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2020-12-18 騰訊網

關於軍事天才施裡芬

施裡芬的全名是: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一戰時德國陸軍元帥。總參謀部參謀長。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在一戰中,世界級的作戰計劃就是出於施裡芬之手,不得不佩服這位天才軍事家。當然,總的來說戰爭畢竟不是好的事物,拋除這些情感因素,他的施裡芬計劃是一個偉大的戰爭策劃,只可惜最終是功敗垂成,很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失敗之後,宣告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流產。

施裡芬計劃產生的背景

因為德國的特殊位置,北方有俄國,南方有法國,同盟奧地利、義大利基本上屬於豬隊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太可靠,面臨法俄兩國東西兩面夾擊的險惡處境,再加之英國與法俄的接近,使德國的戰略處境變得極為險惡。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戰略態勢下制訂了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成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為重要的一環。

威廉二世愚蠢的外交政策使施裡芬不得不考慮兩線作戰,即在西線與法國作戰的同時在東線與俄國作戰。兩線作戰必將使德國無論是在西線還是東線都將處於劣勢,也就是說德國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對法俄的決定性勝利,如此一來戰爭必將變成持久戰、消耗戰,而這卻恰恰是德國的致命弱點。雖然德國耗費巨資打造了一支世界第二的龐大艦隊,但其實力卻仍然無法與英國海軍相比。一旦戰爭變成持久戰、消耗戰,英法可以從海外殖民地及世界各地源源不斷地獲得人員物資的補給,而德國卻要在耗盡本國資源後被拖垮。所以時間是對法俄有利的,德國堅決不能打消耗戰。對德國來說一定要速戰速決,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那麼德國的戰敗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仔細分析了俄國與法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這個施裡芬計劃在一戰中差點兒就要了法國的命。

制訂施裡芬計劃的兩個重要依據

一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極為腐敗無能,政府、軍隊、鐵路系統的效率極其低下,尤其是鐵路系統,4萬鐵路工人中的1/3竟然是文盲,可見文化教育有多重要,這樣的鐵路系統如果能高效運轉那才是怪事。施裡芬預測俄國最快也要在戰爭爆發後6到8周內才可能完成軍隊的動員集結,此計實施成功,建立在俄國低下的效率條件上。

在這一段時間內,德軍只需在東線布置少量兵力在奧匈帝國的協助下牽制俄軍即可,而德軍的主力則揮師猛攻法國,並在6到8周內徹底殲滅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屆時德軍主力再利用德國密如蛛網的鐵路系統迅速掉頭東進打敗俄國,從而結束戰爭;

二是施裡芬判斷法國開戰後必定會全力進攻阿爾薩斯及洛林地區,以圖收復失地、鼓舞士氣。而阿爾薩斯及洛林地區地勢險要又有堅固的防禦工事,易守難攻,德軍只需安排少量部隊即可抵禦法軍的進攻。

德軍主力則長途奔襲一馬平川的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從法軍基本不設防的法比邊境迂迴進攻法國。

為達此目的,施裡芬計劃對德軍的兵力分配如下:將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分為對俄國作戰的東線和對法國作戰的西線。其中,西線作戰部隊共有87個師,而東線部隊則僅僅用了9個師。將西線軍隊又分成了左右兩翼,右翼部隊有79個師,阿爾薩斯和洛林一線為左翼部隊,只有8個師的配置,這是法國對德防禦體系的重心。最大希望於西線中的右翼79個師快速突破法國的防線,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靈魂。

按照施裡芬計劃的構想,德軍西線的左翼將像門軸那樣憑藉險要的地形和堅固的工事在法軍主力的進攻下巋然不動,而其右翼則像一扇旋轉的木門那樣橫掃法國北部,最終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在法軍主力的背後及兩側對法軍形成包圍,而法軍的東面則是留守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的德軍西線左翼部隊。屆時,法軍主力將陷入德軍的合圍,法軍主力必將被殲,法國必定被迫投降。

按照施裡芬計劃實施的絕對條件,德軍必須在6到8周的時間內完成徹底殲滅法軍主力並迫使法國投降這一作戰任務此時俄軍剛剛完成集結,或不能完成集結,德軍主力也正好騰出手來掉頭東進,一舉殲滅戰鬥力極其低下的俄軍,從而迫使俄國投降,以德國的勝利結束歐洲大陸的戰爭

