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役德軍為何在敦刻爾克前止步?希特勒的命令背後有何秘密?

2020-12-14 騰訊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許多謎團,但最讓人詫異的莫過於納粹德國在敦刻爾克前的停止進軍。這一命令直接挽救了英國遠徵軍,讓他們通過海路撤回英國,確保了英國有能力在北非和希臘繼續與軸心國戰鬥。而德軍的停止進攻是如此突然,無論是當時的戰爭親歷者或是後世的軍事學家都對此感到如此的不可思議。今天我們就對此做一個深度剖析,看看究竟為何當時希特勒要放走已經是甕中之鱉的英國遠徵軍。

一、德國統帥部的擔憂

事實上,停止進軍的命令並非沒有先兆。

在5月17日,時任陸軍總參謀長的哈爾德就這樣記錄著:「這是相當不愉快的一天,元首(指希特勒)的神經緊張到了可怕的程度。他被自己的成功嚇壞了,他害怕接受任何的機會,並儘量控制我們。」

哈爾德所說的巨大的成功,指的就是德軍跨過了阿登地區,突入法國境內的事情。

這一成功是如此非凡而驚喜,以至於希特勒對此十分擔憂,他擔心德國裝甲部隊可能會遭到英法聯軍自側翼發動的攻擊,進而被英法聯軍強大的軍力碾碎或是合圍。

所以說在德軍越過默茲河後,希特勒就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裝甲部隊慢一點。在1940年5月14日晚上,古德裡安率領裝甲軍度過默茲河後,他就收到了來自於克萊斯特裝甲兵團的司令部發來的命令。

這份命令要求古德裡安停止前進,並且把部隊限制在已經獲得的橋頭堡陣地內。這對於古德裡安是不可接受的,他認為這個命令的意義就是斷送奇襲的機會和所有已經獲得的成果。

於是古德裡安立刻通過電話與克萊斯特發生了辯論,勉強獲得了繼續前進24小時的命令。

而德國統帥部此時也和克萊斯特一樣,對於他們的勝利十分擔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

希特勒擔心法國人馬上就要在側翼發動反擊了,所以他親自下達了了命令,讓裝甲部隊停止行動兩天,並等待步兵軍的到來,以便於沿著埃納河構築一道防線。

古德裡安和其它裝甲兵指揮官再一次違抗了希特勒的命令繼續發起進攻,在古德裡安眼裡贏得勝利的關鍵就在於突擊。

當然,這對於希特勒而言是一個挑釁,他自認為將軍們在毀掉一切。於是一再下達嚴令,要求古德裡安停下腳步。

希特勒這一要求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在德國裝甲部隊通過佔領亞眠切斷了法國貝比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的補給線,並在5月20日抵達了可以看到英吉利海峽和索姆河口的位置後,德國裝甲部隊真正意義上的形成了一個封鎖線。然而這條封鎖線本質上十分脆弱,僅僅是由裝甲部隊的機動力量所形成的,如果遭到英法的側擊,那麼裝甲部隊就很可能會被英法聯軍的優勢兵力擊敗。

因此等待步兵軍抵達,並且鞏固這條封鎖線,在現實角度上是必須的。

二、敦刻爾克前的止步

事實證明了希特勒的命令是如此及時,某個角度上幫助德軍避免了一場災難。

因為在法軍已經做好了反擊準備,並將和英軍一同反擊。按照法軍新任統帥馬克西姆·魏剛的命令,在北部的聯軍部隊將向南發動攻擊,而在南部的法軍則向北進攻,以期對封鎖線上的德軍展開夾擊。

為此英軍在5月21日發動了阿拉斯戰役,法軍也在次日於康布雷地區發動了進攻。只不過因為耽誤了太多時間,且部隊間缺乏配合,尤其是德軍的步兵已經鞏固了戰線,所以魏剛的反擊遭到了失敗。

然而這次進攻卻給德軍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在這次反擊剛開始的時候,德國統帥部陷入了巨大的慌亂之中。德國統帥部一度認為法國龐大軍力就要把他們的裝甲部隊碾碎了,因為幾百輛盟軍坦克正在向他們寶貴的裝甲部隊碾過來。

