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古德裡安發了牢騷,卻被後人篡改成「希特勒是神經病」

2020-12-22 騰訊網

自古將帥之道籌算於廟堂,然素有不苟規矩之士,居統帥之位,以戰士之姿,衝鋒一線身先士卒;這種模式玩得好可以成就經典,但玩脫了反而會送上自己的人頭。身為部隊指揮官,現實中不可能「無雙割草」,你要真就自己去打,那叫不務正業!既然這樣,身先士卒在真實的戰爭,特別是近現代戰爭中,還有什麼意義嗎?本章我們就以對法行動中古德裡安大將的戰爭經歷來解答這個問題。

身為第三帝國四大名將之一,古德裡安被尊為「閃電戰他爹」。其既為德軍裝甲部隊的創始人,從無到有一手創建了德軍裝甲兵種,也是閃電戰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在隨後的戰爭中身先士卒地指揮坦克部隊衝鋒在最前線,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戰果。「曼施坦因計劃」之所以能取得對法作戰的成功,古德裡安可謂首功!

在1939年初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德軍對法國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無可奈何,而英法聯軍似乎也認為德軍除了重演一戰的施裡芬計劃外別無他法,因此只在馬奇諾防線部署少量兵力,把陸軍主力包括其裝甲師以及在佛蘭德的英國遠徵軍都集中部署在馬斯河至英吉利海峽之間面向東北的防線上,以期在未來可能的戰爭中將德軍「反推」回去;直到曼施坦因計劃的提出,似乎才又讓希特勒以及最高統帥部的將軍們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計劃被提出來了,但如何去論證與實踐這個方案,最終的突破點應當選擇在哪裡,成了困擾德軍的最後一道難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人物不是別人,正是古德裡安。在看過曼施坦因計劃方案原本後,古德裡安親赴德法邊境考察,並結合一戰時期對法國地形,軍事理論等方面的了解綜合分析,最終把主攻方向確定在了色當至比利時邊境的阿登地區,並對最高統帥部做出了「我們的坦克能通過那裡」的關鍵結論。

1940年5月9日,古德裡安率德第19軍及其麾下第2、第1、第10裝甲師重拳出擊與隆美爾部隊一齊穿越阿登森林,完成對馬奇諾防線的突破。在戰爭伊始古德裡安便深入基層,力求讓每一位官兵都了解其作戰原則——裝甲部隊一旦上路就不要停留,突破阿登地區就等於買下一張直通車票,會一直坐到終點站,而這一次的目標就是英吉利海峽。同時,古德裡安放棄了傳統陣地指揮模式,將指揮部搬上裝甲車,同裝甲部隊一起前進,並用車載電臺與前線部隊與後方軍指揮所保持聯絡。這種指揮模式為古德裡安在波蘭戰役中首創(利用機械化裝備的機動性與無線電通訊手段,使得包括古德裡安在內的許多德軍將領獲得了更準確,更及時的戰場信息,同時能夠根據這些信息做出更快速,更準確的判斷與決策,這正是閃電戰的精髓之一)。

行至蒙科爾市場,古德裡安的第19軍遇到萊因哈特部第6裝甲師師長肯普夫將軍。據古德裡安回憶錄記載:他(肯普夫)的部隊在渡過馬斯河後與我部一起到達此地,現在已有第6、第2、第1裝甲師三個師由於迅猛西進而擁堵於此,上級對各軍裝甲部隊之間的分界線並沒有明確劃定,為能迅速上路我不得不為各支部隊分配道路以免貽誤戰機。

5月16日,古德裡安所部繳獲一份法軍命令,並迅速被傳至正在前線指揮的古大將之手,命令寫道:必須制止德國坦克的肆虐!這份出自甘末林將軍之手的命令讓古德裡安意識到法軍抵抗能力已經嚴重引起了其統帥部的不安,必須利用這個敵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機會繼續對其進行出其不意的打擊——「儘管經過一周長途奔襲的德軍裝甲集群已疲憊不堪,且補給短缺又將步兵甩在了後面,隨時面臨被可能反應過來的敵人包圍的危險」,然而現在,絕不能遲疑,絕不能停止!但緊接著,古德裡安就接到了上級「等待步兵援軍到來」的命令。

5月17日,裝甲集群司令馮·克萊斯特面見古德裡安,劈頭蓋臉的將其大罵一頓,指責其已經超越了最高統帥部的意圖。古德裡安隨即憤然提出免職請求,後經第12集團軍司令李斯特調解才得以平息。李斯特告訴古德裡安:停止命令是陸軍總部下達的,必須執行!但你的部隊可以繼續實施戰鬥偵查,軍指揮室要留在原地。

