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境逢生,觸底反彈,「馬恩河戰役」是一戰中英法聯軍擊敗德國的裡程碑式戰役,在世界戰爭史上有重要地位。
馬恩河之前的戰爭局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後,德國就像常勝將軍,一路所向披靡。而英國法國基本沒有抵抗能力,一直節節敗退。
德軍戰火逼向歐洲重鎮巴黎。連法國首都都遷往了波爾多,巴黎市民都人心惶惶,開始逃亡。
當時,全世界人民都認為英法敗局已定,無力回天,德軍勝利是早早晚晚的事兒了。
施裡芬計劃
德軍初期的主帥是施裡芬,他制定的作戰計劃是以79個師的右翼為主攻方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8個師的左翼主要是牽制對手。施裡芬計劃堪稱完美,因為它像一把長長的鐮刀,橫掃法國北部地區。
可是,大戰前夕,80歲的施裡芬病倒了,臨死前他念念不忘地叮囑道:「切莫削弱我的右翼!」
新任指揮官小毛奇
沒想到,德軍繼任的指揮官小毛奇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輕敵了。他將施裡芬一再強調的德軍右翼部隊減少了1 3的兵力。補充給了左翼和東線。
削弱右翼帶來的危害很快彰顯出來,原計劃幾天內結束的西線比利時戰事,在列日要塞被拖了十幾天。
閃擊戰被拖成了持久戰,一個多月的浴血奮戰令德軍疲憊不堪。再加上勞師遠徵,補給斷斷續續不及時,德軍的士氣降到了最低點。
法軍總司令霞飛
當時,法國總司令是霞飛,20年代上海的霞飛路就是以這位將軍命名的。霞飛外表和內心不太一致。他長得白白胖胖的,看起來穩重慈祥,但內心勇敢且堅定。
霞飛敏銳地感覺到,德軍已經成了強弩之末。於是,阻擊戰變成了進攻戰。英法聯軍在9月4日在馬恩河沿岸對德軍側後方發起了猛烈的主動進攻。他們集中優勢兵力,在德軍防線上硬生生地撕開了一個大口子。9月8日,德軍防線被徹底分割開來。
面對全軍覆沒的危險,德軍沒有堅持,在9月11日全線撤退。馬恩河戰役結束。
在這場會戰中,英法聯軍傷亡14萬人,德軍傷亡22萬人。這是德軍在一戰中遭遇的第一次失利,失去了閃電戰迅速擊敗法國的最好時機。法國憑藉馬恩河戰役取得了逆轉性勝利。
成王敗寇
指揮不當的小毛奇被罷免了一切軍中職務。兩年後,小毛奇在抑鬱中死去。
而霞飛將軍一戰成名,因創造了反敗為勝的「馬恩河奇蹟「而成為法國人民心中的偶像。
近期專心寫兩戰歷史,請志同道合者不吝賜教,多多評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