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者在翻看一些歷史書籍的時候,腦海中又浮現出了激烈的二戰場面。個人在尋思著這樣一個問題,今天來和各位讀者共同討論:為何在二戰時期,德國軍隊於戰爭前期幾乎戰無不勝而飛揚跋扈,戰爭的中後期,他們卻漸漸的後勁不足被美英蘇反敗為勝!這其中有何奧妙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戰爭初期德國軍隊的戰績。1939年9月1號,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僅僅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以及同等數量的摩託化師作為先鋒突擊主力破敵:戰鬥過程可謂是一馬平川!攻克波蘭的這場戰爭他們德國人所付出的代價為傷亡3萬餘人。
對手呢?一共有6.6萬人死亡,21萬餘人受傷,近70萬人被捕,時間僅僅為短暫的一個月不到(27天)。此後德軍就仿佛和對手不在一個量級之上。他們的裝甲車成為了席捲歐洲的恐怖師團。丹麥這個小國僅僅在一天之內就被拿下,挪威被23天攻克,荷蘭5天投降。比利時也是僅僅大半個月就被侵佔。
而在當時號稱所謂擁有「世界一流」陸軍的法國,德國人僅僅耗時不到40天便徵服了他們(在二戰後期盟軍反攻德國的反擊時刻,盟軍作為佔優一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裝備都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盟軍依然用了四個多月的長時間才把德軍徹底的趕出了法國。)在橫掃西部歐洲的這些大小戰役中,盟軍一共傷亡35萬人。而德軍傷亡僅為15萬人。如果僅算陣亡人數,德國則僅為45,000人!這樣的戰績讓希特勒看到了最終獲得巨大勝利的曙光。然而此時的一個轉折點出現了。
在西歐勢如破竹的德軍心高氣傲,將下一個攻克的目標指向蘇聯。這似乎是一個比之前所有對手都要強大幾個量級的國家。在1941年,德軍背信棄義,單方面的撕毀《蘇德不侵犯條約》,興師動眾的使用了近5000架飛機,近5萬發大炮,近200個師團:分三路(南方、北方、中路)對蘇聯實行包夾。
德軍在最強大鼎盛的時候,通過「閃電戰」侵略的方式,幾乎佔領了當時的歐洲大陸的一半土地,這個戰果著實驚人!再加上被當時德國所佔領的部分蘇聯西部的地區,德國竟然擁有了6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和8000萬的人口,這些數據說明德軍在二戰的戰鬥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強大。
對蘇聯的這一場艱難的戰爭也是一樣,當時士兵數量遠在蘇聯之下的德國軍區區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無限拉長戰線攻打到了遙遠的莫斯科,可是決心拼死反擊的蘇軍把德軍逐出出自己的境內的時間卻是「5個月」的好幾倍。但是德軍真的是沒有弱點戰無不勝麼?非也!德軍的劣勢其實是也非常之明顯的!缺陷何在呢?
資源的短缺是古德裡安等人最為頭疼的問題!一旦初期的「閃電戰」這三板斧無法迅速拿下對手的話,接下來戰爭陷入持久戰,當時的德國軍隊根本在構建上完全不適合長時間的消耗之戰,因此歷史讓我們看到了德軍前期能在閃電戰的瘋狂模式下屢戰屢勝給人一種難以戰勝的錯覺,而後期隨著德軍指揮者頭腦發熱心高氣傲將戰線無限的拉長,其自身人力物力和各種各樣的資源都得不到來自後方的有效的補充,才會因此而戰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