不過這種恐慌很快就被消除了,德軍統帥部鎮靜了下來,並命令第19裝甲軍向北挺進,從阿布維勒向海港進軍:第1裝甲師攻加來、第2裝甲師攻布洛涅、第10裝甲師攻敦刻爾克。德軍統帥部這時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封鎖法國北部的港口,確保北部的聯軍無法逃脫。

儘管中途第10裝甲師和第1裝甲師交換了攻擊目標,但是英法聯軍仍舊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

。5月23日,第2裝甲師就攻陷了布洛涅,並在5月25日迫使在布洛涅海灘上的英軍投降。5月24日,第10裝甲師進攻了加萊,加萊守軍頑強戰鬥到5月27日才丟掉了加萊的港口。此時唯一剩下的逃脫通道就是敦刻爾克,如果德軍攻陷了這裡,那麼北部的聯軍就只有等死一途。

但令人驚奇的是,德國A集團軍群卻在5月24日下達了停止進軍敦刻爾克的命令,而這道命令還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

這道命令是如此匪夷所思,以至於無人能清楚希特勒的真實意圖。

畢竟早在5月21日,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就得出了一個和古德裡安相同的結論——認為德軍面臨的真正威脅不是聯軍在側翼發動的反擊,而是聯軍將會快速撤退至海岸並通過船隻逃過德軍的追擊。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5月22日那道奪取港口的命令,它的目的正是為了封堵聯軍的逃跑路線。

那麼想來德國統帥部和A集團軍群的司令馮·倫德施泰特也都是知道這一點。可既然如此為什麼倫德施泰特反而要下達這麼一個命令,而希特勒也支持這一命令呢?

三、停止進軍的理由

首先來說,停止進軍其實是基於一個現實的理由,那就是敦刻爾克並不是非常適合裝甲部隊作戰。

敦刻爾克港附近土質鬆軟,且河道縱橫,再加上當時敦刻爾克地區有惡劣的天氣,因此路面變得泥濘不堪。

倘若真的要發起進攻,那麼德軍要面對的就不僅僅是這裡那幾十萬英法聯軍,還有這些爛到極點的道路。(希特勒本人對法蘭德斯平原的泥濘有一種天然的畏懼,這是因為他在一戰中曾經在這裡戰鬥所導致的。)

更何況這是英法聯軍最後的逃生通道,就算是為了活命他們也會拼死守衛這裡,如果再加上英國皇家海軍的增援,那麼裝甲部隊無論如何也幹不過戰艦的艦炮,如此高昂的進攻代價足以讓倫德施泰特望而生畏。

另一方面,倫德施泰特也深感兵力不足,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聯軍有幾十萬人呢,就算是幾十萬塊麵包,裝甲部隊的士兵也要吃三天,何況是幾十萬武裝到牙齒的聯軍官兵呢?

同時倫德施泰特也十分擔憂自己的側翼和補給線的安全,在和第4集團軍司令克魯格將軍討論後決定停止進攻。

而希特勒在5月24日抵達倫德施泰特位於沙勒維爾的司令部,並認可了倫德施泰特的命令。

此時德國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則請命用空軍摧毀敦刻爾克的聯軍部隊。晚些時候,希特勒籤署了《第13號特別訓令》,要求德國空軍摧毀被包圍的聯軍部隊,以阻止這些部隊逃走。

通常來說人們認為這就是敦刻爾克聯軍逃走的真相——原因在於戈林的搶功和希特勒的停止進軍的命令。

不過我們只要換個思維就知道,說是戈林搶功那根本站不住腳。

因為德國空軍當時的飛機普遍航程不足,而且空軍大多數的作戰力量都分散在整個法國北部,根本不足以用來攻擊敦刻爾克的聯軍部隊。

那麼究其原因,不如說這是一種面子工程,即必須展開攻擊,但不能是由地面部隊來進行的。

因為希特勒希望保留裝甲部隊,以便於應用於接下來的「紅色方案」。否則裝甲部隊在敦刻爾克損失慘重的話,那麼徵服法國南部的過程就更艱難。

另一個關鍵原因則是希特勒有心放過英國一馬,他希望以此向英國示好,能夠讓英國人在法國戰敗後務實的和德國談判。

作為佐證的則是來自於A集團軍群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布魯門特裡特的記錄,在他的記錄裡希特勒曾經在5月24日裡曾表示,他只是希望英國能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並且英國也不是必須歸還德國的舊殖民地。如果英國在任何地區遭遇困難,那麼德國都會願意提供無力的支援。