而英國雖然海軍強大,但其陸軍戰鬥力並不強,而且隔著一個英吉利海峽,只要法國和俄國投降了,英國也只好與德國談和了。戰爭將以德國的完勝而結束,而戰爭持續的時間將在三個月左右,這是德國完全承受得起的。

施裡芬計劃不愧為一個天才的構想:

第一,它利用俄國動員體系效率低下而打了個「時間差」,從而做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把兩線作戰變成了兩次「單線作戰」。

第二,應該特別注意到的是施裡芬計劃完全沒有考慮到德國海軍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施裡芬是陸軍出身,更重要的是消耗了天價軍費的德國海軍並不具備打破英國海軍封鎖的實力。

第三,正因為德國海軍並不具備打破英國海軍封鎖的實力,所以施裡芬計劃的著眼點就在於短時間內贏得戰爭。施裡芬深深懂得,時間對於德國是不利的。

施裡芬計劃示意圖,其中灰色箭頭表示德軍主攻方向,黑色箭頭表示法軍主攻方向

第四,施裡芬計劃的基礎是在西線打敗法國,德國所有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西線的決定性勝利。為了取得對法作戰的勝利,施裡芬不顧東線的兵力薄弱,甚至拋棄了盟友奧匈帝國,讓它獨自面對俄軍的攻勢。1906年退休後施裡芬仍然不斷告誡他的繼任者,「德國東部諸省的命運將在法國塞納河上決定,而不是在德國東部的維斯瓦河上」

施裡芬計劃的缺陷

施裡芬計劃的有缺陷嗎?有,用中國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後手,建立一切事物必須與計劃裡所設想的進程進行,打一個時間差,方可實現,當軍隊進入的別的國家,後勤的保障都成為一個大的問題,為了在這一極為有限的時間內打敗法國,施裡芬計劃對德軍進攻計劃規定之詳細真讓人懷疑這不是一份戰爭計劃而是一份建築施工進度表。它要求德軍自開戰後第12天前通過列日,第19日拿下布魯塞爾,第22日則全面進入法國,第39日攻克巴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施裡芬簡直就把比利時人和法國人當成了不能抵抗的傻子,一向以戰略大師克勞塞維茨學生自居的他卻忘記了克勞塞維茨的教導,「戰爭是不確定性的王國」。作為戰爭的一方怎麼可能完全左右戰場的態勢,萬一德軍的進攻受阻怎麼辦?屆時德軍主力深陷法國戰場,而俄軍在東線則可真是入無人之境了。換句話說:假如6-8周無法滅掉法國,怎麼辦?俄國如何提前完成集結,又如何處理?

顯然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戰爭的機器一旦發動,就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事態的發展不能根據計劃中的設想進行,就宣告計劃執行失敗。

實際上施裡芬也知道這個計劃的缺陷,但實施這個計劃,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塞拉耶佛事件後俄國出於威懾奧匈帝國的目的,提前進行了軍事動員,雖鋮他目的並不是要與德國或奧匈帝國開戰,完全沒有開戰的意圖。之所以進行軍事動員只是作出一種姿態,目的在於給德國施加壓力使德國約束奧匈帝國的過火行為。

但是俄國宣布進行軍事動員,使德國徹底失去了外交和軍事的迴旋餘地,如是不立即開戰,這個「施裡芬計劃」也會破產!德國除了立即開戰,再沒有別的選擇。隨著德國對俄法的宣戰,歐洲各大國都被迫捲入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爆發了,雖然每一個參戰國都不想打仗,每一個參戰國都沒有作好戰爭的準備。

馬恩河戰役的失敗,讓施裡芬計劃徹底失敗

在施裡芬計劃實施沒有完成的時候,施裡芬就逝世了,而他的計劃也被繼任者小毛奇的執行過程中進行了修改。而施裡芬在臨死前還一再叮囑:「必有一戰時,切莫削弱我的右翼(西線)!」而小毛奇的調整正是對西線做了調整,德軍西線右翼兵力從79個師被削弱到了53個師,這是一個致命的修改,使施裡芬計劃的靈魂和精華頓失,只剩下了一個空洞洞的軀殼。為什麼小毛奇會做這樣的改動呢?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考慮到德國沒有能力為這麼多的部隊提供補給。

