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王國抵抗住維京人的秘訣:西傳的中國拋石機竟成取勝關鍵?

2021-01-12 冷兵器研究所

阿拉伯人使用的牽引式槓桿拋石機技術應該是來源于波斯人。片治肯特古城即昭武九姓中米國的都城,於公元760年以後廢棄。1970年時,蘇聯考古隊在片治肯特宮殿遺址找到了一件璧畫殘件,其上描繪了古中亞地區使用的牽引式槓桿拋石機,炮身的主要部件清晰可辨,計有支撐架、彈射杆和五條牽引繩,由五名射手拉引,結構與《武經總要》的單梢炮基本相同。從五名炮手的形象、裝束不似東亞的漢族、中亞的粟特人或後來的阿拉伯人來看,推測可能是曾經統治過此地區的波斯人,即薩珊波斯帝國(別列尼茨基、馬爾沙克:《中亞拋車的最古圖像》、《古代和早期中世紀的東方文化》)。

▲片治肯特出土拋石機壁畫

▲片治肯特拋石機復原圖

據記載,薩珊波斯帝國(Sassanid Empire,公元224年-651年)的第二任皇帝沙普爾一世(Shapur I)在公元256年遠徵宿敵羅馬帝國,侵入敘利亞、安納託利亞和亞美尼亞時,可能曾使用了以中國技術製造的拋石機,或許便是牽引式槓桿拋石機《Shadows in the Desert: Ancient Persia at War》。但戰爭通常存在敵我雙方軍事技術互相學習的情況,而直至公元5世紀時羅馬帝國分崩離析,尚未見過地中海地區使用牽引式槓桿拋石機的記載,因此只能存疑。但可以確定的是,薩珊軍隊在公元614年攻打耶路撒冷時便使用了牽引式槓桿拋石機。公元638年,阿拉伯軍隊圍攻薩珊都城泰西封時,薩珊人也使用了牽引式槓桿投石機進行防禦。因此波斯地區(伊朗高原)在薩珊王朝亡國之前掌握牽引式槓桿拋石機的技術是可以確定的。這一切或許與阿瓦爾人有關。一般認為,阿瓦爾人是自中國五胡十六國時(公元301年~460年)興起至南北朝時(公元420年~589年)被突厥滅國的柔然人餘部。

柔然是東亞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等之後崛起的強大部落制汗國,遊牧範圍大體為今蒙古國全境、俄羅斯聯邦貝加爾湖地區,西面可達阿爾泰山西麓,東面至額爾古納河西岸地區,核心區在今蒙古草原。有時汗國向西勢力可達古代西域即今中亞和中國新疆,向南勢力可達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北部一帶,長期與中原南北朝時的北魏王朝對恃。在6世紀中葉,原本臣服於柔然的突厥部落興起,聯合原柔然分支敕勒部建立的高車國(今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一帶)攻擊柔然並滅其汗國。柔然殘部向西遷徙至歐洲中、東部,徵服、吸收當地遊牧部落,並以匈牙利平原為中心建立汗國。6世紀末,阿瓦爾人勢力達到極盛時期,並聯合薩珊波斯向拜佔庭開戰。阿瓦爾人先進的東方式武器裝備,是他們在進入歐洲初期得以屢戰屢勝的關鍵。隨著他們對中歐的徵服,來自中亞的馬蹬,框架式的馬鞍,與更輕型的馬鎧,還有牽引式槓桿拋石機等新式軍事技術,可能經此而傳入地中海與歐洲。

地中海地區最早關於牽引式槓桿拋石機的記載,便是公元597年時,拜佔庭帝國希臘薩塞洛尼基大主教約翰對阿瓦爾人軍隊所使用的拋石機的描敘:「這些拋石機是四邊形的,寬大的底部向上逐漸變細。一根原木(炮梢)架設在上面,用鐵固定住它的軸,像房梁一樣。在原木的後端有吊兜(彈兜),前端有結實的繩子(拽索)。他們(阿瓦爾人)拉下來,一聲巨響,吊兜拋射出巨石。進攻時,他們射出了很多大石頭,無論是人還是建築都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他們還在拋石機三面設置了防護板,使拋射手得以免受攻擊」。拜佔庭稱呼拋石機為「破城者」。根據狄奧菲特拉·西莫卡塔(Theophylact Simocatta)的記載,拜佔庭首次使用是在602年—628年的拜佔庭薩珊戰爭中,正是在約翰大主教的記載之後不久。因此,阿瓦爾人可能是中國牽引式槓桿拋石機技術在地中海地區的傳播源頭。

