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德軍為何在世界大戰初期勢如破竹卻後勁不足?

2020-12-14 大貝殼歷史

最近作者在翻看一些歷史書籍的時候,腦海中又浮現出了激烈的二戰場面。個人在尋思著這樣一個問題,今天來和各位讀者共同討論:為何在二戰時期,德國軍隊於戰爭前期幾乎戰無不勝而飛揚跋扈,戰爭的中後期,他們卻漸漸的後勁不足被美英蘇反敗為勝!這其中有何奧妙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戰爭初期德國軍隊的戰績。1939年9月1號,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僅僅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以及同等數量的摩託化師作為先鋒突擊主力破敵:戰鬥過程可謂是一馬平川!攻克波蘭的這場戰爭他們德國人所付出的代價為傷亡3萬餘人。

對手呢?一共有6.6萬人死亡,21萬餘人受傷,近70萬人被捕,時間僅僅為短暫的一個月不到(27天)。此後德軍就仿佛和對手不在一個量級之上。他們的裝甲車成為了席捲歐洲的恐怖師團。丹麥這個小國僅僅在一天之內就被拿下,挪威被23天攻克,荷蘭5天投降。比利時也是僅僅大半個月就被侵佔。

而在當時號稱所謂擁有「世界一流」陸軍的法國,德國人僅僅耗時不到40天便徵服了他們(在二戰後期盟軍反攻德國的反擊時刻,盟軍作為佔優一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裝備都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盟軍依然用了四個多月的長時間才把德軍徹底的趕出了法國。)在橫掃西部歐洲的這些大小戰役中,盟軍一共傷亡35萬人。而德軍傷亡僅為15萬人。如果僅算陣亡人數,德國則僅為45,000人!這樣的戰績讓希特勒看到了最終獲得巨大勝利的曙光。然而此時的一個轉折點出現了。

在西歐勢如破竹的德軍心高氣傲,將下一個攻克的目標指向蘇聯。這似乎是一個比之前所有對手都要強大幾個量級的國家。在1941年,德軍背信棄義,單方面的撕毀《蘇德不侵犯條約》,興師動眾的使用了近5000架飛機,近5萬發大炮,近200個師團:分三路(南方、北方、中路)對蘇聯實行包夾。

德軍在最強大鼎盛的時候,通過「閃電戰」侵略的方式,幾乎佔領了當時的歐洲大陸的一半土地,這個戰果著實驚人!再加上被當時德國所佔領的部分蘇聯西部的地區,德國竟然擁有了6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和8000萬的人口,這些數據說明德軍在二戰的戰鬥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強大。

對蘇聯的這一場艱難的戰爭也是一樣,當時士兵數量遠在蘇聯之下的德國軍區區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無限拉長戰線攻打到了遙遠的莫斯科,可是決心拼死反擊的蘇軍把德軍逐出出自己的境內的時間卻是「5個月」的好幾倍。但是德軍真的是沒有弱點戰無不勝麼?非也!德軍的劣勢其實是也非常之明顯的!缺陷何在呢?

資源的短缺是古德裡安等人最為頭疼的問題!一旦初期的「閃電戰」這三板斧無法迅速拿下對手的話,接下來戰爭陷入持久戰,當時的德國軍隊根本在構建上完全不適合長時間的消耗之戰,因此歷史讓我們看到了德軍前期能在閃電戰的瘋狂模式下屢戰屢勝給人一種難以戰勝的錯覺,而後期隨著德軍指揮者頭腦發熱心高氣傲將戰線無限的拉長,其自身人力物力和各種各樣的資源都得不到來自後方的有效的補充,才會因此而戰敗投降。

