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平宏觀: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新趨勢

2020-12-19 金融界

來源:澤平宏觀

作者:任澤平 熊柴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熊柴白學松 於嘉俊

導讀

現代經濟,人口不是負擔,而是經濟社會活力的源泉,是創新創業的基礎,人口遷移帶來的居住需求是房地產發展的根基。

我們曾提出業內經典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參考專著《房地產周期》《全球房地產》)。長期倡導「城市群」模式,尊重人口遷移聚集的基本規律和趨勢。在近年大力呼籲「儘快全面放開生育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挑戰」。提出「雙循環的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開生育」。新基建從學術討論走向國家戰略(參考專著《新基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2010年後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並存。從城市層面看,近年向粵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

風險提示:官方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統計存在偏差;部分地區數據缺失等。

正文

1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新趨勢

1.1 省級:粵浙人口再集聚與渝皖川回流並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跨省人口遷移經歷從「孔雀東南飛」到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並存三個階段。從常住人口變化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粵、浙常住人口年均增加分別為179、82、168萬和85、18、78萬,而江蘇三個時期分別為54、21、23萬;皖、川、桂、豫、渝、黔、鄂等中西部省份由2001-2010年的年均負增長轉為2011年後的正增長;東北三省由2001-2010年的年均正增長轉為2011-2015年的負增長,近4年減幅擴大。

從剔除自然增長因素之後的人口遷移看:

近4年廣東、浙江年均人口淨流入分別由2011-2015年的14、-7萬大幅回升至2016-2019年的76、46萬,呈現明顯的人口再集聚趨勢;

上海、北京因近年嚴控人口規模,均由人口淨流入轉變為淨流出;

山東近年經濟轉型落後,年均人口淨流出規模較2011-2015年繼續擴大;

中部省份除安徽由年均淨流出轉為淨流入外,其餘各省均為持續淨流出狀態;

重慶、四川、陝西近年人口持續回流,其中重慶、四川近4年年均人口淨流入規模在10萬以上;

東北三省經濟持續低迷,人口淨流出規模持續擴大,遼寧由2001-2010年年均人口淨流入14萬下滑至2011-2015年的2.3萬,近4年年均淨流出5萬。

1.2 城市:深圳、廣州、杭州、長沙年均淨流入超20萬

人口持續向少數核心城市集聚;近4年深圳、廣州、杭州、長沙4市年均淨流入超20萬,北京年均淨流出超10萬。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單位中,人口淨流入的分別有155(1市數據缺失)、133(8市數據缺失)、126個(8市數據缺失),人口淨流入城市數量佔比分別為46.1%、40.4%、38.3%;三個時期人口淨流出城市數量分別為181、196、203個,佔比分別為53.9%、59.6%、61.7%。

具體來看,深、廣、杭三城以活躍的新經濟產業和較為寬鬆的人才政策吸引人口大規模流入,三城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淨流入分別達28、28、27萬,較2011-2015年均有大幅增長。長沙、寧波、西安、成都、鄭州、重慶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淨流入規模均在10萬以上;這幾個城市均為所在都市圈核心城市,近年城市發展較為快速、「搶人」力度較大。

從全域層面看,近4年一、二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為1.33%、0.69%,人口持續流入但增速放緩;三、四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為0.38%、0.34%,人口持續流出。根據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我們將337個地級及以上單位劃分為一、二、三、四線城市。總體來看,2000-2019年一線、二線城市人口佔比分別由3.7%、17.3%增至5.3%、20.6%,三、四線城市則由30.9%、43.5%降至30.5%、40.5%。從趨勢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一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3.42%、1.49%、1.33%,二線城市分別為1.81%、1.00%、0.69%,均遠高於全國人口平均增速的0.57%、0.50%、0.46%。一、二線城市人口保持集聚,但增速持續放緩。上述三個時期,三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0.52%、0.40%、0.38%,略低於全國平均增速;四線城市僅分別為0.15%、0.36%、0.34%,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表明三、四線城市人口仍持續流出。