就這樣,古德裡安興高採烈的帶著部隊繼續向前「武裝偵查」,並架設一條電話線連接自己的前進指揮室與後方軍指揮所,這樣就可以避免使用無線電而被陸軍司令部的偵聽部門跟蹤監視了。5月19日晚,第19軍抵達康布雷–佩羅納-哈姆一線;次日,其麾下第2裝甲師的施皮塔營突破努瓦耶爾成為第一支到達大西洋沿岸的德軍部隊。古德裡安在回憶錄中寫道:現在,曼施坦因的「鐮刀閃擊」計劃已基本完成,北方的英法聯軍與法國本土的聯繫被徹底切斷。對於下一步該怎麼打,最高統帥部陷入了短暫的迷茫。

5月21日,為了等待上邊的命令白白浪費了一天時間,古德裡安藉此機會視察部隊。不過德軍並沒有迷茫太久,當日拂曉,古德裡安部便接到了繼續向北推進奪取海峽港口的命令。古大將原本計劃第10裝甲師通過艾丹–聖奧梅爾向敦刻爾克突進、第1裝甲師向加萊推進、第2裝甲師則繼續向布洛捏方向推進,但5月22日6時,裝甲集群司令部突然令第10裝甲師留作預備隊,於是原計劃只好放棄。古德裡安在深入前線對態勢做出仔細分析後認為接下來的首要任務應是「吃掉」在敦刻爾克被包餃子的英法聯軍,遂改由第1裝甲師與此時由色當開來的「大德意志步兵團」向加萊推進,伺機進攻敦刻爾克。至於上面下達保留預備隊的原因個人認為很可能是5月20日從阿拉斯牛急跳牆衝出的英軍裝甲部隊給德軍最高統帥部造成的「恐慌」。

據《隆美爾戰時文件》記載:20日,敵異常強大的裝甲力量從已被三面包圍的阿拉斯衝出,對第六、第七步兵團以及還未參加過戰鬥的黨衛軍骷髏師造成巨大衝擊,使其在人員與裝備上承受了巨大損失,這種損失甚至比突破德法邊界時還要大上許多倍。而相比人員裝備的損失,這場反擊對德軍決策層造成的影響則更為嚴重。在戰後檢討1940年戰役的時候,時任A集團軍司令的龍德施泰特元帥曾這樣說道:「從阿拉斯衝出的英軍部隊有一段時間幾乎切斷了我們與前鋒裝甲部隊的聯絡,而步兵軍還被甩在身後很遠的地方,這使我們感到非常害怕。」第四集團軍司令克魯格和A集團軍裝甲集群司令可萊斯特都對形勢甚為擔憂,前者堅持一定要等到情況完全弄清楚後才能繼續向西進攻。所以當得知古德裡安部向敦刻爾克方向運動後,克萊斯特馬上便將其制止,使得古德裡安無法引兵窮追。

5月24日,古德裡安與萊因哈特兩軍在距敦刻爾克僅16km的地方接到了元首停止進攻的命令;命令中有這樣一句話:「把敦刻爾克留給空軍,如果佔領加萊遇到困難,也可以把它留給空軍。」然而「如饑似渴」的古德裡安怎肯乖乖停下;5月25日晨,當他來到瓦當視察新調配於己部的「阿道夫·希特勒近衛師」時,看到該師正在橫渡阿運河河對岸即為瓦當山——一個約72米高的小山包,若控制了這一制高點就能控制山下平原地區。在山頂的一座古堡廢墟旁,古德裡安找到該師師長迪特裡希,當問及其為何不執行停止進軍的命令時,迪特裡希回答「從瓦當山看對面,可一覽無餘,因此斷然決定攻佔瓦當山!」當古德裡安看到下級軍官這一自發的抗令行為時,甚悅,當場批准了該師的行動,且同時將第2裝甲師調來支援其行動。

26日晚些時候,加萊已被古德裡安部的「武裝偵察」所攻取並俘虜兩萬英軍(相對來說,法國戰役中英軍的戰鬥意志要比其盟友頑強許多,困守加萊的英國人將不願再戰的法軍殘部、比利時人、荷蘭人關進了地下室,並對德軍的勸降回答「NO」),正當古德裡安磨刀霍霍準備再次向敦刻爾克進發的時候,卻又一次遭到了停止行動的命令,於是推進至敦刻爾克城前的古德裡安部不得不再一次停止前進,眼巴巴地看著空軍實施攻擊,也眼巴巴地望著聯軍乘坐各種各樣的大小船隻,絡繹不絕地從這個要塞中撤走。一直到當日晚,古大將才終於得到希特勒準許,繼續攻佔敦刻爾克,但為時已晚,已經無法在戰略上取得一次名副其實的重大勝利!對此古德裡安後來曾評價道:「若不是希特勒以及最高統帥部的將軍神經過敏,敦刻爾克早就被我們拿下了!」這句話經後世傳來傳去,卻變成了「希特勒是神經病」。