相關焦點

  • 二戰中為何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依舊沒有擋住德軍的鋼鐵洪流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德軍強大的攻勢之下,波蘭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便被德國佔領。德國佔領波蘭後,又將侵略矛頭對準了西歐。1940年5月10日,德國向法國、比利時、丹麥、荷蘭等西歐國家發動大規模進攻。
  • 為何青島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戰場?
    隨著一聲槍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家都知道這是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的戰爭,戰場也是在歐洲,但是為何我國的青島會成為其中的戰場呢?今天我就為大家說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青島。大家要知道在1898年3月6日籤訂的《膠澳租界條約》,直接將青島化為了德國的殖民地,對於青島地區,英國和日本早就想要佔為己有,正好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疲於應付歐洲的戰事,導致英日有空子可鑽。
  • 二戰德軍東線的坦克殺手三號突擊炮王牌弗裡茨·阿姆林軍士
    二戰初期德軍三號A型和B型突擊炮在波蘭戰役中,發揮出色,讓德軍看到三號坦克底盤二次改造的優點之處,德軍把75毫米24倍徑炮安裝在三號坦克底盤上面,既能掩護前線步兵的進攻,又能提供強大又高效的火力支援,於是在波蘭戰役結束後,德國開始正式成立多個獨立的突擊炮營,作為戰線上獨立單位,起初德軍軍工部門並沒有料想到
  • 造型獨特的QF-2磅反坦克炮,如何成為抵禦德軍坦克的反坦克利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裝甲部隊簡直是所向無敵,尤其是在戰爭初期,德國的坦克幾乎無敵的存在,無論是橫掃波蘭,還是閃擊法國,德國裝甲部隊的那些鋼鐵造物都是無可置疑的強大。面對那些橫衝直撞的坦克,似乎同盟國的士兵能做的,就只有在自己的塹壕裡瑟瑟發抖了。畢竟,血肉之軀要如何對抗一個鋼鐵怪物呢?
  • 二戰:德軍閃擊波蘭真的勢如破竹麼,看看歷史怎麼說?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軍隊拉開了二戰的序幕,在這一天,德軍海陸空三軍首次運用「閃電戰」突襲波蘭,造成波蘭軍隊潰不成軍,德軍很快侵略佔領了波蘭全境。 如今,回顧整個二戰歷史,波蘭軍隊給人們留下來不堪一擊的印象,那麼,德軍閃擊波蘭真的勢如破竹麼?看看歷史怎麼說?
  • 明明有拿破崙這個「前車之鑑」,德軍進攻莫斯科,為何不備棉衣?
    戰爭是無情且殘酷的,人類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總共造成了上千萬人的死亡,多達數萬億的經濟損失,完全改變了世界格局。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日,意,德三國法西斯勢力挑起的侵略戰爭。在亞洲,主要戰場是日本對中國發起的侵略戰爭。而在歐洲,則是德國納粹發起的對歐洲各國的侵略戰爭。
  • 毛瑟手槍威力大:為何德軍卻非常討厭,並放棄了它
    【話說軍世】說到軍用手槍,毛瑟和魯格是德軍最為出名的兩型手槍,相比較於二戰時就日本軍隊的「王八盒子」要好出一大截,不過對於這兩型手槍,二戰中,不論是德軍還是美軍實際都對魯格更加青睞,但是毛瑟則早在的就被德軍厭惡,這是為何?
  • 肉體與鋼鐵的碰撞,詳解二戰德軍反坦克手段的初期發展
    在二戰剛爆發的時候,相比於其他國家,德軍的反坦克手段是最強的。這主要是因為在一戰的時候,只有德軍面臨了坦克的威脅,所以在一戰結束後,德軍要比其他國家更加注重反坦克的能力;雖然其他國家的軍隊也在反坦克上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相比來說在二戰初期的時候他們還要比德軍差一些。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按理說,社會程度發展越高,武器越先進發動戰爭的慘烈程度也會高,可實際上一戰要比二戰更加慘烈,這是為何?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有兩大陣營:一個是由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組成的軸心國,另一個則主要由蘇聯,中國,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國家組成的聯盟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到的國家分布更廣,由一戰的歐洲逐漸擴散到了亞洲和美洲。
  • 戰爭初期德國裝甲兵的夢魘,讓德軍上下束手無策的KV系列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裝甲部隊都堪稱是精銳的存在,無論是閃擊波蘭還是橫掃法國,德國裝甲部隊都是德軍進攻的核心力量,在德軍裡被稱之為天之驕子也不為過。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的"巴巴羅薩計劃"裡,德國裝甲部隊也是充當了進攻蘇聯的急先鋒,意欲復刻他們在西歐的勝利。