這可以說是希特勒計劃的一部分,即不與英國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因為這註定難以取勝,且會讓德國付出巨大的代價。考慮德國的經濟已經到了極限,那麼這樣的代價將是難以承受的。

結語

如果從這些角度考慮的話,那麼希特勒下達在敦刻爾克停止進軍的命令就不奇怪了。這有三條原因——

第一,他希望保留裝甲部隊的實力,以便於為之後進攻法國南部的戰鬥做準備。第二,他本人對於法蘭德斯平原的泥濘有極大的畏懼心理,生怕裝甲部隊在此地遭到覆滅。第三,他希望英國人在接到他的善意示好後,能夠務實的停止和德國的戰爭,避免德國的經濟在戰爭中崩潰。

至於戈林誇大空軍實力,以至於希特勒相信了戈林,則完全是無稽之談。希特勒不是傻子,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相信空軍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歸根到底,最重要的還是希特勒希望和英國能夠議和,以獲得「體面的勝利」。當然了,英國人是不會投降的,他們會趁此機會撤走英國遠徵軍。這需要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民眾拼盡全力,這也就是著名的「發電機行動」了。

參考文獻:《山的那一邊》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閃擊英雄》

《希特勒傳》

相關焦點

  • 莫斯科戰役中,大批德軍被凍成冰雕,為何希特勒執意下令原地堅守
    莫斯科戰役中蘇聯的攻守逆轉堪稱經典。在這次戰役中,讓百萬德軍損失慘重。在11月15日,俄軍士兵領到了短大衣、氈靴、很厚的棉衣和有耳套的帽子,德軍準備的冬季作戰物資只是為了應付零下三十度氣溫準備的,在零下四十到五十度的低溫下,德軍手裡的武器、坦克和裝甲車都遭到了凍結,防凍機油和防凍液不但沒起到防凍作用,反而破壞了武器。在花了很大力氣除冰後,很快又被凍住了,在距離莫斯科30公裡的德軍就此止步。
  • 莫斯科戰役德軍慘敗,希特勒為何卻擲下嚴令,不準部隊後退一步?
    那麼希特勒為何要下這樣的命令?他是出於什麼理由不讓德軍後退一步的呢? 一、德軍的危局 事實上,對於1941年底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而言,情況已經惡劣到了極限。在從11月15日到12月1日,德軍在這段時間裡利用降溫帶來的路面凍結變硬這一點,對蘇軍的防禦陣地發動了進攻。
  • 德軍一天元帥:保盧斯,不聽命令不知變通,慘敗史達林格勒戰役
    希特勒命令匈牙利的第2集團軍,以及義大利第8集團軍掩護其左翼,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掩護其右翼。問題是這些僕從國軍隊的戰鬥力都不行,因此哈爾德建議希特勒放棄史達林格勒。可是遭到了希特勒的言辭拒絕,還把哈爾德的總參謀長職務給撤掉了。11月中旬,朱可夫秘密在史達林格勒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有10個兵種合成的集團軍,總計143個師,約110萬人。
  • 有這三大致命失誤,納粹註定要失敗
    不過,軍事上也有一些偶然性,在戰爭中德國如能抓住機會,歷史可能會改寫,那麼德國在戰爭中有哪些翻盤的機會呢?事實上有三次機會。首先是敦刻爾克撤軍事件。1940年5月,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穿過阿登森林進入比利時境內,對英法等國盟軍發動了全面進攻。
  • 德軍實力強大,為何決戰前希特勒選擇撤退?
    德軍兩大集團軍群,從南北兩路發起鉗形攻勢,猛烈攻擊庫爾斯克突出部,企圖合圍蘇軍的重兵集團。為何擁有強大實力的德軍會失敗呢? 7月5日,德軍北路進攻部隊是中央集團軍群,先以三個步兵師的兵力從左翼實施佯攻,吸引蘇軍主力。然後用4個裝甲師加上三個步兵師,猛烈攻擊蘇軍的陣地。當天主攻方向就突破了蘇軍的第1道防線,向前推進了5公裡,可是蘇軍兩翼的反擊頗為成功,守住了陣地。
