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出新安(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2021-01-14 人民網

核心閱讀

跨區域河流如何實現協同治理?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工作自2012年實施以來,以經濟手段調動各方生態保護積極性,激勵上下遊協同治理水汙染、共同守護生態環境。試點以來,新安江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乾淨水,從新安江探索出的合作路徑,正擴展到更廣闊和更綜合的生態領域。

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

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為杭州的重要水源地千島湖提供了60%以上的入湖水量。2012年,財政部、原環保部等有關部委在新安江流域啟動實施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設置補償基金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3億元、皖浙兩省各出資1億元。如果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浙江就撥付給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

試點以來,流域總體水質為優並穩定向好,跨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乾淨水,千島湖水質實現同步改善。新安江流域溼地保護率達62.8%,黃山市地表水水質達標率、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的背後,上下遊地區為保護水質和生態環境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推行網箱退養,發展綠色生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山市徽州區石川村靠近豐樂湖,村民多是漁民。王順喜曾是石川村村主任,剛上任不久,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啟動,第一步就是網箱退養。那時,王順喜所在的村民組50多戶人家中,網箱養魚的有32戶。

網箱養殖,對水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為保護水生態,拆除網箱,勢在必行。

「拆了網箱,我們怎麼生活?」一些村民不同意,這可難壞了王順喜。他一邊了解村民意見,一邊了解相關政策,往返於村子和鎮政府之間多次,挨家挨戶做工作,村民們終於全部接受了補償方案:網箱按面積補償,各種魚按一定價格回收。

補償網箱退養的資金,來自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這筆資金,也成為許多村民的轉產啟動資金。

拿到自己家網箱退養補償的6萬多元,王順喜盤算:不如辦個農家樂,補償金剛好用來裝修。如今,豐樂湖畔的兩層小樓房裡,王順喜一家的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清澈乾淨的河水,原汁原味的農家菜,吸引了不少遊客。「現在年收入達到了二三十萬元,是以前網箱養魚的20多倍。」他說。

為幫助漁民「退得下,穩得住」,當地還組織了油茶、香榧、茶葉、中藥材等種植技能培訓,引導農戶轉換產業。

除了轉產,傳統產業也在探索綠色轉型。

黃山盛產茶葉。山裡人家,房前屋後,總有幾株茶樹。漫山遍野的茶園,鬱鬱蔥蔥。

程智成今年52歲了,從打理自家的六七畝茶園,到負責一個1200多畝生態茶園,他和茶葉打了半輩子交道。老程說:「去年我們進行了新嘗試,用上可粘蟲黃板!黏性強,效果好,最重要的是環保。」

黃山的茶園大部分在新安江流域內。過去有的茶園使用化學農藥,藥效雖好,但農殘超標。「雨水會夾帶著農藥往新安江裡流,給水質造成影響。」程智成表示,他打理的這片生態茶園,現在使用生物農藥、太陽能殺蟲燈、粘蟲黃板等,從源頭上保護好新安江。

持續改善水質,樹立環保意識

產業轉型,是生態保護的第一步。要保持水生態,清理環境垃圾也是關鍵一環。

江水中,一艘小船格外引人注目。3米多的長杆,細密的網兜,長杆主人站在船上用力一伸,網兜準確罩住了漂浮物。拉上來一倒,網住的有時是生活垃圾,有時是水草。這樣的動作,一天要重複成百上千次。這就是新安江河面打撈人員錢洪福的日常。

作為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的關鍵一環,黃山市政府通過招標,將河面打撈和垃圾轉運工作交給中環潔環境有限公司負責。支付給中環潔公司的錢,除區縣自行付費外,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也給予了補助。

錢洪福已從事河面打撈工作7年。談起7年來新安江水質的變化,他感觸很深。「以前我最怕下雨。一下雨,就漲水,河面上塑膠袋、玻璃瓶,各種生活垃圾漂得到處都是。現在垃圾一年比一年少,撈上來的多是水草和枝葉。」

及時、全面地打撈河面垃圾只能治標,要想徹底改善新安江水質,還得從思想抓起。為了樹立流域居民的環保意識,生態美超市應運而生。

這天剛一大早,徽州區潛口村村民孫玉仙便拎著兩個大袋子往村裡趕,時不時還望向路邊的綠化帶。原來,村裡開了個進行垃圾回收的生態美超市,鼓勵村民拿著礦泉水瓶、塑膠袋等垃圾,來這兌換食鹽、肥皂等生活日用品。

「這是個好事兒!」孫玉仙興奮地說道。她是生態美超市的常客,一年兌換了40多次垃圾,被評為全鎮「生態之星」。出門散步時,她都拎著塑膠袋,走在路上看到垃圾就習慣性地撿起來放進塑膠袋裡。村子裡,家家戶戶也都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如今,平均每個生態美超市收集垃圾的效率相當於3名農村保潔員。

