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是黨的文獻首次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將對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重慶是全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最早、老齡化程度較深、「未富先老」較為典型的地區之一。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影響我市高質量發展和人口均衡型社會構建的重要問題。「十四五」時期,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市要化危為機、危中尋機,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包括老年人在內各方面力量的積極性,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重慶特色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之路。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工作,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養老產業發展以及養老政策支撐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與我市人口老齡化嚴峻形勢、與群眾美好養老生活新期待、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為此,「十四五」時期,我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還需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加快推進「十四五」時期我市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十四五」時期,是我市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窗口期」。深入研究人口發展戰略,既是研究和探尋人口發展規律的現實需要,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時期人口發展戰略將重點研究與我市養老服務政策體系相關的如財政、產業、土地、醫療、人才、環保、基本公共服務以及績效考核等政策,力爭「十四五」時期我市人口分布、產業分布、國土利用、基本公共服務和城鎮化格局適應老齡化社會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是加快推進我市養老服務政策改革創新。在財政、金融、產業及養老模式等領域開展政策創新,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堅實政策保障。強化政府兜底保障和監督職責,堅持覆蓋全生命周期、多層次保障、城鄉一體化原則,健全老齡事業投入經費保障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支持社會資本投資養老事業、養老產業,提高對護理型、連鎖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引導規範金融、地產企業進入養老市場,鼓勵養老機構探索各類跨界養老商業模式。扶持發展老年康復輔助器具研發製造產業,加快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教育、培訓、文化、體育、旅遊、家政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優化市場主體參與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政策體系;創新各類社會組織為「一老一小」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政策體系。
三是積極推進智慧養老工程。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要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近年來,我市推進智慧養老服務大數據平臺建設,全力構建全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發展智慧養老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為此,「十四五」時期,要大力推進智慧養老工程,建設一批示範企業、一批示範街道(鄉鎮)和一批示範基地等,實現養老服務與智能終端、物聯網、大數據、智慧機器人等產業集群的深度融合,探索智慧化、多元化養老服務的場景應用,切實解決智慧時代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
四是大力推進成渝地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健全成渝兩地養老服務協作機制,大力推進中醫藥、大健康、康養產業等新興產業協同發展;大力推進包括家庭、社區和機構養老在內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協同發展;大力支持位於成渝主軸的區市縣尤其是在川渝或成渝毗鄰的區市縣爭取民政部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爭取國家發改委城企聯動普惠養老項目。以此進一步打造高質量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及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最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中心兩地」目標順利實現。
五是提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法治保障。目前,全國已有天津、浙江、北京、江蘇、寧夏、廣東、山東、甘肅等省區市制定養老服務條例,上海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已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相鄰的成都、西安也已出臺了養老服務促進條例,而我市尚未出臺,這與我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極不匹配。為此,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建議儘快出臺《重慶市養老服務條例》,進一步加強在養老服務機構服務能力提升、養老服務人才保障、推動醫養深度融合發展以及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等方面的法治保障。
(作者系市委黨校教育長、教授,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ARK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