薩珊波斯與拜佔庭或許還有歐洲的法蘭克王國(Frankish Kingdom),都可能是通過與阿瓦爾人的接觸,而學會製造牽引式槓桿拋石機。拜佔庭官員、歷史學家約翰·思利特扎的(John Skylitzes,約1140-1101),《拜佔庭史》(Historia bizantina),其記載內容的時間起止從811 至 1057 年,涵蓋從米哈伊爾一世 (Michael I Rangabe) ,811 年上臺到 1057 年米哈伊爾六世 (Michael VI) 統治期間的所有重大事件。其現存版本為12世紀在西西里製作出版。該書有577幅、由多位中世紀藝術家創作的精美插圖,其中便包括3幅與牽引式槓桿拋石機相關的戰鬥場景。公元965年,拜佔庭帝馬其頓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Nikephoros II Phokas)進攻阿拉伯人哈姆丹王朝所控制的摩普綏提亞(Mopsuestia,今天土耳其東南大城市阿達納附近)。戰後尼基弗魯斯二世將戰利品摩普綏提亞的銅製城門帶回君士坦丁堡,替換下君士坦丁凱旋門上的黃金城門。

▲尼基弗魯斯二世的軍隊攻打摩普綏提亞

971年,拜佔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第八位皇帝約翰一世(John Tzimiskes)率4萬軍隊攻打保加利亞,奪取保加利亞首都普列斯拉夫(Preslav),俘虜了保加利亞沙皇鮑裡斯二世。此戰拜佔庭軍隊的牽引式槓桿拋石機功不可沒。

▲拜佔庭軍隊攻打普列斯拉夫城

995年,拜佔庭馬其頓王朝第十一位皇帝巴西爾二世(Basil II),帶領大軍攻打北非的法蒂瑪王朝(中國史籍稱綠衣大食)的黎波裡和塔爾圖斯。據記載,當時他的軍隊使用了大量的牽引式槓桿拋石機用於攻城。

▲發生在多瑙河畔的一場戰鬥

說到拜佔庭,就必須說到拜佔庭在對外戰爭中經常使用而得以至勝的秘密武器~希臘火(Greekfire)。根據一般說法,希臘火是一名敘利亞工匠加利尼科斯(Kallinikos, 或 Callinicos)在公元668年時貢獻給拜佔庭的,這是一種以石油為主材料製作的液態燃燒劑。14世紀時的希臘人馬克在其所著《焚敵火攻書(Liber l gnium)》的第26節提供了一個配置希臘火的配方:「你可用此法制希臘火。取活性硫、酒石、sarcolla(某種物質古稱)和瀝青、煮過的食鹽、石油以及普通的油,將他們共煮之,再浸沉之,提起並放在火上。如你願意的話,可通過漏鬥傾之,如前所述,而後點火。火將無法撲滅,除非用尿、醋或砂。」強縱火和遇水不滅的特性使希臘火成為優良的火攻介質,特別是在海戰中,對付古代以木材製造的戰船幾乎是無往不利,因此拜佔庭人稱它為「海洋之火」、「流動之火」、「液體火焰」等。根據文獻記載,希臘火多次為拜佔庭帝國的軍事勝利作出頗大的貢獻,一些學者和歷史學家認為它是拜佔庭帝國能持續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

▲拜佔庭軍隊在海戰中使用希臘火

海戰中希臘火一般使用虹吸管噴射射擊,而此管由青銅製成,放在戰船的前端,能將火射向上下左右各個方面。士兵則用小手筒從鐵盾後面放出火。然而希臘火不僅可以用虹吸管噴射,也可以裝在陶罐裡以人力或拋石機投射出去。1014年,巴西爾二世在與保加利亞人的戰爭中便以拋石機拋射這種武器,打破了保加利亞人的防禦陣地,幾乎全殲了這支保加利亞軍隊。