當時汽車剛剛問世不久,性能尚不穩定,數量也很少,牽引大炮主要還是依靠馬匹。從火車站卸載的大量作戰物資也要依靠馬匹牽引的大車轉運至前線,所以為馬匹提供飼料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

攻勢作戰的100餘萬大軍其彈藥的消耗量可想而知,這無疑將是一個最為艱巨的任務。雖然比利時和法國會因為德軍的攻擊而後退,但在撤退之前他們一定會把鐵路徹底破壞掉。尤其是比利時的鐵路系統雖然極為發達,但卻有著眾多的隧道和橋梁,更加容易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德軍如果不能及時修復鐵路,施裡芬計劃就無法完成。而且後勤補給的困難將隨著德軍的不斷推進而變得越來越大,在最為關鍵的最後圍殲法軍主力的時刻,德軍的後勤供應將面臨最大的困難。事實上在一戰中德軍只推進到巴黎附近的馬恩河一帶,遠遠沒有推進到施裡芬計劃所要求他們到達的地域,但即使如此德軍的後勤也幾近崩潰。

果然不出施裡芬所料,被削弱的右翼在攻到距離巴黎僅僅24公裡的馬恩河一帶被法軍打敗,德軍勢如破竹的進攻勢頭終於被法軍遏制,戰爭不可避免地陷入令德國人最為恐懼的持久戰和消耗戰,因此德國的失敗,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

德同軍隊馬恩河戰役為何失敗,除了後勤導致軍隊的減少,是一種因素之外,別外的因素則是一種新武器的出現,導致傳統的進攻簡直就是送死,而導致雙方只能在馬恩河進行持久相持,這就是馬克沁機槍的出現。

馬克沁機槍的出現大大改變了戰爭的格局,其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造成了一戰時期,法國西線的持久戰,雙方在此打了4年的塹壕戰。馬克沁機槍的出現,導致騎兵衝鋒成了送死,也直接導致了騎兵這個兵種的消亡。

馬克沁機槍高達每分鐘600發子彈的射速,在坦克發明之前,使任何正面進攻都成為一種送死的行為,因此雙方都儘量不從正面突破,改從側翼發起進攻。但由於戰線的東部是阿登山脈,對雙方而言都是易守難攻,所以都選擇不設防的西部,但戰線由瑞士邊境一直延續到英吉利海峽,總長700餘公裡。此後的四年雙方雖然犧牲了數百萬士兵的生命,發動了數十次大規模的攻勢,但換回的戰果只是讓戰線來回移動幾十公裡而已,這就是馬克沁機槍的威力。

馬克沁機槍、大炮、鐵絲網、塹壕所構成的防禦體系相對於當時的進攻手段具有絕對的優勢,所以雙方的進攻最終除了白白讓士兵送死之外沒有任何戰果。

這種結果對於德國而言是致命的,深陷於東西兩線的長期消耗戰,當時的德國根本就耗不起了,因此失敗只是時間的問題。也宣告了施裡芬計劃的失敗。

客觀評價施裡芬計劃

在一戰中的施裡芬計劃最終失敗了,德國也成中最終的戰敗國,但並不影響施裡芬計劃的光芒和正確性所在,在二戰中由於運輸工具的機動性大為增強,「施裡芬計劃」故伎重演,使法軍錯誤判斷了德軍的主攻方向,最終導致法國亡國。證明了施裡芬計劃的可行性和客觀性。如果施裡芬地下有知,應可以含笑九泉了。

