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活著像個孤兒,是因為父母嗎?

2021-01-20 木子家萌娃

為什麼人們會感到孤獨。我想知道你是否會有這種感覺。夜深人靜時躺在床上,總是覺得無法入睡。經常刷著微博和朋友圈。心裡似乎有一些話想對別人說,但是我找不到一個人來傾訴。網上有多熱鬧,線下的你就有多麼的寂寞,這讓我們覺得自己跟整個世界的連結都斷了。就像患有自閉症一樣,覺得自己像個孤兒,沒有人可以依靠。事實上,我們顯然不是孤兒,我們有父母、伴侶和朋友,但是為什麼我們仍然感到孤獨,即使有時我們身邊躺著最親近的人。

為什麼你仍然感到孤獨和無助。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心中仍然有一個需要被愛和陪伴的自我,這是不滿足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這不僅讓我們保持獨立,也讓我們與眾不同。在童年時期,如果我們的父母只顧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完全滿足我們被人看見、被人愛和被人陪伴的願望,我們的感覺就會像孤兒一樣變得更加強烈,讓我們處於一種不滿足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沉迷於網上衝浪、交朋友等虛擬社交活動,還會沉迷於自己創造的一些幻想,就像非常經典的安徒生童話故事一樣。

賣火柴的小女孩,孤獨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一個下雪的夜晚睡在街上。沒有人會幫助她。她缺少食物,缺溫暖,缺愛。所以當她點燃火柴時,她看到了烤鴨、爐子和奶奶在火柴的燈光下露出的慈祥的微笑。烤鴨代表食物,爐子代表溫暖,奶奶代表愛。這些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是由她的幻覺創造的,也代表了她身體和心靈的需要。當然,生活中的大多數人不會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成為貧窮的孤兒,但是許多人會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成為孤兒,因為他們的父母在童年時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他們自己的遊戲,或者經常只考慮他們自己的感受。他們無法與人產生非常深的交流。

當有著內心存在孤兒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這種匹配關係時,這種關係會在哪些方面得到體現。總的來說,它將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他不會主動聯繫別人,但他渴望別人主動聯繫自己。有著這種匹配關係的人擔心,如果他們主動聯繫別人,他們會被拒絕,所以儘管他們感到特別孤獨,他們通常不會主動聯繫別人。與此同時,他們也對那些積極接觸自己的人有一種期待,希望對方,像上帝或他肚子裡的蟲子一樣,會明白他可以改變自己,他現在很孤獨,會馬上出現陪他。因此,當有人突然給他們發信息時,他們的心裡會很高興。但是如果其他人只是說那幾句話而不回答,他們可能會恨其他人,認為他是個混蛋。

其次,他們會孤立自己,這可能是情感上的孤立或關係上的孤立。孤立自己相當於為自己建了一個籬笆。擁有這種匹配關係的人無法信任他人。當其他人接近他們時,他們會覺得另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正在接近他們,所以有些人說他們在一起時會感到更孤獨。這是因為他們實際上是在相互隔離,因為他們不信任對方。與此同時,也擔心自己無法像他想像的那樣與對方進行完美的互動。

第三,有孤兒心理的人通常生活在特別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之中。有這種配對關係的人扮演孤兒的角色,同時扮演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的角色。也是因為這兩種角色之間的衝突,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這個世界。就

第四,他們會把自憐投射到其他方面。一些朋友喜歡收留流浪狗和流浪貓。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充滿同情和憐憫。這確實是合理的。但是也有可能這些人從流浪貓和流浪狗身上看到了他們自己,也看到了流浪狗自己。因此,他會特別想扮演上帝或救世主的角色。說白了就是一個完美的父母的角色去解救自己。

在呈現孤兒狀態的時候,其實是在向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表達著,你們傷害了我,你們對我不好,同時你也是在向別人傳達你的可憐,希望所有人都來同情自己一下的訴求,但你需要明白抱怨父母無濟於事,而期待他人的願望則常常會很難被滿足的。但人是群居動物,大家彼此之間是需要溝通的,要不然我們就活得像個孤島,而這種感覺就是對生命最大的消耗。

往往來說,原生家庭對人的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寶爸寶媽們,如果你的內心也居住著一名「孤兒」,請從現在開始就拆除自己的籬笆,讓自己的孩子內心不再居住著「孤兒」。

