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長江日報 ,作者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
每天,請從這裡閱讀武漢。長江日報由毛澤東題寫報名,是中國百強報刊、全國城市黨報十強。
這座剛剛經歷了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驗的英雄城市,正紮實苦幹、砥礪前行,推進長江大保護,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
長江武漢段上空,空氣通透,一眼可見6座橋。記者陳卓 攝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一瓢舀起兩江水,半杯清茶三鎮香。」武漢地處古雲夢澤,優於水而不憂於水。
水優勢是武漢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武漢打造世界知名濱水生態綠城的執著與努力,引世人矚目。
9月9日,《武漢市疫後重振規劃(三年行動規劃)》出爐。「建設百裡沿江生態文化長廊」「加快長江碧道等慢行系統改造」「開展長江岸線生態修復」「岸線整治」等關鍵詞句,再次將總書記囑託、老百姓期盼融入城市未來發展方向。
多年探索與實踐,武漢致力高質量發展、守住綠水青山的決心,一直未變。
這座剛剛經歷了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驗的英雄城市,正紮實苦幹、砥礪前行,推進長江大保護,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
兩江四岸,一幅美麗畫卷
9月10日21時,長江武漢關水位退出25米設防線,武漢終止防汛Ⅳ級應急響應。
今年汛期,江漢公安分局民警陳曉健特意帶著家人去了一趟龍王廟。
1998年,37歲的陳曉健與另外15名抗洪英雄,在這裡立下一塊「誓與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
「當年險象環生,如今安然無恙。」陳曉健感嘆,包括龍王廟在內的9處兩江幹堤著名的防汛險段,現在已華麗變身為景點公園。
8月23日,漢口江灘迎來恢復開園後的首個周末。記者劉斌 攝
長江自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入境,由西南向東北方向橫貫武漢市,流程145.5公裡;漢江武漢境內流程62公裡。
以江為軸、南北兩岸對峙,江河交匯、河湖聯通。獨特的「兩江四岸」城市格局,孕育出獨具魅力的武漢江灘。如今,經過多年蛻變,武漢江灘已從防洪岸灘變身百裡畫廊,並逐步以更加開放、國際化的百裡沿江生態文化長廊形象呈現。
從漢口江灘到武昌江灘,從漢陽江灘到青山江灘,依江而建的生態濱水空間,正一寸一寸生長。
青山江灘的綠道,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景觀。記者胡九思 攝
9月13日傍晚,青山市民汪文俊帶著孩子在位於建設四路和建設五路之間的青山江灘玩平衡車。
8月10日,青山江灘公園恢復開園後,幾乎每個周末他都會開車十分鐘帶著孩子來這裡。「這一片江灘有沙灘,還有塑膠緩坡,很適合孩子玩。」
孩子們在青山江灘綠道上,練習輪滑。記者胡九思 攝
在汪文俊的印象裡,過去這一片遇上大雨經常會淹水,青山江灘公園建成後,淹水成了歷史。
2015年6月建成開放的青山江灘公園,因被注入了「海綿城市」理念,被形象地稱之為「會呼吸」的江灘。
青山江灘邊的足球場成為周邊市民鍛鍊休閒的好去處。記者胡九思 攝
對於「海綿」和「會呼吸」這類新鮮詞彙,飽受漬水之苦的青山居民陳龍理解透徹。
陳龍說,今年入梅後的每一場暴雨之後,他都會去不遠處的江邊轉悠。「原來下雨必須穿套鞋,現在不管多大的雨,雨一停,地面就沒有水了。」