1.3 都市圈城市群: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年均淨流入超60萬

近4年廣佛肇、杭州、上海、深莞惠等10個都市圈年均淨流入人口規模超10萬;人口淨流出都市圈增至10個,京滬都市圈人口向周邊疏解。2000-2019年,33個都市圈土地面積僅佔全國16.2%,其常住人口合計佔比由47.8%提升至51.7%、GDP合計佔比由63.2%提升至65.7%,人口、經濟進一步向都市圈集聚;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人口淨流出的都市圈分別有6、9、10個,近4年人口流出都市圈主要分布在東北、山東半島、京津冀等地區。具體看,近4年人口年均淨流入超10萬的都市圈有10個,其中廣佛肇、杭州、上海、深莞惠、長株潭5個都市圈年均淨流入規模超20萬,寧波、重慶、西安、成都、鄭州5個都市圈年均淨流入規模在10-20萬之間。從都市圈內部看,近4年核心城市、周邊城市人口均為淨流出的有哈爾濱、長吉、烏魯木齊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口淨流入但都市圈整體淨流出的有濟南、南昌、石家莊、青島等7個都市圈,反映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邊城市人口主要向都市圈外流出。此外,近年京滬大力控人,核心城市人口淨流出、周邊城市淨流入;其中上海都市圈近4年核心城市年均人口淨流出0.6萬,但周邊城市年均淨流入規模達26萬。

近4年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年均淨流入超60萬,山東半島、中原、哈長、京津冀、海峽西岸5個城市群年均人口淨流出超10萬。中國「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等19個城市群。總體上看,人口、經濟已高度集中於19個城市群,近年愈發向核心城市群集聚。2000-2019年,全國19個城市群土地面積佔全國38.5%,其常住人口佔比由82.7%提升至85.3%,GDP合計佔比由88.4%提升至90.7%。除2011-2015年、2016-2019年天山北坡城市群數據缺失外,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人口淨流出的城市群分別有5、8、7個。具體看,全國經濟最活躍的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積僅佔全國2.9%,2000-2019年常住人口合計佔比由13.9%提升至16.4%,GDP合計佔比由26.8%提升至29.4%;近4年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年均人口淨流入分別為66、62萬,較2011-2015年的3、15萬大幅擴大。在重慶、成都都市圈引領下,西部的成渝城市群由2001-2010年的年均淨流出63萬變為2011-2015年年均淨流入19萬,2016-2019年年均淨流入擴大至27萬。東北、山東、中原等區域近年面臨產業結構單一、經濟轉型緩慢等問題,呈現人口淨流出趨勢。2011-2015年、2016-2019年,山東半島、哈長城市群人口淨流出規模擴大,京津冀城市群由淨流入轉為淨流出,上述3個及中原、海峽西岸城市群近4年年均淨流出人口規模超10萬。

2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影響重大

2.1 人口流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潛力更大

「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人口遷移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

第一,人口流入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緩解老齡化壓力;深圳近5年常住人口淨流入達166萬,2015年老齡化率僅2.9%。遷移人口主要是年輕人口。從國際來看,美國自建國就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國家,根據美國移民統計年鑑數據,1820-2018年總計有8496萬人獲得合法居留權,其中1991-2018年20-64歲工作年齡移民佔比始終維持在70%以上。長期寬鬆的國際移民體系保證了美國國內人口中國際移民數量與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穩定增長的勞動力為美國經濟騰飛提供了人口紅利,實現了對英國等歐洲傳統資本主義強國的趕超。從國內來看,深圳40年前只是寶安縣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得益於友好的人才政策,深圳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1980-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1310.6萬人,其中2015-2019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53.2萬、戶籍人口年均增量32.5萬,常住人口累計淨流入166萬人。2000-2015年深圳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從1.2%升至2.9%,遠低於全國、北京、上海的10.5%、10.7%、12.8%。

第二,人口流入增加人才供給,促進創新發展;1982-2015年深圳6歲以上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由4.8%升至21.8%,助力創新創意之都建設。從國際來看,美國開放的國際移民體系吸收了大量優秀外國人才。1930年代移居美國的愛因斯坦、馮諾依曼、馮卡門等科學家,在美國的計算機、航空、核武器等領域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諾貝爾基金會披露,截至2019年美國籍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獲得者中,有25.8%為國際移民。從國內來看,1979年深圳本地科教資源極少,但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和大量辦學,高學歷人才比例快速提升,從「製造工廠」邁向「硬體矽谷」、「創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支柱。1982-2015年深圳市6歲以上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由0.9%提升至21.8%,遠高於全國的13.3%,雖然仍低於北京的42.3%、上海的28.7%,但差距在迅速縮小。