守護綠色源頭,拓展合作空間

一大早,黃山市環境監測站的3名工作人員匆匆往街口斷面趕。街口斷面,也是皖浙兩省的跨界斷面。從監測站出發,70多公裡路程,幾乎都是山路,幾百個彎道,開車花了兩個多小時。

第二天,監測站的工作人員舒了一口氣:數據穩定,接近Ⅰ類水標準!這樣的結果,掃去了奔波的辛勞,也不枉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以來多年的努力。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浙皖兩省推進合作,創新開展了上下遊聯合水質監測、聯合垃圾打撈、聯合執法應急等跨區域聯動機制,有力促進了兩地的治水合作。按照街口斷面水質監測情況,根據第三輪協議,浙江省2019年先行撥付安徽省1億元,並與安徽省進一步加強協商對接,謀劃第四輪協議合作和考核內容。在貨幣補償的基礎上,還探索多元化的補償方式,推進杭州市與黃山市加強合作。

黃山市也持續深化與杭州市多層面的合作,推動生態環境共治、交通互聯互通、旅遊深度合作、產業聯動協作等領域協同發展,與杭州市共同開展黃杭綠色產業帶等課題研究,推進區域協調一體化發展。杭黃綠色產業園、杭衢黃旅遊線、杭臨績高鐵等項目同時在加快落地。

從新安江探索出的合作路徑,正擴展到更廣闊和更綜合的生態領域。浙江省內已有35對38個縣(市、區)籤訂了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安徽籤訂跨界水域聯防聯控協議29份,其中與蘇浙籤訂12份。

「新安江實踐」還在森林、溼地、耕地、空氣等領域推廣。安徽依據各市PM2.5和PM10平均濃度季度同比變化情況實施空氣品質生態補償機制。2019年,安徽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6%,淮南等三市生態賠付343.5萬元,其餘13市獲得補償2000多萬元。

