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簡介:董俁,畢業於北大,對中高考語文體系有深入研究,善於將文史知識融會貫通,幫助學生高效學習,同時注重積累和邏輯思維。曾參與編訂完整體系的教輔書籍,現任作業幫直播課初中語文教研負責人,是作業幫直播課在線教育「新匠師」之一。
文史學習教會人洞察和探究世界的能力
董俁是山西陽泉人。
陽泉,位於山西省中東部。董俁的話說,是一個典型的十八線小城市。在當地,整體教育資源不算特別好,優質師資都集中在公立學校,全市只有兩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較高,在這兩個學校讀初中,才有可能考上省裡的重點高中。
董俁從小就體會了在中國的小城市,家長為了孩子上學有多拼。
「我初中就讀於市裡最好的中學市三中,那時候一些初中已經分實驗班和普通班了。」初中時,當地興起了補習潮,學校裡的很多學生開始在校外上補習班。補習成為了當地的教育「傳統」。
「那時候我們當地的補習傳統還只針對英語這一科,當時李陽瘋狂英語火爆全國,很多電視、媒體都在宣傳。家長們比較重視英語補習,除了瘋狂英語,還有劍橋英語等各種英語班。火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一個班60個學生,可能有30多個都在上劍橋英語。」現在,在當地,各科也都有學生上補習班。
補習班的火爆,主要是源於當地家長的教育焦慮。董俁讀書時,當地學校英語課上的比較晚,四五年級才開,不像現在小孩一年級就可以學英語。學生們在英語上的吃力是一種普遍現象,於是在一些家長的安排下,很多學生早早就去學了。
與同學們一樣,董俁也在學校課業和校外補習之間做平衡,好在她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好。學生時代,她比較擅長語文和歷史這兩個科目,數學和英語成績也比較靠前。
在董俁看來,文科學得好,跟她喜歡看書有很大關係。「我也不是說一定會去看一些大部頭的書籍,比如我們說的世界名著之類的,但我自己就是願意去讀東西。只要你喜歡閱讀,哪怕就是讀一些沒用的報紙片段、文字材料,這種閱讀習慣還是會對語文學習很有幫助。」
由於文史成績突出,高中時,董俁進入陽泉一中的文科班。這是一所建國時即建校的老牌高中,至今已有70年歷史,整體教育理念尊重學生成長、壓制性並不強。在這裡,三年學習後,董俁考上北大,主修中文,輔修歷史。
談到北大,董俁認為,之所以付出幾倍的努力攻讀兩個專業,本質上是因為熱愛。
「中文跟歷史本來就不分家,放在一起學對個人的發展相對比較好,是一個互相促進的狀態。」雙學位背後,大量的閱讀、梳理和分析為她文史觀的形成打下紮實的基礎。「學歷史真的是能擴展視野的,我們的課程涉獵廣泛,像古代東方文明那種課,你會學到像古埃及、甚至是古代的亞非拉這些地方的文化知識,會讓人有想去看一看的願望。」
董俁認為,歷史學科可以給到一個人很多信息和事實,而在中文系學到的更多是觀察生活、觀察世界、觀察人的感知能力,更能觸及事物的本質和細節。「我覺得文史教會你的是一種探究或者洞察的能力,以及很多價值觀的東西,這是非常寶貴的。」
初中語文到底難在哪裡?
