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夫簡介】歷任中郎將、代相、淮陽太守、太僕、燕相。灌夫為人尚遊俠,剛猛使酒,罵座丞相婚宴滅族。
【竇嬰簡介】漢文帝竇皇后堂侄,武帝表叔,為大將軍平七國之亂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全力搭救灌夫,以「矯先帝詔」被處死。
【田蚡簡介】漢景帝皇后王娡同母異父弟,封武安侯,拜太尉,後遷丞相。相貌醜陋,巧於文辭,獨斷專橫,權移主上。
蝴蝶效應曰: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隻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其意為:有些小事,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系統放大,則對家國人生的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灌夫罵座,就是這隻蝴蝶的翅膀。
1 灌夫罵座
武帝元光四年夏,田蚡娶燕王女為夫人,太后姐姐詔令列侯宗室皆往賀。灌夫非列侯,亦非宗室,本無資格入席,魏其侯竇嬰強拉著一道去。酒至半酣,田蚡起身敬酒,諸侯賓客紛紛離席,俯伏在地。魏其候竇嬰敬酒時,只有少數故舊離席還禮,大多欠欠身子。
竇嬰和田蚡同為列侯,都是外戚。區別在於一個是前任丞相,上代外戚;一個是現任丞相,新貴外戚。世態炎涼,厚此薄彼,灌夫交好魏其侯竇嬰,看在眼裡,氣在心裡。不久,灌夫向田蚡敬酒,田蚡大架子不還禮,灌夫不快。
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
灌夫接著向開國大將灌嬰的孫子臨汝侯灌賢敬酒時,臨汝侯方與程不識耳語,又不避席還禮。灌夫藉機罵道:「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敬酒,乃效女兒呫囁耳語!」武安侯田蚡謂灌夫曰:「程不識、李廣俱東西宮衛尉,你當眾侮辱程將軍,也就是侮辱李將軍。」灌夫性情剛烈,發火實際上是衝著田蚡的,在氣頭上說:「砍頭洞胸我都不怕,管他什麼程將軍、李將軍。」田蚡遂怒,劾灌夫罵坐不敬,系居室,遣吏分曹逐捕灌氏之屬,殺。
蝴蝶的翅膀扇開了,各方勢力登臺亮相。
田蚡對灌夫恨之入骨,竇嬰挺身營救。面見武帝,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
2 東朝廷辯
東朝廷辯,竇嬰和田蚡是主辯雙方,武帝是不動聲色的主持人,諸大臣是聽眾。
竇嬰、田蚡,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
第一回合:竇嬰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得過,乃丞相以他事誣罪之。田蚡又盛毀灌夫所為橫恣,罪逆不道。
第二回合:竇嬰度不可奈何,因言丞相短。田蚡自言所好音樂狗馬田宅。對竇嬰、灌夫上綱上線:日夜招聚天下豪傑壯士與論議,對朝政腹誹心謗深懷不滿,仰天俯地,審時度勢,窺測東西兩宮,奢望天下有變,企圖篡權。
主持人漢武帝裝胡塗「發球」,把皮球踢給朝臣:「兩人誰對?」
紀委書記御史大夫韓安國是「足球運動員」:魏其侯竇嬰說的是對的,丞相田蚡說的也是對的,唯明主裁之。把皮球又踢回去。
組織部長主爵都尉汲黯、財政部長內史鄭當時先認為魏其侯竇嬰是對,後又不敢堅持原則,其餘的人是君子觀棋不語。
武帝心有所欲,言不由衷,遷怒於財政部長內史鄭當時:「你平時背後說魏其、武安這個長,那個短的。今天當廷辯論,畏首畏尾如效轅下駒,少見世面,器局不大。吾並斬若屬矣。」說罷揚長而去。
東朝廷辯,不了了之,太后不依,向兒子絕食抗議:「 我還活著,別人都作踐我弟,假若我死了,還不都魚肉宰割他。你怎麼能做石頭人,不為他做主!」武帝無奈:「都是外戚,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
至此,颱風已經形成,武帝迫不得已派御史追查其事。次年十月,灌夫及家屬全部處斬。魏其侯竇嬰欺君,矯先帝詔,當年十二月最後一天斬首示眾。這年春上,武安侯田蚡神經病發,嘴喊服罪謝過,巫師看見,竇嬰、灌夫復仇索命。次年,田蚡亦死。
《田蚡暴死》連環畫,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
太史公評價此事:魏其、武安皆以外戚身居要職,灌夫冒險立功一戰名顯。竇嬰重用緣平吳楚七國之亂,田蚡顯貴在於新皇繼位太后掌權。然魏其不懂時勢變化,灌夫魯蠻無謀,兩人互相庇護,釀成這場禍亂。武安依仗顯貴玩弄權術,杯酒怨憤,陷害兩賢。嗚呼哀哉!