  • 二戰時,莫斯科面臨德軍重兵壓境,希特勒的德軍為何慘敗?
    德軍遭遇開戰以來的第一次戰略性大失敗。這到底是不是蘇聯的寒冬最終打敗了德軍?下文將帶您深入了解莫斯科戰役後真實的絕密內幕。一、進攻莫斯科戰役的背景滅掉蘇聯一直是希特勒納粹運動的最大目標!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髮動啤酒館政變失敗。之後,希特勒被慕尼黑警察抓入監獄。
  • 這一仗,古德裡安發了牢騷,卻被後人篡改成「希特勒是神經病」
    而相比人員裝備的損失,這場反擊對德軍決策層造成的影響則更為嚴重。在戰後檢討1940年戰役的時候,時任A集團軍司令的龍德施泰特元帥曾這樣說道:「從阿拉斯衝出的英軍部隊有一段時間幾乎切斷了我們與前鋒裝甲部隊的聯絡,而步兵軍還被甩在身後很遠的地方,這使我們感到非常害怕。」第四集團軍司令克魯格和A集團軍裝甲集群司令可萊斯特都對形勢甚為擔憂,前者堅持一定要等到情況完全弄清楚後才能繼續向西進攻。
  • 電影《敦刻爾克》未解之謎,來看看真實的歷史是否有答案
    2017年由諾蘭執導的電影《敦刻爾克》在國內上映,單位工會組織大家一起觀影,戰爭場面之慘烈給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影響,而對於東方觀眾,第一是怎麼士兵長得都一樣,分不清楚誰是誰;第二是德國人去哪裡了?當然同時最大的疑問是撤退也值得去回憶和紀念,也值得去拍一部大片嗎?
  • 二戰:如果德國沒有繞道阿登森林,能否攻克馬奇諾防線進攻法國?
    德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積怨頗深,希特勒在二戰前的一系列閃擊操作,其最後的目的也是稱霸歐洲大陸,打破英法為主的歐洲秩序,所以註定德國與法國終有一戰,而當時的法國號稱有全世界最強悍的陸軍,兵力高達300多萬,部隊機械化程度比德國高,這第一陸軍的名稱並非是浪得虛名,德國進攻法國這在當時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隨著德國吞併奧地利
  • 希特勒自殺前下達最後一個命令,讓德國執行到今天!究竟是什麼?
    為了洗脫汙名,恢復正常國家應有的權利,歷屆德國領導人都在想方設法的和納粹德國做切割,生怕被戴上反猶和法西斯的帽子,西德總理勃蘭特甚至不惜在華沙猶太人死難紀念碑前下跪,以此來挽回德國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後來的德國總理科爾也有樣學樣,在1995年訪問以色列時,向猶太人死難紀念碑下跪道歉。
  • 第二次世界大戰五大著名戰役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希特勒用閃擊戰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蘭西等國。具體是27天內徵服了波蘭,1個小時拿下丹麥,23天徵服挪威,5天徵服荷蘭,18天攻克比利時,39天徵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二,勝利大逃亡-敦克爾克大撤退。
  • 德軍上將捨命挽救法國首都,巴黎聖母院艾菲爾鐵塔差點被炸
    但是肖爾蒂茨來自普魯士軍人世家,對上級的命令唯命是從,因此希特勒認為他是負責巴黎防務的最佳人選。肖爾蒂茨1942年率領他的團參加了克裡米亞半島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包圍戰,期間他發動蘇聯戰俘幫助搬運彈藥,還吸收一部分人加入德軍,戰役結束後全團只有347人生還,他也手臂受傷。在轉入中央集團軍群服役期間,肖爾蒂茨一絲不苟地執行希特勒的"焦土"政策,不將撤退過程中任何有用的東西留給蘇聯軍隊。
  • 巴格拉季昂戰役:德軍「脊梁」被打斷!希特勒仿佛看到自己的墳墓
