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冠三軍的灌夫,醉酒狂言,卻惹得朝堂大亂,竇嬰也受連累而死

2021-01-09 東東讀史

灌夫的父親是張孟。張孟曾做過穎陰侯灌嬰的家臣,受到灌嬰的寵愛和推薦,所以把姓也改成了灌。

灌夫劇照

勇冠三軍

吳楚七國之亂之時,灌夫和父親一起跟隨周亞夫從軍,參與到平叛的戰鬥中。灌孟和吳軍作戰時戰死了,按照當時漢朝的軍法,灌夫可以護送父親的靈柩回來,但是灌夫卻不肯,他要為父報仇。

灌夫率領十多個騎兵,衝入吳軍中,一直衝殺到了吳軍的將旗之下,殺死吳軍幾十人,其他人都戰死了,只有灌夫一人返回,但是他已經受了十多處傷,幸好有名貴的良藥,灌夫才活了下來。

灌夫傷勢好轉,就又要帶兵衝入吳軍陣中。太尉周亞夫堅決的阻止,灌夫的請求才沒有被批准。但是灌夫勇猛的名聲卻傳遍了天下。

灌夫劇照

仕途不暢

灌夫因為勇猛,被漢景帝任命為中郎將。但是僅僅幾個月,灌夫就因為犯法丟了官。灌夫到了長安安家,結交京城的權貴,後來在代國當國相。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認為淮陽是天下的交通樞紐,便派灌夫為淮陽太守。而後又把灌夫內調為太僕。而太僕就是主管皇帝車輛、馬匹的官。這一調動其實是降低了灌夫的職位,看來漢武帝在考察了一番覺得灌夫不足以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

調任長安作太僕的灌夫並沒有安分,他喝醉酒打了竇太后的兄弟,因此被調往燕國當國相,後來又犯法,就沒有再當官,只能閒居在長安的家中。

灌夫劇照

結識竇嬰

灌夫雖然閒居,沒有了官職,但是靠著以前的積累,灌夫成為一方的富豪,家中有很多的食客,這些食客少則幾十,多則近百。灌夫在潁川一帶形成了一股勢力,這股勢力在潁川橫行霸道。

竇嬰因為得罪了竇太后,被免職,而原來依附他的那些人看到竇嬰失勢,便都離開了竇嬰。竇嬰很生氣,他便結交灌夫,想讓灌夫替自己去報復那些人。

灌夫雖然閒居在家,但還是想著結交權貴,再謀仕途。竇嬰雖然失勢,但好歹還是魏其侯,還是竇太后的侄子,灌夫因此也想結交竇嬰。

二人交往之後,一見如故,用司馬遷的描述就是"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灌夫劇照

結怨

田蚡失約

服喪期間的灌夫前去拜訪田蚡,田蚡隨口說要去拜訪魏其侯竇嬰,灌夫聽後便要一同前往。當時服喪期間是不允許飲酒作樂的,但是灌夫依然要去赴約。灌夫把丞相要來拜訪的這個消息告訴了竇嬰。竇嬰在家也籌備這次宴請。

然而到了第二天中午,竇嬰看到田蚡還沒來,就對灌夫說,丞相可能忘記了這件事。灌夫很是生氣,自己不顧喪服在身還來應約,而田說了要來,就不能出爾反爾。於是灌夫親自去丞相府中請田蚡。

來到府中,田蚡還在睡覺,灌夫將其喚醒。田蚡裝作驚訝的樣子,推脫昨天喝醉了酒。灌夫自然知道是推託之辭,忍住脾氣,沒有發作。兩人駕車前往竇嬰家中,但是田蚡故意走的很慢,這更讓灌夫更加的生氣。

在竇嬰家宴上,喝了酒的灌夫不斷用話諷刺,竇嬰見勢不妙,把灌嬰扶了出去,而田蚡卻一直喝到了天亮才離去。

奪田之爭

田蚡曾經派籍福去索取竇嬰在城南的田地。竇嬰已沒有官職,他非常氣憤,並沒有答應。灌夫聽說之後,也非常生氣。

籍福出於好意,回去勸田蚡,說竇嬰年歲已經很大了,等待他死了再索要那片土地。不久,田蚡知道是得不到土地是由於竇嬰和灌夫的不肯,兩人為此還埋怨他。

田蚡認為,當初竇嬰的兒子曾經殺人,是自己救了他兒子的命,現在僅僅是要幾畝的良田,竇嬰就不給。而且自己向竇嬰索要土地,又不關灌夫的事,正是有了他的撐腰,竇嬰才更有底氣。於是田蚡自此就十分怨恨竇嬰和灌夫。