其實,細察此事原委有三:
一、表面原因:灌夫好酒使性。蔡東藩評曰:「竇嬰既免相職,正可退居林下,安享天年,乃猶溷跡都中,流連不去,果胡為者!且灌夫好酒使性,引與為友,益少損多,無端而親田蚡,無端而忤田蚡,又無端而仇田蚡,卒至招尤取辱,同歸於盡,天下之剛愎自用者,皆可作灌夫觀!天下之遊移無主者,亦何不可作竇嬰觀也?田蚡不足責,竇嬰、灌夫,其亦自貽伊戚乎!」
二、深層原因:外戚更替鬥勢。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竇漪房去世,竇嬰失勢閒居;田蚡弟以姊貴,封侯拜相,專橫跋扈。
三、幕後推手:武帝推波助瀾。平定「七國之亂」後,藩國勢力削弱,但外戚、相權勢力坐大,成為隱患。「灌夫醉打竇太后昆弟長樂衛尉竇甫。武帝曲為回滬,恐太后誅灌夫,徙為燕相。」
當時是,丞相田蚡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後淮南王反,田蚡陰事曝光,武帝「使武安侯在者,族矣」,足見其恨意。
灌夫罵座,武帝小題大做,開展東朝廷辯,其意圖有三:一、君權絕對權威尚未鞏固,只好避重就輕。二、避開太后,曲線打擊田蚡外戚勢力和相權勢力。三、「指鹿為馬」,試看諸大臣立場態度。
帝王之術,治國不易。政治鬥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事不在。
東朝廷辯對漢武帝影響極大:一、制約相權:設中朝分相權,丞相漸成虛設;頻繁換相,漢武在位54年,用相13位,五死六免,丞相成了高危職業。二、制約後權:漢武早年深受太皇太后、太后女主垂簾之害,因此深惡痛絕女主幹政,為防子孫重蹈覆轍,漢武立子殺母,令立太子劉弗陵,是為昭帝,而殺其生母鉤弋夫人。
(本文為「第四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獲獎徵文)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十冊)
[漢]司馬遷 撰,[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
顧頡剛 領銜點校,趙生群 主持修訂
繁體豎排
32開 精裝
9787101095012
590.00元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十冊)
[漢]司馬遷 撰,[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
顧頡剛 領銜點校,趙生群 主持修訂
繁體豎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03144
380.00元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書。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毛主席、周總理的指示下,顧頡剛先生等著名學者以金陵局本作為底本,對《史記》進行分段標點,並以方圓括弧來表明字句的刪補,形成新中國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史記》點校本。
2007年,中華書局組織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程,將《史記》作為重中之重,在原點校本的基礎上,不僅對底本、通校本、參校本作了覆核和補充,還改變了方圓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條校勘記;對原標點一一覆核,進行修改和統一,以期達到新時代古籍整理的最高水準。
2013年10月,《史記》(修訂精裝本)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和學術界的熱烈關注,掀起新的一輪「《史記》熱」。
2014年8月,在吸納讀者意見和自我完善的基礎上,推出《史記》(修訂平裝本),以饗讀者。
《史記》(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
[漢]司馬遷 撰 陳曦、王珏、王曉東、周旻 譯
32開 精裝
簡體橫排
9787101142365
298.00元
新版「文白對照」本《史記》,約請中國《史記》研究會的專家學者,採用最新出版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為底本,參考最新校勘研究成果考訂原文,精心翻譯,並且新增了十篇史表的表格全部內容,是市場上真正文白對照的全本《史記》。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