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這所謂的「二戰德國三大名將」失去軍權的時間,最先被解職的是古德裡安,莫斯科城下的1941年12月,其後是曼施坦因,南方戰場的1944年3月,而最後失去軍權的其實是隆美爾,時間已經在1944年6月盟軍諾曼第登陸之後,我個人感覺或多或少說明了一些問題。
這三人當中恩寵一直不衰的其實只有隆美爾,畢竟是大本營警衛營長出身的「天子近臣」,到了1944年夏天,儘管信任程度不比從前,但是茲要沒有被牽扯進暗殺小鬍子「720事件」,隆美爾仍然還會身居高位。因為希特勒還能夠信任的高級將領已經不多了,「賜死」其實也表達了某種「由愛生恨」。
就職務和軍銜而言,隆美爾和曼施坦因最後都出任了「集團軍群總司令」並且晉升陸軍元帥,而古德裡安在前線的最後職務只是「裝甲集群司令」,大略接近集團軍司令的級別,軍銜也只升到了大將,還是有差距的。因此,如果比較三個人受重視的程度,古德裡安首先就得出局。
古德裡安和曼施坦因都是傳統的國防軍將領,在之前與小鬍子也沒什麼交集,完全是憑藉能力和戰功,一步步在軍中升遷的,並沒有什麼「破格提拔」的待遇。法國戰役結束後論功行賞,古德裡安是大將,曼施坦因是步兵上將,而隆美爾不過是個陸軍少將,結果兩年後隆美爾率先封帥(1942年6月),甚至比曼施坦因還早了一個月,而古德裡安此時已經轉為預備役。
古德裡安1943年被重新起用後,擔任過裝甲兵總監和陸軍代總參謀長,就是沒有機會再上前線領兵作戰,東線有四個裝甲集團軍,他沒能獲準指揮其中任何一個。而後一職務,實際是在「720事件」後小鬍子大肆清洗國防軍高層,一時無人可用罷了,即便這個陸軍代總參謀長,古德裡安也沒幹到頭。
要知道,隆美爾在北非那是最高指揮官,1944年在西線仍然是大權在握,因為「B集團軍群」是西線德軍的野戰主力部隊,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基本也控制不了隆美爾,所以他仍然是一個戰略方向的「話事人」,不能直接任命為西線總司令,無非是資歷不足罷了。
隆美爾雖然指揮的德軍兵力不多,高峰時期也就四個德國師,其它都是義大利軍隊,但是要注意,他有德意北非軍隊的統一指揮權,代表德軍最高統帥部統率德意聯軍,這個政治地位是蠻高的。非洲裝甲集團軍雖然規模有限,但隆美爾卻能夠有權負責一個獨立戰略方向上的戰事,就這個意義來說,其被信任和重視程度就要高於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在1943年接手重建的「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一職後,始終致力於推動東線戰場的統一指揮,設立「東線總司令」一職,潛臺詞就是由他來率領。但是小鬍子一直不肯吐口,就能力來說曼不群肯定是足夠了,小鬍子拒不交出整個東線兵權,唯一的理由就是對其沒有絕對信任,只怕失去對陸軍的控制。
確實也有一些德軍將領也在推波助瀾,所以被逼急了之後,為了防止這一局面繼續惡化,儘管曼施坦因沒有打敗仗,小鬍子仍然在第4裝甲集團軍成功突圍後,立馬解除了曼施坦因的職務。在1944年的3月,曼不群既沒有潰敗,也沒有過分抗命,甚至在撤職前還被授予了一枚勳章,東線又是那麼需要能打之人,歸跟到底,就是小鬍子不能完全信任他,同時也因為吵煩了。
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寫道:「由於他的身世和經歷,他對軍事將領有一種無法磨滅的不信任感,他與來自另一種環境的人的作風和思想格格不入,因此,他不準備讓一位有職權的軍事顧問追隨於左右。實際上,應將所有戰場的作戰指揮交給一位有職權的總參謀長,東方戰場可專門任命一位總司令,很遺憾,這一努力沒有成功」。
這些略酸的話說明,他跟古德裡安都屬於那種不被完全信任的「軍事將領」,能否執掌重兵完全要看小鬍子是否需要他們,或者說利用價值幾何。而隆美爾作為小鬍子刻意提拔的心腹將領,以及一名納粹黨員,與前面兩位是有本質不同的。阿拉曼戰役失敗後,隆美爾抗命千裡大撤退亦未受到追究,當北非軍事形勢絕望時,他又被調回國內「養病」,最後還升了官,這都是小鬍子的格外照顧。
隆美爾就任集團軍群總司令之際,可曾想過,三年前古德裡安抗命撤退,立即被免;三個月後曼施坦因想要更大的軍權,仍然被免,這之間的反差,難道還不明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