其三,集聚效應增強城市競爭力,助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成為世界級城市群與現代化產業中心。集聚效應通過三方面增強城市競爭力:1)規模效應:人口集聚降低企業生產與城市公共服務的邊際成本;2)專業化分工:流動人口的多樣性帶來不同領域的比較優勢,通過在不同部門的相互協作實現專業化分工;3)學習效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集聚,促進知識、技能的共享與傳播。改革開放早期大規模流動人口向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集聚,形成勞動力供給規模效應,使其在紡織、低端製造業迅速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近年來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進一步發揮其在各類人才、資本、創新資源集聚等方面的優勢,促進先進位造業集群和現代服務業集群融合發展,形成協同集聚的合理空間布局。

其四,人口流入擴大消費需求;2016-2019年人口淨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深圳、杭州、長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幅均達19%以上。人口流入增加當地人口規模,擴大消費需求,並且消費增速與人口流入正相關。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2019年中國城市消費總額前十強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杭州、南京、蘇州,這些城市的人口規模也絕大部分位列全國前15。從消費增速來看,2016-2019年人口淨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深圳、杭州、長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幅均達19%以上,長沙更是高達27.4%;而北京受限於控人政策人口淨流出,相應地,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幅僅11.5%。

2.2 人口流出地區老齡化加重,經濟社會發展壓力明顯

人口淨流出加重老齡化,加重養老負擔,嚴重拖累財政、制約經濟活力;2019年遼寧、吉林、黑龍江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佔比分別為27.5%、16.7%、21.9%,遠高於全國的12.3%。儘管老齡化是整體趨勢,但是人口流出地區會更嚴重。人口遷移擴大各地養老保險可持續性的不均衡程度,在充實流入地的養老金帳戶的同時,也加重了人口流出地的平衡壓力。東北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分別在2010、2015年陷入負增長,2011年以來小學生數大幅負增長。2000-2018年東北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由6.6%上升到13.4%,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由7.9%、6.0%、5.6%升至15.0%、12.4%、12.2%,而同期全國從7.0%升至11.9%。2018年遼寧、吉林、黑龍江養老金撫養比(在職人數/退休人數)分別為1.53、1.42、1.27,遠低於全國的2.55,意味著全國大概每2.6個在職人員供養1個退休人員,而東北大概每1.5個在職人員供養1個退休人員,負擔較重。黑龍江、遼寧、吉林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分別於2013、2015、2015年開始入不敷出,2016年黑龍江的累計結餘轉負;從養老金累計結餘可支付時間看,2018年廣東、北京、雲南、四川、浙江等經濟發達、人口淨流入或老齡化較低的省份居於前列,吉林、遼寧、黑龍江位列全國倒數5名內,分別為5.2、2.8、-3.1個月,遠低於全國的14.7個月。東北財政形勢嚴峻,老齡化嚴重拖累財政。2019年吉林、黑龍江、遼寧財政收入增幅居全國倒數,其中吉林、黑龍江負增長,而同年遼寧、黑龍江、吉林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佔比分別為27.5%、21.9%、16.7%,明顯高於全國的12.3%、江蘇的11.2%、浙江的10.6%。

