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由巖井俊二執導的青春題材電影《情書》在日本上映。
《情書》這部電影情節很簡單。渡邊博子與藤井樹是一對戀人,就在倆人結婚前夕,藤井樹因為一次登山事故意外喪生。藤井樹的離世讓渡邊博子陷入了長久的悲痛中。兩年後,渡邊博子在藤井樹的中學紀念冊裡看到了藤井樹的名字,陷入思念不可自拔的渡邊博子悄悄地抄下了地址,寄去了一封信,並出乎意料的收到了回信。
原來,給渡邊博子回信的是一個女孩,也叫藤井樹,與男藤井樹是同班同學,在與女藤井樹的通信中,渡邊博子意外的發現了一段塵封已久的真愛記憶。
作為日本著名導演,巖井俊二拍攝了不少電影,比如《關於莉莉周的一切》、《花與愛麗絲》、《花與愛麗絲之殺人事件》、《你好,之華》等,這些青春題材的電影對亞洲一代的文藝青年的審美趣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1995年上映的《情書》則是他的電影處女作,上映之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好的電影時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的,25年過去了,這部影片依舊在豆瓣電影評選出的最受歡迎的250部電影排行榜裡。
作為一部青春題材的電影,《情書》究竟因為什麼原因能夠風靡25年?
前言
精神分析領域,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鏡像階段」理論,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學家拉康。
所謂「鏡像階段」理論其實指的就是人在嬰兒時期,主要是指6-18個月這個階段,從不認識自己到形成自我意識的過程。
換句話說就是嬰兒在6個月大的時候,其實是認不出鏡子裡的自己的,對這個時期的嬰兒來說,鏡子裡的自我其實是一個他者,這是鏡像理論的第一階段;當嬰兒開始學習語言後再照鏡子,能認出鏡子裡其實是自己的時候,就到了鏡像理論的第二階段;當嬰兒能在鏡子中認出自己,明白鏡像裡的自己不過是虛幻的時候就是鏡像理論的第三階段。
鏡像階段理論雖然主要用於精神分析領域,但法國電影理論讓-路易·博得裡發現,鏡像階段理論在電影中也同樣使用,尤其是《情書》,其結構十分符合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
本文試圖以精神分析領域的「鏡像階段」理論為切口,以「鏡像階段」的三個階段1.自我身份的迷失;2.通過他者發現自我;3.找回自我,終獲圓滿這三個角度度來說明一下這部電影經久不衰的原因。
一、鏡像理論的第一階段:自我身份的迷失
影片的開端,是藤井樹的兩周年祭。
這並不是一個隆重的祭奠式,參加的只有藤井樹的父母和少數幾個朋友。與兩年前傷心的場面相比,兩周年祭大家的心情顯然平復了許多,不僅朋友們希望祭奠式能快點結束好去做別的事,就連藤井樹的母親都在裝病希望能早點逃離現場。
唯一不同的就是渡邊博子,兩年了,她依舊深深的愛著藤井樹。
祭奠式結束之後,渡邊博子應邀一同來到了藤井樹的家,在他的房間,藤井樹的母親拿了一本藤井樹中學時期的紀念冊給她看,原本只是看照片的渡邊博子,忽然在最後一頁看到了藤井樹的名字,名字後還留下了地址。
剎那間,渡邊博子產生了一個奇妙的想法,她想給這個並不存在的地址寄一封信。於是她趁藤井樹的母親出去拿東西的間隙,匆匆忙忙將這個地址抄在了胳膊上。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寫信的對象一般都是給真實存在的人,而渡邊博子卻要寫信給一個已經死去的人,原因就是不願意接受藤井樹已經死去這個事實,所以她需要做一件事,來釋放她內心的思念和壓力。
「我是因為寄不到才寄的,那是寄給天國的信。」渡邊博子對藤井樹生前好友秋葉這樣說道。
在剛收到女藤井樹回信的時候,渡邊博子沉浸在喜悅裡不可自拔,完全不聽秋葉提出的也許這就是一個惡作劇的勸告,還決定通信地去與女藤井樹見一面,這時候我們看到的渡邊博子的自我是迷失的。
按照鏡像理論,嬰兒是通過照鏡子才發現自我的,而在《情書》這部電影裡,充當中介的就是渡邊博子寫給女藤井樹的信。這一封封信,不僅將兩個原本不互相識的人串聯起來,也成為了她找回自我的關鍵。
二、鏡像理論的第二階段:通過他者發現自我