縱觀整場戰爭中,古德裡安總是身先士卒,前進指揮至團級甚至營級陣地,正是這種前進帶給了決策者更清晰的戰場態勢,更明銳的戰場洞察力,同時也能在上級的命令與前線的態勢間做出自己的明確判斷即:中國古兵法中的「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從某種意義上來將身先士卒並不是你要真就自己去打,而是指要深入基礎,對前線與全局做出自己判斷!我想這一點對於指揮官來說無論是在從前的陣地戰,機械化作戰,還是現在的信息化作戰中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本文作者:暴走傑瑞,「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希特勒手下三大名將之一、閃擊魔鬼古德裡安
    這就是著名的閃電戰或稱閃擊戰。這一戰略戰術的發明者是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作為指揮官和參謀軍官,古德裡安將軍都是一位登峰造極、名滿天下的職業軍人。不顧假使沒有希特勒,古德裡安能否如此揚名天下則可能會有大有疑問。反而言之,若沒有古德裡安,希特勒也不可能那樣震撼世界。所以說這兩個人的幸與不幸是連在一起的。閃電戰之所以能由理論變成事實,主要應歸功於他二人的結合。
  • 二戰名將錄——「裝甲奇才」古德裡安
    1888年6月17日,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出生在維斯瓦河畔小城庫爾姆的一個軍人家庭,由於父親的部隊調動,古德裡安青少年時期也在不斷地轉校,這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善於接受新事物,
  • 隆美爾、古德裡安、曼斯坦因,為何德國名將都乖乖聽命於希特勒?
    德國三大名將這麼厲害的人,為什麼會聽命於小小下士希特勒? 德國在二戰期間能大肆開疆擴土,將領們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代名將的橫空出世,自然少不了血與火的磨礪。
  • 為何古德裡安未被授予元帥?
    莫斯科戰役後,古德裡安永久退出前線軍事領導職務。古德良(1942年在家裡閒置了)被重新激活,但它只是裝甲部隊的首長,陸軍總參謀長,沒有前線實際指揮權的平民。在這段時間裡,古德裡安也不是閒著。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堡壘」的戰鬥計劃中,他與希特勒進行了戰鬥。他認為在裝甲行動中必須打開地形,並且在戰場上不能建立堅固的防禦工事。
  • 二戰時期,德國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為什麼始終沒有晉升元帥軍銜?
    古德裡安首先是頂撞希特勒,不得希特勒所喜。古德裡安雖然軍事才能卓絕,但是脾氣很倔,連希特勒都敢頂撞,常常指責希特勒的戰略決策。二戰時期,古德裡安曾因頂撞元首,兩次被免職。古德裡安在指揮作戰但是他這個擅自撤退是赤裸裸挑戰希特勒的權威,令希特勒憤怒不已,將古德裡安打入預備役一年之久。
  • 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
    少年時期的古德裡安時間要回到1888年6月17日,在維斯瓦河邊的庫爾姆的一個職業軍人的家庭中,誕生了一個男孩兒,他的父親給他取名: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出生在職業軍人的家庭中,這也註定了古德裡安生來就不是平凡的。
  • 二戰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為何沒晉升為元帥?
    提到二戰德國最優秀的將領,軍迷們總會說起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裡安,在將星如雲的德國軍隊中,這三位將領的表現非常搶眼,而被譽為「閃電戰之父」的古德裡安將軍,直到二戰結束,也沒有獲得元帥軍銜,其中原因比較蹊蹺。
  • 德國三大名將:隆美爾重情懷,曼因斯坦身份高貴,古德裡安霸氣!
    但作為父親和妻子又是無比稱職的,最後其為了家人寧願選擇自殺,這也為其一生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純粹軍人」古德裡安:和以上兩位同行不一樣,古德裡安並沒有成為元帥,作為二戰中德軍最優秀的裝甲兵將領和裝甲兵創始人,古德裡安的性格也像德軍的坦克裝甲一樣堅硬無比、毫不妥協,晉升上將多年的古德裡安直到戰爭也沒有成為元帥。
  • 納粹名將有十二人被判絞刑,古德裡安為何無罪釋放?
    馬丁·鮑曼(1900.7.17~1959),納粹"二號戰犯",納粹黨秘書長、希特勒私人秘書,他掌握著納粹黨的錢袋子,人稱"元首的影子"。在希特勒政權垂死掙扎的最後日子裡,鮑曼成了僅次於希特勒的第二號重要人物,納粹黨總部主任。二戰結束後,馬丁·鮑曼神秘失蹤,然而,紐倫堡國際法庭,仍然在1946年10月判他死刑。
