是兩個人的戰爭,是蘇德兩國的元首史達林和希特勒之間的戰爭。這兩個人物都是二戰時期頂級的風雲人物,兩國的交鋒,其實也是兩人在膽略和智慧上的交鋒。人們都知道,戰爭以蘇聯對德國的完全勝利結束,其實也可以說是以史達林對希特勒的完勝結束,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史達林完勝希特勒,才導致蘇聯完勝德國。
(史達林像)
蘇聯和德國兩國的制度雖然截然不同,但兩國卻被西方國家通稱為集權國家,西方這麼說顯然有貶低蘇聯的意思,但是兩國確實是高度集權的國家。史達林在蘇聯當時有絕對的權威,他手裡握著蘇聯的黨政軍大權,而希特勒也同樣掌握著納粹黨的大權,掌握著德國的軍政大權。兩人可以說在自己的國家都是說一不二的領導者。
(希特勒像)
正是因為這樣,兩人的決策對兩國的交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下面我們就分別看一下,在蘇德戰爭中,兩國元首都做了哪些影響戰局的重要決策。
先看希特勒。
1、希特勒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決策。
在發動蘇德戰爭之前,希特勒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戰果,他拿下了幾乎所有歐洲國家,西部只剩下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在那裡苟延殘喘。這樣的戰績讓希特勒頭腦發熱,以為拿下蘇聯也不是難事。他的「巴巴羅薩計劃」於是應運而生,他打算用三個月的時間打敗蘇聯。事實證明他嚴重低估了蘇聯的實力和抵抗意志。這是他犯的最大的錯誤。
(德軍進攻蘇聯形勢圖)
2、過於迷信「閃電戰」。
希特勒用「閃電戰」對付其他歐洲國家,屢屢得手,於是產生了一個錯覺,以為用「閃電戰」同樣可以打敗蘇聯。他搞錯了一個問題,蘇聯的體量太大了。「閃電戰」只適合於解決體量小的國家。對付超級大國蘇聯,單純靠「閃電戰」是不行的。可以打這麼個比方,歐洲其他國家相當於一棵樹,包括法國這樣的大國也不過是一棵大點的樹,他一個閃電就能解決,但是蘇聯是一片樹林。他用閃電,打壞了蘇聯的一棵或者幾棵樹,並不能給蘇聯造成致命的打擊,但是他又沒有新的招數,所以最後只好等著挨打。
「閃電戰」在蘇德戰爭初期確實發揮了作用,讓蘇聯喪師失地,短短幾個月就讓蘇聯失去幾百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和幾百萬士兵。但蘇聯有充足的兵源和戰爭潛力,當德軍打到列寧格勒、莫斯科、史達林格勒等地的時候,他的「閃電」已經用盡,而蘇聯很快就滿血復活,德軍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希特勒像)
3、急功近利、急躁冒進,致使德軍佔領區成為遊擊隊活動的沃土。
希特勒急於事功,命令他的部隊疾速向蘇聯腹地推進,但他卻沒有很好地消化佔領區,致使佔領區內蘇軍遊擊隊異常活躍,這些遊擊隊不僅動搖德軍對佔領區的統治,而且還騷擾他的部隊,破壞德軍的後方補給線,給德軍造成很大的困擾,而一旦蘇軍正面部隊展開反攻,這些遊擊隊又可以跟蘇軍裡應外合,給德軍造成巨大的打擊。
3、沒有利用佔領區的民族矛盾,籠絡民心。
有些德軍佔領區的加盟共和國原先跟蘇聯有矛盾,有的矛盾還很深,有的地區甚至一度把德軍視為解放者。德軍佔領以後原本可以籠絡這部分人,但希特勒卻繼續奉行極端民族政策,比如殘害猶太人,對佔領區的其他民族也實行法西斯統治,終於失去佔領區的民心。
4、整個戰爭過程出現一系列的戰略失誤。
蘇德戰爭過程中,希特勒出現很多決策失誤,例如:在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分兵進攻基輔,雖然打贏了基輔戰役,但卻輸掉了莫斯科戰役;錯誤發動庫爾斯克戰役,致使德軍徹底失去戰略主動權,並使德軍迅速轉入敗退模式。
5、越俎代庖,瞎指揮。
希特勒常常對一線的將軍指手畫腳,代替他們指揮。最典型的就是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他拒絕保盧斯撤退的請求,命令保盧斯死守史達林格勒,致使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全軍覆沒,並最終導致蘇德戰爭發生轉折,德軍由進攻轉入防禦。
(被俘後的保盧斯)
6、德軍敗退過程中,希特勒一味命令德軍死守,不放棄每一寸土地。