在與女藤井樹的通信中,渡邊博子產生了想去見見女藤井樹的想法,於是她給女藤井樹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下個月我要到小樽去。你有時間嗎?……到附近我再給你打電話。」
不巧的是,渡邊博子來的時候,感冒了許久的女藤井樹被家人以看房為名強行帶到醫院做檢查了,所以渡邊博子只見到了女藤井樹的爺爺。
沒有見到女藤井樹,渡邊博子寫了一封信,照了幾張照片就準備回神戶,途中,渡邊博子遇到了小樽的郵遞員,看著和女藤井樹長得一模一樣的渡邊博子,郵遞員一時間竟然認錯了人,就連計程車司機都說她們長得很像,還問她們是不是姐妹。
真正讓渡邊博子起了疑心的是在她辦完了退房手續之後,當時,博子本來正站在路邊望著十字路口邊的一個郵筒出神,就在她想著,她寄的信是不是就投在這個郵筒的時候,一個女孩意外出現了。
「像這個字眼根本不足以形容,那個女孩實在太像博子了,簡直是另一個博子。」——《情書》
幾乎就是下意識的,渡邊博子認為這個女孩就是女藤井樹。為了印證這個直覺,博子喊了一句「藤井」。說完,博子將自己藏了起來。
女孩回了一下頭,沒有發現博子,於是騎上車繼續走了。
為了尋找謎底,剛一回到神戶,渡邊博子就急匆匆來到藤井樹家,她找到了那本相冊,指著女藤井樹的照片向藤井樹的媽媽安代問到:
「這個照片和我很像嗎?」「這麼說,是有點像,還說是他的初戀情人。」「像又怎樣」「如果很像的話,我就不能原諒,如果這個就是他選擇我的原因,媽媽,我該怎麼辦呢?」
藤井樹媽媽的一番話讓渡邊博子陷入思索之中,她發覺自己與藤井樹的相處中,值得回憶的片段如此之少,就連當初求婚,也是渡邊博子看久久說不出話的藤井樹太可憐了,自己說出了「請跟我結婚吧!」
現在回想起來,男藤井樹之所以說不出求婚的話,是因為他的心裡一直放不下曾經的初戀,所以表現得格外糾結。
此時,渡邊博子終於明白了,自己一直愛著的人居然愛著的是別人,就這樣,以信為中介,渡邊博子終於從虛幻的愛情中清醒了過來。
三、鏡像理論的第三階段:找回自我,終獲圓滿
經過一番思索,渡邊博子決定繼續給女藤井樹寫信,希望女藤井樹能告訴她更多的一些他們同學時期的發生的故事。
渡邊博子只是想知道,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他對她感覺如何。
這一天,收到女藤井樹來信的博子來到了秋葉的工作室,看著一直暗戀秋葉的鈴美,博子突然想著他們之間的愛情仿佛都不圓滿,鈴美愛著秋葉,秋葉又暗戀著她,而她喜歡的是男藤井樹,男藤井樹喜歡的卻又是女藤井樹。
如果說在剛得知自己只是一個替代品的時候,博子覺得自己很不幸,那麼此時此刻,博子放下了。放下的這一刻,博子終於找回了自我,從而獲得了人生的圓滿。
除了終於找回自我的渡邊博子,還有一個人獲得了人生的完滿,這個人就是與渡邊博子通信的女藤井樹。
中學時期,男藤井樹與女藤井樹發生了許多值得回憶的故事,但有一部分卻被女藤井樹屏憶了。
屏憶這個詞來自弗洛伊德,指的是被遺忘的童年記憶。但這裡的遺忘,並不是徹底遺忘,而是記著一些細節和場景,比如,女藤井樹記著的是剛成為同學的尷尬以及同學們反覆的嘲弄,但重要的事件卻被遺忘了,那就是男藤井樹為了吸引女藤井樹注意所做的諸多努力。所以對於女藤井樹來說,青春並不是一個美好的字眼。
這段記憶被屏憶起來的原因是女藤井樹父親的死亡。
那一年,快要初中畢業的女藤井樹的父親病了,最初只是咳嗽,後來轉成肺炎,送到醫院不久就病逝了。
因為感冒而病逝,成了女藤井樹心靈上不可磨滅的創傷。父親去世後,母親也病了很長時間,為了照顧母親,女藤井樹請了好長一段時間的病假,而男藤井樹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選擇向女藤井樹表白,無暇顧及其他的女藤井樹不僅沒有多想,反而因為傷痛,將這段記憶塵封了起來,直到渡邊博子的來信,這段記憶才再次浮現了出來。
在電影的結尾,女藤井樹的感冒終於轉成肺炎進了醫院,當她在醫院醒來的時候,她看見床邊愧疚的祖父和母親,心中忽然釋然了,即使沒有父親,她依然有世界上最美好的親情。
渡邊博子在寫給女藤井樹的最後一封信中,提到了男藤井樹愛著她這件事,在影片的最後,一群穿著校服的小姑娘笑著來到她家送給她一本書,就是那本畫著她的頭像的《追憶似水年華》。
這就是曾經愛情的證明。那一刻,女藤井樹也獲得了完滿,這份純真的初戀將會成為她最珍貴的記憶,她也會把它永久的珍藏下去。
故事到這就結束了,看完我們發現,這個披著愛情外衣的青春電影,其實並沒有一段完美的情緣。但這正好體現了青春電影的核心,那就是對青春的痛苦的表達,以及對於人性的細微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