相關焦點

  • 馬恩河戰役,施裡芬計劃,對世界大戰的影響
    施蒂芬計劃的戰略戰術馬恩河戰役的重要戰略意義,在於它粉碎了德軍速決戰,宣告了施裡芬計劃破產。一戰時期,有句平淡的名言:先生們,讓我們在馬恩河戰鬥吧。約瑟夫.雅克.塞澤爾.霞飛當留在馬恩河北岸的德軍側翼與法軍激戰時,德軍克魯克才意識到法軍反攻了。
  • 絕地逢生、觸底反彈,反敗為勝的經典案例「馬恩河戰役」
    絕境逢生,觸底反彈,「馬恩河戰役」是一戰中英法聯軍擊敗德國的裡程碑式戰役,在世界戰爭史上有重要地位。 馬恩河之前的戰爭局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後,德國就像常勝將軍,一路所向披靡。而英國法國基本沒有抵抗能力,一直節節敗退。
  • 讓德國失去勝利希望的戰役,馬恩河戰役幾乎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法國的軍事情報認為,德國所能動員的兵力充其量不過是68個師團,而實際上德軍動員了83個師團。至於英法聯軍的兵力,即使加上英國"最初的10萬"遠徵軍,也不及德國兵力大。數量上的優勢和出其不意的作戰計劃,使德軍獲得初期的勝利。然而,德軍將領犯的幾個錯誤,使法軍順利地撤退到堅固的防禦陣線。9月,馬恩河戰役展開了序幕,法國把數個師團調到西部戰線去防衛巴黎。
  • 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馬恩河地區進行的兩次會戰。第一次是1914年馬恩河會戰。此前,英、法聯軍在邊境作戰失利,撤軍重新做了部署。德第一、二集團軍因追敵而進入法軍重兵集結地區。
  • 為什麼德國會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失敗
    為什麼德國會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失敗? 馬恩的第一次戰役大約持續了九天,在9月的第一周,有跡象表明德國人已經開始厭倦,並且由於快速推進,指揮系統中存在一些混亂。
  • 一場戰役死傷全國0.6%人口——加裡波利戰役,澳大利亞最慘痛之戰
    1915年初,一戰進行正酣,1914年底爆發的馬恩河戰役挫敗了德國的施裡芬計劃,迅速解決西線戰場戰鬥的計劃破滅。協約國雖然守住了巴黎,逼退了德軍,卻並沒有將之擊潰,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的塹壕戰。奧斯曼帝國是英國的傳統盟友,此時卻在德國的外交攻勢下倒向同盟國。
  • 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計劃、海獅計劃及巴巴羅薩計劃
    1,一戰前的施裡芬計劃。(1905年的施裡芬計劃和法國的反攻計劃)施裡芬計劃雖然最後失敗,但無法掩蓋該計劃在世界戰爭史的燦爛光輝,它是第一次探索在總體實力不佔優勢(東有俄國西有英法)而又不得不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一次大膽嘗試。
  • 加裡波利戰役:邱吉爾的一戰噩夢,奧斯曼的迴光返照
    一戰1914年9月英法聯軍在馬恩河擊敗德軍,阻止了德軍向巴黎進攻的企圖,但也使雙方在西線長期對峙。不久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陣營,切斷了英法與俄國的海上聯繫。在德國軍事顧問奧託·利曼·馮·桑德斯的指揮下,退守內陸的奧軍加緊挖掘戰壕,修築防禦工事進行抵抗。3月英法調集近百艘艦艇駛入達達尼爾海峽,對加裡波利半島發起進攻,奧軍憑藉岸防炮臺進行抵禦。
  • 解讀一戰:同盟國的戰爭計劃
    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康特·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意識到:將來有一天,德國可能要面臨一場毫無勝算的雙線戰爭。為了阻止這一情況的發生,他制訂了一套方略,試圖在俄國調動起規模巨大的軍隊之前擊敗法國,這就是一戰中的「施裡芬計劃。」
  • 二戰五大軍事天才,個個戰功卓著,希特勒未上榜,第一沒有爭議
    他們的存在,使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跌宕起伏、險象環生,讓每一場戰役都充滿了智慧的結晶。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二戰中最牛的軍事天才都有哪些? 朱可夫,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