2.3人口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房地產市場將更加分化

人口集聚分化促使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斷分化,在少子老齡化背景下,未來房地產市場將更加分化,需求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2019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5左右,並仍存在「全面二孩」的生育堆積效應;按此趨勢,中國人口總量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未來越來越多的地區面臨人口收縮。從需求端看,20-59歲的主力置業人群2013年見頂,住宅新開工面積2011、2013年達超過14億平的雙峰,未來住房需求將平穩回落。從政策端看,在「房住不炒」、「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的政策指引下,房地產市場銷售回歸居民自住需求。按照歷史規律,未來經濟基本面好、人口流入的高能級區域的房地產市場更有潛力。到2030年1.7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布在19個城市群,約60%將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遊、成渝、中原、山東半島等七大城市群。從城市和都市圈來看,2030年中國有望形成10個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重慶、武漢、成都、南京、東莞等)1000萬級城市和12個以上(上海、北京、廣佛肇、深莞惠、鄭州、成都、杭州、蘇錫常、青島、重慶、武漢、南京等)2000萬級大都市圈。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口大遷移:3000個縣全景呈現
    原創 任澤平 澤平宏觀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廣為流行的標準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2017年推出的《房地產周期》專著成為超級暢銷書。本文是我們對《中國人口大遷移:2019》及2018年兩篇人口遷移報告的進一步深化,採用的縣級人口數據比2018年報告更加完整和準確,將在探討多維人口指標的基礎上,全景呈現全國近3000個縣的人口大流動大趨勢。
  • 澤平宏觀:中國十大都市圈發展潛力排名
    來源:澤平宏觀作者:任澤平 文:任澤平 熊柴 閆凱導讀中國都市圈、城市群時代已經來臨!中國人口和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未來大都市圈人口佔比仍將繼續提升。中國24個人口1000萬人以上大都市圈人口總體上持續流入,經濟-人口比值2018年仍高達1.55,預示仍將繼續吸引人口流入。
  • 澤平宏觀:從美國大選看社會撕裂和中美關係
    來源:澤平宏觀作者:任澤平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熊柴 馬家進 範城愷3月美國總統黨內初選的「超級星期二」結果公布,民主黨內拜登領先,但桑德斯緊隨其後,共和黨內川普獲勝毫無懸念。4月桑德斯宣布退出競選。
  • 2020年國內人口大遷徙,都去了哪些城市?
    id:puoketrader 作 者| 任澤平 熊柴 來 源| 澤平宏觀 概要 現代經濟
  • 薦書|《人口簡史——人類社會發展的秘密》:人口非皆「紅利」
    內容簡介全書分別探討了人類進入文明歷史以來,人口變遷之面貌、人口起伏規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關係、個體價值和人生幸福、人類未來發展的若干趨勢等話題。本書立意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去重新闡述和解讀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改變過去人們對於人口的簡單化、片面化、物質化的錯誤認識。本書對當下熱門的人口紅利、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等話題進行了解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模式提出了新的解讀,對人生的幸福追求和教育問題進行了反思,對女性化崛起、個體意識覺醒、人工智慧降臨等新趨勢進行了展望。
  • 澤平宏觀:全球最大自貿區RCEP誕生 內容、影響與展望
    RCEP由東協十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菲律賓和越南)和其他五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組成。其涵蓋地區經濟規模約25.6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經濟體量29.3%;區域內貿易額達10.4萬億美元,約佔全球貿易總額27.4%;輻射人口約22.6億人,約佔世界人口30%。2011年東協提出RCEP的構想。
  • 澤平宏觀:貨幣超發與資產價格 國際經驗
    1.2    中國的貨幣層次劃分當前我國貨幣主要被劃分為三個層次:M0、M1和M2。在金融深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當前M2增速對中國經濟指標的指示意義有所弱化,然而對歷史以及當前M2的相關分析仍可作為研究過去是否存在貨幣超發以及衡量超發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
  • 2021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預測
    以下觀點節選自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執筆人為劉元春、劉曉光、閆衍,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更為重要的是為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啟動創造了最佳的戰略時機和宏觀基礎。我們必須全力把握新冠疫情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不同步復甦、中國內循環與外循環不同步啟動所帶來戰略轉換契機。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甦之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常態化的一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更是中國開啟十四五規劃實施戰略轉換的第一年。