相關焦點

  • 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失去孩子的父母叫什麼?
    「失去丈夫的妻子叫寡婦,失去妻子的丈夫叫鰥夫,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只有失去孩子的父母沒有稱呼,因為那種傷痛是無以言表的。」最近小菌成功地被安麗一部新劇——《你好再見,媽媽!》,當在最新劇集中聽到這段話之後,小菌終於忍不住要寫下這篇文章。
  • 世界為什麼會有孤兒誕生?背後的故事是否動人心弦?
    造成一個人變成孤兒的方式有很多,有些年幼失去父母的孩子還沒有長大就要忍受父母離開之苦,他們是感受是我們這些在父母關懷中無法體會的。有些家長把孩子生下就拋棄的,我想問下,當初你為什麼要生孩子?你生下來為什麼對孩子不負責?那些拋棄孩子的父母都不配叫父母,難道是沒有錢撫養?那你為什麼要生孩子?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那被父母剛生下來就拋棄的孩子你會怎麼想?
  • 敘利亞戰爭造成父母雙亡,孤兒睡在墳頭陪伴
    任何一個時代的戰爭都是殘酷的,無辜的生靈塗炭,許多百姓平民無緣無故死亡,多少個家破人亡,多少無辜的孩子變成了孤兒。每當想起這些的時候,我們應該深刻體會和珍惜,和平來之不易。上面這張圖片是敘利亞戰爭中一個家庭的悲劇。
  • 父母雙亡、孤兒院長大!你會嫁給這樣一個人嗎?
    以前被問到理想型的時候,總有人會開玩笑說「有車有房,父母雙亡」,雖然這句話只是玩笑,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的觀點:有車有房意味著經濟基礎,而父母雙亡則避免了很多可能的矛盾。但是如果現實中真的遇到這麼一位性格好、能力強,又因為家庭變故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人,沒有車沒有房子,你會選擇和他在一起嗎?網友貼文大學同學,做老師,看上了她同事。
  • 為什麼有的高學歷父母,生的孩子成績很差?
    之所以持這種觀點,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一、父母擁有高學歷,說明智商高,生的孩子智商不會低;二、高學歷父母會有更高的收入,能夠為子女提供更好的營養條件和學習環境;三、高學歷父母教育子女的效率更高;事實上,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很多調查研究也證實了這個現象
  • 「事實孤兒」是怎樣一個群體,他們就在我們身邊
    帶著疑問,我找到了縣民政局,一說起潘志軍這個名字,負責接待我們的民政局的同志立刻一五一十地跟我們講出了志軍家裡的困難,他們很清楚,那為什麼不幫幫他呢?民政局的同志說他的爸媽還在啊,這是個什麼邏輯?難道說有爸媽的孩子有困難,我們就不需要幫助嗎?
  • 我想嫁孤兒怎麼啦?難道孤兒就不能結婚了?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一大群人在評論區謾罵,甚至詛咒女孩子的父母。不得不承認,現在某些人的偏執和雙標真的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為什麼說怒斥女孩嫁孤兒就是一種偏執的表現?1、女孩是嫁孤兒,而不是把自己想嫁的人變成孤兒女孩子想嫁給一個孤兒,而不是把他變成孤兒,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 「事實孤兒」是誰?兒童福利制度變革背後的故事
    帶著疑問,我找到了縣民政局,一說起潘志軍這個名字,負責接待我們的民政局的同志立刻一五一十地跟我們講出了志軍家裡的困難,他們很清楚,那為什麼不幫幫他呢?民政局的同志說他的爸媽還在啊,這是個什麼邏輯?難道說有爸媽的孩子有困難,我們就不需要幫助嗎?
  • 娜美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四皇?你覺得有這種可能性嗎?
    娜美為什麼會和四皇扯上關係呢?可能是因為索隆被推測會在和之國曝光自己的身世,路飛、山治也都有了驚人的背景,所以有的人會猜測其它人也會有不俗的身世,那麼娜美可能是四皇的女兒嗎?1.娜美是白鬍子的女兒嗎?我就想問問,白鬍子這麼一個有責任心的男人,就算是外面有了女兒,又怎麼可能讓自己的女兒在外面受苦呢?2.娜美是黑鬍子的女兒嗎?
  • 為什麼美國人喜歡領養中國孤兒?看完背後的原因,感覺很心酸
    但是同時,我國每年也有近十萬幼兒成為棄嬰,孩子被拋棄的原因,不外乎是帶有先天性疾病、父母缺乏撫養經濟條件等。 那麼這些被遺棄的小天使,最終的歸宿除了福利院以外,還有哪裡呢? 經過統計發現,除了因為各種原因,需要領養孩子的國人會去福利院等地,對孩子進行領養以外,美國是領養中國孤兒最多的國家。
  • 為什麼父母都會寵愛更像自己的那個孩子?科學的解釋有點意思