作為全市首個「江、灘、城」三位於一體,青山江灘把環境、生態、海綿理念與休閒娛樂防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武昌月亮灣江灘。記者李永剛 攝
漢口江灘——主打休閒;
武昌江灘——重在觀景;
漢陽江灘——弘揚大禹治水文化;
青山江灘——海綿城市;
漢江江灘——運動休閒。
兩江四岸,五大江灘,各具特色,美麗如畫。
如今,這份努力還在繼續,這份美麗將更加奪目。
目前,武漢正積極謀劃百裡沿江生態文化長廊,長江段,上至白沙洲、下至天興洲,漢江段,上至長豐橋、下至河口,兩岸腹地分別延伸至漢口中山大道、武昌和平大道、漢陽鸚鵡大道。
生態優先,加強沿江岸線管理,嚴控景觀視覺廊道,注重空間留白。未來的百裡沿江生態文化長廊將成為集休閒娛樂、文化展示於一體的城市新空間。城市記憶得以傳承,市民擁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滋養。
打造百裡沿江生態文化長廊,是親水與親民理念的雙重體現。
百裡沿江生態文化長廊建設,讓自然、城市與人之間更加親善如水,讓老百姓收穫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9月12日傍晚,武昌臨江大道渡江文化長廊遊人如織,伴著江風漫步納涼。記者何曉剛 攝
十年禁漁,一個好的開始
8月19日13時左右,市民吳先生在長江武金堤張家咀的江邊,看到,場面十分歡樂。
江豚追隨輪渡、追食小魚的畫面,成了「老武漢」年代久遠的記憶。上世紀50年代的場景,如今重現,視頻傳到網上,引來近百萬人次瀏覽。
透過熱鬧,「內行人」看出了門道。
對於這樣一幅久違的畫面,中科院水生所專家王洪鑄認為,這從一個側面證明長江大保護戰略啟動以來,長江水生態短期內有向好轉變的趨勢。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武漢晚霞漫天,城市東邊出現美麗彩虹,雨後初霽的武漢美如畫。記者任勇 攝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克雄將江豚的再次出現與十年禁漁聯繫起來。「長江武漢段實行全面禁捕以後,生態環境向好、水質優良,魚類資源豐富,緩水區小魚多了,吸引了江豚前來捕食。」王克雄說,「在長江幹流中,能一次見到幾頭江豚都是幸事,這次在武漢城區江豚成群出沒確屬罕見。」
江豚再現的消息,讓全社會主動認識到禁捕的益處,看到禁捕的成效,自覺加入到「同飲一江水,共護母親河」長江禁捕公益宣傳中。
7月1日零時起,武漢對長江武漢段及漢江武漢段實施十年常年禁捕。
7月3日,長江、漢江武漢段十年禁捕首案告破:長江、漢江禁捕第3天,武漢水上警方與東西湖區漁政部門在漢江東西湖區水域聯合執法時,抓獲正在使用地籠進行非法捕撈的犯罪嫌疑人蔡某,現場查獲地籠50米。
市民們通過媒體知曉禁漁消息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
江岸區新村街居民楊漢明,以前隔三岔五會去離家不遠的魚灘上買江魚,「賣江魚的好久沒來了。」楊漢明清楚,長江禁漁十年,「是為了以後能吃到更好的魚」。
「每次電鋸下去,我都感覺心頭疼。」8月6日上午11時,62歲的劉建漢和64歲的李世華在江邊冒著高溫親手送別了陪伴自己20多年的漁船,成為漢陽「兩江護漁隊」的護漁信息員。
這兩名「江划子」從小就住在漢陽江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下崗後辦理了漁民證成了漁民,各自打了一條木船,靠打魚維持全家的生活。
20多年來,靠著打魚,兩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都從昔日磚瓦房搬進了樓房,孩子們也都成家立業,這兩條漁船功不可沒。」
親手拆掉一家人的「功勳船」,心有不舍,但他們也明白事理,「打魚是為了小家,護魚則是為了大家」。
2019年7月,傍晚時分,在漢口江灘三陽廣場,眾多小朋友在父母的陪同下在這裡玩水。記者任勇 攝
漁民上岸,未來的路在哪裡?