▲拜佔庭的陶製希臘火罐

法蘭克王國是在8世紀晚期與阿瓦爾人發生衝突的。法蘭克王國是公元5世紀末~10世紀末,由日耳曼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封建王國。751年,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之子丕平在羅馬教皇支持下,廢墨洛溫王朝末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之子查理(Charlemagne)經過連年徵戰,控制了西歐大部分地區。788年,向中歐擴張的過程中,巴伐利亞與阿瓦爾人結盟以共同對抗法蘭克人。因此,法蘭克人徵服巴伐利亞後,隨即向盤踞多瑙河中遊潘諾尼亞一帶的阿瓦爾人發動戰爭。在《法蘭克王國編年史》中,曾提到791年法蘭克軍隊對阿瓦爾人的一次戰鬥中,「當阿瓦爾人看到兩岸都被軍隊佔據並乘船從河中央而來時,一股恐懼從神那裡降到他們身上:他們遺棄了塞堡,丟棄了據點和拋石機,逃跑了」。

之後在808-809年,法蘭克進攻西班牙的伊斯蘭勢力託爾託薩。在他們的攻城裝備便出現了拋石機「manganum」。雖然沒有具體說明形制,但當時他們的對手阿拉伯人使用的正是被稱之為「manjaniq」的牽引式槓桿拋石機。維京人885-886年圍攻巴黎時,守城者使用的很明顯就是這種武器。按照聖-日耳曼修道院的阿波修士的記載,「法蘭克人已經備好許多重木,末端都裝上勒鐵齒,這樣摧毀丹麥人的攻城武器時就更為快捷。這些通常被稱為Mangonel的機械兩臂等長,可以發射大塊石頭」。873年的時候,禿頭查理(Charles le Chauve,又稱查理二世)也曾僱請了拜佔庭的技師製造了這種武器以抵抗維京人。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鄭禮添。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維京人,到底是誰?中世紀的維京簡史(上)
    和人們對「維京人」的傳統認知不同,「維京」並不是由共同血統或愛國主義聯繫在一起的「種族」,也不能通過任何特定的「精神維京人」來定義。儘管在芬蘭,愛沙尼亞和薩米族的歷史記錄中都提到過早期維京海盜的存在,但當時,最負盛名的維京人還屬來自丹麥,挪威和瑞典地區的殖民者。
  • 維京人為什麼沒徵服歐洲?看看「人生贏家」羅洛的故事就知道了
    公元865年,維京傳奇英雄拉格納的兒子伊瓦爾,和他的兩個兄弟哈夫丹以及烏比,帶領超過3000人的維京人大軍,從都柏林出發,一路殺向英格蘭。這支大軍在伊瓦爾的帶領下,如秋風掃落葉般席捲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差點完全徵服了這片土地。
  • 諸神的黃昏:維京時代的終結及歷史遺產
    在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人後代分裂成了七個王國;在法蘭克,查理曼大帝的子嗣們彼此敵視,徵戰不休;在德意志,斯拉夫人與日耳曼人正不斷激戰,這種極為混亂的局面對於準備伺機而入的維京人來說有如神助。在北國重錘的猛擊下,歐洲的政治格局正發生著自羅馬帝國覆滅以來從未有過的劇變。在不列顛,原先七個王國混戰不休的局面被維京人親手終結,孕育出了英格蘭的雛形。
  • 法蘭克王國解體後分為歐洲的哪三個國家?
    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公元800年加冕稱帝成為「羅馬人的皇帝」之後,法蘭克王國一度成為新的「羅馬帝國」。 ,稱東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德意志; 禿頭查理獲得帝國西部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為法蘭西; 長子洛塔爾承襲羅馬帝國的皇位,定都亞琛,在東西法蘭克王國之間,領土範圍北起北海、南到義大利,包括阿爾薩斯、洛林、勃艮第,稱中法蘭克王國,又稱洛林王國。