  • 一戰傳奇美女間諜:死後頭顱被存入博物館,20年前被崇拜者盜走!
    一戰傳奇美女間諜:死後頭顱被存入博物館,20年前被崇拜者盜走!大家都知道,戰爭打得是金錢、資源和人力。縱觀世界戰爭史,上陣殺敵的不光是血氣方剛的男兒,還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人。在戰爭年代,尤其是近現代戰爭史上,女人的美貌有時候是戰場上最好的一件武器。
  •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就靠這個不起眼的武器,暴打美軍101空降師
    這次情況下,我軍依然能在上甘嶺一戰中獲取勝利,「手雷兵」是最大的功勞,是整場戰役的守護者。 尤其是美軍集結大批軍事力量攻打我方高地,無數手雷像雨點一樣砸向美軍,美軍不能靠趴到式方法逃脫,反而會因為佔地面積變大,在第二波轟炸時難以避開,美軍會遭到更大的打擊。而且有志願軍一人帶著手榴彈衝出重圍的事例,因此手榴彈的威懾力不可小覷。
  • 一道不起眼的小門,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1453年,幾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禁衛軍士兵,無意中發現了一道毫不起眼、似乎完全被人守衛者遺忘的、名叫凱卡波爾塔的小門,敞開在他們面前,奧斯曼軍隊蜂擁而入,出現在拜佔庭帝國軍隊後方,於是乎曠日持久、慘烈異常的君士坦丁堡攻防戰宣告結束,拜佔庭(東羅馬)帝國滅亡,歷史進入了新的篇章。
  • 《火影》:日向家的第一天才,最終為何淪落到如此結局?
    說到日向這個「木葉最強家族」,不得不提的一個天才,那就是日向寧次。但每每跟朋友提及寧次,都會長籲短嘆,唏噓不已,想當初,我朋友一度相信寧次會崛起,像其他小強那樣四戰爆種,然後榮歸木葉。但最後的結局,卻是在四戰中死於了那尤其離譜的木遁扦插之術,實在是……讓人無語。
  • 《火影》:日向家的第一天才,最終為何淪落到如此結局?
    但最後的結局,卻是在四戰中死於了那尤其離譜的木遁扦插之術,實在是……讓人無語。,苛責的制度下,父親成為了犧牲品,天賦異稟但不知真相的寧次無法釋然,而宗家的雛田雖然柔弱,但早就預定了宗家的地位,在這樣的環境下,寧次變成了年輕一輩的高手。
  • 一次刺殺為何會成為一戰導火索?主要因為這個地方,各國都想要
    很多人都知道,一戰的導火索是一次刺殺事件,但一次小小的刺殺案件放在國與國之間顯得如此不起眼,所以是如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呢?故事要從巴爾幹半島說起了。巴爾幹半島可是一個好地方,毗鄰亞得裡亞海、地中海、愛琴海、黑海,交通發達,想去哪就去哪。由於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自古以來巴爾幹半島都是歐洲各國的必爭之地,一直以來很多國家為了得到這塊地盤,打得頭破血流。
  • 這場戰役改變了二戰結局!
    戰爭的硝煙瀰漫在人間,糜爛的肉體潰爛在大地,這段噩夢般的日子,成為了無數家庭的夢魘,同時也使得戰爭的結局因此改變,人們為此苦苦期盼和平的到來…… 1943年11月30日,美、蘇、英三國領導人(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制定了一項浩大的戰事計劃試圖為蘇聯減緩戰爭壓力,而這項計劃就是載入史冊的「霸王
  • 西方戰神拿破崙生涯的最後一戰,探究其慘敗於滑鐵盧戰役的根源
    1779年,父親夏爾·波拿巴將年僅只有10歲的小拿破崙送到了法國布裡埃納軍事學校讀書,這開啟了拿破崙從小軍人夢想。後來,拿破崙還是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幫助下進入了巴黎皇家軍事院校讀書,主修炮兵專業。波拿巴家族得到了法國政府很大恩惠和幫助,拿破崙內心的科西嘉民族獨立思想觀念也在他於科西嘉島起義失敗後改變。
  • 這個不起眼的小站見證了新四軍「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在新四軍老戰士謝莫京家裡,作者見到了71年前隴海路東段戰役炮車車站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對日軍《受降條約書》的影印件,《受降條約書》字跡工整,中、日文對照各一份,翔實記錄了新四軍對日軍的最後一戰——隴海路東段戰役炮車車站的受降經過。由於這份《受降條約書》在新四軍史書中沒有記載,在抗日戰爭史上首次披露,《受降條約書》是否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