    從古至今,很多父母都在秉承著「一碗水端平」的育兒原則,他們對孩子們都會統一這樣說,「我對你們是公平的,父母的愛從來不會偏心,你們就是我們最愛的寶貝」,可是做到這一點的父母簡直太少了,父母們心照不宣的一件事,那就是會更寵愛像自己多一點的那個孩子,無論是外貌上像還是性格脾氣像,他們總會更青睞這樣的孩子
  • 為什麼老外喜歡收養中國孤兒,尤其是女孩?背後原因值得反思
    收養能力是美國家庭能力富餘有愛心的體現,但是為什麼大多是中國女孩,卻很是引人反思。 為什麼孤兒大多是女孩? 在中國的孤兒院,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即男女比例差距是比較大的。一方面是家庭往往有男性傳宗接代的思想,男性不大可能受到遺棄。
  • 為什麼美國人熱衷收養中國孤兒,尤其喜歡女孩?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這29年來,無數被遺棄的孩子重新找到了新家,給他們殘缺的童年補上了家庭這塊拼圖。有意思的是,這些收養孤兒的群體裡,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外國家庭,其中以美國最為尤甚。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1年開放外國人來華收養孩子後。29年時間裡,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領養輸出國。光是在2005年,我國就為17個國家提供了14496名孤兒。
  • 有父母卻無人養,讓「事實孤兒」也能沐浴陽光
    導讀一個家庭破碎後,受傷害最大的往往是孩子。在我國一些貧困地區,父母一方離世、另一方出走或重病,使部分兒童陷入無人撫養的困境,這樣的孩子被稱作「事實孤兒」。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事實無人撫養兒童50萬左右。
  • 孩子埋怨父母不公,有了二寶沒了她?大概是因為家長踩了這7個坑
    已然為人父母的我們,真的掙脫了「重男輕女」的桎梏了嗎?在二胎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基於另一個陳舊的教育理念「大的要讓小的」,很多家長會被認為是有所偏頗的,而如果二寶還是個男孩,那就更難以解釋了。因為在重男輕女這個問題上,我們是那麼敏感,稍有風吹草動,就如驚弓之鳥,口誅筆伐。
  • 從《隱秘的角落》看家庭教育:有多少朱朝陽被「愛」成了心理孤兒
    我想它之所以會備受關注,是因為他窺探到了,當下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落」。成長在單親家庭的朱朝陽是一個聰明、懂事、孤僻、渴望被愛,渴望被理解,又不得不壓抑著自己的需求的孩子。他以為父母離婚是因為他不夠好,不夠懂事,他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考全校第一,做懂事的孩子,只是為了讓父親看到他,讓母親放心。
  • 孩子是個「愛哭鬼」?父母的育兒之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嗚哇嗚哇」,孩子又哭啦!為什麼孩子的眼淚好像流不完,源源不斷地從眼睛裡洶湧而出?為什麼孩子哭了這麼久,嗓子不僅沒有變啞,哭聲反而更加尖利了?為什麼我的孩子,動不動就哭?01孩子是個「愛哭鬼」,有何負面的影響呢?
  • 人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以前的我經常會思考人為什麼會活著?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我經常反問自己,是為了功成名就嗎?是為了未來更好的生活嗎?還是為了讓父母老有所依,孝敬父母?我不知道,也不知道這個答案到底是什麼,其實這些都是答案,人不都是奔著這些去的嗎。但是有時候卻又想就這樣活著就是人一生的目的嗎?沒有別的了嗎?沒有更高級的意義了嗎?
  • 讓「事實孤兒」都「幼有所養」,讓「不靠譜」父母都擔責!
    日前,重慶市璧山區檢察院檢察二部主任榮莉像往常一樣,通過手機視頻向福利院工作人員詢問孩子情況。「他比剛來那陣子開朗多了,身體也恢復得差不多了。」聽完工作人員介紹,榮莉的心放了下來。孩子從安置地「離家出走」今年3月,楊萍刑滿釋放。本以為,她會把楊明接回身邊照顧,但結果卻出人意料。「我自己都沒有地方住,也沒有正當收入,不具備撫養條件。楊明現在不是過得很好嗎?」面對檢察官和社區工作人員,楊萍說。
  • 文豪野犬:太宰治年少時對活著感到迷茫、彷徨,那現在改變了嗎?
    見證森首領是如何上位的他,在那個時候仿佛是虛無的存在,不認為活著有什麼的意思,也不在乎自己什麼時候就死。直到遇到中也,他才開始想要試著活下去。這裡沒有嗑CP的意思,只是當時的他看到「非人類」的中也卻掙扎著想要以「人類」的方式活下去。也許,活著真的會有那麼點意思,可以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