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重慶——今日,仲量聯行在渝舉行產業聚能與城市更新研討會,從商業地產視角剖析重慶城市產業變革與需求動力,進一步探索重慶邁向智慧城市及內陸國際金融中心之路新格局。
本次研討會聚集了來自政府、開發商、運營商、投資者與媒體等多方代表逾百人出席。仲量聯行華西區董事總經理喬裕生出席並致辭。他表示:「儘管市場在短期內受到衝擊,但從長期來看,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接點,將持續引領中國西部和長江上遊地區經濟發展。今年年初,成渝地區雙城戰略升格,城市擴容與城市更新成為成渝地產空間的兩大發展機遇。重慶的投資、消費與貿易都在迎來新的風口,我們非常看好這個市場,也將一如既往地投資重慶、服務重慶。」
仲量聯行華西區董事總經理喬裕生致辭
Top50報告首次登陸重慶,四大產業共驅渝辦公樓市場進階
仲量聯行發布的《2020年重慶甲級辦公樓市場企業客戶Top50報告》對重慶市場前50企業客戶進行了首次公布。本次研討會中,報告主筆——仲量聯行華西區研究部總監朱建輝也對報告進行了權威解讀。他談到,「長期以來,業界的慣性思維總將重慶辦公需求活力的不足歸結為重慶是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產業結構,相對而言,對於辦公樓需求較大的服務業則發展相對滯後。然而此次報告顯示,重慶早已發展成為由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從甲級辦公樓的需求結構不難看出,金融、服務、地產與科技網際網路產業早已成為驅動重慶辦公樓市場發展的核心動力。」
仲量聯行華西區研究部總監朱建輝發表演講
辦公樓是樓宇經濟的核心載體,重慶辦公樓市場更歷經了十餘年發展和變革。1997年,大都會廣場作為現代商業綜合體在解放碑CBD建成,也給重慶帶來首個具有國際甲級標準的辦公樓產品。這一時點比武漢、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的首個甲級辦公樓交付時間早5-10年。二十餘年後,重慶已建成58棟甲級標準辦公樓宇,市場存量從僅5萬平方米,增長至目前300萬平方米數量級。高品質樓宇不斷刷新重慶天際線,重慶來福士等300米以上超高層地標建築相繼建成,陸海國際中心等4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亦在施工進程中。面對如此高強度、大規模的辦公樓開發,市場空置率問題長期受業界尤其是機構投資者關注。
朱建輝分析到,「既然需求總量不是問題,那麼需求端的地域結構性分布便是癥結所在。在重慶,地理區位、交通便利、政策引導等環境因素皆對企業選址影響深遠。重慶擁有數百萬平方米的產業辦公樓體量,其對商業樓宇需求產生的『分流』效應不容小覷。從業主視角出發,既然產業辦公樓與商業辦公樓招商租賃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商業樓宇如何提升競爭力便成為開發商在渝持有經營性辦公物業的一大考驗。核心CBD的區位優勢、甲級辦公樓的高品質和國際標準的物業管理、綜合體項目的辦公配套、外企與知名企業的產業聚焦效應等優勢,都不應被業主忽視。如何在這一窗口期修煉內功,以迎接下一波經濟發展的機遇,將決定項目的未來走勢。」
兩江四岸規劃升級,「都市再發展」指數助力鎖定發展機會點。
產業發展是樓宇經濟、辦公樓需求的根基。重慶該如何聚能優勢產業,完成自身的轉型升級蝶變?縱觀重慶城市更新之路的快速更迭,從千禧年開始,這座城市逐步經歷了老工業廠區整體拆遷、老廠房活化利用、重塑歷史文化等階段。如今,隨著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成為重要命題,重慶亦進入了有機更新和特色城市名片打造的新階段。
仲量聯行提出的「都市再發展」指數是通過對特定區域系統化診斷,來評估城市供應和發展需求的匹配度。在仲量聯行深度參與兩江四岸區域多個核心項目的策划過程中,也大量運用了此模型。仲量聯行華西區戰略顧問部總監鄒麗娟在研討會中談到:「針對兩江四岸區域目前在空間資源有限,業態定位不清晰等問題,可以考慮將重慶歷史文化作為驅動,結合文創、旅遊、商業、生態等產業,打造文商旅融合的濱水經濟高地。通過空間再利用、產業融合發展、多方合作模式等方式探索重慶城市更新的發展機會點。」
仲量聯行華西區戰略顧問部總監鄒麗娟發表演講
隨著內陸國際金融中心的加快建設及「兩江四岸」規劃帶動的核心區域的提質升級,重慶正加速提升內陸開放能級。在科技和金融產業的雙重驅動下,產業對未來辦公需求的價值更是不言而喻。打造中國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和智慧城市,重慶未來可期。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仲量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