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醫著作—一字一句都是寶

2021-01-20 丫丫讀歷史

據說醫學是由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農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炎帝發明的;傳說古時人們不懂得如何辨別各種植物,常有誤食身亡的事情;神農嘗遍百草,就是為了讓大家可以擺脫這種困境。無心插柳柳成蔭,神農氏嘗遍百草也無意間帶動了中醫學的發展,後世人們逐漸發展,不斷積累,總結成書。

神農氏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醫書典籍,成書於戰國時期,後續不斷被修改和補充。這本書是「醫學之祖」,也是中國古代中醫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對後世中醫理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傳說是由黃帝著作的,但爭議很多。

首先是這本書的作者存在爭議。《黃帝內經》雖然字面意思是黃帝寫的一本內經,但實際上造就這本書今日的輝煌是後世的不斷修訂和補充,因而這本書的作者不是只有黃帝一人,而是時代的黃老醫家共同補充和完善的。

其次,就是本書的成書時間存在爭議。現在公認的成書時間應該是在西漢時期,但仍有不少記載可以證明《黃帝內經》可能成書於先秦、戰國等時期,各有各的說法。

《黃帝內經》開創了中醫學的先河,經過後人完善,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誌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也有一部名為《黃帝外經》的醫書,不過早已失傳了。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者《本經》,它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據說最初由神農氏也就是炎帝進行編纂,後來代代口耳相傳,在東漢時期才成書。這本書集合了很多代人的心血,是截至東漢時期前的眾多醫學家不斷收集醫學資料,積累醫學理論知識,最後才有了這本《神農本草經》。這也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最權威的藝術之一。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作者是張仲景。張仲景是中醫學的醫聖,他是中國古代傳統中醫學的領軍人物之一,更是傳統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可惜的是在張仲景去世後,這本書漸漸遺失;現在人們看到的《傷寒雜病論》是由晉朝的王叔和無意間得到並且進行整理的翻版,王叔和竭盡全力也只收集到原版的大部分知識,其中這本書分為傷寒和雜病兩部分,雜病已經遺失大半,書中內容也有一些是當時醫學知識的補充。

傷寒雜病論十分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其中張仲景在書中所寫的傷害實際上是指體外感染的病症總稱,它包括了像瘟疫這種傳染病,記載非常的全面。這本書還對傷寒病確立了「六經分類」的施治原則,奠定了中醫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脈經》

《脈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這本書選取《內經》、《難經》,以及張腫景、華佗等有關論述,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結合臨床的經驗所寫成的一本書,他的作者正是修復《傷寒雜病論》的王叔和。

