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川
自從邁入4G時代以來,我國的消費習慣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從現金消費轉換為手機掃碼消費,從正常消費轉變為超前消費。從每年雙十一的成交額都可見一斑,每年成交額都是歷史最高,今年更是達到了4982億這一略顯離譜的交易額。而在超前消費觀念盛行的今天,其中有多少是透支了未來的消費已經無從可計。
2019年支付寶就發布了一份報告,其中顯示了我國年輕人使用花唄的人數。據悉我國現在出生於1990年到2000年的年輕人有1.74億人,而其中使用花唄的人數超過6500萬人。這意味著10個90後中,就有4個人在使用花唄來超前消費。
不僅是花唄,借唄還有京東白條,年輕人都在這三個或者更多的超前消費的業務上透支了自己有限的信用。而對於他們來說,發工資先還款已經是日常生活了。9號還花唄,月底還白條,還有一天需要付房租,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常常感嘆「入不敷出」,生活壓力太大了。但是生活成本的增加卻讓他們使用超前消費更多,而更多人已經習慣於這種生活了。
「買的開心」就是如今以超前消費為主題的年輕人的主要觀念,不少人表示即使原來會覺得很貴的東西,如今通過帳單分期也可以直接購買,購物不再心疼錢。也有人分析過衝動購物的起因只是因為花唄的額度只是一組數字而已,支付的時候不像花現金時感覺到金錢在流出。只有每當還帳單的時候 才會驚訝於上個月竟然能花了這麼多的錢!而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每個月即使超出預算也並沒有特別的心疼,畢竟分期都可以解決。
合理的消費可以刺激國內的經濟,對我國的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是目前雖然看似消費在飛速的增長,然而這個增長卻是在透支未來的消費才實現的,長久來看並不是理想的消費增長的狀態。從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可以看出沒有存款的弊端,只有擁有足夠的存款才能增強對未來的危險應急能力。
而一個恐怖的數據顯示信用卡逾期的群體有一半都是90後。在精緻消費陷阱之下,以卡養卡,以貸養貸的脆弱的資金鍊很容易破碎,而資金鍊的破碎也意味著年輕人信用的破碎。為了滿足超前消費帶來的脆弱的精緻,做到朋友圈裡最光鮮亮麗的那一群人,年輕人不惜背負更多的債務在背後。其實源於瘋狂的拜物主義,我想要的我就要擁有。能用最低的代價得到本來得不到的奢侈品,已經陷入消費主義帶來的陷阱中。
90後是吃著網際網路的紅利成長起來的一批人,他們是第一批接受網際網路的人群,趕上了國內的高速發展期。對未來也有著更多的期許,對自己本身的自信心也相對比較高。再加上90後是「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下出生地,大部分都處於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所以即使自己欠下一定的外債但是也不會對家庭造成影響,再不濟也可以找家裡救濟把錢一次性還完。就是因為這種想法,錢只會越欠越多,最終負債達到工資無法覆蓋的地步,只能求助家裡。
而造成年輕人習慣於超前消費的原因,可能有兩點。
從小缺少理財觀念的教育
我們從小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90後的出生不像父母那個年代,一個家庭往往只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往往備受嬌寵,大多數從小就享受到了家庭能給到的最好的照顧。而一個家庭中卻往往缺少對孩子正確消費觀的引導,如果孩子生長過程中想要的家長都給買,往往會對自己想要購買的東西抱著一種勢在必得的心思。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小時候家庭拮据或者是父母不願意滿足孩子的欲望,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報復性消費的心理。在以前的年代很少注重於對孩子的心理教育。所以加強孩子的心理教育也是一大重點。
浮躁的社會下引領了超前消費的興起
如今這個時代,短視頻平臺盛行。而年輕人更容易看到帶貨主播的極力推薦。通過主播極具誘惑力的語言,即使有時候並不需要的東西也會對其產生購買慾望。再加上如今社會上超前消費已經成為基本趨勢,周圍的人都是這樣做的,耳濡目染之下難免無法抵抗。
超前消費現在已經是年輕人最難抵抗的陷阱了,如果說上一代人最害怕的是「黃賭毒」,那麼其實超前消費陷阱也可以和他們相提並論。如果有年輕人深陷困境,希望能計算一下自己的財產情況,算一算什麼時候才能還清欠款,需要還的利息還有多少。早早結束自己的還貸生活,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才能更美好、更有自信的生活。
你對年輕人超前消費是怎麼看的?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系網尚財富原創出品,任何渠道,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