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劉龍騰)長江之濱,武漢之南,美麗的梁子湖畔。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在武漢江夏大地鋪展。
建設生態宜居之城
時已入秋,暑熱未消。
江夏中央公園,一條沿著靚麗的城市景觀河鋪設的親水步道上,三三兩兩散步的市民悠然徜徉。
很難想像,眼前這條名為金鞭港的景觀河,曾經是又髒又臭的「龍鬚溝」,在納入江夏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後,才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江夏區地處平原和丘陵過渡地帶,濱臨長江,湖泊眾多,依山傍水,植被豐富。江夏境內大小湖泊22個,湖泊水域面積約佔武漢市一半,排名武漢市第一。有「天然綠寶石」之稱的梁子湖,水域面積370平方公裡,其中江夏區內水域面積佔三分之二。
水資源豐富,但「優於水卻憂於水」的尷尬相伴而生。2017年年初的監測數據顯示,江夏境內幾大主要湖泊,斧頭湖水質、魯湖水質持續下降,湯遜湖水質甚至降為劣Ⅴ類。作為武漢市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戰略備用水源地,梁子湖水質個別指標未達到Ⅱ類標準……
江夏山林植被豐富,但大花山、八分山、青龍山等山體有破損,猶如城市「瘡疤」;雖有山有水,但江夏空氣品質卻非全市最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倒逼江夏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儘快補齊短板,還清「欠帳」。
近年來,江夏將「生態立區」作為「三區戰略」(生態立區、工業興區、創新強區)之首,明確提出建設武漢南部生態新城。
武漢江夏藏龍島溼地公園。新華網發
「治水、治氣、增綠」三大行動,打響江夏汙染防治攻堅戰。
治水方面,從2017年起,江夏區每年拿出十多個億,用於水汙染防治與水環境質量改善。
啟動「清水入江」工程,實施「一水一策」,強力推進湯遜湖、金口後湖等劣Ⅴ類湖泊水質提升。
大力推進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數據河湖長「三長聯動」,健全「區-街-村」三級河湖長制度體系,確保「清水入江」「清水入湖」。
強力實施「四水共治」(即防洪水、排澇水、治汙水、保供水),引入社會資本高標準建設江夏汙水處理廠,包括金鞭港在內的一部分遺留城區黑臭水體列入整治計劃。
江夏汙水處理廠。新華網發 張揚 攝
治氣方面,重點整治工業廢氣、工地粉塵、油煙廢氣等排放,整治不達標的企業一律關停或遷移。
增綠方面,加快推進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植樹復綠工程,啟動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綠化提升工程,一批凸顯江夏歷史文化和山水特色的城市園林綠化精品同步打造。
做好「綠道、綠廊、綠山、綠城」四篇文章,推進文化大道、黃家湖大道、星光大道等道路景觀提升工程,打造綠色生態長廊。實施環山綠道步道建設和環湯遜湖綠道提檔升級工程。安山郊野公園、環魯湖運動綠道、法泗怡山美麗溼地荷園景區……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越來越多的居民和遊客體驗觀光。
通過推進「生態立區」,江夏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讓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綠色食品,享受優美宜居的環境。讓江夏大地藍天常在、青山常綠、碧水常流」成為江夏人的共識和不斷努力的方向。
打造先進位造之城
初秋時節,上汽通用江夏廠區一派忙碌景象。現代化流水線上,不同汽車組件有序運行,裝配完的整車依次下線並進行一系列嚴格檢驗。
全智能柔性生產線,可以同時接受多個車型上線裝配,總體產能已恢復到疫情之前正常水平。在這個工廠,每分鐘就有一輛嶄新的車輛下線,然後通過園區大道進入碼頭,通過滾裝船發往四面八方。
從2015年投產至今,上汽通用江夏工廠已累計生產各類乘用車280多萬輛。為了成功引進該項目,江夏區創造了項目從落戶到投產僅用不到3年時間、投產當年即滿產的「江夏速度」。
上汽通用江夏廠區。新華網發
經過數十年發展,江夏工業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了從農業大縣到工業強區的跨越式嬗變。特別是近年來,江夏區大力推進「工業興區」戰略,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現代裝備製造、光電子信息、移動互聯、生物醫藥及現代物流等五大主導產業,首次入圍「中國百強區」。
除了通用汽車項目,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大網際網路巨頭也落子江夏,中車軌道交通、武船重工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紛至沓來。
在新興產業培育上,江夏區依託BAT、海康威視、中車、海工大研究所、P4實驗室等項目,打造新能源、移動網際網路、生命健康等產業集聚地,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實現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2000億元以上,移動網際網路、先進裝備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分別突破1000億元。
江夏金港產業園博世華域。新華網發
構築創新發展之城
創新發展不足,曾是江夏「切膚之痛」。
2016年度中國中小城市創新創業百強區排名中,湖北有三家上榜,身為全省縣域經濟「八連冠」的江夏卻「名落孫山」。
「究其根本,主要是我區創新驅動發展重視程度、投入力度不夠。」江夏區委書記王清華在2017年全區三級幹部大會上講話時指出。
江夏區意識到,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必須走「創新強區」之路。
近年來,一系列改革創新探索,在江夏落地開花。
農房貸改革試點,2018年貸款餘額突破6億元,被媒體廣為報導;五裡界「四化同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排名,躍升至全市第一;「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小朱灣樣本,被中央媒體聚焦報導。
成立江夏區新民營經濟發展局,出臺黃金「十三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組建江夏區科投公司,注資5000萬元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陽光創谷、騰訊武漢研發中心、創谷展示中心建成投用,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如雨後春筍……
村民在苗圃基地勞作。新華網 張潘 攝
8月的一天,江夏區山坡街建國村,一大片生機勃勃的小樹苗綠意盎然。村民王雲珍正在苗圃地裡勞作,她腳下的這片苗木基地,是江夏區南北合作的一個示範項目。
打開江夏區經濟地理版圖,北部地區與中心城區接壤,毗鄰光谷,承接產業轉移優勢明顯,已形成4個開發園區,經濟實力雄厚。南部地區受地域、交通、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制約,長期依靠農業經濟,缺少工業支撐,發展明顯落後。
如何破解南北均衡發展難題?
江夏區大膽探索「南北合作資產收益扶貧」,充分利用北部開發園區良好的市場優勢、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南部貧困街道充足的自然資源,推進「以北帶南、以工哺農、以企扶村」新模式,為南部地區發展強化「造血」功能。
藏龍島、廟山、大橋三個北部工業園區,分別與舒安、湖泗、山坡三個南部街道結對合作。雙方出資組建合資公司,北部出資金,南部出資源,南部通過資源入股享受經營紅利。
2018年以來,南部三個街道46個貧困村,每個村每年均能獲得12萬元的分紅收入。村集體有了分紅保障,也開始尋找更多農業項目加快發展。
山坡街和舒安街,依託苗木基地等帶動村民增收;湖泗街則圍繞生態循環養殖,各村種植的凌霄花、半夏、中藥材漸成氣候。
湖泗街道辦事處主任陳新文認為,南北合作帶動了落後地區加快發展,也為破解區域協同發展課題進行了有益探索。(原文新華網:胡誠、張潘、劉桔、但俊、姜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