8月31日,東湖高新區舉辦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6名退捕漁民現場籤約成功;
9月6日,武漢市禁捕辦組織了第一期退捕漁民轉產轉業培訓班,百餘名漁民學習種養知識,在學習中尋找就業方向;
市人社部門多次調研和漁民座談,指定了「一人一策」的精準幫扶。
青山一帶的食客發現,過去經常光顧的「江水江魚」酒樓,已「改換了門庭」,菜品也由特色江魚江蝦變成了平價土菜。7月18日,酒樓老闆陳小義將他用了16年的「江水江魚」店招換成了「將水將魚」。
陳小義是安陸人,2004年在青山區的長江邊開了家專賣江魚江鮮的小店,憑著幾道江鮮招牌菜,七八張桌子的小店變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江水江魚」特色酒樓。
換了店招,換了菜單,陳小義還在店門口貼上了不售江魚的承諾公告。
一段時期以來,市場監管部門對含有「江魚」「江蝦」「江鮮」等字樣的餐飲招牌和菜單進行了拆除、更換,共清理涉江魚餐館酒店招牌275個、菜單3983份。
9月8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市餐飲協會印發《規範餐飲服務單位菜單指引》,明確規定魚蝦類菜品禁止使用「長江」「漢江」「野生」字樣。
「江若無魚,何以漁?」中科院院士、魚類學家曹文宣曾言辭懇切,保護好長江的生物多樣性,事關國家的生態安全與長遠發展。
武漢十年禁漁,一個好的開始。
決勝未來,一份責任擔當
9月12日9時左右,江漢區民族街61歲居民趙正春帶著遊泳圈,來到王家巷碼頭長江江邊,和幾個老友相約遊泳。
趙正春的記憶裡,從武漢關至龍王廟這一帶,過去有20多個碼頭,經常有人在這裡上下貨物、搞維修,晝夜馬達聲,喧鬧嘈雜。「現在好了,成片碼頭消失,江面開闊,水面乾淨。」
這一改觀得益於長江、漢江非法碼頭及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的「革命性」整治:103個碼頭優化調整,47公裡岸線清理騰退。145公裡長江武漢段秀出最美岸線。
隨著武漢沿江江灘的改造升級,江灘已成為武漢的一道靚麗城市風景線。圖為市民在青山江灘打太極。記者胡九思攝
近年來,武漢將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
要什麼?棄什麼?禁什麼?幹什麼?武漢將水汙染防治列入《武漢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制定時間表、路線圖,穩紮穩打,分步推進。
長江、漢江交匯處的武漢南岸嘴,位置得天獨厚,堪稱「城市之心」。自2000年動遷至今,30餘種開發設想曾放置武漢市領導案頭,卻始終沒有落筆——「一時看不透,寧可不動,避免造成建設性的破壞」,南岸嘴留白至今。
2017年,武漢在全國首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哪裡出現問題,轄區主要負責人會被約談。「水考」單月考核,雙月通報,年度算總帳。
長江科學院副院長陳進說,跨區斷面水質考核辦法牽住了「牛鼻子」,牽動了沿線政府匯聚更多的力量參與長江大保護。
2019年,長江武漢段11個跨區考核斷面綜合汙染指數較2018年全部同比下降,水質均實現好轉,長江武漢段兩個「國考」斷面楊泗港、白滸山水質達到II類,優於國家考核目標。2020年以來,長江水質穩定達到II類。
武漢坐擁166個湖泊、165條河流。水域面積之大,居中國大城市之首。這些河湖之水大多匯入長江。河湖問題不除,母親河難葆生機。
「三湖三河」流域系統治理正在全市全面推開:南湖、北湖、湯遜湖,黃孝河、巡司河、機場河,是百姓期待的治理焦點,也是難啃的「骨頭」。
幾天前,繼幸福二路明渠後,,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家住附近的李女士很高興,飯後消食再不用捨近求遠。
在明渠遠處,工作人員正在清理垃圾。記者王怡人 攝
如今,黃孝河不再惡臭,巡司河恢復生機。東湖水質創出近40年最好水平。
,「是水質變好的一項重要指標」。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說,這個變化得益於梁子湖水產集團當年變養魚為養水的決策。
在牛山湖漁場場長汪奇漢的眼裡,牛山湖水質變化就是個奇蹟。2000年左右,牛山湖水質還只是IV類,根本無法飲用,現在水質穩定在II類,只用把湖水燒開,就可以直接飲用。「味道還是和小時候一樣。」
71歲的胡升老人見證了戴家湖公園的變遷。
在上世紀50年代,戴家湖還是個千畝水面的天然湖泊,但隨著戴家湖成為熱電廠粉煤灰消納場,它漸漸被填平,又漸漸淪為垃圾山,直到2013年12月,戴家湖公園啟動建設。2015年5月1日,戴家湖公園開園,成為周邊10餘萬居民健身休憩的好去處,也成為武漢東部的一大片綠肺。
在胡升眼裡,戴家湖命運變遷是中國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張藍圖繪到底,武漢在加快建設國際知名濱水生態綠城的步伐中越走越勁。
守護綠水青山
武漢,一直在行動
長江日報出品
文字:記者蔣立青 黃師師 雷衎 王怡人 陶常寧 汪文漢 潘璐
視頻:主創吳天琦 記者劉斌 李子云 胡勝 劉慧 李春 王超然 許魏巍 何曉剛 胡九思 尹勤兵 高寶燕 潘璐 史偉 劉帥
動圖:設計陳昌 張莉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原標題:《關注 | 推進長江大保護,武漢打造世界知名濱水生態綠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