這本書分為三部九候,分別講述了寸口脈,二十四脈,脈法、傷寒、熱病、雜病、婦兒病證的脈證治療等,這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脈經》大大促進了中醫學探脈、切脈等各種醫療的手段,書中內容很好地闡述了醫者對各種脈如何做出判斷,並對症下藥。時至今日,中醫依然沿用把脈的傳統方法進行治病救人,造福百姓。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文化傳播,醫學著作,中醫外傳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企,今天來和大家探討一下中國古代文化傳播,醫學著作,中醫外傳。整個明代的醫學著作都迅速地傳遞到了國外,尤其是亞洲國家。因當時的醫學水平中國高於西方,所以西方傳教士傳入的西醫在中國沒有什麼影響。中國是當時醫學文化的輸出國。
  • 中醫經典著作,延續數千年
    至今約2000年,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簡稱《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古典醫籍,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是眾多醫學家的論著幾經修撰而成。因此它不僅是我國早期的一部醫學總集,代表了當時我國醫學的最高成就,同時還吸收了秦漢以前文化精髓,涵蓋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學及古代哲學等學科思想,奠定了獨特的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千百年來,它一直有效地指導我國傳統醫學的臨床實踐,在國內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且對世界醫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 中國古代有哪些醫學經典著作?
    關於中國古代的醫學經典著其實有不少,這裡就說下傳統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一、《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算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了,其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主要分成《靈樞》與《素問》兩個部分。
  • 濰坊作家鄧華2018年出版四部新著作
    本書還涉及諸城籍名醫劉奎、臧應詹等中醫大家,為提高濰坊中醫的知名度,確定濰坊中醫中藥在全國的崇高地位奠定基礎。三、拓片藏品集錦《臥龍藏虎》輕型紙印刷,大16開 ,該書是鄧華教授2018年元旦前出版的一部收藏類的著作,也是一部傳拓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著作,裡面收集了古代120多種金石遺蹟的拓片,其中有高古金石拓片20多種;中國文化名人書畫拓片28種;地方石刻等文獻資料17種;鄭板橋遺墨拓片28種;陳介祺、曹鴻勳作品拓片14種;濰縣大家族先輩墓志銘11種等。
  •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你知道幾個?
    張仲景少年時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醫學有極大興趣,從史書中受到古代名醫扁鵲的影響和啟發,又曾拜同鄉著名中醫張伯祖為師。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陽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於傷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對這種情景,張仲景毅然辭官業醫,對傷寒病的起因和治療方法進行了細心的研究。
  • 中國古代科技落後?你看看明朝的科技有多發達,西方也嘆為觀止
    很多人對中國古代的印象就是認為各朝各代都是封建腐敗的,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只有每一個朝代的後期,才會變得腐敗混亂。而說起科技,相信很多人更會聯想到現代,根本就不會想到古代,其實這也是人們對古代的一個誤區,認為中國古代碌碌無為,沒有科技貢獻。
  • 教授畢業後學中醫 20年譯成英文版《黃帝內經》
    昨天,《黃帝內經》的譯者中醫典籍翻譯專家、上海師範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李照國教授接受了晚報的專訪,他說他的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能把中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重新翻譯,向世界更好地傳播宏大精深的中醫文化。  20多年翻譯成《黃帝內經》  走進李照國教授的辦公室,入眼便是一大堆他翻譯的中醫著作。
  • 醫學第十四課——中醫的困境與「醫學普通話」
    《超級中醫學》和《羲黃醫學密碼》兩本著作已經初步完成中西醫學概念的統一,其生理基礎是人體規律,科學手段是對人體器官重新整合,拓展視野到羲黃原理,歸結在新中醫理論。現在需要的是兩個醫學進一步普及和推廣「醫學普通話」。一旦「醫學普通話」被推廣,中醫學必然走出困境,實現再次騰飛。
  • 中國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
    這說明,中國古代雖然有著極其偉大的歷史敘事傳統,但就「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這一點,其實連歷朝歷代的歷史學家也弄不明白,更別提以訛傳訛的演義小說了。 正史有意無意忽視戰爭細節 正如李碩在《南北戰爭三百年》的前言中所寫,「中國古代的戰爭究竟怎麼打?
  • 細數中國醫學古籍,你都知道哪些?
    二、《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 胡曉斌:傳承名醫技藝 弘揚中醫文化
    實踐摸索 自學探究胡曉斌自幼在家庭的薰陶下,對中國武術情有獨鍾,5歲開始師從九江武術家曾憲國、曾憲萍、曾憲龍先生學習少林國術。13歲時,正始拜師於原九江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骨傷科名家曾憲龍先生,學習傳統的中醫正骨、導引、針灸、推拿及風溼痺症的診療術,十五歲即開始臨床實踐。
  • 古代的一字並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
    今天就是這樣的一個話題,我們來談一談古代的一字並肩王究竟是一個多大的官階等級。二、一字並肩王一字並肩王與一字王好像只有差了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並肩。那麼並肩是什麼意思?在古時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並肩作戰。在古時一字並肩王,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並肩並不是說和其他的人並肩,而是和皇帝並肩。
  • 中國古代的十聖,你知道幾個?
    中國古代十聖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漢朝以後,儒家學說逐漸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後世一直把他尊為「聖人」,號稱「至聖先師」。 「亞聖」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懸壺濟世,救死扶傷
    中醫的發展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的神農氏勇嘗百草,到春秋戰國時期時期各種醫學著作理論的誕生,中醫一直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接下來我會為大家介紹一下在我國醫學史上做出卓越貢獻的十大名醫。發明了四診法(望、聞、問、切)著作:《內經》和《外經》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是中國最早開始進行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醫生。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發明了「麻沸散」來輔助外科手術。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所著醫書《青囊經》已佚。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 穿山甲不再入藥,是中醫的進步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評論員 張英在最新出版的2020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差距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穿山甲的鱗片在我國古代可以做中藥材,使其成了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
  • 中國古代「四大名醫」都是誰?
    其所著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六經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李時珍
  • 徐步蔡大夫| 家門口的海派中醫
    馬培之在江蘇丹陽有一個很出色的學生,叫賀季衡,是當時江蘇省內一大中醫鼎柱。賀季衡有兩個學生,也比較著名的,一個是顏亦魯,一個是張澤生。顏亦魯先生即是顏氏內科的開創者,顏德馨是他的長子。顏氏內科是孟河馬派的主要分支,其核心的學術思想應該是共通的,且最早是由費伯雄提出來的,就是一定要摒棄門戶之見,立倡「和緩醇正」。
  • 「穿越的醫書」:1700年前的中醫典籍,卻記載了1928年的諾貝爾獎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優秀國度,在我們的祖國之中,有著優秀的文化、領先世界的發明創造。尤其是我們的史書典籍,堪稱世界各國之最,僅僅是醫學這一方面,古代中國便不知領先世界多少年。回顧歷史,追溯到古代時期,從神農氏嘗百草,到後期的華佗、張仲景,足以見證中國醫學史發展的奇蹟。
  • 我國古代神醫知多少?
    在中國歷史上,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都堪稱神醫,他們分處不同的時代,各自擅長的醫術也不完全一樣,但都位於中國歷史上的神醫之列。神醫扁鵲大家都比較熟悉《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就很深動地展示了扁鵲的「望診」功夫。有一天,神醫扁鵲拜見國君蔡桓公,他在旁邊觀察了一會兒,然後對蔡桓公說:「我看君王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及時診治,恐怕病要深入體內。」蔡桓公毫不在意,他說:「我沒有什麼病」。
  • 原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院長——胡世興教授的職業歷程
    更是在2006年出版過《新本草綱目》、《民間偏方秘方大全》等著作。 那麼,這樣的老專家到底是如何做到對眼科這麼精深研究的呢? 經過學習了多重的眼科醫療知識及積累了眼科臨床經驗後,1999年毅然回國,擔任中山(醫科)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副院長一職,他堅信中醫在眼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擔任職務期間更是兼職博士生導師,為國家醫療行業持續的提供人才供給。