把柄在握

田蚡既然怨恨上了灌夫,那他就會找機會報復。灌夫在潁川的橫行霸道引起了田的注意,田蚡上奏漢武帝,漢武帝讓全權處理此事。

但是灌夫也抓住了田蚡非法獲利的證據。二人手下的賓客才從中調解,二人才得以和解。

使酒罵座

使酒罵座

田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王太后下了詔令,讓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賀田蚡,田於是在家設宴招待眾人。

灌夫因為他得罪了田蚡,本來不想去的。但是竇嬰覺得是個緩和矛盾的機會,硬拉他一道去。

酒宴之上,田蚡敬酒,在座的賓客都非常恭敬。但是竇嬰起身敬酒,只有竇嬰的幾個老朋友表示出了恭敬,其他人根本沒有顯示出恭敬。這些人的讓灌夫很不高興,當初竇嬰得勢的時候都來巴結,現在失勢卻遭人冷落。

灌夫是個喝酒了就耍酒瘋的人,他起身敬酒的時候,先是羞辱了田蚡,又羞辱了臨汝侯灌賢。作為主人的田蚡就呵斥了灌夫。賓客們也漸漸離去。

好好的酒宴讓灌夫搞砸。田非常生氣,就讓侍衛扣留了灌夫。田蚡手下的賓客籍福按住灌夫的頭讓他道歉,來阻止事態進一步發展。但是灌夫根本不聽。

田於是叫來長史,彈劾灌夫在宴席上辱罵賓客,侮辱詔令。

竇嬰也因此感到非常後悔和慚愧,自己如果不拉著灌夫去宴會,就不會有這種事情。於是竇嬰出錢使人向田蚡求情,但是並沒有起作用。而灌夫的家人都躲藏了起來,也就無法去告發灌夫所掌握的田蚡的秘事。

竇嬰和灌夫劇照

東朝廷辯

灌夫被收押,他又得罪了很多的權貴,眾人正心底高興,自然沒有人為他辯解。只有竇嬰這時候挺身而出,私下上書給漢武帝。陳述此事不過是醉酒引起,漢武帝認為灌夫的罪行不至於處死,就讓竇嬰去東朝也就是長樂宮公開辯論此事。

長樂宮裡,竇嬰極力誇讚灌夫的長處,說他只是酗酒獲罪,田蚡卻拿別的罪名給灌夫。田蚡則敘述了灌夫驕橫放縱之所有行為。這些行為實實在在,竇嬰無法反駁。沒辦法,竇嬰就開始變攻擊田的短處,田蚡則攻擊竇嬰和灌夫招攬豪傑壯士,誹謗朝廷的政策,似乎有謀反之意。

漢武帝問其他臣子他們的意見,這些臣子不願意得罪人,回答的都是模稜兩可的話。漢武帝看到這樣,知道也辯不出什麼結果,便生氣的離開了。

回去後漢武帝親自派御史去追查灌夫的罪行,發現了竇嬰在東朝描述的灌夫的所作所為跟事實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這是欺君之罪。於是漢武帝就將竇嬰拘禁起來。

田蚡劇照

三人相繼而死

灌夫罪行屬實,漢武帝將灌夫和他的家屬全被處決了。

竇嬰在灌夫死之前,拿出了漢景帝臨終之前給他的詔書求見漢武帝,想要再次為灌夫求情。

宮中的人查閱景帝留下的檔案,並沒有這份詔書的副本,這屬於"偽造詔書"。竇嬰不但沒有能夠為灌夫求情,反而落得一個"偽造詔書"的罪名。

竇嬰聽到灌夫被處死的消息後,憤慨萬分,患了中風,打算絕食而死。但是又聽到漢武帝並不打算殺他的消息,竇嬰又燃起了一絲生機,開始吃飯。

但是竇嬰之前得罪的人不斷製造流言蜚語,漢武帝聽到這些流言蜚語,最終將竇嬰斬首示眾。

灌夫和竇嬰被處決的次年,田蚡就病倒了。田的家人讓巫師來看病,巫師看到竇嬰和灌夫兩個人的鬼魂監守著田蚡,要殺死他。不久田就驚懼而死。

灌夫劇照

三人本可以相安無事,但是最終因為小事而引發大的矛盾,最終三人都沒有好下場。田蚡竇嬰雖然都愛好儒學,官至丞相,但是卻沒有容人之德。灌夫憑藉戰功,驕橫跋扈,其多次觸犯法律而不知悔改,最終也因為不知收斂而招致禍患。