  • 作為德軍的高級將領,二戰後古德裡安為何沒有被盟軍列為戰犯
    首先,雖然古德裡安是德軍高級將領,但古德裡安和很多德國將領不同。古德裡安是一名職業軍人,除了打仗他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尤其是政治。古德裡安既沒有加入納粹黨,也沒有什麼劣跡,他只是一名受人尊敬和崇拜的帝國軍人。
  • 古德裡安的閃擊戰術,從大獲全勝到黯然收場,結局可謂不勝唏噓
    一、閃擊戰的戰術構想1928年秋,古德裡安成為德軍運輸部隊的坦克戰術教官。他在實地訓練中,製作坦克"模型"進行坦克排、坦克連、坦克營等組織的演練,證明坦克是完全可以當作獨立的部隊使用的。在一次德軍內部的軍事驗證會上,古德裡安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將自己訓練的裝甲部隊進行了展示,獲得了希特勒的讚許。後者甚至說道:"這就是我所需要的東西。"按照希特勒的想法,未來的戰爭會有很大的變革,步兵攻擊和殘酷無比的陣地戰將不復存在。
  • 古德裡安:兩天滅奧地利,兩周滅波蘭,一個月滅法國的閃電戰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子湫)古德裡安:兩天滅奧地利,兩周滅波蘭,一個月滅法國的閃電戰之父1888年6月17日,古德裡安出生於德國庫爾姆,父親是軍人。1901年(13歲),古德裡安進入軍校學習。1907年(19歲),古德裡安從中央軍官學校畢業,進入軍隊。
  • 想不想成為古德裡安「分安」?這款遊戲實現你的願望
    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德國陸軍大將,著名軍事家,「閃擊戰」的創始人,歷史學家贊其「閃擊戰之父」。他同時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之一。
  • 同為德國軍事天才,古德裡安為什麼與隆美爾爭吵?
    兩人爭吵的內容是圍繞軍事戰略戰術而展開的,1943年,德國軍隊變換了戰略戰術,經過希特勒和多位將領的商議,最終決定德軍由進攻轉為防守撤退。而這之後的一年,英軍和美軍對德軍的強烈轟炸,致使德國需要生產大量的軍用武器。
  • 隆美爾、古德裡安、曼斯坦因、這麼厲害的人為什麼會一直聽命於...
    再看隆美爾、古德裡安、曼斯坦因,他們是職業軍人,軍人的本職工作就是服從國家命令,效忠政府,況且,希特勒這套政府班子還是民選出來的,合法上臺執政。 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更是神一樣的存在。 早年的一戰,對德國的身心那是巨大打擊。戰敗的德國猶如砧板上的魚肉,被割的四分五裂。剛復國的波蘭還趁火打劫,強行割了德國一條狹長的領土—但澤走廊和但澤自由港,這使得德國被一分為兩半,中間沒有任何的相連之地。
  • 和希特勒相互鄙視?
    提起現代意義上的裝甲兵戰術,就不得不提二戰時的這名德國將軍:古德裡安。正是他提倡的「閃電戰」坦克戰,讓納粹德國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今天很多人都將他尊稱為「坦克裝甲兵之父」。
  • 他是德軍的千裡馬,被希特勒這個戰爭伯樂發掘,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一開始,他在騎兵部隊擔任司令員和參謀長,這使他在武器類型和戰術方面有了深刻的經驗。 1922年,他被調到陸軍運輸部,這使他對軍隊的行進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時,古德裡安的機械化概念實際上已經確立。
  • 古德裡安、曼施坦因和隆美爾,哪一個更受重視和信任?軍權是重點
    因為希特勒還能夠信任的高級將領已經不多了,「賜死」其實也表達了某種「由愛生恨」。就職務和軍銜而言,隆美爾和曼施坦因最後都出任了「集團軍群總司令」並且晉升陸軍元帥,而古德裡安在前線的最後職務只是「裝甲集群司令」,大略接近集團軍司令的級別,軍銜也只升到了大將,還是有差距的。因此,如果比較三個人受重視的程度,古德裡安首先就得出局。
  • 古德裡安:什麼是閃擊戰?
    上一篇文章我們說到了德國閃擊波蘭,順著上一章說的問題我們來看看所謂的「閃擊戰」,大家通過網絡隨意的搜索都可以看到大量鼓吹:閃擊戰、閃電戰的文章和視頻,無一例外都是說二戰德國創立的戰爭模式。而翁哥想說,如果你回到過去和古德裡安講:我懂閃擊戰!
  • 二戰時,希特勒幹預前線將領的指揮,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嗎?
    同時認為希特勒瞎指揮的觀點,大概也是不了解現代軍隊戰略指揮級的指揮體系,希特勒不是在前線的步兵團長,一搖電話喊誰朝哪衝就行,他有一個智囊團隊,一大堆參謀在工作,最後形成一條條指令。同時也必須有合理的渠道、程序發到前線將領手裡,才具備法律效力,前線將領在指揮前線的將士作戰,希特勒在指揮這些將領,這就是一條完整合理的指揮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