在其他省份,粵桂九洲江、閩粵汀江—韓江、贛粵東江等多個跨省份流域也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地表水一度降至劣Ⅴ類的九洲江,2015年建立跨地區生態補償試點,如今九洲江跨省區考核斷面水質年均值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清淨澄澈的新安江,展現著上下遊協作保護生態的成果,也承載著未來跨省份合作、共同呵護江河流域生態的更多可能。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3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 一江碧水出新安
    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工作自2012年實施以來,以經濟手段調動各方生態保護積極性,激勵上下遊協同治理水汙染、共同守護生態環境。試點以來,新安江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乾淨水,從新安江探索出的合作路徑,正擴展到更廣闊和更綜合的生態領域。
  • 產業更優 江水更清(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長江黃河,流域面積廣,如何上中下遊協同聯動推進生態保護?如何讓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即日起,本版推出「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系列報導,聚焦大江大河生態保護措施及成效,敬請關注。
  • 讓「一江碧水」永葆生機
    歡悅的戲水畫面、激動的分享瞬間、熱烈的網友討論……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在長江邊已然舒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策智慧已然證實、守得「一江碧水」永葆生機已成共識。 「一江碧水」照見人民至上。一條覆蓋沿江11省市的長江經濟帶舞動出區域發展新樣板。
  • 一江碧水潤山城
    一江碧水潤山城 發布日期:2020-07-20 09:31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 九載春秋同堅守 一江清水出新安
    文章強調,「要推廣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經驗,鼓勵流域上下遊之間開展資金、產業、人才等多種補償」。「千仞寫喬樹,百丈見遊鱗」。如今的新安江,兩岸山更青,江水若琉璃,遊魚皆成群;實現了以生態補償為抓手,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綠色發展為路徑,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的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新安江模式」。
  • 「黃金帶」鑲上「綠寶石」——彭澤守護一江碧水打造長江「最美岸...
    「黃金帶」鑲上「綠寶石」——彭澤守護一江碧水打造長江「最美岸線」發展紀實九江報業融媒記者胡蕊蕊昔日江邊的「髒、亂、差」華麗蛻變為如今的「美加淨」,藍天、碧水、淨土已是一道靚麗的長江風景線。彭澤是長江溯流入贛第一縣,46.5公裡長江岸線佔江西段三分之一。彭澤縣以創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為引領,把打造「最美岸線」作為長江「共抓大保護」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要求,全力推進,努力創新。
  • 綠化造林+生態修復+保護碧水 下花園樂享生態「紅利」
    近年來,在推進經濟轉型過程中,下花園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蓄水、治河、綠化、治汙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措施,大力實施生態涵養修復,加快推進「首都兩區」建設,走出一條生態興區、生態強區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花園、宜居城市。昔日「煤城」變成北京的「生態後花園」,廣大市民樂享生態「紅利」,幸福指數日益攀升。
  • 2.5萬餘名河長湖長守護碧水清波
    昨日,記者從江西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江西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三年來成效顯著,交出了一份靚麗成績單: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全省2.5萬餘名河長湖長守護碧水清波,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達到16個……實現「國家森林城市
  • 與江河同源的歌者 三江源生態文明旅遊唯一公益大使張朵兒
    小編僅僅從音樂藝術的角度,截取三江源生態文明旅遊唯一公益大使張朵兒在「音樂藝術引領國家公園生態、人文保護」持續前行道路上一小段靚麗的風景和淳樸感人的場景,探討了以世界非遺民歌「花兒」為載體,保護三江源生態、人文的方法與路徑,作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必須關注文化元素的歷史階段」的先行案例,供同行參考。
  • 新安鎮人大代表助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現在的澧水新安段水質清澈,兩岸草木蔥翠。臨澧縣人大代表到澧水巡河。尚一網想(記者 羅朝陽 通訊員 田華 文/圖) 「除了全面禁捕,還將採取哪些措施維護水域漁業生態環境?」日前,常德市臨澧縣新安鎮人大開展代表監督問政行動,通過依託代表問進度、問原因、問措施、問成效的「四問」機制開展人大監督,助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動澧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新安鎮轄區內澧水河道曾出現過度捕撈、汙水排放等現象。如何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近年來,該鎮人大組織人大代表實地調研,提交了一份關於澧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
  • 河湖清流長 碧水潤九州——會昌縣深入推進河長制紀實
    是江西省水生態文明試點縣。近年來,會昌縣堅持以生態文明為統領,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河長制為總抓手,統籌推進轄區內流域環境保護工作,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三級河長 共護一江清流為共同守護水資源,實現每條河流有人管有人治,打通治河的最後「一公裡」。會昌縣建立縣、鄉、村三級河長管理體系,落實各級河長359名,制定出臺了《縣級河長巡河督導方案》,高位推動各級河長開展巡河履職,促使三級河長巡河治河成常態。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南京,不負一江碧水
    從「生產鏽帶」到「生態繡帶」,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南京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堅決樹牢「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追根溯源、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推動長江南京段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經濟社會發展「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不斷增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 監督鐵拳出擊 守護一江碧水
    「你鎮漁民尹謀,一船多報,一船多號,涉嫌弄虛作假,請迅速核實糾正……」「你鎮非法捕撈還時有發生,必須加快禁捕退捕工作進度,加強漁政執法,對電魚、毒魚、炸魚等嚴重破壞水生態資源的,一律移送司法機關。」對不符合低保、特困救助條件但生活暫時存在一定困難的,要及時給予臨時救助,幫助渡過難關……」一件一件民生小事,展現了祁陽縣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決心。
  • 關注| 推進長江大保護,武漢打造世界知名濱水生態綠城
    記者陳卓 攝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一瓢舀起兩江水,半杯清茶三鎮香。」
  • 河長制:繪就貴州碧水清流新畫卷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楊婧)近日,記者走進修文縣久長街道孟衝村,在崇山峻岭之間看到,生態植被茂盛,一彎清澈的湖水如仙女恬眸。
  • 最高檢舉行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原標題:最高檢舉行「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發布會  1月14日,最高檢舉行「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發布會,請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副廳長張曉津
  •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已成壓倒性任務——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新進展...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4年來,長江經濟帶11省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作為壓倒性任務,治理汙染、修復生態,上中下遊協同發力,共抓大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 ...小創新|守護山城一江碧水,專克微小垃圾的「清漂小翅膀」 顯威力!
    藻類漂浮物、碎泡沫、碎竹葉、碎竹節等水面微小垃圾是影響重慶山水生態的一大頑疾,尤其碰上狹窄、水淺、不利於機械化打撈的河道,打撈微小垃圾更是一項費心費神的艱難戰役。想打勝仗,裝備得跟上。該裝置真的長出 「翅膀」了嗎,又究竟有何「神通」?對此,記者專訪了市環衛集團所屬銅梁鼎瑞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彥博——翅膀式簡易水域清漂裝置就出自他之手。
  • 新安:魅力新城展芳華
    人才資源、創新資源競相湧入,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的智慧谷、創意城、科技園趁勢崛起,新安成為創業者們的「熱土」。 近期,無錫城市發展擘畫出一幅新藍圖——太湖灣科創帶。這一大手筆的「頭號工程」上馬之際,又傳來無錫太湖國際科技園與新安街道實行「園街合一」管理的消息。作為太湖灣科創帶上的重要板塊,搶佔產業發展主導權、創新發展主動權,成為新安的戰略抉擇。
  • 送一江清水東去,造兩岸幸福河湖
    送一江清水東去,造兩岸生態河湖,一幅「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正在廣安徐徐展開。□塗麗梁小蓉謀勢/著力頂層設計,出臺全省首個汙水處理地方性法規  進入冬季,長灘寺河的枯水期已經到來,河流的生態容量一天比一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