  • 中國特色開放宏觀經濟理論模型
    原標題:王健 王育森:中國特色開放宏觀經濟理論模型 [基金項目]國家行政學院課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再生產理論與中國宏觀經濟學研究」 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宏觀經濟理論,增強中國在世界經濟學術界的話語權,迫切需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再生產理論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開放宏觀經濟理論模型。
  • 立足中國人口新國情 不負人口研究新使命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十三五」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發生重大的歷史性轉向,人口國情也出現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突出表現在人口發展形勢呈現出數量、結構、質量、分布等多方面交織交錯的新格局。立足人口新國情,展現以人口研究推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新擔當,推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人口理論體系的新成長點。
  • 任澤平: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老齡化少子化加快
    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已日趨嚴峻,抓緊調整人口政策事關人口健康可持續和長期經濟增長。生育政策調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一。應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 2020年中國倉儲自動化研究報告:新打法與新趨勢
    此後,在中國也陸續誕生了一批新型倉儲自動化廠商,它們通過研發移動機器人(AGV/AMR)、3D視覺機械臂、自動化立體倉庫以及相關的配套自動化設備和解決方案,實現倉儲流程中各個環節的自動化,從而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 疫情下中國家庭理財新趨勢:更願買基金 新基民90後佔一半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疫情下中國家庭理財新趨勢:更願買基金,新基民90後佔了一半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市場跌宕起伏,投資者理財習慣也發生改變。7月26日,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在「2020支付寶·理財智庫夏季論壇」上共同發布第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報告稱,後疫情時代中國家庭在線理財需求大增,且對基金的投資意願明顯高於股票。
  • 新宏觀|盧卡斯批判凱恩斯主義?
    歐美老牌市場國家的儲蓄率、法定準備金率均低,但中國卻高出許多。由月度GDP公式可以看出,S與D越小,短周期長度越長,反之,越短。流動性短周期保持了流動性,但累積了債務,走向了龐氏融資的道路。2.滯脹的原因與人口老齡化、產業空心化通貨緊縮導致實業嚴重虧損,貨幣寬鬆使過剩資本脫實向虛炒作房地產,進一步推高生產生活成本,於是下遊企業減產保價,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中上遊行業被動跟隨減產保價,結果全面減產,從而需求減少,再次發生過剩,下遊進一步減產保價,滯脹形成。
  • 「開局•開放」宏觀經濟論壇暨創新峰會圓滿落地
    12月18日,圍繞「開局•開放」這一話題,由經濟觀察報、經觀傳媒共同舉辦的宏觀經濟論壇暨創新峰會在海南三亞落下帷幕。本屆論壇邀請到業內重量級嘉賓,從宏觀政策、經濟前景、企業責任、世界格局多個維度探討全球產業鏈重構、國內「雙循環」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新趨勢。
  • 梁建章:中國人口很多,但沒有一個是多餘的!
    美國在1960年代就曾討論高鐵計劃,但現在依然是空中樓閣,原因是人口密度不夠,經濟合理性不大。而中國高鐵建設之所以能夠高歌猛進,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同樣,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在被美國制裁後,依然可以頑強發展,就是因為中國有更大的市場,以及科技人才和研發投入的規模優勢。 相比之下,俄羅斯面積是中國的1.7倍,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大學學歷人口比例全球最高。
  • 地理大發現帶來的災難:非洲喪失一億人口,印第安人差點滅絕
    地理大發現還導致了人口大遷移、大流動、種族大滅絕、大融合,最後造成了世界人種分布的重大變化和許多新民族的形成。 有關人種問題。人種亦稱種族,是具有共同起源,並在體質形態上具有共同遺傳特徵(如膚色、發色、髮型、顏色、血型、五官、相貌等)的人群。
  • 廖群:以宏觀、哲學與歷史視野觀我國經濟
    這一預測方法論上的失靈,又在於預測家們缺乏宏觀、哲學與歷史的視野。一是缺乏宏觀的視野。很多人往往根據微觀或局部的觀察來推斷宏觀或整體的形勢。如看見某些企業、某些行業、某些地區或某些人群出現問題便推斷整個經濟出現問題。
  • 餘永定:30年宏觀調控啟示錄
    153劉玉海改革開放後,中國日漸與計劃經濟作別,但政府仍然是經濟領域的顯著參與方。其中,讓人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各種「宏觀調控」——有時是溫和有度、不疾不徐,有時是疾風驟雨、霹靂手段。幾乎每次的宏觀調控政策,都免不了意見紛紜。但如果系統審視中國這近30年的宏觀調控歷史,會有怎樣的發現呢?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1年是信心恢復、預期引導的關鍵年
    來源:證券時報11月2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年度論壇(2020-2021)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分析了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亮點和2021年經濟運行的基本邏輯和風險點,並提出十條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