    ,另外還有波蘭第一集團軍和法國「諾曼第-涅曼」航空兵團以及蘇聯第聶伯河艦隊。 蘇軍當時在前沿的軍事力量是十分龐大的,總兵力一共達到240萬人,重型武器方面有5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參戰,另外還有3.64萬門火炮和迫擊炮,5300架作戰飛機。另外在德軍的佔領區還有約14萬遊擊隊,他們負責在戰役發起時進行敵後破壞和配合一系列任務。
  • 此人號稱「帝國之鷹」,他的裝甲兵團橫掃歐洲,為何折戟莫斯科?
    二戰時期的德國名將古德裡安,有「帝國之鷹」的稱號。這位「帝國之鷹」還是裝甲戰的倡導者,素有「德軍裝甲兵之父」的美譽。我們知道希特勒之所以能夠佔領大半個歐洲,靠的乃是閃電戰,而閃電戰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而閃電戰的創始人就是古德裡安,古德裡安有又「閃電戰之父」的稱號。
  • 曼斯坦因是德軍戰略大師,被希特勒解除兵權後,最終結局如何
    作為一名傑出的戰略大師,曼斯坦因指揮了多場關鍵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有不少人甚至認為他超越了古德裡安和隆美爾,理應位居三大名將之首。儘管曼斯坦因為納粹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在二戰後期,卻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讓人唏噓不已。那麼,這位「戰略大師」究竟有著怎樣的一生呢?
  • 二戰時,德國二號人物戈林本來獲得高度信任,為何被開除黨籍
    然而,隨著德軍在各線遭到潰敗,戈林開始失去希特勒的信任。在二戰最後兩年中,戈林幾乎被排除在了所有重要會議之外。到柏林戰役時,戈林更是被希特勒開除黨籍,並解除職務關押了起來。(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假戰期間,戈林秘密保持著同英國首相張伯倫,以及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聯繫。戈林以促成和平為條件,希望英國和美國支持他接替希特勒掌管德國。
  • 英法盟軍的敦刻爾克奇蹟,流傳的四個解釋都不全面,其實另有原因
    和波蘭戰役類似,德軍對西歐的進攻依然以集團軍群為作戰單位,分A、B、C三個集團軍群。由於法國在法、德邊境重金修築了「馬奇諾防線」,因此為避免無謂的傷亡,德軍並不直接攻打法國,而以偏弱的C集團軍群對馬奇諾防線的法軍進行牽制和佯攻,防止法軍出馬奇諾防線反擊。
  • 雄心勃勃的魏剛計劃,為何以失敗告終?各種巧合促成德軍勝利
    法國戰役期間,面對德軍的進攻,英法聯軍陷入了困境。德軍通過翻越阿登山脈,強渡了馬斯河,並一舉攻克了色當。此時法國戰線已經被德軍裝甲部隊一分為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陷入了岌岌可危的狀態。面對這種危局,法軍不得不請出他們的老帥馬克西姆·魏剛,希望他能一舉消滅德軍。
  • 曼施坦因計劃有多完美?為何法國兩個月就宣布投降?希特勒膽子大
    攻擊目標是歐洲老牌軍事強國法國,可是最初提出計劃的時候,曼施坦因計劃卻遭到了德國高層的一再駁回。曼施坦因始終沒有氣餒,他連續6次上書德軍統帥部,提出了自己的計劃,卻連續6次被統帥部的人給駁斥了,所以希特勒壓根就不知道他的這個計劃。
  • 法國投降:歐洲第一軍事強國六周之內滅亡,德軍閃電戰的巨大威力
    馬奇諾防線的主要部分埋藏在地下,裡面有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等,此外馬奇諾防線的生活條件很好,士兵甚至可以看電影,還有牙醫檢查口腔問題。馬奇諾防線沒有包含的地區是法國和比利時的邊境線以及阿登森林,法軍認為阿登森林崎嶇無比,而且屬於無人區,並不會有德軍從這裡進攻。即使德軍想要翻越阿登森林,那到達法國時也是一支疲憊之師,不足為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