隨著「部編版」教材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初中語文成為學生們不得不重視的科目。但與之相對的是,董俁發現,現在的孩子們越來越受到「碎片化閱讀」的影響,一些孩子逐漸喪失了閱讀長文的能力。
「我自己接觸學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孩子們碎片化閱讀變成習慣的後果。像微博、朋友圈的字數限制,帶來的就是很多孩子不管文章內容寫的是什麼,只要字一多就讀不下去了。這對於考試來說是一個致命打擊,因為語文試卷的字數會越來越多。我在班上跟很多學生聊過,很多都說做不完卷子,看閱讀分心,這對現在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困擾。」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學生小學時語數外都可以考95分以上,上了初中之後,忽然發現120分的語文還是只能考八九十分,就會有心理落差,覺得語文給總分拉分了。因為學不好語文而報課,這部分學生在班上佔到大多數。
初中語文到底難在哪裡,為什麼會突然之間「變臉」?董俁解釋,本質上是因為初中階段跟小學階段對語文能力的要求不一樣了。「比如小學階段,你有基礎理解能力、死記硬背就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但初中階段除了常識積累,需要活學活用的東西多了,而且積累的範圍變得特別大。教育部在編教材的時候,是要求學生去讀書的,它希望最後達到的效果是考什麼都不算超綱,沒有範圍。」
從目前來看,中國家長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對於語文的重視程度慢慢提高意識,語文學科的地位也在一點點提升。「忽略任何一門學科都是會吃虧的,你會發現,不要說學生,很多成年人,你都可以在他身上發現很多語文沒有學好留下的後遺症,在工作中埋下的坑。不管是大人也好,還是孩子也好,很多人對於語文能力的掌握僅僅表現在能交流,但是不一定會溝通。」
讀和寫本質上是對中文語言邏輯的培養。「我理解其實部編版是在引導你去擴大知識面,引導閱讀,在文學素養方面有更多提升,不希望你卡死在課本裡面。」
作業幫語文課:追求化腐朽為神奇
作為作業幫的骨幹語文老師之一,董俁現在最重要的工作是負責初中語文教研的核心工作。就像電影的一劇之本一樣,教研工作是好課程的根本。
初中語文團隊在核心課程打磨上做了很多創新,以貼近當代學生生活的語境,把課本上的文本變成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內容。既可以讓孩子們有所積累,也能在短期內見到效果。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名著課,這是語文組為學生們打開視野、拿下語文通識題目專門研發的版塊。老師們追求「化腐朽為神奇」「打破刻板印象」。比如《西遊記》原著,書中有一個妖怪黃獅精,雖然在一方稱霸,但是根本沒有傷害當地百姓,也不去幹打砸搶的事情,辦宴會都要拿著錢去街市上買東西,其實是一個很有人情的妖怪,但只是因為偷了師徒四人的兵器,最後被打死。這些內容講到了,學生會覺得顛覆一些認知,《西遊記》這本書不只是師徒取經、殺殺妖怪就通關了的簡單故事,而是有很多我們從電視劇、動畫片中感受不到的內容,甚至顛覆我們的傳統印象,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我自己的理念也是這樣,要讓學生擺脫刻板印象的幹擾,重新發現文本的魅力。比如我們講《西遊記》,學生聽完之後會怒覺得,孫悟空的形象好像也沒有想的那麼好,也會有殘忍的一面,妖怪們也會很有趣。」
再比如對於魯迅的認識,是中學語文中的一個經典話題。從課本中了解的魯迅,可能只是一個革命鬥士、一個文學家,一個反對封建帝制和反動統治的死板形象,但在課堂上老師們會給孩子介紹魯迅這個人的另一面——他研究碑刻,有各種各樣的愛好,很多生活趣事。有時不涉及具體的哪本書,但到下節課,學生們會告訴她,他們看了魯迅的哪個作品,會去討論他筆下那些人物的形象和命運。這個時候,會感到很欣慰。
關於作文,「初中生思辨能力相對高中會弱不少,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邏輯思維訓練,議論文會比較難,行文結構需要一點一點教,才能寫的比較順手。記敘文的話,最難的其實是立意,很多學生對生活細節沒有太強的的感知能力。我之前聽說過一個海澱區高級教師的方法,幫助學生鍛鍊這種洞察的能力,就比如晚上,你盯著月亮看5分鐘,什麼都不想,看你腦海裡會蹦出什麼東西,然後記錄下來。其實觀察和閱讀,也都能增強這種能力。」
「很多學生可能會覺得語文就是一個玄學的東西,但其實無論是閱讀寫作還是做題,都是有規律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規律拆解出來給到學生。」作業幫的語文課程體系比較完善,可以給到孩子們提升和幫助。
好的老師需要葆有熱情
學生們喜歡董俁,有很多少年心事也會跟她說。她也由此發現了許多青少年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
「很多學生跟我說,爸爸媽媽不理解我,經常跟他們吵架等等,他們可能平時上課的時候也不怎麼說話,在他們父母眼中也是內向的小孩,但是他會給你發很長的微信,內心有很多想傾訴的東西。」
之前她遇到一個女學生,問她說,暑假課的時候想當班長,但是自己是女生,可以當班長嗎?這個問題讓她覺得很難過。
「每個孩子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好的有不好的。之前有個男同學跟我說他想上清華,但是他們那個地方很小,他雖然很努力,但他母親總在打擊他,說我們這種小地方上清華很難的,你還是看清現實吧。我覺得太多家長用自己的眼界和想法限制了孩子的夢想。」
在董俁的價值觀中,好老師對於生活、學生和教育都需要有熱情,這是一切的原動力。她對學生心理的某些感同身受,甚至於孩子們帶給她的感動,也是她保有這種熱情的一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