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國人口新國情 不負人口研究新使命

2021-01-08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十三五」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發生重大的歷史性轉向,人口國情也出現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突出表現在人口發展形勢呈現出數量、結構、質量、分布等多方面交織交錯的新格局。立足人口新國情,展現以人口研究推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新擔當,推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人口理論體系的新成長點。構建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國家治理需求的人口研究綜合體系,成為人口學界的新使命。

新時代人口新國情的主要特徵

人口始終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要素,人口規模、結構、分布、素質等要素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國情。總體而言,新時代中國人口新國情的主要特徵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人口規模呈現增幅減少、增速緩慢的新態勢。「十三五」期間正值生育政策調整的生育高峰期,當二孩補償性生育的累積釋放完畢,出生人口數量逐漸回落。受育齡婦女規模縮小、生育意願持續下降等因素長期累積影響,「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口規模雖然保持增長態勢,但增幅將持續縮減,甚至將經歷從增長到下降的重大轉折,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人口規模在整體上呈現出明顯的低速慣性增長特徵。同時,隨著國家生育政策直接幹預能力的下降,家庭內部約束將逐步取代外部控制,成為影響我國未來生育水平的關鍵因素,國家將逐漸轉向以降低養育成本、減少工作與家庭衝突、改善醫療衛生服務等措施對家庭提供撫育支持。

第二,人口結構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十三五」時期的生育政策調整僅帶來出生人口規模短暫的回升,但未改變長期的發展趨向。「十四五」時期,我國出生人口規模、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將加速下降,人口紅利進入下行通道。老年人口規模、家庭戶規模、總撫養比將大幅提升,2020年後,我國將從老齡化社會逐漸進入中度老齡型社會,並預計於2035年前後邁入超老齡社會,少子化、高齡化、空巢化與老齡化等問題並存,對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提出了更大挑戰。與此同時,適婚人群的婚戀心態逐漸轉變,離婚率、初婚年齡、同居率呈現上升趨勢,與低生育意願疊加後,造成平均家庭戶規模下降,家庭戶數量將持續增長,且增速將高於人口增長速度,加劇空巢家庭等問題。

第三,經濟轉型遭遇人口素質提升的新難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財政大規模投資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的積極效應逐漸顯現,我國人口素質與人口質量不斷改善,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一定的人力資本基礎。但現階段,我國人口整體素質仍顯著低於社會發展水平,人口質量提升速度也滯後於經濟發展速度,就業人員中低教育水平人口佔比仍然較高,加劇了數量型人口紅利消失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消極影響。未來如何更全面深入地提高人口教育和健康素質,以彌補人口紅利下行的負面導向,是人口研究與政策構建亟待進一步解決的新議題。

第四,人口區域性不平衡問題出現新動向。受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情況影響,我國人口持續向超大城市集聚,人口發展呈現出顯著的地區差異,城鎮化發展不平等、人口分布和公共資源配置不均、城市生態惡化和城市病頻發等問題仍然突出。隨著城鎮化深入推進和流動人口猛增,單個「人口流動」事件逐漸擴展至群體性的「流動人口」問題,人口遷移、流動與社會融合成為人口研究的關注重點,並逐漸深入到大規模人口流動背景下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

共擔人口研究新使命

與其他學科研究相比,人口研究更加關注現實問題,強調從動態、變化而非靜止、僵化的視角審視人口發展形勢的新動態、新機遇。因此,面對人口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人口研究應堅持適合中國國情的人口發展道路,與時俱進發展本土化的研究話語體系,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的人口治理思路創新和重大人口戰略轉變。

第一,重構適合中國人口新國情的人口研究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我國作為現代化後發國家,人口問題與西方國家存在明顯不同,具有獨特的生產與再生產規律,並呈現出規模大、轉變快、問題複雜等特徵。同時,我國人口現象和人口問題還具有獨特的文化和制度背景,表現出很強的實踐性、系統性和針對性,與我國本土人口政策實踐緊密結合。

為更好地回應人口發展新需要,人口研究應重新審視新時代研究定位,減少對西方理論的路徑依賴,創新人口治理思路與治理理念,植根於人口轉變規律與中國國情,立足中國研究語境,在本土人口實踐中提出學術性命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口轉變及治理理論。只有深刻認識中國國情並深刻洞悉人口發展規律,才能提出符合我國現階段具體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本土化理論話語體系,更好地推動人口理論及方法創新。