相關焦點

  • 漢將灌夫因酒後誤事毀了前途,後被人利用丟掉性命,慘遭滅族
    灌夫,西漢時期的官員。他的父親名叫張孟,為灌嬰家的家臣,灌嬰曾加入劉邦的軍隊,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公元前201年受封潁陰侯。灌夫後來受到灌嬰的照顧,使得他官至兩千石,後來就直接用了灌姓。某一天他在與長樂衛尉竇甫喝酒時,他在醉酒的狀態下將竇甫給打了。竇甫是太皇太后的弟弟,並且還是在太皇太后的寢殿外駐守著的人。太皇太后是個護短的人,這下灌夫難逃一劫。但是漢武帝挺欣賞灌夫,可只要灌夫呆在長安,老太后就會一直盯著他,然後趁機下手。於是漢武帝把灌夫調往燕國,讓他去燕國做國相。可是人的本性難改,幾年之後,灌夫不知道因為什麼連國相也當不成了,漢武帝在知道這個消息才明白灌夫是難堪大任的人。
  • 竇嬰之死豈是遺詔惹的禍,惹禍的是性格,下棋的人才是高人
    竇太皇太后駕崩後,禿頂的竇嬰在家養老,門可羅雀,也就灌夫他們陪陪他。田蚡的春天到了,門庭若市,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可以說王太后、田蚡之所以要竇嬰死,一方面對當初自己在竇家人面前的唯唯諾諾的報復,另一方面竇嬰面對囂張的田蚡沒有無原則退讓,還跟刺頭灌夫一起維權。竊以為,田蚡是想讓竇嬰「還債」,也就是說,他希望竇嬰像孫子一樣對待他。
  • 酒仙榜|酒罵 · 灌夫
    所以有人要破壞這氛圍,自然不受待見,不管何緣何故,大鬧一場,必犯眾怒。有這個前科和習性的人,通常在酒桌上是不受歡迎乃至唯恐避之不及的,否則你真的不知道這頓酒喝下去會是什麼結局。有關於此,我們的文學詞彙中還產生了一個成語:使酒罵座。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西漢,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本文要聊一聊的醉酒莽撞人--灌夫。
  • 禍起酒宴,竇嬰是交友不慎,還是情真意切
    灌夫帶去的兩名壯士一死一傷,十幾個家丁全部犧牲。灌夫自己也身受十幾處重傷。灌夫的勇猛深得漢景帝的賞識,被漢景帝封為中郎將,可是剛封中郎將沒幾個月,灌夫因犯法被撤職。吳已破,灌夫以此名聞天下。穎陰侯言之上,上以夫為中郎將,數月,坐法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 魏其侯竇嬰之死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點很有意思,那就是司馬遷有時候喜歡將兩個相互敵對的人放在一起列傳,比如《袁昂晁錯列傳》,比如《魏其武安侯列傳》;在第一篇中,袁昂和晁錯兩人是政敵,而晁錯最後也是死於袁昂之手,而在後一篇中,魏其侯竇嬰同樣是因為武安侯田蚡而死。
  • 著名的猛將灌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灌夫之死是怎麼回事?
    著名的猛將灌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灌夫之死是怎麼回事?很多人都知道灌夫這樣一個人,或許也有許多人對這個灌夫不是很了解。灌夫在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中郎將,之所一個中郎將能夠遠近聞名,那就是因為他想要替父親報仇的決心,在七國戰亂的時候,灌夫的父親死在了站上上,傷心過度的灌夫怒火直燒,拿起武器帶著僅僅幾十名奴隸就衝進了吳軍的軍營,直接就是亂殺一通,結果呢所有人全部戰死,只有灌夫一個人帶著重傷回來了,灌夫的戰績就是在敵軍的陣營中殺了數十人,重傷剛好一點的灌夫就想要上戰場繼續殺敵,但是被周亞夫知道了這件事情,周亞夫不讓灌夫再次出去打仗