德軍轉入敗退之後,希特勒對他的元帥和將軍們發布的命令幾乎都是堅守陣地,決不放棄一寸佔領區的土地。這樣教條的做法,是讓德軍不僅失去大量土地,而且損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7、沒有進行全國總動員,來補充前線的兵源損失。
蘇德戰爭中,德軍遇到了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強大對手,部隊傷亡很大,但是他卻很難補充損失的兵力。他原本可以實行全國總動員的政策,大規模徵兵,但他沒有這麼做。
8、他在西線布置重兵,五十多個師白白浪費了好幾年。
德軍為了防止英國登陸,布置了重兵對英軍進行防禦。到諾曼第登陸的時候,德軍有五十八個師。其實早在1941年,希特勒就命令建造「大西洋壁壘」。這可以說是希特勒的一個誤判。因為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雖然撤走了三十萬大軍,但是重型裝備悉數丟棄,英國人根本沒有力量登陸歐洲大陸。只是後來希特勒愚蠢地向美國宣戰以後,由於美國的加入,才有了後來的諾曼第登陸,但登陸發生在1944年6月,在三四年的時間裡,西線其實是安全的。希特勒完全可以把部分兵力調往東線,支援蘇德戰場。
(希特勒像)
再看史達林。
戰爭初期和戰爭之前,史達林確實犯了很多錯誤,比如在軍隊中肅反,對德軍的進攻缺乏準備,蘇聯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但是後期史達林的一系列正確決策,無疑對蘇德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1、發布全國動員令。
蘇德戰爭爆發10天後,史達林就發布全國動員令,號召全蘇聯人民參加偉大的衛國戰爭。全國動員不僅為衛國戰爭提供了充足的兵源,而且提供了充足的戰爭物質,為取得最後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史達林像)
2、把重要工廠企業轉移到大後方。
史達林還有一個英明的決策,就是把重要的工廠企業特別是一些軍工企業轉移到了東部地區,這些工廠在後方的生產,為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物質,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重用有才能的軍事將領。
史達林在蘇聯軍隊中有絕對的權威,但他卻不濫用自己的權威,而是對元帥和將軍們給予充分的信任,特別是重用有才能的將領。當時明星將領朱可夫就很受史達林的信任和重用,朱可夫指揮打贏了莫斯科戰役和史達林格勒戰役等一系列關係蘇聯存亡的重大戰役,被人們稱為「救火員」。
(朱可夫像)
4、重新起用被關押的將領和人才。
史達林搞肅反,關押了很多將領和其他領域的人才,戰爭期間,是用人之際,他重新起用這些將領和人員,讓他們「戴罪立功」,使這些人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5、跟蘇聯軍民生死與共。
在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的危機時刻,在很多重要的機構包括政治局成員都撤出莫斯科的情況下,史達林留了下來,跟前線戰士同甘共苦,生死與共。他還為這場戰爭犧牲了自己的寶貝兒子。他的兒子在戰場被俘,當德國人提出用他的兒子交換被俘的德軍元帥保盧斯的時候,遭到他的斷然拒絕,他說:「我不會用一個將軍去交換一個士兵。」他的兒子最終死在德國的集中營。
(史達林像)
6、莫斯科戰役期間,從遠東調來援軍。
德軍包圍莫斯科的時候,史達林得到日軍不會進攻蘇聯遠東地區的可靠情報後,大膽從遠東調來有生力量,打贏了莫斯科戰役,不僅挫敗了德軍,而且極大地鼓舞了蘇聯軍民。
7、舉行紅場大閱兵。
在莫斯科被德軍重兵包圍的危機時刻,史達林還舉行了著名的紅場大閱兵。這場閱兵,不僅向德軍示威,更令蘇聯軍民精神振奮。
(悲壯的紅場大閱兵)
8、發布著名的227號命令。
面對兇惡的德軍,很多蘇聯士兵敗退,為此,史達林發布第227號命令,要求蘇聯士兵「一步也不許後退」,後退就要受到軍法處置。這道嚴酷的命令,看似有些不近人情,其實卻成為一個象徵,一個誓死抵抗的象徵。所以它雖然有一些負面的東西,但主導方面還是積極的,為贏得戰爭勝利,發揮了作用。
縱觀希特勒和史達林在蘇德戰爭期間的重大決策,可以看出,史達林在膽略和智慧方面勝過希特勒。兩人的戰爭已決出了勝負,兩國戰爭的勝負也判然分明。
作者:土老帽
參考文獻:
黃玉章:《第二次世界大戰》
馬夫:《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