第二,強化人口研究的跨學科融合,以互通創造發展新機遇。人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長期性和關鍵性因素,其發展新轉向的影響不止局限於人口領域,而是廣泛作用於國家經濟社會穩定、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等多個面向。因此,我國人口研究應與政治、經濟、醫療、技術等多領域不同學科交叉滲透、有機結合,調整自身功能定位,培養具有人口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研究人員,推動綜合理論體系構建,從而更好地預判未來治理風險,轉危為機,孕育發展新動能。

第三,充分發揮人口研究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智庫作用。人口研究作為頂層設計的直接決策參考和技術支持,未來需要在積極應對人口發展新形勢上探索更多新思路,強化研究整體思維,認識到人口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著眼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中長期的分析和預測,更好地應對新時期人口考驗和挑戰。同時,由於中國人口治理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的特徵,人口研究還應關注基層對人口治理多元化新途徑的探索,以基層人口實踐呼應宏觀設計,減少政策割裂,實現頂層人口制度建構和基層人口治理實踐的良性互動和有機聯繫,切實提高中國人口研究能力與治理水平,更好地以智庫建設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有效預判和防範社會重大風險問題,推進人口問題科學決策,高效實施人口相關政策,合理優化人口決策機制和實現科研成果落地轉換。

第四,推動中國語境下的調查數據整合和分析方法創新。人口研究強調量化分析和實證研究,分析方法與技術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人口分析技術是利用現代數學、系統工程和電子計算機等現代理論和研究手段,整理和分析各種人口調查數據,從而對人口現象及其與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聯繫進行分析和研究的科學。面對我國人口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人口研究不應流於純理論視角,而應關注人口運行和發展過程中的整體狀態、約束條件及治理機制,重視調查數據的作用,完善人口調查方法,整合各部門調查數據,構建數據開放共享平臺,提高運用研究成果來化解未來人口矛盾和風險的能力,以時代化、創新化、操作化為原則,提升人口研究的應用性,從而積極適應和主動應對人口發展新問題。此外,還應進一步創新人口分析技術方法,利用新興技術手段整理人口調查數據,探索大數據技術在人口研究中的應用,實現對人口現象及其與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聯繫的深入理解。

總之,我國人口形勢正處於轉折性變化的重要時期,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性因素,也將對人們的生育、死亡、遷移等產生影響,從中長期看,我國人口發展矛盾交織,一系列問題的疊加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立足人口新國情,把握人口研究新成長點對學科發展帶來的新契機,調整人口研究的理論路徑和分析方法,尤其是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詮釋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對順應人口變化趨勢、構建適應發展形勢的相關政策、實現前瞻性謀劃應對,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相關焦點