  • 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死竇嬰?
    那麼,後來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竇嬰呢?竇嬰被判處死刑的直接原因是為了庇護灌夫而和當朝丞相田蚡發生了激烈衝突。可以說竇嬰之死就是受灌夫的拖累。那麼竇嬰為什麼一定拼死維護灌夫呢?竇嬰失勢後門客一一離去,最後只剩下一個人還與竇嬰往來,那就是將軍灌夫。
  • 如果竇嬰不拿出漢景帝的免死遺詔,漢武帝會殺掉竇嬰嗎?
    近日有網友提問:竇嬰因搭救灌夫而入獄,在最後時刻拿出了漢景帝的遺詔,結果卻被認定「造假」,漢武帝在年末的最後一天把竇嬰殺掉了?如果不出示這份遺詔,竇嬰是不是還有活命的可能?1、先討論一下遺詔的真實性竇嬰手裡的遺詔是真是假?歷來有爭議。
  • 論漢武帝時期第一外戚竇嬰,是怎麼被豬隊友拖死的
    職位被一刀切之後,立刻由化身國舅的前舔狗現丞相接上,朝中大臣也逐漸對他輕慢了起來,只有將軍灌夫依舊以原來的態度對他,於是他立刻將灌夫引為知己,甚至在最後還說出了「且終不令仲孺獨死,嬰獨生」這樣願意同生共死的言論。不過竇嬰這眼光確實不行。說起灌夫此人,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豬隊友榜單上,我願稱他為之最。
  • 竇嬰功勞很大,為何最後被處死?
    你是不是以為我死了啊!你眼中還有我這個母親嗎!現在我還活著就有人作踐我的娘家人,萬一哪天我去見先帝了,我的娘家人不就是任人宰割了!而你作為天子居然還無動於衷,我還有什麼指望的啊!」劉徹這才知道王太后不吃飯的原因,他回答:「因為這件事涉及到母后的親戚所以在朝堂上議論,要不然直接派幾個人審查就可以了。您放心我一定按照您的意思辦理!」王太后這才破涕為笑開始進食。
  • 丞相竇嬰死因之謎,他真的是因為先帝遺詔沒有備份而死?
    竇嬰,竇太后的侄子,字王孫。因他在平定七國之亂中戰績優異,便被封為了魏其侯。歷史上,竇嬰之死一直是一個懸而又懸的懸案。作為外戚竇氏來說,竇嬰最終的結局居然是斬首示眾,這有點太過了。但是造成這一切的人是漢武帝的舅舅田蚡,一個是舊派外戚,一個是新興外戚,竇嬰落得慘敗這個結果便能解釋通了。
  • 田蚡與灌夫的鬥爭:明明已經化解了仇恨,為何還要不死不休?
    記得看漢武大帝的時候,對于田蚡這個人有著很深刻的印象,因為那裡面的演員演得非常的精彩,他既表現出了聰明,而且也表現出了小人。每次看到這個人的時候,總感覺這個人亦正亦邪,是一個讓人看得笑出聲來的壞蛋。例如他曾經找人去要挾魏其侯竇嬰,讓他給自己200畝的土地,而且還曾經不斷的要求竇嬰向自己低頭。可以說他所有的鬥爭都在桌下進行,並沒有真正上升到表面。但可惜的是魏其侯竇嬰實在是太厲害了,他就好像是一口古井一樣,不管田蚡怎麼虛張聲勢,都不能激起他的變化。所以田蚡就開始放大招,借著漢武大帝要打擊關中豪強為藉口,直接把攻擊對象轉到了魏其侯竇嬰的好朋友灌夫的身上。
  • 孤獨的友誼:灌夫「患難見真情」,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吧?
    在竇嬰垮臺之後唯獨這個灌夫仍然每天不間斷地上門拜訪,兩顆孤獨的心在特定的情勢下,在特定的溫度下堅定地結合了。這是患難見真情嗎?灌夫原本姓張,他的父親是張孟,這個張孟曾經是劉邦時期武將灌嬰的門客,兩人私交甚好。
  • 勿學灌夫處理朋友關係,害己也害友
