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孟霏 連寧燕 於涵
我心安處即吾鄉。
從2019年5月至今,威海市稅務局駐村第一書記嶽秀華已經把乳山市邢家莊村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這位農民的兒子年近六旬,又重新回到了農村這方天地,在這裡,他不僅找回了兒時的記憶,也找到了出走半生、歸來如「蜜」的歸屬感。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責任所牽引。
面對紛繁複雜、細枝末節的農村工作,嶽秀華既有「繡花功夫」,也有「工匠精神」,一年多來,村子裡的每一個變化,每一寸土地、每一份人情冷暖,他都熟稔於心。
「我要給村子換身『新衣裳』,」他說到,也做到了。
為省60元過路費來回做公交
節約的每一分都要捐給村裡
從邢家莊村到威海市區的距離是108公裡,嶽秀華每個周都要坐公交車往返一趟。「開車來回的過路費油費是60元,省下來一點是一點,省下來的錢可以捐給村裡。」嶽秀華說。
來到邢家莊村一年多的時間裡,嶽秀華已經組織村民捐款金額達14030元,這其中就包含他個人捐的2000元。2019年7月18日,剛來沒多久的嶽秀華主持召開了邢家莊村志願者服務隊啟動儀式,25名村民加入了志願者服務隊,志願隊設立了志願者愛心基金,同時進行了捐款活動,鎮政府贊助捐款1萬元,嶽秀華個人帶頭捐款2000元,總共捐款金額14030元。
志願隊成立後,成為了村子的先頭兵,以前村子「各掃門前雪」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大家不僅一起出謀劃策為村子建設獻計獻力,也一起加入到勞動的行列為村子改善環境。
去年11月份,村民於京德在打花生的時候,右腿被卷進了機器裡,生死一線,嶽秀華了解到情況後,立即個人給他捐了2000元,幫助村民度過難關。於京德只有41歲,出院後卻面臨殘疾度日的困境,有時候,心裡的殘疾比身體的殘疾還要可怕,想了一晚上,嶽秀華送給了他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朱彥夫》。
「朱彥夫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就是這樣一位革命傷殘軍人在擔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25年中,帶領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徹底改變了山鄉面貌,他是我的偶像,也是我給於京德送去的人生希望。」嶽秀華說。
村民於傳利身患尿毒症,已經連續透析十年了,到了村裡後,嶽秀華在原有的國家政策報銷比例基礎上,又為其辦理低保戶、貧困戶,並讓他成為村裡保潔員,幫助他解決經濟困難。
「是共產黨救了我!」於傳利說。
紮根鄉土的「行家裡手」
多項全能的「帶富使者」
「美麗鄉村」,一走進乳山市夏村鎮邢家莊村,四個紅字映入眼帘,而字的載體是四個石磨磨盤。這些村子裡的老物件在他的精心設計下成了新地標。
在村委大院的角落裡,能見到很多石碾子、石墩子、石磨,這都是嶽秀華從村子裡各個地方「淘來的」。「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在村子裡,利用這些老的物件,建一個民俗公園。」嶽繡華說。
第一書記的稱號並沒有成為他的標籤,反而成為了調動他渾身每一個細胞的動力源。目之所及、腳步所至,他都用心感受、用心體悟,天空、土地、房屋、人情、塵土、草木,這裡的一切都牽動著他的心,一切都在他的心裡生根萌芽。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給村子發展經濟,剛來沒多久的嶽秀華便帶領村民通過種地瓜新品種來引導發展經濟,沒有資金,他們就先墊著、欠著,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地瓜種植包地、翻地、化肥、打壟、地膜等前期準備工作進行的很順利,栽種從2019年6月13日開始到6月21日結束,12畝地瓜全部栽種完畢。「由於19年天氣嚴重乾旱,加上經驗不足,秋收,地瓜收成比預計減產三分之二還多,即使這樣,種植地瓜收入34000元。」嶽秀華說。
夏村鎮邢家莊村分布式光伏項目也是嶽秀華給村子裡帶來的新生機,這個項目為乳山市政府牽頭項目,威海市稅務局投入資金17萬元項目的審批和併網發電相關手續,由市政府統一進行辦理。項目共分為兩部分,裝機總容量40 KW,年均發電量為5.4萬千瓦時,年均收益2.12萬元,25年總收益為53萬元。這樣一項幫扶「造血」工程,更是為邢家莊村委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入。
村子裡的四間瓦房是嶽秀華的住處,緊挨著床鋪的桌子是嶽秀華的辦公地,「這樣的環境幹起活來更有勁兒。」嶽秀華說。
在相對冷色調的辦公室旁邊是一個色彩豐盈的世界。從村子旁的下村河裡,嶽秀華採來蒲葉,用網上買來的金色銀色油漆將農村最常見的蒲葉加工成了精美的工藝品。這並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打發無聊時間,這背後還隱藏著他的一個大大的夢想,每次回到威海,他都會去小商品市場,尋求商機。
「目前聯繫了幾家,還在淘寶上聯繫了一些商家,有訂單後,爭取在村子裡形成產業,」嶽秀華說。
儘管數字不多,但嶽秀華算的並不是一筆「經濟帳」,而是一把「心血帳」。
想幹事的人從不會疲倦
精緻農家成邢家村「新名片」
「嶽書記給村民刷垃圾桶的時候,都是用鋼絲球來刷的,」邢家村婦女主任於明華說。站在75歲的村民於立恩家中,乾淨整潔的房間、院落讓「精緻農家」這幾個字的牌匾在太陽下熠熠發光。
在邢家莊村,自打嶽秀華到任,這並不是偶然現象,在村子東頭的胡秀芝老人家裡,也同樣是這樣一番景象,胡秀芝老人今年82歲,他的老伴胡豐友今年79歲,走進兩位老人的家中,窗明几淨、衛生整潔,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兩位八旬老人的住處。
「嶽書記來了就給我們每個冬天準備樹皮、柴火,村裡的老人都有,我們老了,腿腳不靈便了,以前冬天燒個火都發愁。」胡秀芝說。
幾位老人的生活只是很小的一個視角,但是卻折射出村子管理的大作為。就在一年前,嶽秀華剛剛來村子裡時,村子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當時,村子到處雜草叢生、自來水短缺嚴重、村容村貌更是一塌糊塗,更別提村裡的老人家了。
一年後,村裡現狀大為改觀,嶽秀華積極協調參與邢家莊村自來水全面改造,不厭其煩的做好村民說服、協調工作,從而解決了邢家莊村10多年自來水嚴重短缺的現象。他積極聯繫相關部門,先後投資6萬元,為村裡安裝46盞路燈,很多村民說,邢家村終於「亮了」。為解決村民業餘文化活動場所,美化村居環境,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嶽秀華又聯繫投資建設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廣場上擺放著各種健身器材。
此外,為了提升邢家莊村文化宣傳力度,他還向鎮政府申請3.2萬元,建設文化宣傳長廊,從黨建活動、網格化管理、環衛一體化、精緻農家建設、志願服務隊建設等方面,通過大量的圖片、文字等,宣傳大政方針,宣傳正能量。在他的帶領下,村子裡又成立了舞蹈隊、鑼鼓隊,從去年開始進行三村聯演,讓村民們自得其樂,樂在其中。
「我今年67歲了,沒想到俺村能有這個變化。」村民尹娜說。
而這一年半來所有的變化都濃縮在了嶽秀華長達13萬6千多字的工作日誌裡,這未完的故事裡,將續寫山村舊貌換新顏的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