  • 他是中國人口學、老年學的開拓者,曾預見本世初出現人口老化
    目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正有序展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後開展了多次人口普查,為各項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在一批又一批專家學者的努力下,我國的人口學研究越來越完善。
  • 韓國人口首次負增長,日本人口銳減500000,中國呢?
    人口是一國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但如今韓國在人口方面的憂慮更重了。當地時間1月3日,韓國政府公布統計數據,該國人口(不包括外國人在內)在2020年出現了歷史上的首次負增長——人口總數僅約5182.9萬,較2019年減少了2萬餘人;韓國方面稱,這一數據也意味著該國人口負增長「元年」提前一年到來。
  • 不愛生孩子的東亞國家:日韓人口負增長,中國怎麼辦?
    文丨宗威 又一鄰國人口呈負增長了。 韓國政府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韓國死亡人數超過新生人數,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則已連續11年人口負增長,且減少的人口數量和降幅不斷創歷史新高。
  • 人口「峰值」提前?2050年,中國人口新時代到來?專家給出答案
    其中男性人口71527萬,女性人口68078萬。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4.45(以女性為100),女性少於男性。3、中國的年齡構成呈現老齡化趨勢。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89640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的64.0%。60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的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12.6%。
  • 人口負增長,也不要引入外來勞動力
    2030年開始,人口持續負增長面對又老又沒人的社會現實,一方面菅義偉內閣祭出為生育家庭提供60萬日元撫養費政策,以用來刺激生育率提升,另一方面還推出了AI軟體來搞相親促婚育,就連最近新垣結衣出演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新春特別篇》,看著都像是鼓勵生育的電影了。真不怪日本政府年年大喊「高齡少子化」的口號,不做點什麼真搞不好就翻車了。
  • 中國人口迎來負增長 連一線城市都在搶人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4日,福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降低落戶條件壯大人口規模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實現落戶「零門檻」,不設學歷、年齡、就業創業限制,外省市人員均可申請在福州市落戶,六縣(市)、長樂區人員均可申請在五城區落戶;凡具有福州市戶籍的人員,其近親屬均可申請投靠落戶。
  • 智庫理論動態丨人口結構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外三則)
    已有的文獻要麼關注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或負向作用,要麼僅從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角度片面地考察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要麼對單獨的公共服務項目進行研究。鮮有文獻將公共服務作為一種公共投入要素納入經濟增長模型中,或將公共服務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研究建構在人口因素視角下。
  • 中國大陸人口突破14億!人口出生率創70年新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400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67萬人。但是,在人口總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同時發現人口出生率創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新低,2016年實行全面二胎政策,人口出生率出現小幅上升達到12.95‰,隨後又呈現下滑趨勢。原因在於,一方面隨著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發展日漸成熟,女性地位相對提高,結婚年齡推遲,丁克族不斷增加,離婚率不斷攀升,由此導致生育率下滑;另一方面,生育成本高企,在養不起的重負之下,生育意願大幅下滑。
  • 書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力作
    ◎陳彥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已經進入新時代,總結和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一般性規律,構建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是時代賦予中國經濟理論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這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力作是劉偉教授對時代問卷給出的一個新解答。
  • 臺灣人口進入負增長,媒體感嘆「生不如死」
    8月18日,臺灣最新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顯示,今年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的推估提前了兩年,進入臺媒所說的「生不如死」時代。臺灣地區的人口形勢也說明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對島內經濟前景態度消極。
  • 2020年臺灣人口首度負增長 新生兒跌破17萬人
    中新社臺北1月8日電 臺灣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8日發布的最新人口統計數據顯示,臺灣人口在2020年首度出現負增長。據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去年臺灣人口總數為2356.12萬人,比2019年減少4.19萬人,年減0.18%。
  • 「人口流動」背後的城市發展潛力研究
    但回歸現實,一個城市的房價水平和工作機會是成正比的,一線城市充足的工作機會背後是高不可攀的房價,這讓一部分外來人口開始把目光轉向其他城市。那除了一線城市,中國還有哪些城市最受青睞且未來最具發展潛力呢?本文通過研究各城市近五年常住人口變動情況,挖掘下一個「後起之秀」。
  • 共商人口研究「方法論」 百度地圖與成都規劃設計研究院達成人口大...
    近日,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人口大數據》成交公告,公示百度地圖慧眼成功中標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人口大數據項目。此次中標,標誌著百度地圖慧眼在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的探索取得了新突破,雙方將在慧眼時空大數據與傳統數據相結合的基礎上深度開展人口研究,共同探討優化人口數據挖掘效率的思路與技術方法。
  • 日本人口問題的「頑疾」與「新症」
    在47個都道府縣中,有44個道府縣人口減少創歷史紀錄(其中埼玉縣、千葉縣轉為負增長),而增加的只有東京、神奈川、衝繩3個都縣。此外,人口分布不均問題尤為突出。「少子化」頑疾越來越嚴重「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漸減少的現象。
  • 臺灣人口今年開始負增長,比推估結果提前兩年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於名】臺灣「國發會」18日通過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結果顯示今年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推估結果提前兩年。臺「國發會」每兩年根據最新戶籍人口、出生、死亡及遷徙等相關統計,進行未來50年人口推估。
  • 曹樹基:1959-1961年中國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
    將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與1851-1875年的分府死人口進行對比,可知兩個時代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呈強負相關。本文認為,造成這一奇特結果的原因在於民間關於饑荒的「歷史記憶」,而與各個區域人均擁有的資源及糧食無關。
  • 澤平宏觀: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新趨勢
    新基建從學術討論走向國家戰略(參考專著《新基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2010年後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並存。從城市層面看,近年向粵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
  • 韓國首現人口負增長:單人家庭近四成 超三成人口認為沒必要生孩子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韓國首現人口負增長!單人家庭近四成,超三成韓國人認為婚後沒必要生孩子人口危機已成為韓國經濟增長的一大擔憂。近日,有統計顯示,韓國2020年出生人口數創歷史新低,首次出現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的現象。這給這個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再次敲醒了警鐘。
  • 1953:現代人口普查在中國的確立
    中央統籌,廣泛宣傳,結合生產,因地制宜 從清末宣統年間的人口普查開始,中國曆次普查方案中對群眾的宣傳工作始終是工作的重點,宣傳的形式要求多樣化、群眾化、口語化。新中國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宣傳工作也不例外。
  • 結婚率新低現象的人口學解讀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2年以來年度數據,中國人口在婚有配偶比例在72.26%(2012年)—74.10%(2005年)區間範圍內變化,十幾年來變動幅度不超過2個百分點,相當穩定。因此,婚姻結構對中國結婚率的影響並不突出。年齡結構是影響結婚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