  • 諸神的黃昏:維京時代的終結及歷史遺產_鏡相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人後代分裂成了七個王國;在法蘭克,查理曼大帝的子嗣們彼此敵視,徵戰不休;在德意志,斯拉夫人與日耳曼人正不斷激戰,這種極為混亂的局面對於準備伺機而入的維京人來說有如神助。在北國重錘的猛擊下,歐洲的政治格局正發生著自羅馬帝國覆滅以來從未有過的劇變。在不列顛,原先七個王國混戰不休的局面被維京人親手終結,孕育出了英格蘭的雛形。
  • 維京人曾經建立過國家嗎?很多歐洲國家的王室都有維京血統!
    很多歐洲國家的王室都有維京血統!  歷史上維京人以及帶有維京人血統可是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強勁的王國。可以說後來的很多歐洲國家的王室,也都是有維京血統的。    在公元7世紀開始,由於西歐地區的派系鬥爭太過頻繁,這對於維京人的貿易體系來說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於是為了獲得生存資源和財富,維京人開始憑藉自己精湛的航海技術,開始了對西歐以及整個地中海世界和東歐開始了探索。
  • 彪悍的維京海盜,就這樣被法蘭西的溫香軟玉俘獲
    原創 歷史心發現 歷史心發現維京人的後裔諾曼人以徵服英格蘭在內的赫赫功業而聞名於世,他們的故事也常常被視作維京傳奇的一部分。但如果我們詳細探討諾曼人的歷史,就會發現法蘭西化才是他們勝利的關鍵,甚至對不列顛的徵服,也可以視作一群法國人對英國的徵服。
  • 《刺客信條英靈殿》史話:英國竟是被維京人打出來的?
    之後維京人憑著自己超越時代的航海技術開啟了第一階段「海盜式」的劫掠。因為維京戰船航速快、載量大,吃水還淺,不但能遨遊大海,還能深入內河湖泊航行,這讓維京人在水路有著碾壓的靈活性,他們以海岸線、湖泊為紐帶持續不斷的劫掠著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法蘭克等地。
  • 維京海盜在歐陸沿海的瘋狂肆虐
    正因為有這樣大的風險,維京人的海上傳奇才無法複製。只有徹底視生死於度外的野蠻勇士才能駕馭這樣的長船,徵服每一片狂暴的水域。維京人的對手們我們都知道,當時西歐的虛弱,是維京人得以橫行無忌的又一個關鍵因素,在查理曼的時代,維京人完全不敢像之後那樣膽大妄為。那維京又是如何直接對抗那些龐大的歐陸王國的呢?
  • 維京人,到底是誰?中世紀的維京簡史(下)
    844年,維京人又猛攻了塞維亞(當時由阿拉伯人控制);859年,他們掠奪了比薩,但在繼續北上的途中被一支阿拉伯艦隊挫敗,隨即有所收斂。911年,西法蘭克國王通過條約將魯昂和周圍地區授予了維京人首領羅洛(Rollo),以換取後者不再侵擾的承諾。
  • 「無骨者」伊瓦爾,他真是下身癱瘓的維京人領袖嗎?
    在維京人歷史上,伊瓦爾是人所共知的偉大領袖,他當然也成了眾多藝術作品的主角。《維京傳奇》中的伊瓦爾一直追《維京傳奇》朋友們一定都知道,拉格納死了以後,他的幾個兒子就成了主角。某種意義上說,歷史上的拉格納應該算是維京時代早期的標誌性人物,他的兒子們,以及其他的維京人領袖,才是真正的主角。從拉格納死後,維京人開始了大規模對英格蘭的入侵,當然,法蘭克王國也未能倖免。在這期間,拉格納的兒子們接過父親的戰旗,開始縱橫馳騁。
  • 珖說不停第1期/書談:讀《維京傳奇》了解關於維京人的興衰
    而當維京人把目光瞄準法蘭克,謀劃大幹一場時,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及其後人在積極對抗維京人的同時,派遣天主教傳教士試圖讓維京人信仰天主教,這樣的措施在維京人與法蘭克人對抗與交流中漸漸奏效,這批生活在法蘭克諾曼第信仰著天主教的維京人不知不覺間被人稱為諾曼人(Norsemen或Northmen,意為「北方人」)。
  • 維京傳奇:勇士的盛宴——公元10世紀的維京人晚宴
