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個媽媽的困惑:3歲2個月的男孩,乖的時候也非常懂事,但是犟起來,使勁打他,他也不肯不認錯。
她給我舉了個例子:臨睡前孩子在玩玩具,媽媽喊他:"別玩了,該刷牙洗臉睡覺了!",他坐在哪兒跟沒聽見一樣毫無反應;過了一會媽媽又喊他,他勉強答應一聲但還是繼續玩玩具。喊了四五遍他都不動,媽媽終於火了,破天荒地狠狠地打了他一頓。
媽媽說:"他哭鬧的時候,我怎麼跟他說他都跟我唱反調。但我一旦把他摟入懷中,他安靜下來的時候,我再給他講他的錯誤,他都會認錯,可問題是過後還會犯錯。到底該怎麼辦呢?"
孩子哭鬧的時候,會故意跟家長唱反調,這幾乎是肯定的。我曾在《孩子無理取鬧,腦科學告訴你為什麼講道理是最沒用的方法》一文裡解釋過為什麼,解決的辦法是"不要在孩子溺水的時候教他學遊泳"。
甚至更讓家長氣憤的:明明教會了他遊泳,怎麼下次還是會溺水?也幾乎是肯定的。從孩子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到他能夠真正做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訓練出一種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模式。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位媽媽的訓練方法是不是有效呢?
當我們屢次催促孩子,但他卻充耳不聞時,我們的情緒有可能從"快點去刷牙洗臉啊"到"怎麼,我說的話是放屁麼?"被不斷激惹、不斷升級。直到我們忍無可忍"破天荒地狠狠打了他一頓"之後,孩子終於肯聽話了。
這個過程傳達給孩子的理念就是:在我大發雷霆揍你之前,你不用真的去刷牙洗臉。
這一定不是我們家長想看到的。
那該如何改變這個模式呢?教給您"良好溝通訓練模式三步法",讓您做更自在的父母。
第一步:制定規則,別"不一致"
家長需要提前約定好必要的界限。很多"愛和自由"派就是模糊了自由和放縱的界限,沒有給孩子明確的界限。但事實上,越沒有界限,孩子就越沒有安全感。這時孩子會不斷地探究父母的極限到底在哪兒,最後的結果就是他們的行為越來越過分,直至受到懲罰。
《孩子,挑戰》裡講過這樣一個例子:媽媽開車時,兩個雙胞胎寶貝在後座上瘋玩。隨著他們越來越吵,媽媽也越來越煩躁。幾次要求他們安靜,可暫停不了幾分鐘就又開始大吵大鬧。讓媽媽爆發的事件是,其中一個突然使勁推另一個,導致她直接向前撞到了媽媽的頭和肩膀。媽媽爆發了,停下車給了兩個孩子一人一個耳光。之後媽媽自己也嚇一跳,她從來沒有過這麼暴力的一面。
從制定規則的角度來看,這位媽媽就是不一致的。一致的做法是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在車開動時瘋玩,無論是小打小鬧還是大吵大鬧。
如果我們一開始容忍了孩子的打鬧(最多不痛不癢地提醒幾次),就會讓孩子覺得這種做法是被允許的,但如果我們一會兒又因為他們打鬧而大發脾氣,就會讓孩子覺得困惑,到底這件事情是不是可以做的呢?
我們父母的實際想法可能是:"我其實允許他們在後座玩耍,只要他不要太過分。太過分會影響到我開車心情和注意力,有可能會出現危險。"但是這樣複雜的邏輯孩子是沒有辦法理解的,他們也很難判斷到底哪種程度是"太過分"。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一開始就說好車子開動的時候需要乖乖地坐好。
第二步:適時提醒,別"趕蒼蠅"
當我們被別人的行為激怒,我們很自然地使用"不要"、"停止"、"快點安靜下來"、"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這樣的話想讓這些行為從我們的世界裡消失,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德雷克斯把這種行為形象地比喻為"趕蒼蠅"。
當討厭的蒼蠅屢次飛走又回來再次煩擾我們的時候,我們的耐心一點點被耗盡,終於忍無可忍、原地爆炸。
想要不成為一個"趕蒼蠅"的家長,可以試試下面兩種做法。
其一,行勝於言,試著讓孩子理解行為的合理後果。比如當雙胞胎最早開始打鬧的時候,媽媽不用說太多,直接把車停在路邊,或者告訴他們:"如果你們不坐好,我就不開車。"語言不是溝通的唯一方式,但經常是最無效的一種。
其二,體諒孩子,用接近孩子發展水平的策略指導他。比如指望一個三歲出頭的小朋友能理解再玩十分鐘就去洗臉刷牙的"十分鐘"究竟是多長時間太不現實。更好的做法是在這個過程中播報給孩子,比如說5分鐘提醒一次、2分鐘再提醒一次,幫助他對時間有概念,對結果有預期。
第三步:態度堅定,別"硬碰硬"
有時候我們挺難區分堅定和強硬的區別。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我看到的都是雙方在情緒的狀態下開始較勁兒。較勁兒本身常常會兩敗俱傷,並無益於解決問題。
態度堅定,就是我在表達尊重、認可的前提下保持底線,同時我們可以共同協商一個你更容易接受的方法。
還說洗臉刷牙這件事,如果按照這三步法:
我們應該在平時跟孩子約定好大概幾點鐘是需要刷牙洗臉的,儘管有時根據實際情況會有調整,但總體是有規律可循的(這是制定規則)。在到時間前10分鐘,可以提醒一下孩子注意時間。同時這個時候要把握一下孩子的狀態,比如這個時候孩子剛剛拆開一盒拼圖,父母就需要靈活把握。至少,在這個時候就不能同意他開始看動畫片的請求。然後在過程中,我們可以適時地提醒他幾次,不要給孩子負面的評價,只是描述事實。當然,這樣的提醒是針對這個三歲多的還沒有時間觀念建議的,對於更大的孩子,完全可以通過設置鬧鐘等其他方式來提醒,以免家長自己變成"蒼蠅"。(這是適時提醒)。等時間到來,我們就停下來,蹲在他的面前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我們現在到了該刷牙洗臉的時間了,現在跟我來。"(這是態度堅定)。
經過來這三步,可以有效控制孩子不斷升級的不良行為,避免我們必須要發展到大吼大叫孩子才肯聽。
對您有啟發嗎?一起來聊聊吧。
我是董一諾,養娃跟我做,帶你上王者!關注我,為您提供專業的養娃攻略,做最親民的心理科普,跟我一起做更自在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