  •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大戰中的德軍看起來這麼強:任務式指揮的神話與...
    談起一戰、二戰中的德軍,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德國明明輸掉了世界大戰,還是兩次,但為什麼依舊還會覺得德軍的實力很強呢? 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說兵力、武器、科技、後勤、民眾的作戰意願和國力等等,而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軍在這些領域明顯都比不上同盟國。
  • 韓戰爆發初期,為何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直接碾壓南朝鮮軍隊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坦克就毫無疑問地證明了自己是陸戰之王,而且是突破敵方縱深防禦的一種地面作戰的利器。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五年之後,由美國人武裝起來的南朝鮮部隊卻沒有任何能夠阻擋坦克進攻的武器。首先這會兒,南朝鮮人沒有一輛屬於自己的坦克,沒有坦克也沒有反坦克的穿甲炮彈,同時沒有作戰飛機和反坦克地雷。
  • 法國戰役德軍為何在敦刻爾克前止步?希特勒的命令背後有何秘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許多謎團,但最讓人詫異的莫過於納粹德國在敦刻爾克前的停止進軍。這一命令直接挽救了英國遠徵軍,讓他們通過海路撤回英國,確保了英國有能力在北非和希臘繼續與軸心國戰鬥。而德軍的停止進攻是如此突然,無論是當時的戰爭親歷者或是後世的軍事學家都對此感到如此的不可思議。
  • 二戰時,莫斯科面臨德軍重兵壓境,希特勒的德軍為何慘敗?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現代化部隊開始閃擊波蘭,由此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到1941年6月,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淪陷於希特勒的手中。6月22日,戰無不勝的德軍發動對蘇聯的閃擊作戰。希特勒集中了550萬部隊,幾千架飛機,幾千輛坦克和數萬門火炮的強大兵力。德軍向蘇聯內地三路深入,蘇軍節節敗退。
  • 二戰一個月就滅亡的法國,卻造出二戰初期最強重坦,外號法國虎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可以用恥辱兩個字來形容。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只堅持了30天就宣告投降。這個本來被寄予厚望的國家,最終倒在了納粹德國的坦克履帶前。然而二戰期間的法國軍隊,卻並非一無是處。
  • 二戰一個月就滅亡的法國,卻造出二戰初期最強中坦,外號法國虎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可以用恥辱兩個字來形容。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只堅持了30天就宣告投降。這個本來被寄予厚望的國家,最終倒在了納粹德國的坦克履帶前。
  • 《風平浪靜》這杯「烈酒」後勁不足
    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風平浪靜》曾以「黑馬」姿態亮相,不但一票難求,更入圍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被影評人點評為「難得一見的現實主義佳作」、「後勁大,像一杯烈酒」。 《風平浪靜》為何口碑割裂?問題出在哪裡?
  • 二戰時,德國明明是侵略者,為何蘇聯老百姓卻將德軍當成救星?
    二戰時,德國明明是蘇聯的敵人,為何蘇聯老百姓將德軍當成救星?其實這和蘇聯本身的國家體制有關,蘇聯的建立是一開始幾個國家懷揣著共同的抱負而建立的。但是時間長了,一切就都不像當初設想的那樣美好,很多國家之間都起了衝突。而且當時有不少國家是被脅迫著加入蘇聯的,就像是烏克蘭一樣。
  • 像麵包一樣不可或缺的戰機,德軍口中的黑色死神,88炮都打不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俯衝轟炸機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人們對空戰的印象,還將戰爭從平面轉向了立體。納粹德軍的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成為了「飛在空中的大炮」,不斷用精確打擊為德軍裝甲部隊掃除前進路上的障礙。而俯衝轟炸機的恐怖威力,也引起了蘇聯軍方的重視,於是蘇軍也推出了自己的斯圖卡—伊爾-2對地攻擊機。
  • 巴甫洛夫為何在戰爭初期,就被史達林給槍斃了?因為他罪無可赦
    在蘇德戰爭初期,德國三大集團軍群以閃電戰的方式入侵了蘇聯,蘇聯邊境的三個方面軍被打的措手不及。費奧多爾·費多託維奇·庫茲涅佐夫陸軍指揮的西北方面軍,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的西南方面軍雖然被擊敗,但起碼一度穩住了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