    維京的盛宴侍女們今年秋天可是花了好幾周來調和蜂蜜和水。這些甜美的飲料足夠維京貴族們在冬季節日中源源不斷地暢飲了。但是勇士們對此並不滿意,他們覺得憑藉自己的勇猛和戰功,值得暢飲法蘭克王國修道院裡精釀的葡萄美酒。那些酒香濃鬱的地窖裡,儲藏著基督徒修道士們釀造的美酒,據說在他們的文化裡,那象徵著基督徒的主神耶穌的血。
  • 兇狠狡詐的締造者,看墨洛溫的克洛維,如何建立起法蘭克王國
    在這長期的戰爭當中,法蘭克首領克洛維成功地建立起來了法蘭克王國,並在後世留下了兇狠無比、善於心計的評價。這位將軍被稱為「羅馬人之王」,從這個稱呼當中就可以看到羅馬人對這片土地和這個「西格裡烏斯王國」寄予的厚望。
  • 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一、基督教的興起   公元1世紀,基督教產生於巴勒斯坦地區,4世紀末羅馬帝國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
  • 從掠奪到走上歷史舞臺:維京人的起源
    阿爾昆是諾森布裡亞的重要學者,也是一個神父,他在786年效力於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的宮廷。在維京人進行掠奪前,他正好在回家的途中。大概是由於林迪斯法恩距離他的出生地(在約克)很近,這讓他心裡受到了很大衝擊,所以他寫下了至少5封關於這次攻擊的信件,將這件事視作是譴責他的英格蘭同胞們道德淪喪的藉口。他指責他們剛愎自用,才讓「災禍降臨到了聖卡思伯特(Cuthbert)的教堂」。
  • 血鷹之刑:是維京人的殘忍刑罰,還是杜撰的歷史謠言?
    這段恩怨情仇,我們要從維京人的傳奇英雄朗納爾·洛德布羅克說起。這位在戰場上穿著「毛絨馬褲」的維京人領袖,帶領著一支真正的維京大軍。在公元9世紀中期維京人大肆搶劫的時代,大多數的維京團隊只有最多數百人的規模,駕駛幾條至十幾條船「流竄搶劫」。而朗納爾卻擁有120條維京長船,手下超過5000人。
  • 維京時代:羅洛,一位少數族群領袖,獲得「行者」羅洛這個綽號
    隨著冬雪的融化,維京人用一系列瘋狂的襲擊持續衝擊著法國海岸,其兇殘猛烈的程度實屬半個世紀之最。如此不同尋常的一年特別令人沮喪,因為法國人原以為他們的實力強於這些襲擊者。四年前雙方曾經交戰,法國人在這場慘烈的戰鬥中消滅了約8000名維京人數年來外部威脅已經減弱,但到了885年,維京人發起了全面入侵。一般來說,維京人的進攻部隊人數不多。
  • 諾曼徵服:法蘭西的公爵為何成了英格蘭國王
    1066年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逝世,法蘭西王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宣稱繼承英格蘭王位,但英格蘭貴族推舉哈羅德·戈德溫森為國王。威廉於是遠徵英格蘭,打敗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國王。那麼威廉是如何徵服英格蘭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諾曼第公國
  • 雙獅翼護下的玫瑰,徵服者威廉的擴張對英格蘭王國發展的影響
    雖然新生的英格蘭王國抵擋住了維京人的進攻,但最終卻沒能擋住維京人的後代諾曼人,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徵服了英格蘭並稱為了國王,給英格蘭王國帶來的巨大的變革。徵服者威廉一世與諾曼第公國翻開歷史來看,公元8世紀至11世紀之間,對西歐影響最大的,可能要數維京人的進攻,他們不斷的侵略法國(西法蘭克王國)、英格蘭王國(威塞克斯王國時期),其中威塞克斯王國在一度劣勢的情況下,最終擊敗了維京人的入侵,公元9世紀威塞克斯王國國王阿爾弗雷德數次擊敗維京人,維護了自己國家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