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醫學是由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農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炎帝發明的;傳說古時人們不懂得如何辨別各種植物,常有誤食身亡的事情;神農嘗遍百草,就是為了讓大家可以擺脫這種困境。無心插柳柳成蔭,神農氏嘗遍百草也無意間帶動了中醫學的發展,後世人們逐漸發展,不斷積累,總結成書。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醫書典籍,成書於戰國時期,後續不斷被修改和補充。這本書是「醫學之祖」,也是中國古代中醫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對後世中醫理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傳說是由黃帝著作的,但爭議很多。
首先是這本書的作者存在爭議。《黃帝內經》雖然字面意思是黃帝寫的一本內經,但實際上造就這本書今日的輝煌是後世的不斷修訂和補充,因而這本書的作者不是只有黃帝一人,而是時代的黃老醫家共同補充和完善的。
其次,就是本書的成書時間存在爭議。現在公認的成書時間應該是在西漢時期,但仍有不少記載可以證明《黃帝內經》可能成書於先秦、戰國等時期,各有各的說法。
《黃帝內經》開創了中醫學的先河,經過後人完善,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誌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也有一部名為《黃帝外經》的醫書,不過早已失傳了。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者《本經》,它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據說最初由神農氏也就是炎帝進行編纂,後來代代口耳相傳,在東漢時期才成書。這本書集合了很多代人的心血,是截至東漢時期前的眾多醫學家不斷收集醫學資料,積累醫學理論知識,最後才有了這本《神農本草經》。這也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最權威的藝術之一。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作者是張仲景。張仲景是中醫學的醫聖,他是中國古代傳統中醫學的領軍人物之一,更是傳統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可惜的是在張仲景去世後,這本書漸漸遺失;現在人們看到的《傷寒雜病論》是由晉朝的王叔和無意間得到並且進行整理的翻版,王叔和竭盡全力也只收集到原版的大部分知識,其中這本書分為傷寒和雜病兩部分,雜病已經遺失大半,書中內容也有一些是當時醫學知識的補充。
傷寒雜病論十分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其中張仲景在書中所寫的傷害實際上是指體外感染的病症總稱,它包括了像瘟疫這種傳染病,記載非常的全面。這本書還對傷寒病確立了「六經分類」的施治原則,奠定了中醫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脈經》
《脈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這本書選取《內經》、《難經》,以及張腫景、華佗等有關論述,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結合臨床的經驗所寫成的一本書,他的作者正是修復《傷寒雜病論》的王叔和。
這本書分為三部九候,分別講述了寸口脈,二十四脈,脈法、傷寒、熱病、雜病、婦兒病證的脈證治療等,這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脈經》大大促進了中醫學探脈、切脈等各種醫療的手段,書中內容很好地闡述了醫者對各種脈如何做出判斷,並對症下藥。時至今日,中醫依然沿用把脈的傳統方法進行治病救人,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