    灌夫其實並沒有取得讓人矚目的軍功,只是當時的人都欣賞他悍不畏死的膽量,這也給他打開了仕途。因而,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經歷是沒有令司馬遷列傳的資格的。只是在捲入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的爭鬥之後,他才被司馬遷詳細列入《史記》之中。 灌夫之所以捲入兩大外戚之間的鬥爭,是因為攀附竇嬰以提高自己名望地位,也因為他平時將權貴得罪的太狠了。
  • 灌夫:蝴蝶的翅膀 | 閱讀《史記》
    【灌夫簡介】歷任中郎將、代相、淮陽太守、太僕、燕相。灌夫為人尚遊俠,剛猛使酒,罵座丞相婚宴滅族。【竇嬰簡介】漢文帝竇皇后堂侄,武帝表叔,為大將軍平七國之亂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全力搭救灌夫,以「矯先帝詔」被處死。【田蚡簡介】漢景帝皇后王娡同母異父弟,封武安侯,拜太尉,後遷丞相。
  • 灌夫:蝴蝶的翅膀|閱讀《史記》
    【灌夫簡介】歷任中郎將、代相、淮陽太守、太僕、燕相。灌夫為人尚遊俠,剛猛使酒,罵座丞相婚宴滅族。【竇嬰簡介】漢文帝竇皇后堂侄,武帝表叔,為大將軍平七國之亂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全力搭救灌夫,以「矯先帝詔」被處死。【田蚡簡介】漢景帝皇后王娡同母異父弟,封武安侯,拜太尉,後遷丞相。
  • 竇嬰之死,死於皇室忌諱,帝王心術誰能知曉
    漸漸地田開始強大,竇嬰衰落,甚至以前天天把自己家門檻踏破也要來拜見自己的人一個個也都不來了,正常人誰能忍受這巨大的落差呢?本來是作為朝廷權利中心的人地位卻一天天不如別人,竇嬰心裡悲憤也就罷了,反正過不了幾年就可以退休了,沒必要爭來爭去的。可是最後又為什麼引來了殺身之禍呢?此事全怪一個人,灌夫。
  • 竇嬰獻遺詔,最終反而被處死,究竟是誰在幕後操作殺掉了竇嬰
    竇嬰和田蚡兩個大臣在爭鬥的時候,田蚡陷害竇嬰的好朋友,同時也是竇嬰政治團隊成員的灌夫。於是這件事就鬧到了漢武帝那裡。可是韓安國卻說,竇嬰的話有道理,田蚡的話也有道理。說了半天,等於沒說。 不過後來,由於漢武帝母親王太后的壓力,所以最終事情的發展漸漸對竇嬰和灌夫不利,灌夫被判死刑。而竇嬰因為被隔絕起來,沒有辦法直接和漢武帝說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竇嬰就拿出先帝漢景帝的遺詔。這個遺詔所說的意思大概是,當竇嬰遇到對自己不方便的事情的時候,他有權去見皇帝,向皇帝說出他的意見。
  • 漢武帝重臣竇嬰和田蚡截然不同的下場,為何一般人戰勝不了小人
    過後,田蚡主動向竇嬰來要了一次東西,要的是竇嬰城南的一塊地,竇嬰沒有給他,當時竇嬰的一位朋友灌夫也在場,灌夫是個脾氣很火爆的人,就直接將田蚡派來要地的人罵了回去,並且指名道姓的罵了田蚡。很快田蚡知道了,感覺自己受到了羞辱,馬上收集灌夫的黑材料,說灌夫在家鄉橫行鄉裡,地方一霸,所謂豪強,也是當時漢朝重點打擊的對象。
  • 漢朝猛將灌夫,率十餘騎攻入敵營,斬敵數十又全身而退,威震全軍
    然而竇嬰也是幸運的,他身邊還有好友灌夫相伴,這位當年在七國之亂中名揚天下的猛將,不離不棄地陪伴在竇嬰身邊,一如他當年在戰場上的執著。一、 七國之亂中,灌孟攜子出戰吳楚聯軍漢景帝繼位後,國內爆發了七國之亂。吳楚聯軍提前布局,策劃周密,又兼有眾多劉姓諸侯王的參與,一時間快速推進,打了景帝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